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微生物学与免疫学.pdf
《(25)--微生物学与免疫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微生物学与免疫学.pdf(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供中药学、药学类等专业用)主 编袁嘉丽(云南中医学院)刘永琦(甘肃中医药大学)副 主 编(以姓氏笔画为序)卢芳国(湖南中医药大学)田维毅(贵阳中医学院)边育红(天津中医药大学)高永翔(成都中医药大学)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马志红(河北中医学院)马海梅(新疆医科大学)王 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元海军(山西中医药大学)田敬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北京中医医院)佟书娟(南京中医药大学)汪长中(安徽中医药大学)运晨霞(广西中医药大学)苏 韫(甘肃中医药大学)张宏方(陕西中医药大学)张颖颖(
2、山东中医药大学)范 虹(湖北中医药大学)周 宏(长春中医药大学)姜 成(福建中医药大学)姜 昕(上海中医药大学)桑圣刚(海南医学院)梅 雪(河南中医药大学)韩妮萍(云南中医学院)韩晓伟(辽宁中医药大学)(新世纪第三版)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袁嘉丽,刘永琦主编.3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7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ISBN 978 7 5132 4167 0.微.袁 刘.医学微生物学 高等学校 教材 医学 免疫学 高等学校 教材.R37 R392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7)第 093125 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
3、东路 28 号易亨大厦 16 层邮政编码 100013传真 010 64405750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 8501168 1/16 印张 16.5字数 411 千字2017 年 7 月第 3 版 2017 年 7 月第 1 次印刷书号ISBN 978 7 5132 4167 0定价55.00 元网址社 长 热 线010-64405720购 书 热 线010-89535836侵 权 打 假010-64405753 微信服务号zgzyycbs微商城网址https:/kdt.im/LIdUGr官 方 微 博http:/ 64405510)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4、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专家指导委员会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编审专家组7前 言前言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
5、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
6、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
7、威专家智慧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8前 言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
8、的关系。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
9、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6 月9编写说明编写说明本教材的前身为微生物学,供中医药院校中药学、药学类等相关专业使用。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十余年使用过程中,教师们普遍反映免疫学知识占比较少,随着免疫学科的发展,免疫预防药物、免疫诊断试剂、免疫治疗药物已经成为药企和临床药师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有鉴于此,编委会申请并获得国
10、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的批准,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的编写时,将微生物学更名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面向全国高等医药及中医药院校中药学、药学类专业的规划教材,从细胞、分子水平讲清概念,阐述规律,内容简明、清晰,基础性与前沿性并重,可读性强,主要体现出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可拓展性和精炼性等特点。教材分为三篇:第一篇为微生物学概述,主要介绍与医药学相关的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及临床诊疗原则;第二篇为免疫学基础,主要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作用机制,免疫异常所致的病理损伤,免疫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第三篇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11、应用,主要介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在药品生产、检验中的应用。参加本教材编写的有 23 所医学院校 25 位专业教师,第一篇由袁嘉丽、边育红、卢芳国、韩晓伟、元海军、周宏、梅雪、范虹、张颖颖、张宏方和韩妮萍编写;第二篇由刘永琦、高永翔、苏韫、王垚、汪长中、佟书娟、姜成、姜昕和马海梅编写;第三篇由田维毅、田敬华、马志红、运晨霞和桑圣刚编写。编委会全体成员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辛勤耕耘,完成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本教材数字化工作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 中医药出版社资助展开的。该项目(编号:GJYJS16147)由袁嘉丽负责,全体编委会共同参与完成。由于编委会成员学识有限
12、,教材中若有不足之处,敬请广大师生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编委会2017 年 4 月11目 录目录第一篇 微生物学概述 1第一章 微生物学绪论 1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1一、生物的类群划分与微生物分类 1二、人类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 3三、微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5四、微生物与医药学 9第二节 微生物与微生态学.10一、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分布 10二、人体微生态系统 14三、人体微生态与中药调节 17第三节 微生物的控制与生物安全.18一、病原微生物控制的基本概念 19二、微生物控制的主要方法 19三、微生物控制的影响因素 24四、生物安全 26第二章 医学病毒
13、 29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29一、病毒的形态 29二、病毒的结构 30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与培养.31一、病毒的增殖 31二、病毒的人工培养 33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变异.34一、病毒的变异现象 34二、病毒变异的机制 35三、病毒变异的医学意义 35第四节 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35一、病毒的感染 36二、抗病毒免疫 38第三章 常见致病病毒 40第一节 RNA 病毒.40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40二、冠状病毒 44三、其他常见致病 RNA 病毒 47第二节 DNA 病毒.48一、疱疹病毒 48二、其他常见致病 DNA 病毒 52第三节 逆转录病毒.52一、乙型肝炎病毒 52二、人类免疫缺
14、陷病毒 57第四章 医学细菌 63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63一、细菌的形态 63二、细菌的结构 66第二节 细菌的增殖与培养.71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71二、细菌增殖的方式与生长曲线 72三、细菌的代谢 73四、细菌的人工培养 75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76一、细菌的变异现象 77二、细菌的变异机制 78三、细菌变异的医学意义 80第四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80一、细菌感染 81二、抗细菌免疫 82第五章 常见致病细菌 84第一节 革兰阳性致病菌.84一、链球菌属 8412目 录二、葡萄球菌属 86三、支原体目 89四、放线菌目 91五、破伤风梭菌 93六、其他常见致病革兰阳性菌
15、95第二节 革兰阴性致病菌.96一、埃希菌属 96二、沙门菌属 98三、志贺菌属 100四、铜绿假单胞菌 102五、螺旋体目 103六、衣原体科 104七、立克次体目 106八、常见其他致病革兰阴性菌 108第六章 医学真菌 110第一节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110一、真菌的形态 110二、真菌的结构 112第二节 真菌的增殖与培养.112一、真菌的生长条件 112二、真菌的代谢 113三、真菌的繁殖 113四、真菌的人工培养 113第三节 真菌的致病性.114一、感染性真菌病 114二、非感染性真菌病 115第四节 常见致病真菌.116一、皮肤感染真菌 116二、皮下感染真菌 117三、深部感
16、染真菌 118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122第七章 医学免疫学绪论 122第一节 医学免疫学概述.122一、免疫的概念与功能 122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23三、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结局 124四、免疫学的发展历程 126第二节 抗原.128一、抗原的基本性能 128二、抗原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 128三、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29四、抗原的种类 130五、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 131第八章 免疫系统 134第一节 免疫器官与组织.134一、中枢免疫器官 134二、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136三、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138第二节 免疫细胞.138一、固有免疫细胞 138二、适应性免疫细胞 140三、
17、抗原提呈细胞 142第三节 免疫分子.143一、免疫球蛋白 143二、补体系统 147三、细胞因子 149四、MHC 及其编码分子 152五、其他免疫分子 154第九章 免疫应答 156第一节 固有免疫应答.156一、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156二、固有免疫识别 161三、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及特点 163四、固有免疫应答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 影响 164第二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165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65二、T 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68三、B 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74第三节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177一、免疫耐受 17713目 录二、免疫调节 178第
18、四节 免疫病理.178一、超敏反应 179二、自身免疫病 180三、免疫缺陷病 181第三篇 微生物药学与免疫学应用183第十章 微生物与药物 183第一节 概述.183一、微生物的药物利用 183二、微生物药物的类型 186第二节 抗微生物药物.187一、抗微生物药物的类型与作用 187二、微生物的耐药性 190第三节 其他用途的微生物药物.192一、以微生物本体为基础的微生物药物 193二、以微生物代谢产物为基础的 微生物药物 195三、以“工程”微生物为载体的 微生物药物 196第四节 微生态制剂.200一、概述 200二、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204三、中药微生态制剂 205四、微生态
19、制剂的发展与展望 205第十一章 药品生产中的微生物控制 206第一节 药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来源与防止.206一、药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来源 206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针对微生物 污染的措施 207第二节 药品生产中洁净室技术应用.207一、药品生产受控环境分类 208二、空气洁净度概念与测定指标 208三、洁净室(区)分级标准 209四、洁净室(区)的环境消毒 210第三节 制药用水的质量控制.210一、制药用水的种类与定义 210二、制药用水制备与消毒 211三、制药用水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211四、制药用水系统的验证和监测 212第四节 药品生产中灭菌和消毒技术的应用.213一、灭菌
20、技术的应用 213二、消毒技术的应用 215第五节 无菌药品生产的无菌保证.215第六节 防止微生物污染的管理制度.217一、人员管理 217二、清洁消毒管理 218三、生产管理 219第十二章 微生物检测在药品检验中的应用 220第一节 无菌检查.220一、概念和应用范围 220二、应用举例 223第二节 微生物限度检查.224一、概念和应用范围 224二、应用举例 226第三节 抗微生物药物作用检查.229一、概念和应用范围 229二、应用举例 229第四节 微生态制剂检查.231一、概念和应用范围 231二、应用举例 232第十三章 免疫学的药学应用 234第一节 免疫学检测原理及技术.
21、234一、免疫学检测原理 234二、免疫学检测制剂及应用 235第二节 免疫预防制剂.236一、人工免疫的分类和应用范围 23614目 录二、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剂 236三、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剂 237第三节 免疫治疗药物.238一、分子治疗制剂 238二、细胞治疗制剂 239三、免疫增强剂与抑制剂 240附录:药品微生物检测的标准操作规程 241一、注射用青霉素钠无菌检查标准操作 规程 241二、酮康唑乳膏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 规程 243三、妥布霉素滴眼液抗生素微生物鉴定法 标准操作规程 247四、微生物制剂干酵母片鉴别标准操作 规程 250第一章 微生物学绪论在广袤的地球上
22、,所有的生命形式都共处于一个具有高度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环境中,人类亦不例外。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种间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相互拮抗,共同演绎了我们今天所生存的生物环境。其中,人类与微生物(microorganism)的共处,以微生物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影响及对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决定性作用而日益受到人类的关注。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在人类的科学发现史上,微生物不是一个古老的概念,自 1676 年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16321723)使用 microbe 一词并被公众接受迄今仅 300 多年。与人类诞生之时就朝夕相伴的动物、植物比
23、较,我们对“微生物”这个概念的认识无论在空间与时间、深度与广度上都还显得十分肤浅,“微生物”在生物分类学中所处的位置也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一、生物的类群划分与微生物分类(一)生物的类群划分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是生物分类学的奠基人,1735 年出版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和 1753 年出版的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中林奈将自然界分为矿物、植物和动物,用了纲、目、属、种四个分类等级,以双名制命名法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林奈系统”是一种人为分类体系,即按分类者的意愿选取少数特征作为分类依据,而没有全面
24、考虑生物的特征、演化及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1859 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之后,演化论思想在分类学中得到贯彻,生物学家和分类学家认识到系统发育的亲缘关系是生物进化过程的实际反映,因此开始试图按照生物系统发育的历史来描述生物的多层次分类系统(即所谓自然分类系统)。但受技术手段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迄今尚未能建立涵盖所有生命体的自然分类系统。目前生物学界较为公认的分类是 1969 年 Whittaker 提出的五界系统,Whittaker 依据构成生命的细胞类型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1990 年第一篇 微生物学2微生物学与免疫学Woese 通过对各类生物 rRNA
25、 序列进行分析,认为 ssu rRNA(16S 或 18S)序列是用于系统进化及分类研究最适宜的指标,通过对各类生物的 ssu rRNA 进行比较,提出“三域学说(three domains proposal)”(图 1-1)。即在“界”之上设立“域”的概念,并构建了三域生命进化树,将所有细胞生物分为细菌域、古菌域、真核生物域三个生物域。图 1-1“三域学说”及进化树模式图(二)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概念的提出早于近代生物分类学的建立,这使得现代微生物物种的生物学位置与生物分类体系不甚相符。现代微生物学常依据有无细胞结构,以及有无细胞核膜将微生物分为三大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noncellul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5 微生物学 免疫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