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基于熵增理论探讨_热证可灸_的可行性刺法灸法学.pdf
《(2.3)--基于熵增理论探讨_热证可灸_的可行性刺法灸法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基于熵增理论探讨_热证可灸_的可行性刺法灸法学.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ateri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专题讨论二:中医理论探讨与应用基于熵增理论探讨“热证可灸”的可行性摘要:热证可灸与否是长期以来存有争议的话题,各家观点迭出,本文试通过熵理论等相关角度进行探析:其内涵指出系统恒处于有序向无序的转归过程,同时,所纳入的负熵概念提供了系统保持有序性(相对平衡稳态)的科学依据,类比到机体疾病状态下,提出艾灸疗法对热证的干预可致机体热量耗散及温通诸经,使得机体获得负熵,疾病向愈,从而论述
2、热证可灸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灸量这一变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并对“热证贵灸”的理论构建作出设想,以期提出科学量化新角度。关键词:熵增理论热证可灸可行性生物熵doi:10.11842/wst.20190324003中图分类号:R2-09文献标识码:A热证是否可灸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历代诸家各抒己见,难以达成一致。其中不乏有许多学者引用大量古籍原文来进行论治,近几年亦有学者从实验研究方面来证明热证可灸的可行性,同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1,但多不离病性病因阴阳属性的思维模式,对热证可灸与否的认识仍未能达成共识。熵增理论作为与能量守恒同等地位的物理学原理,适用于所有系统热力学变化,
3、毋庸置疑,人体生命过程中熵增现象也是必然存在的,作为与其他系统关联密切、不可独立的部分之一,人体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离不开外界对人体内部熵变的干扰。受此启发,本研究通过热力学理论角度,从整个机体运行模式入手,来探讨热证可灸与否的科学性,以便更好地扩大灸法临床适用范围,为针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1热证可灸的理论基础艾灸疗法首见于 阴阳十一脉灸经 足臂十一脉灸经,在 黄帝内经 中将其如何产生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出来,并对此对出了一定的展开说明,因而历代医家关于热证可灸与否的立论多基于此进行引申,但经周楣声通观全文进行考证发现,其中不仅没有“发热禁灸”之说,更值得“热证可灸”一派欢欣的是“热病二十九
4、灸”的存在2。同时,“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灵枢 背腧)、“诸烦热,时气温病,灸大椎百壮”(千金翼方肝病第一)等的载言更是为“热证可灸”做出了进一步佐证。而“热证禁灸”理论的产生多追溯到张仲景时期,但仔细勘正、辨别却可以得知其恰恰是对 伤寒论 的误解:“热证禁灸”所谓源起的“火逆”“火劫”之处仅是指治疗手段而言或是针对误治情况下而论,并不能简单机械地将其完全等同于灸法运用于热证中的危害,而仲景在太阳病脉症中所提出的关于二阳并病以致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当熏之”的说法是最好的引证,若仲景老先生认为所谓“热证禁灸”,那么如此之言岂不相互抵触,鬻矛誉盾?在“热证可灸”理论逐渐被重视、不断补
5、充的过程收稿日期:2019-03-24修回日期:2019-10-10福建省科学技术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J01540):基于端粒酶活性相关的针刺抗衰老效应对Terc-/-小鼠海马神经元保护作用研究,负责人:林栋。通讯作者:林栋,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针灸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2625XXXX第21卷第12期Vol.21 No.12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ateri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第二十一卷第十二期Vol.21 No.12中,不
6、少医家将自身对其临床运用的经验总结融入其中3,“若夫热症亦可以用热者,一则得热则行也,一则以热引热使热外出也,即从治之法也”(理瀹骈文)、“火郁宜发,同气相求,开门逐贼,顺气行舟”(灸赋)诸如此类关于机制的解释层出不穷,笔者将其提取、概括为“火郁发之”及“以热助热”借艾疏通十二经脉之功以助热散之,从而祛邪外达,机体向愈。如此,一副机体如何在外界助力下得以改变疾病状态的动态图展现在人们面前,站在中医角度上,认为是天人合一理论的引申,但此未免显得有点笼统、抽象,笔者试引入熵及熵变相关理论模式进行论述,以期将其理论背景科学量化。2熵、生物熵与人体生命进程关系1854年,克劳修斯最早提出了“熵”的概念
7、,并用符号S表示,它既是热力学中用以表示物质状态的参量,也是映射机体自发过程下不可逆性的载体之一。热力学第二定律中提出:就孤立系统而言,该系统总是自发朝着有序向无序(混乱度增大)的方向进行,从而使得整个系统的总熵值增大,这也称熵增原理4。但众所周知,人体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并不符合“熵”中所设定孤立系统的基础条件,与其恰恰相反是,以通过与外界环境物质及能量交换而维持某种稳定的宏观结构。对此疑问,薛定谔提出了“负熵”的概念以进行补充与界定,一个生命有机体的熵是不可逆地增加,并且趋向于最大熵值的极度混乱状态,即死亡,而想要摆脱这个危险状态,唯一办法便是不断地从环境中吸收负熵5。综合二者可得出一个在开
8、放系统即刻总熵变dS的组成示意图:一部分是本身产生的熵(diS),它绝不可能为负;另一部分是系统与外界交换而引起的熵流(deS),其数值大小并无特殊限定。因此,开放系统即刻的总熵变(dS)=diS+deS。人体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当 deS 0时,人就会出现疾病,且当人体总熵值累积到最大混乱状态时,则最终无法避免地走向死亡。同时,玻耳兹曼的研究为熵定律的计算提供了一个精确的定量关系,即熵=klnD,k是玻耳兹曼常数,D是所讨论物体的原子无序性的定量量度。3熵增理论与“热证可灸”论3.1热证的解构与重构3.1.1热证本质的提炼与二次划分中医基础理论7将热证定义为“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
9、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此可以得出两层含义:一者是“热证”中“热”字核心概念并不能简单视为病因之“热”,而是病理表现形式之“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病机十九条中提及的相关内容,均采用为“诸 证候+主症,皆属于 病因/病机”的句式进行总结归纳,任应秋先生将此句式中的“诸”理解为“众也”,提出仅仅只能表示为不定的多数之意,并不能单纯作“凡”字解8,“诸热愗瘛,皆属于火”,即应解读为多数(发热喜冷、面红、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火热之证可出现头晕眼花、肢体抽搐等症,而绝不可认为古人将火证与上述诸症理解成完全对等关系。此言指出,将所有相同主症的证侯来源与相同的病因/病机一概而论是不恰当的,因此,这里的“
10、热”可以是寒邪郁久化热或仅为单纯热邪侵袭,也可以是因经络壅滞所致,并不能完全简单理解为证侯之热一定为病机之热,不能用灸助阳更盛的思路一言蔽之,从而认为“热证禁灸”;另一者是更近一层次地理解为证是一个不定、紊乱状态的概括,背后暗含了其变化趋势的多向性,这也佐证了熵增理论运用于解释“热证可灸”的科学背景机体从有序到无序的疾病进展过程中,“证”的加重即为熵值的增大(机体向更无序的状态进展),而证减轻或消失、机体向愈的过程则为熵值不断减小的过程,这就为某些特定条件下,熵值的逆转提供了理论依据。二者叠加,根据“热”这一结果中得出机体此时产生了比正常情况下更多的“废热”,而此“废热”是不利于机体状态的稳定
11、的,但因为种种原因阻止了体内多余熵的正常排出,使体内积熵大大超过了正常值,造成总熵变dS 0,则人体系统的混乱程度复杂化,从而产生疾病,为了重新恢复机体的有序性(dS 0),此时必须通过各种的方式加速向外排出更多的熵,即为著名的耗散结构模型(提出如若系统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时,该系统表现出来的是熵减过程),其成功解释了人体如何在熵不可逆的情况下摆脱疾病状态(或延缓死亡进程)、获得负熵而保证有序化(存活)。本研究通过对证侯的不同时间节点内的治疗,作进一步细分探究与对比,发现治疗结果所引发新的证2626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专题讨论二:中医理论探讨与应用 Modernizat
12、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ateri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侯出现或是说证侯转化也是一个量变不断累积从而形成质变的过程9。同样地,在此过程中,所有微观现象的改变可以视为众多的量度指标,临床症状的表现程度也随之作出相应的变动趋势,由此可以说明立足于大方向而言,证侯的产生或转归即是所有量度指标的综合作用结果,两者之间的变化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为证侯本质的性质划分标准提供了客观化及可视化的理论基础,不少学者10,11也作了相关探索,朱琦12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探测时,发
13、现热证患者相关腧穴的体表温度与病情呈正相关性,这为体表温度在热证中的指标意义提供了实验基础;汤立东13利用胃经观察胆汁反流情况并结合患者口苦、泛酸与否的主观程度差异划分症状积分指标,来作为热毒证与活动性胃溃疡的相关性探索。上述内容均是在科学量化的角度对热证进行二次划分和剖析,旨在更加清晰、明确地对热证本质的微观变量作出更好的理论解释,将大数据分析引入到中医热证指标客观化层面,使其从哲学层次的辨证体系要素落实到数学模型变量层面,从而为日后中医更好的对外交流及探讨作出摸索。3.1.2熵增理论之于热证灸助郁热外发的引导作用相当于作为机体从外界所摄取的负熵,使得机体状态趋向有序、平衡化。洪文学教授14
14、曾就艾灸的热辐射光谱特性进行研究,提出靠近近红外区的远红外辐射是组成艾灸光谱的主要成分,其峰值在3.5 m附近,研究表明艾灸疗法的作用机制主要赖于温热刺激而阐发。至此,不免让人联想到温热刺激的提出与热物理学在医疗实践中运用基础广泛的相关性,有学者基于生物活体组织对外界热刺激存在的主动响应能力,研究得出随着组织温度的不断升高(其中包括正常升高或异常升高现象),随之而来的血液灌注率增加势必会导致更多热量的丧失15。由此可见,艾灸之所以能够治疗热证疾病原因之一,是通过温热刺激,促使组织热量加速排出,以致最终排出多余的熵,使总熵变向不断减小方向进行,从而最终达到逆转机体熵值的目的,这也为汪机所论“热者
15、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针灸对答)提供了新的理解角度:艾灸如何在现代物理学的解读下表达出“以热助热”“火郁发之”的作用。另外,艾灸光谱中作为与远红外辐射相对的另一存在近红外区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其对深层组织的直接渗透作用可为能量匮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以实现细胞机体的改善16,促使病态细胞向有序方向(dS 0)转化,进而让人体系统从一个热盛状态趋向于正常。上述所提及“以热助热”之效依托艾灸温通诸经之功得以表现,若从熵增理论角度进行阐述,则可以理解为艾灸借助火力从而产生温通经脉的作用,其目的旨在畅通人体经脉壅滞之处,给机体以逐邪的渠道。就熵变立场而言,引导人体系统向有序方向进行,使其即刻的总熵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3 基于 理论 探讨 热证可灸 可行性 灸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