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精品讲义集合免费最全面精品最全面精品资料.pdf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精品讲义集合免费最全面精品最全面精品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精品讲义集合免费最全面精品最全面精品资料.pdf(9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目录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2 第一节 自然环境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2 第一节 自然环境复杂的气候(第二课时).7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第一课时).11 第二节 人文环境多样的地域文化(第二课时).17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25 第一节 日本.25 第二节 东南亚.30 第三节 印度.35 第四节 俄罗斯.39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44 第一节 中 东(第一课时).44 第一节 中 东(第二课时).49 第二节 欧洲西部.52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59 第四节澳大利亚.66 第九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7
2、1 第一节 美国.71 第一节 美国第二课时.77 第一节 巴西.82 第九章 极地地区.90 2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平昌中心校 赵德鸿 知识目标 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能力目标 1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学
3、重点 1 亚洲的位置特点;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 教学提示与建议 3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完成 P3 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
4、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学生看图回答。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完成 P3 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 4 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
5、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展示东西两半球图)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学生读图讨论回答。继续引导
6、: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5 (展示“亚洲地形图”)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生: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A 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 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7、 C 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 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引入地形剖面图。(展示“亚洲大陆沿30 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展示“亚洲地形图”)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6
8、 特点: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板书设计: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位置 纬度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北冰洋南岸 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 边界:P2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设计者:平昌中心校 赵德鸿 7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
9、境复杂的气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重难点: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教学
10、过程:师 生 活 动 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广东的气候有什么特点?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 第 8 页 共 94 页 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学生看图回答。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 9 种,说明了什么?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
11、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学生分析讨论 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
12、种?主要分布在哪儿?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第 9 页 共 94 页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13、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引导:用以上分析做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展示非洲气候图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第 10 页 共 94 页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
14、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总结本课要点。板书设计: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 11 页 共 94 页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第一课时)平昌中心校 赵德鸿 【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本节安排 2 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亚洲
15、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学生情况分析: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口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各地区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等关系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且是初次学习区域地理的人文环境。3.课程资源分析:本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区,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已体现出本区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班级里少数民族学生
16、的文化背景,媒体上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报道等都是我们可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学构思】1.从改变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入手,渗透素质教育新理念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目标是以基于认知的“双基”为主宰,学生的情意发展、学习过程的体验及方法的学习被严重忽略。地理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目标全面刷新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为地理学科的全面育人指明了正确方向。2.从“体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出发,组织编制教学内容 传统的地理教学将地理课程视为学校的一门课,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使地理课堂变得封闭、孤立,使之与活生生的大自然和丰富
17、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远,使学习者难以感知地理的魅力,难以体悟地理的价值。而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 第 12 页 共 94 页 有用的地理”、“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地理课”,为此我设计了二个课前准备活动:一是将 P11 活动 2 设计成游戏方案;二是由同学自由组合,以艺术家、人类学家、文化学者、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身份组建考察团,在网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这条线路去考察,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并选取最感兴趣的内容,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内需和创造力。3.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
18、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地理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师生和谐互动的引导者,即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为此我安排了本节课的教与学活动:课前准备 游戏、质疑、问题整合 表演 反思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 1 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
19、正确的人口观。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3.通过游戏和网上考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二)过程与方法 1.将座位安排成马蹄形,以便开展学习活动。2.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3.游戏、质疑、整合问题。4.表演、反思。(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第 13 页 共 94 页 2.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20、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游戏、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三、教学方法体验、反思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教学提示与建议 复习提问1、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2、地形如何制约河流的流向?3、亚洲的气候具有什么特征?导入新课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的人们怎样生活呢?显示 亚洲不同地区民族服饰 猜一猜 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猜一猜它们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些区域?讲解 服饰为单一薄裙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的热带地区;服饰为白色裹物分布在太阳辐射强烈的
21、西亚地区;服饰为各式长袍分布在气温年较差大内陆地区(上身袖管穿脱方便);服饰为皮衣皮靴分布在寒冷的亚洲北部。小结 很显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文环境。解说 人文环境常指人口、经济、城市、建筑、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承转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亚洲的人口情况,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人口的一 第 14 页 共 94 页 些情况,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了解人口状况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计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特别稠密?读图6。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图6。14“2000 年世界上人口超过 1 亿的
22、国家”提问1、2000 年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60。55 亿)2、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多少?(12。95 亿)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 1 亿的国家有几个?(10 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其中亚洲有几个?(6 个)分别是哪些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活动1、按人口数多少,给各大洲排队(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队(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3、按 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 1。3%),计算 20
23、01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看看世界每增加 100 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提示2000 年世界人口总数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净增人口数(60。55 亿*1。3%=0。79 亿),所以 2001 年世界净增人口 0。79 亿,而亚洲 2000年人口总数 36。8 亿*1。4%=0。52 亿,所以每增加 100 人中有 66 人在亚洲(0。52/0。79*100=66)。小结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板书 一、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提问1、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说明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自然增长率)第 15 页 共 94 页 2、
24、我们还能想想其他方法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吗?(亚洲的人口密度)讨论 分组讨论亚洲的这些国家人口为什么这么多?(从气候、地形、历史、经济角度分析)讨论 亚洲这么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展示材料 人口拥挤、开垦山坡、水土流失、庄稼枯萎等。小结 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不够用,从而又转化为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资源的消费者,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辨证关系,人类社会才会顺利进步。(即要理解“两只手”和“一只口”的关系)阅读 材料“亚洲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填图 根据阅读材料按因果关系填入框图中 A、要求增产粮食 B、开垦坡地和
25、干旱地带 C、粮食产量下降 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恶性循环 F、土壤肥力下降 思考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提示 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本问题是人口的过快增长,解决途径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和依靠科学技术等。绘图 学生绘制良性循环图 活动 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小组讨论对亚洲人口发展的建议,站在全球角度,体验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并推选代表发言。反馈练习:课课练 810 页 课后作业:1、请大家交流收集的材料,写一篇关于“由于人口众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的小论文。2、搜集有关亚洲各地区的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图片、资料。反思 第 16 页 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人教版七 年级 地理 下册 精品 讲义 集合 免费 全面 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