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从针刺手法量学的系列研究看针灸科研与临床实践的关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5)--从针刺手法量学的系列研究看针灸科研与临床实践的关系.pdf(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论中国针灸学会200 9学术年会论文集时,毛细血管静脉端(P。)下降,阻止组织液回流的压力减少,组织液回流增多,局部组织环境得以改善。若在刺络局部加用拔罐,则(c P)进一步下降,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阻力进一步下降,局部微环境的改善更为明显。如果组织液回流增多,则组织静水压(iPf)降低,对毛细血管动脉端而言,促进组织液生成的压力不变,而抑制组织液的因素减弱,有利于组织液的生成。对局部组织而言,一方面组织液回收增快,另一方面,组织液生成增多,其结果必然是局部组织的生存环境改善。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局部动脉血流供应,则效果更为明显,如在藏医放血疗法中的服药、晒太阳等术前准备就是这
2、个原因。但是刺络放血疗法不仅治疗局部病症,而且治疗远端病症。对于局部病症的治疗,从改善局部微环境的角度,可部分解释其治病机理,那么对于远端病症的治疗,其机理又如何解释?我们粗浅的认识是,放血疗法是在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各自独立发源的,其治疗部位的选择必然建立在古人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基础之上,必然是先认识到体表某些治疗点的作用,然后才有针对性的放血疗法 出现。从世界范围内的传统医学来看,不仅仅是中国有系统的经络和针灸理论,在古埃及纸草书中也有类似针刺的概念,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采用类似耳针的方法治疗阳痪。说明人体体表存在特殊的治疗远端疾病的点,而这些点在不同医学体系中均有反应。而刺络放血疗法的特点就
3、是改善这些疾病治疗点的局部微环境,从而达到治疗远端疾病的目的。3参考文献1王广军,郭义,王秀云.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总结.天津中医药.2003.2 0(4).43一452Nia s ariM,Ko s ariF,AhmadiA.Theef fe etofwete uP Pingo ns e r umliPi deo neentratio n sofelinie al lyhealthyyo u ngm e n:ar a ndo mizedeo ntrol ledtrial.JAlte r nCo mpleme ntMed.2007.13(l):79一82.3Hal lerJSJr.Thegla
4、sslee eh.Weta nddrye uP PingPra etie e sinthenin ete enthe e ntury.NYStateJMed.197 3.73(4):583一92.4 Ahm ad iA,SehwebelDC,Re z a ei M.Theef f ie aeyofw et一euPPinginthetr e atm entofte n siona ndmigrainehe ada ehe.枷JChinMed.2008.36(1):37一44.5a rhadiK,Sehw ebelDC,Sa ebM,Cho ubs a zM,Mohan u nadiR,Ahm a
5、diA.Theef fe etiven essofwet一euPPingforn onsPe ei fielo wba ekpaininIr a n:ara ndo miz ede o ntr ol ledtrial.Comple m e ntTherMed.2009.17(1):9一15.6王桂玲,谢新才,贺普仁.贺氏三通法治疗下肢静脉 曲张4 6例.中国针灸.2 00 4.24(l).n从针刺手法量学的系列研究看针灸科研与临床实践的关系1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内容与研究核心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是由石学敏院士在2 0世纪 7 0年代提出的。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针刺的方法;二是指针刺的刺激
6、量。我们知道,针灸治疗疾病的最终目的是取得最佳疗效,而研究针刺手法量学的核心是通过研究针刺治疗某种疾病的最佳方法和最佳治疗参数,进而获得其时效与量效关系的规律。当针灸刺激穴位后,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时间过程。其一般规律是先经过一个潜伏期,然后针灸效应开始上升,逐渐达到高峰。在高峰维持一段时间后逐渐回落到针灸前的水平。针灸效应与时间的这种关系即为针灸作用的时效关系,包括即刻效应和远期效应。另外还有个量效关系,即针刺手法、中国针灸学会加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专论刺激量的大小和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针刺手法量学的内容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l)基于辩证论治的治疗原则;2()有效的瑜穴处方;(3)针刺方
7、向与进针深度;(4)施术方法、操作时间与留针时间;(5)针刺 的时效性,即针刺效应发生、发展及衰减的时间。2捻转补泻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捻转补泻针刺手法量学包括四大要素,即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两次针刺间隔时间。这四大要素既涉及到时效关系,同时也涉及到量效关系。2.1针刺作用力方向针刺作用力方向是指捻转补泻的手法量学。即十二经脉以任督二脉为中心,以医者两手拇指开始捻转时作用力切线的方向为标准,医生采用面向病人的体位,其作用力的方向:向心者为补,离心者为泻。具体操作为:捻转时加作用力,倒转时自然退回,一捻一转连续不断。至于捻转泻法与补法正相反,其作用力起始的方向,左右两侧均为离心。任
8、督二脉穴位则采用迎随补泻、呼吸补泻或平补平泻方法。2.2针刺作用力的大小捻转时,小幅度、高频率,其限度为12/转,频率为每分钟1 20次以上为补;捻转时,大幅度、低频率,其限度为一转以上,频率在每分钟50一6 0次为泻。在施行补法时,术者手指轻轻地捻转,然后自然退回,形成一个有节奏的捻转频率,以达到徐徐地激发经气的作用。在施行泻法时,术者手指、腕及全臂协调用力,其作用力较大,能迅速激发经气,以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2,3施术时间多种疾病的研究结果提示:针刺手法的操作时间为1一3分钟。2.4两次针刺间隔时间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刺效应发生及存留时间为6一8小时,其后开始衰减,24一48小
9、时基本恢复到针刺前水平。3针刺手法量学的系列研究(1)针刺手法量学的实验研究;(2)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3)风池穴不同针刺手法对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颅底血流动力学的影响;(4)针刺治疗瘩排、类噎隔的实验研究;(5)针灸治疗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的临床及实验研究;(6)捻转补泻手法针刺效应的红外热像研究;(7)针刺手法的量效关系及生物学机制研究;(8)中风后遗症针刺优化方案临床疗效评价研究4讨论经临床实践证明,严格按照针刺手法量学标准操作,就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减轻患者痛苦。从研究角度来说,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使得临床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其研究结果具有可重复性。虽然近 3 0余年对针刺手法量学治疗疾病的规范进行了有益地探索,但是针刺治疗各种疾病的有效疗程、最佳治疗间隔时间、最佳针刺时机、最佳施术时间、最佳有效刺激量、最佳针刺频率等参数还需进一步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单穴电针仪的研制及其意义*刘堂义杨华元蒯乐高明徐刚(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中医工程研究室 上海2沮203)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SJO0 9A通讯作者:刘堂义(196 9一),男,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针灸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电针参数量化研究;针刺手法量化研究,e一mail:la y tbcsinacom一3 1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