混合运算教学案.pdf
《混合运算教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合运算教学案.pdf(6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混合运算教案混合运算教案混合运算教案混合运算教案 1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61、62 页的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提示:教学提示: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混合运算已有初步的认识,在学习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困难不是很大。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2、过程与方法:通过“购物”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2、掌握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本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口算,说说运算的顺序。课件出示课堂活动:648+32 80-59说说这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2.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 1562 时,得到的结果是 18,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让学生讨论,指名回答:运算顺序是错的,他先算减法,再算乘法。追问:对于 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添上小括号)3.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寻找新知识的
3、生长点,提出问题,引出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学习新知1、出示例题:说说图上所能看到的数学信息?生:阿姨买了一件成人衣服和3件同样的儿童衣服一共用了207元,成人衣服一件 120 元。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师:先列分步算式,再列综合算式。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辅导。3、全班交流。(1)指名说分布算式,教师板书207-120=87(元)873=29(元)(2)师: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这道题先进行什么计算,再进行什么计算?生:第一步求出的是 3 件儿童衣服的钱,第二步求的是 1 件儿童衣服的钱。生:先算减法,
4、再算除法。(3)让学生汇报自己列出的综合算式,教师板书207-1203(207120)3师问:要求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小组讨论)生:必须先求 3 件儿童衣服的钱。师:2071203 这样列式能先算出 3 件儿童衣服的钱吗?要求3件儿童衣服的钱应先算哪一步?生:不对。师:怎样才能先算 207120?这里要先算减法,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在减法这部分添上小括号,因为数学上有个规定: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所以(207120)3 是对的。师:这个括号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4、完成试一试教材 61 页。学生独立计算,指定两人板演。提问:这两道算式里都有括号,都要先算哪一步?小结
5、: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现矛盾,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解决矛盾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巩固练习1、说说运算顺序。(80-25)82、第 62 页课堂活动 2 题。3、计算:(34+22)7 25(34-26)四、达标反馈1、比一比,看谁算的对。35(21-14)(51-43)72、找朋友,连一连。3、一袋开心果有60 颗,要想分给7 个人,每人分9 颗,还差多少颗?五、课堂小结师:说一说,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生: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的。师:要是没有小括号呢?生: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师:计算时要先理
6、清顺序,再仔细计算。六、布置作业1、把下面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51-43=8 87=562、第 62 页练习十五 13 题。3、三年级有男生 27 人,女生 21 人,如果每排坐 8 人能坐几排?板书设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分步:207-120=87(元)873=29(元)综合算式:(207-120)3必须加小括号=873=29(元)答:一件儿童衣服 29 元。(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全文约:2494 字,阅读时间:225 秒。混合运算教案混合运算教案 2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分数加减法混
7、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备注一、复习铺垫1、计算。(1)7 又 7/8+4 又 5/12+2 又 1/6(2)7 又 7/8-4 又 5/12-2 又 1/62、投影片反馈、评讲。二、引入新课,揭示课题1、改变复习题(2)的运算符号后出示:7 又 7/8-4 又 5/12+2 又 1/6审题: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区别?(连加,连减,加减混合)2、今天我们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出示课题。三、教学新知教师提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谁能说出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括号里面的
8、。)1、没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1)尝试计算(2)投影反馈:解法 1:7 又 7/8-4 又 5/12+2 又 1/6=7 又 21/24-4 又 10/24+2 又 4/24=5 又 15/24=5 又 5/8解法 2:7 又 7/8-4 又 5/12+2 又 1/6=7 又 21/24-4 又 10/24+2 又 1/6=3 又 11/24+2 又 1/6=3 又 11/24+2 又 4/24=5 又 15/24=5 又 5/8(3):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做题时要注意观察题中各数字特点,运用合理方法进行计算。全文约:950 字,阅读时间:86 秒。混合运算教
9、案混合运算教案 3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 P48 例 2 及“做一做”,完成 P5051“练习十一”第 5、6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德育教育:爱是什么?(爱可以是一个拥抱;可以是一次感动;爱也可以是一件礼物;一声问候;对于
10、我们小孩子来说,最真真实实的爱,最看得见,摸得着的爱,爱还可以事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练习题指名学生回答。师: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学情预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师:刚才这几道题,我们都采用了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二、探究新知,掌握算法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课件出示教科书 P48 例 2 主题图。【学情预设】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 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 7 个人。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吗?谁来说一说?【学情预设】预设 1:跷跷板乐园一
11、共有多少人?预设 2:坐跷跷板的比没坐跷跷板的多多少人?预设 3:没坐跷跷板的比坐跷跷板的少多少人?2.解决问题。师: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出示课件)师:想一想,要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学情预设】先求坐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再把坐跷跷板的人数和没坐跷跷板的人数加起来。师:请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注意案例收集。【学情预设】预设 1:34=12(人)12+7=19(人)预设 2:34+7=19(人)预设 3:7+34=19(人)预设 4:7+(34)=19(人)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师:你能尝试用递等式来计算上面
12、的综合算式吗?指名学生板演。在集体评析计算过程中,教师用下划线和箭头进一步标注运算顺序。【学情预设】脱离情境后会有学生仅仅看算式,出现不同的答案的情况。作为错误案例,教师正好可以引用,追问:“这个解答先算的是什么?”“符合我们解题的要求吗?”从而引出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师:不同的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学情预设】都要先算“坐跷跷板的一共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师:也就是不管乘法算式写在哪里,和加法在一起的时候,都要先算乘法。如果没有规定这样的顺序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学情预设】一道题就有两种结果。师:是的,这样就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了,这不符合我们数学运算的要求。师:观察 7
13、+43 和 7+(43),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运算顺序相同,结果相同,但后一个算式给乘法加了小括号。师:这样还有必要加小括号吗?【学情预设】没有,不加小括号更简洁。师:所以,我们要注意数学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设计意图】例2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境图作为直观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学生在该阶段会用综合算式,但习惯用脱式的会比较少。从情境出发,首先让学生明确在有加法、乘法的综合算式中,不管乘法放在哪个位置都应该先算乘法。3.结合已有经验,归纳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师:还记得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同
14、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吗?【学情预设】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师:现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不是同级的综合运算,应该怎么计算呢?【学情预设】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师:也就是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引导学生说出)师:这节课学习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三、熟悉脱式计算的格式课件出示教科书 P4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析。教师组织学生从运算顺序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计算是否正确等方面评析学生的计算情况。师:谁能说一说,刚刚的脱式计算在格式上需要注意什么,跟以前有什么
15、不一样?【学情预设】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算式的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尽量做到数与数对齐,计算符号与计算符号对齐。【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 P50“练习十一”第 5 题。(1)学生独立完成。(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算出综合算式的答案,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3)指名学生汇报各题是怎样算的,集体核对。2.完成教科书 P51“练习十一”第
16、6 题。师:比较上面的树形图与综合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运算顺序,再从左往右观察书写顺序。【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五、课堂小结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板书设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全文约:3176 字,阅读时间:288 秒。混合运算教案混合运算教案 4 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题估算方法有多种,孩子
17、只要能准确有条理的说明理由即可。(2)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交流订正。【课时教材分析】【课时教材分析】第 2 课时(P58P59),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教材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活动一,教材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购买水果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鼓励学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计算过程,就会自然产生添加小括号的需要,从而理解两级带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初步感知一个算式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道理。活动二,教材选择现实生活中摘黄瓜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类推将含有加、乘的算式添上小括号后
18、列成一个算式,并自己独立计算。通过上面两个活动,进一步明确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2、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3、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课堂实录】【课堂实录】一、出示练习,复习准备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题、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827 9323 18348192 1634 56827
19、610 3855 3932443 100420 20205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1、(教师出示课本 58 页的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2、生认真读题交流。3、(随着学生的回答闪动:50 元钱,买香蕉用去了 14 元钱,桔子每千克 3 元):谁能替妈妈算一下,剩下的钱可以买几千克桔子?4、学生试着自主解决并集体讨论、交流。5、师:你能试着写出一个算式吗?6、生讨论交流并板演。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带小括号的,一种是不带小括号的。此时可请学生小组讨论,这两种列式方法,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因为小括号)那哪一种列式方法才是正确的呢?为什么?
20、7、(师出示 50-143):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8、生:应该先算 143。9、师:而我们在解答剩下的钱能买几千克桔子的时候,应该先算什么?10、生:买香蕉之后剩下的钱,也就是50-14。11、师:所以这道题应该怎么办?12、生:我们要在 50-143 这个算式中添上小括号。13、师:也就是说这道题正确的算式应该是14、生:(50-14)3。15、师:在这里小括号有什么用?16、生:改变运算的顺序。17、师:现在请同学们独立解答这道题。18、生:独立进行计算。19、师:指名说说计算过程,并解释为什么先算50-14。(因为有小括号)这就告诉了我们,在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我们可以加(生齐说小括号)
21、,当有小括号出现时,我们一定要先算(生齐说小括号里面的)。三、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1、师:今年李大伯家的黄瓜丰收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摘黄瓜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出示课本58 页下面的情景图)2、生自由读题,结合情境图理解题意。3、师:谁来帮他解决一下?4、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完成。5、师:谁来说说你的解决方法?6、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并板演。7、教师整理总结学生中出现的情况34+27=61 614=244344=136 274=108 136+108=244(34+27)4=244344+274=2448、师:同学们都运用自己的办法解答出了这道题,这些方法都可以。那现在你们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
22、究竟哪一种解题方法既简单又方便呢?9、生得出3、4 种方法比较简便时,再引导学生比较它俩哪一个最简便,直到得出(34+27)4=244 是最简便的方法。10、师:列出两个或三个算式的同学,能不能将它改写成一个算式呢?”11、生自己改写。12、师:在(34+27)4 这个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34+27)它表示什么?(李大伯这一天一共摘了多少千克黄瓜)然后算什么?(4)这又求的是什么?(李大伯一天摘的黄瓜能卖多少元)在这里如果不加小括号行不行?为什么?13、生讨论交流。14、师:通过刚才这两道题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15、生:混合运算中,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的顺序,有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小括号
23、里面的。(多找几个学生说)四、完成练习,巩固反馈1、出示课后练一练第 1 题,指名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区别?它们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答案。2、出示课后练一练第 2 题,指导学生先观察每道题中两个算式的联系,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改写成一个算式,全班交流。3、出示课后练一练第 3 题:王霞买来一本 140 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 86 页。剩下的计划 6 天看完,每天要看多少页?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每天要看多少页?”,必须先算()。算式是:()。谁能用综合算式来解答这道题?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全班交流。4、出示课后练一练第4 题:一把椅子的价钱是25 元,一张桌子的价
24、钱是一把椅子的 3 倍,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必须先算()。算式是:()。谁能用综合算式来解答这道题?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全班交流。五、课下作业完成课本 64 页练习三的第 1、5 题第 3 课时 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P60P61)【课时教材分析】第 3 课时(P60P61),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教材选择了为班级购买保温桶和垃圾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在充分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写成一个算式。在交流算式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如何将三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明确运
25、算顺序。最后,在“想一想”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2、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课堂实录】一、出示练习,检复铺垫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题、说得数。10094 3228 5834 606 4627393 248 242 273 1004022、教师投影出示下列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板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混合 运算 教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