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观察2022年第56期(总第453期):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3年我国金融工作重点-20221223-中国银行-15正式版.ppt





《宏观观察2022年第56期(总第453期):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3年我国金融工作重点-20221223-中国银行-15正式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观察2022年第56期(总第453期):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3年我国金融工作重点-20221223-中国银行-15正式版.ppt(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 12月 23日2022年第 56期(总第 453期)研究院中银研究产品系列 经济金融展望季报 中银调研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 2023年我国金融工作重点 宏观观察 银行业观察 国际金融评论 国别/地区观察近期,刚刚闭幕的中央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形势,对 2023 年我国经济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为 2023 年我国经济工作定调指向,也为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认为 2023 年我国金融工作将重点聚焦四大方面: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实现总量要够、结构要准、价格要降;二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三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
2、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四是有效化解重大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金融风险底线。作电者:李佩珈 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银行研究院赵廷辰 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银行研究院梁斯吴丹邱亦霖 中国银行研究院话:010 6659 4084签发人:陈卫东稿:周景彤联系人:王审静刘佩忠电话:010 6659 6623对外公开全辖传阅 内参材料每日免费获取报告1、每日微信群内分享7+最新重磅报告;2、每日分享当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3、每周分享经济学人4、行研报告均为公开版,权利归原作者所有,起点财经仅分发做内部学习。扫一扫二维码关注公号回复:研究报告加入“起点财经”微信群。宏观观察2022年第 56期(总第 453期)
3、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 2023 年我国金融工作重点近期,刚刚闭幕的中央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形势,对 2023年我国经济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为 2023年我国经济工作定调指向,也为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认为 2023年我国金融工作将重点聚焦四大方面: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实现总量要够、结构要准、价格要降;二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三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四是有效化解重大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金融风险底线。一、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实现总量要够、结构要准本次会议提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
4、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需继续发力,推动经济企稳向上。本次会议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有三方面内容值得关注:一是资金总量要充足。考虑到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疫情防控措施优化的效果仍有不确定性,叠加全球经济放缓趋势明显,外需大概率将走弱。为此,会议提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2022 年 1-11 月,新增社融、信贷规模保持较快增长,二者分别达到 30.68 万亿元和 19.90万亿元。其中,新增社融同比仅次于 2020年,新增信贷则为同期历史最高(图 1)。在国内外环境仍然复杂多变背景下,2023
5、 年需综合运用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持稳健略偏宽松的融资条件,为实体经济创造稳定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另外,截至 2022 年三季度末,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已上升至161.8%,比上年末上升了 7 个百分点,为近两年新高。为此,本次会议提出,“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货币政策要避免过度宽松,在有效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的同时防止宏观杠杆率过快上行。12022年第 56期(总第 453期)图 1:新增社融、人民币贷款规模(亿元)4000003500003000002500002000001500001000005000002010 2011
6、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11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二是信贷投向要精准。普惠、绿色、科创、涉农等领域的发展事关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动能的形成,事关绿色转型、创新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推进,需要持续性的资金支持。特别是普惠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缺抵押、缺担保、缺信息等问题,加之疫情冲击,经营更加困难。为此,人民银行不断创设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具有结构性特点的政策安排,更好支持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截至 2022年三季度末,工业、普惠小微、绿色、涉农领域信贷余额同比增速分别
7、为 23.3%、24.6%、41.4%、13.7%,显著高于全部贷款余额增速(11.2%)(表 1)。考虑到疫情的影响还在继续,企业的经营压力仍然较大,本次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一方面,要强化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持续做“加法”,鼓励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相关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确保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同时,对“延期还本付息”等具有明确阶段性要求的政策,可根据企业恢复情况及时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根据需要有序退出或选择适度延长,充分满足企业需求。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可同步采取配套性措施,例
8、如可根据行业发展特点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支持方向,设计差异性的拨备计提和风险容忍度指标,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引导其在更好支持企业发展的同时逐步探索出一条商业可2oPmPoOpQvNoRnOrMnMpNxO6M8QbRnPpPsQsQkPrQmOjMsQoQ9PnMrPNZnQrMvPrMoP宏观观察2022年第 56期(总第 453期)持续的发展模式。表 1:部分领域信贷余额增速(%)指标名称工业普惠小微绿色涉农房地产贷款2019-032019-062019-092019-122020-032020-062020-092020-122021-032021-062021-092021-1
9、22022-032022-062022-097.45.219.122.523.323.123.626.529.630.334.331.027.427.324.623.824.624.626.527.933.038.640.441.46.86.518.717.115.614.813.913.112.811.710.99.55.47.06.87.78.39.012.816.32010.511.110.710.710.110.110.912.213.113.724.225.824.122.620.721.223.37.67.96.04.23.2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三是融资成本要降。20
10、22 年,人民银行连续调降 MLF、LPR 利率,并推动存款利率自律定价机制改革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多措并举引导信贷利率下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取得了积极成效。2022 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利率、一般贷款、企业贷款利率已降至 4.34%、4.65%和 4%,均为有统计以来最低(图 2)。但考虑到稳增长仍是经济工作的重点,人民银行在部署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时也提出“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加之 2023年美联储加息节奏大概率放缓,外部压力有所缓解,可适度调降 MLF、LPR等,引导信贷利率下行,继续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增强企业经营活力。但信贷利率已连创历史新低,金融机构经营压力
11、也在不断上升,要根据企业融资成本变动趋势等综合考虑政策利率的下调节奏,在进一步助力企业加快恢复的同时,有效维护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32022年第 56期(总第 453期)图 2:信贷利率走势(%)76542017-092018-092019-092020-09一般贷款2021-09企业贷款2022-09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个人住房贷款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二、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支持力度,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第一,商业性金融持续加大对重点产业链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本次会议提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
12、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不仅是我国亟待突破的短板,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一方面,市场需求规模较大。国家鼓励重点攻克的不少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早已形成可观的市场需求。例如,集成电路一直是我国进口规模最大的产品,2021 年进口额超过 4300亿美元(图 3),如能实现国产替代,无疑将形成巨大市场并极可能催生出世界级的中资芯片公司。另一方面,外部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乃至“脱钩”也为中国企业成长创造了空间。在产品“断供”、数据外泄等现实威胁下,中国用户对国产集成电路的认可度正在快速提升,这为中资芯片企业的成长创造良机。因此,金融机构要瞄准国家亟需
13、补强的重要产业和薄弱环节,持续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实现“技术突破、企业成长、金融获益”的多赢局面。4宏观观察2022年第 56期(总第 453期)图 3:集成电路和原油进口在我国全部进口额中的比重(%)1815129630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2017 2019 2021集成电路进口占比原油进口占比资料来源:海关总署第二,更好发挥政策性金融在支持重要能源、矿产、粮食等领域的重要作用。会议指出:“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实施新
14、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重要能源、矿产、粮食等不仅关系国计民生,更关系到国家安全。随着大国博弈日益激烈,特别是 2022年 2 月 乌 克 兰 危 机 爆 发 后,确 保 重 要 战 略 资 源 供 给 安 全 可 控 已 成 为重中之重。中央提出要加强资源勘探与储备、提高粮食产能,是为应对长期极端风险的未雨绸缪之举,这需要政策性金融和财政资金发挥主导作用。2020 年疫情暴发以来,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断增多,政策性银行债年发行量连续突破 5 万亿元(图4),2022 年 9 月后 PSL 余额出现明显上升,这意味政策性金融有条件提供更大力度的资金支持。同时,政策性金融可以发挥杠杆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宏观 观察 2022 56 45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23 我国 金融 工作重点 20221223 中国银行 15 正式版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0994557.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