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植物病原物的群体遗传学遗传学.pdf





《(1.13.3)--植物病原物的群体遗传学遗传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3.3)--植物病原物的群体遗传学遗传学.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收稿日期:20110607;修回日期:201112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071655)和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编号:CARS-10)资助 作者简介:祝雯,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群体遗传学。Tel:0591-87985301;E-mail: 通讯作者:詹家绥,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群体遗传学、进化生物学、植病流行学、生态农业。E-mail: 网络出版时间:2012-1-5 10:17:25 URL:http:/ 植物病原物的群体遗传学 摘要:品种单一化、生产密集型和一年多茬的现代农业特点导致病原物呈现出进化速度加快、致病力增强及流行风险增大趋势。深入研
2、究病原物群体遗传学对认识病害的流行、有效选育和使用抗性品种乃至控制病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植物病原物群体遗传学的研究目标和内容、突变、基因迁移、基因重组、随机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 5 大遗传机制在植物病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目前植物病原物群体遗传学研究的现状。关键词:植物病原物;群体遗传;进化机制 Population genetics of plant pathogens ZHU Wen1,2,ZHAN Jia-Sui1,2 1.Key Laboratory of Plant Virology of Fujian Province,Institute of Plant Virology
3、,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350002,China;2.Key Laboratory of Biopesticide and Chemical Biology,Ministry of Education,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Comparing to natural ecosystems,the evolution of plant pathogens in agricultural ecosyst
4、ems is generally faster due to high-density monocultures,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agrochemicals,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Knowledge of the popula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of plant pathogens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disease epidemiology,effectively breed and us
5、e resistant cultivars,and control plant diseases.In this article,we outlined the aims of population genetic studies in plant pathogens,discuss contributions of five evolutionary forces(i.e.,mutation,gene flow,recombination,random genetic drift,and natural selection)to origin,maintenance,and distribu
6、tion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time and space,and gave an over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in this field.Keywords:plant pathogens;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evolutionary forces 由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植物病害不但降低作物产量,而且还通过产生毒素直接危害人畜的健康。在人类文明史上,植物病害一直是影响人类粮食供应、身心健康、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19 世纪 40 年代在北爱尔兰发生的马铃薯晚疫病和20 世纪 4
7、0 年代在孟加拉发生的水稻胡麻叶斑病大流 158 HEREDITAS(Beijing)2012 第 34 卷 行,导致严重食品匮乏,造成数以百万的人口死亡、流离失所1,2。仅管人类社会已进入 21 世纪,科技文明也达到空前的地步,但植物病害的危害依然存在。品种单一化、生产密集型和一年多茬是现代农业的特点,受这种生产体制的影响,病原物呈现出进化速度加快、致病力增强及流行风险增大 3 大特征:1)致病基因的适应度代价(Fitness cost of viru-lence)理论阐明,在寄主不存在或寄主存在但没有携带抗病基因的情况下,带有致病基因的病原物比不带有致病基因的病原物竞争性低,这一理论已得到
8、充分的试验证明3,4。所以季节交替引起的寄主群体的消长,对病原物的进化起到缓冲的作用。那些带有致病基因的菌株,因竞争优势在寄主生育期频率增高,但在寄主缺位的腐生期,由于竞争弱势而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下降。现代农业中同时同地多茬种植破坏这种自然平衡力,加大了定向选择压程度,从而使高致病力的菌株在群体中的比例迅速提高,加大病原物的进化速度;(2)根据红桃皇后学说5(Red Queen Hypothesis),在自然状况下,病原物不断产生新的致病基因以提高它的侵染能力,而寄主不断衍化新的抗病基因以躲避病原物的侵染,这种步步适应相互选择的军备竞赛使寄主和病原物两者之间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而且自然选择
9、不利于超高致病力病原物的生存与繁衍。这主要表现在病原物的生殖力和它在世代交替中的传承能力成逆向相关6,7,高致病力的病原物仅管能产生大量的后代,但也由于它摧毁了大部分寄主而减少了种群生存的空间,所以自然选择导致病原物向温和型发展的趋势。但在现代农业体系里,生存空间已不再是病原物上下代传承的制约因素,致病力强的病原物具有很好的竞争优势,导致病原物向高致病力发展;(3)在现代农业中,同一作物往往种植成片,面积达成千上万亩。由于品种单一,所有的植株都具有相同的基因型,只要其中的一株感病,其它所有植株都有发病可能,加上如上所阐述的病原物有向高致病力发展的趋势,而世界贸易又会加快高致病力病原物全球传播的
10、可能,所以病害大面积甚至全球性流行的风险加大。1 植物病原物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意义 病原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可作为它们对环境适应力的重要指标,高遗传多样性的病原物具有相对强的生存和进化优势,能更快适应新导入的寄主抗性基因和化学农药等病害控制手段。传统植物病理学侧重于从个体上研究病害发生的机理及控制方法,它往往把病害发生的相关因素如病原物的致病性或寄主的抗病性当成是孤立的、静止的事件来处理。事实上,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是寄主、病原物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互作产物,而寄主尤其是病原物本身又是由复杂的、动态结构的个体组成的,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病原物致病性或寄主的抗病性是指在特定时间、地理条件下某一特定的病原物群体
11、同某一特定的寄主之间的关系8。随着病原物群体结构的时空变化,这种特定的寄主-病原物关系也必将随之变化。当某一特定的植病控制方法如新的抗病品种或药剂引入生产中时,病原物群体发生变化,其中的某一个甚至多个个体从无毒菌株突变成为有毒菌株,或从药物敏感菌株突变成为抗药菌株,有毒菌株或抗药菌株在群体中的比例因自然选择而逐步提高,并通过遗传迁移从一个地区扩散到另一个地区,从而导致原有抗性品种或杀菌剂的失效。而病原物的突变几率、选择压力,迁移状况决定于病原物本身的生物学和群体遗传学特性如繁殖模式、传播模式、遗传多样性、群体量的大小及病原物同寄主和环境的互作等因素9,10。深入研究病原物群体遗传学对认识病害的
12、流行,有效选育和使用抗性品种乃至控制病害是非常重要,它不但可以帮助人类了解物种形成的过程等许多自然奥秘,还可以为预测病原物的进化潜力,制定经济、有效、环保、可持续性病害治理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2 植物病原物群体遗传学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狭义上,植物病原物的群体遗传学是一门以生物统计为主要手段的、研究致病微生物群体遗传结构即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时空分布及其形成机制的学科。它通过对由一定数量的随机个体(一般不少于 30个)组成的自然群体或田间群体的遗传结构的量化研究,揭示病原物的进化史,解密突变、基因迁移、基因重组、随机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等遗传机制在某一特定病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广义上,植物病原物群体
13、遗传学还包括对病原物进化潜力的评估、进化方向的分析以及研究如何利用抗性基因和杀菌剂的时空调控、农艺操作、植病检疫、生产卫 第2期 祝雯等:植物病原物的群体遗传学 159 生等手段,减缓有益于病原物生存竞争的突变体出现、降低定向选择压力,抑制群体间的病原物传播,以实现延长抗性品种使用寿命、减少化学农药投入、降低植病防治的环境和生态成本及可持续性植病防治的目的。2.1 植物病原物群体遗传结构 2.1.1 遗传多样性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是突变、基因迁移(又称基因流)、基因重组、随机漂变和自然选择 5 种遗传力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流通过产生新的DNA序列,DNA序列重新排列或引入相邻
14、群体的遗传物质以增加地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而随机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则通过不断清除中性和有害突变降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多样性直接影响着病原物群体的进化潜力。Fisher 自然选择定理指出种群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适应性依赖于群体中那些与生存和繁殖密切相关的生理生态特征的遗传变异度,高遗传多样性的病原物群体能更快地克服抗生素,杀菌剂或抗性品种等,因此更难防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Gene di-versity)和基因型多样性(Genotype diversity)两种。在病原物的群体遗传学研究中两者应同时被考虑。基因多样性是由等位基因丰富性(Allele richness),多态性
15、位点在群体中的比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决定的。对双倍体病原物来说,基因多样性也可以用基因位点的杂合性比例(Amount of heterozygosity)来量化。采样方法、分子标记类型和样品量的大小都影响基因多样性的估算。与基因多样性的其他衡量方法相比较,等位基因的丰富度虽对样品量大小非常敏感,但也可能更好的反映出病原物群体的进化潜力。基因型多样性主要受病原物的基因重组率和生殖模式影响。缺少基因重组或以无性生殖为主的群体多由少数有限的无性谱系组成,具有较低的基因型多样性,相反以有性繁殖为主的群体表现高度的基因型多样性。2.1.2 群体遗传分化 群体遗传分化是指物种的群体间存在明显的等位基因频
16、率的差异,它涉及等位基因的空间分布。随机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和自然选择都可导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当缺少充分的基因流时,位于不同地理区域的病原物群体因持续的遗传漂变使中性变异的频率差距不断加剧,导致非适应性的群体遗传分化(Non-adaptiv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由随机遗传漂变引起的非适应性的群体遗传分化等同影响所有的中性遗传位点,使得整个基因组中所有中性变异在群体遗传分化水平相近。相反,在缺少基因流的病原物群体间,对致病性、抗药性、温度敏感性等与病原物繁殖和生存精密相关的特征特性长期选择可以导致群体间的适应性遗传分化(Adap-tive ge
17、netic differentiation)。除主要以无性生殖来繁衍后代的病原物外,自然选择引起的群体遗传分化仅限于直接受选择影响的或与之紧密连锁的基因,导致同一基因组不同功能基因在群体遗传分化的差异。包括 RFLP、RAPD、AFLP 或基因组衍生的微卫星(Genomic-derived microsatellite)等的分子标记的群体遗传分化,很可能是随机遗传漂变导致的,属于非适应性群体遗传分化。在生产中,将不同寄主抗性基因(品种)种植于不同地理区域可能引起多向性自然选择(Diversifying selection),导致致病基因比中性分子标记具有更高的群体遗传分化度,而将相同的抗性基因
18、同时分布在几个不同地理区域内可能引起限制性选择(Con-straining selection),导致致病基因比中性分子标记具有较低的群体遗传分化度。群体遗传分化度可以采用列联表(Contingency table)卡方分布1113、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和 F-统计(F-statistics)来分析1417。列联表卡方分布检测群体间在等位基因频率上的均匀性。为了使结论可靠,列联表卡方分析要求将所有低频率的等位基因组合到同一类中。当来自不同位点的结论相互冲突时,不同位点的卡方值及其相对应的自由度应结合起来考虑。遗传距离度衡量两个来自共同祖先的群体之间所累积的核苷酸替换量,
19、理论上,它应与群体间的分化时间呈线性相关的。当估算遗传距离时,从不同位点得到的数据可以通过数学或几何平均值加于权重18,19。当位点间进化率不同时,位点间的几何平均值比数学平均值更能代表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度。160 HEREDITAS(Beijing)2012 第 34 卷 F-统计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测定包括植物病原物在内的群体遗传分化度。常用的 F-统计方法包括FST、GST、ST、ST 和 RST。FST 方法可以检测群体中因非随机交配而导致的杂合性缺失,仅局限使用于二倍体植物病原物。GST可被视为 FST的平均值,只要等位基因频率可被估算,它可以应用于任何倍性的病原物种群。不同于其它的 F
20、 统计,ST 是按每一等位基因独自估算的,它更能体现出样本量和亚群数量在群体遗传分化估算的作用。分子方差分析(AMOVA)或 ST是依据单模标本间突变次数估算,代表群体间的进化分散度(Evolutionary divergence),一般仅适用于以无性繁殖为主体的种群或来自非基因重组区如线粒体的分子数据2022。以上讨论的FST、GST、ST和 ST同时假设种群进化是以 K 等位基因或无限等位基因的模型进行的,这种 K 等位基因或无限等位基因模型可能对一些微卫星分子标记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应使用 RST。2.2 病原物进化的遗传机制 2.2.1 突变 突变或基因突变是指生物体中的遗传物质发生陡
21、然改变,它包括单个碱基替换所引起的点突变,或多个碱基序列插入、缺失、重复、转位和转座。造成突变的原因可以是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在复制过程中发生错误、或受化学物质、辐射或病毒等的影响。有些核苷酸碱基的替换不会引起植物病原物生存竞争能力改变,原因是密码子的兼并性或因为突变发生的区域没有编码蛋白质或影响转录。而碱基序列插入、缺失、重复、转位和转座通常会对病原物的生存和竞争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23。基因突变通常会导致细胞运作不正常或死亡,但同时,突变也被视为物种进化的终极推动力。有害的突变在自然选择过程中会被逐渐淘汰,而对物种有利的突变则会被慢慢累积起来。中性的突变对沒物种的生存和繁殖有影响,在群体遗传学
22、中,它是衡量有效群体大小(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的重要指标。突变对病原物群体是否有利同物种的突变率和有效群体大小有关。高突变率在初始阶段对病原物的生存和繁殖相当有利,因为高突变率可以使病原物快速地适应新的环境,例如新引入的抗性基因或化学农药。但是一旦病原物适应了某一特定的环境,高突变率的优势就会消失。在小群体中,有害突变会通过遗传漂变而逐渐累积下来,从而导致病原物的生存和繁殖能力逐渐衰退,生存和繁殖能力的衰退又反过来会进一步减小病原物的有效群体大小和加快有害突变的累积,最终导致群体的崩溃。由于突变累积率是由突变率和有效群体大小部分决定的,所以可通过物种的突变率和有
23、效群体大小来预测物种的崩溃几率。然而,根据我们的了解,在科技文献中有关植物病原物群体崩溃的报道还很少见到。植物病原物的平均突变率约为 10-6,但不同病原物甚至同一病原物或基因组中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突变率24。一般来说,病毒尤其是 RNA 病毒的突变率比细菌和真菌高,病原真菌的核基因组突变率比线粒体基因组突变率高,与致病性或抗药性相关的基因突变频率可能没有中性位点的突变频率那样高。自然选择和有效群体大小是决定一个突变体是否可在一个病原物群体中保存和繁衍的主要因素,通过自然选择,有利的新突变可迅速地在群体中蔓延。有些中性突变通过随机遗传漂变逐步提高频率,而绝大多数中性突变体在群体中频率非常低,
24、永远达不到可检测的水平。2.2.2 基因流 基因流(Gene flow)也称作基因迁移(Migration),它是指不同地理间的种群通过配子体和(或)个体迁移带来的遗传信息的交换。基因流的产生至少需要两个条件:(1)物种至少存在一个以上的种群或亚种群;(2)不同的种群或亚种群间的个体有自由移动的机会。基因流在植物病原物的群体遗传和进化生物学上发挥诸多作用。类似突变、基因流是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来源。通过基因流,病原群体可从相邻的种群中引入新的等位基因或基因重组,增加当地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化理论提出地理隔离是决定物种形成的主要因素,长期和频繁的基因流使不同地理区域的病原物群体在遗传结构方面均匀
25、化,从而阻止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和新的物种形成。另一方面,偶然性的个体迁移可以使优势的基因或基因组合迅速 第2期 祝雯等:植物病原物的群体遗传学 161 扩展到新的地理区域,加快了物种的衍化进程25。物种扩散的机制是影响病原物基因流的主要因素。通过雨水飞溅传播的病原物比通过气流和昆虫载体方式传播的病原物远距离基因交流的可能性低。由空气传播的病原物如锈菌类,孢子可以随气流传播数千公里,导致大陆间的基因漂流。国际旅游和贸易等人类活动助长了病原物的长距离基因流,尤其对那些土传或种传的病原物。基因流直接导致新的生理小种或病害的全球扩散,对输入地的农作物构成极大的危害。根据病原物的适应度代价原理表明,当病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3 植物 原物 群体 遗传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