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毕业论文doc).pdf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毕业论文doc).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毕业论文doc).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分析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分析摘摘要要:刘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明君”来描述的人物形象。作者重点刻画了他的宽仁爱民、敬贤爱士、足智多谋和骁勇善战等性格特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些特点在有些人看来不够真实,使他的形象显得苍白无力。本文将就这些内容做一些分析评述。关键词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明君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演义)是一部以历史题材为主的古典小说,对于刘备形象在艺术创造上的成败得失,人们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刘备形象虽然存在着如鲁迅所指出的缺点,“但仍然不失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是一个“明主”典型;有人干脆否定了鲁迅先生的意见,认为作者罗贯中还写了刘备的枭雄
2、行径,作者写刘备虚伪是有意为之,鲁迅所批评的,“恐怕不应该算作作品的缺点,而是它的现实主义的表现”。到底应该如何评价刘备形象的艺术价值,本文想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一、宽仁爱民,敬贤爱士作品多方表现了刘备的宽仁爱民,深得人心。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他第一次担任官职做安喜县尉时,便“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督邮索贿不成,欲陷害他,百姓纷纷为之苦告(第二回)。此后他任平原相,已被誉为“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第十一回)。陶谦
3、临终,以徐州相让,刘备固辞,徐州百姓在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州,我等皆不能安生矣!”(第十二回)曹操擒杀吕布,离开徐州时,“百姓焚香遮道,请留刘使君为牧”(第二十回)。这表明他占据徐州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深得民心。在他又一次遭到严重挫折,不得不到荆州投奔刘表,受命屯驻新野时,他仍以安民为务,因此“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第三十四回)。新野百姓欣然讴歌道:“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第三十五回)从建安六年(201)到十三年(208),刘备寄居新野达七年之久。在他辗转奔走的前半生中,这算是时间最长、相对安定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刘备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
4、司马徽的批评,一面把人才置于战略的高度,努力求贤;一面更加重视争取民心,为重新崛起准备条件。当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之时,刘备被迫向襄阳撤退,新野、樊城“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到了襄阳城外,刘琮闭门不纳,蔡瑁、张允还下令放箭。魏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刘备见魏延与文聘在城边混战,便道:“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阳。”于是“引着百姓,尽离襄阳大路,望江陵而走。襄阳城中百姓,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第四十一回)。就这样,在建安十三年秋天的江汉大地上,刘备带领十余万军民,扶老携
5、幼,含辛茹苦,上演了“携民南行”的悲壮一幕。如此撤退,显然有违于“兵贵神速”的军事原则,对保存实力、摆脱曹军追击十分不利。故众将皆曰:“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明知此言有理,却泣而拒之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这一仗,刘备在军事上一败涂地,而在道义上却赢得了极大的胜利。这种生死关头的自觉选择,在演义写到的各个政治军事集团领袖中是独一无二的,决非一般乱世英雄的惺惺作态所能比拟。从此,刘备的“仁德爱民”更加深入人心,并成为他迥别于其他创业之君的最大的政治优势。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其中,他
6、对徐庶、诸葛亮、赵云的敬重和信任,都超越史书记载,写得十分生动感人。历史上的徐庶,归属刘备的时间不算长,除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外,在政治、军事上发挥的作用也不算大。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仅云:“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曹公来征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诸葛)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而在演义中,刘备一见徐庶,便坦诚相待,拜为军师,委以指挥全军之责。在先后打败吕旷兄弟、曹仁之后,刘备更视徐庶为天下奇才。而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辞别刘备时,刘备虽然难以割舍,但为顾全其母子之情,仍
7、忍痛应允。分别的前夜,“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次日一早,刘备又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宴罢,仍“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直到徐庶骑马远去,刘备还立马林畔,“凝泪而望”,甚至“欲尽伐此处树林”,原因是“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第三十六回)。这些描写,尽管主要是为“走马荐诸葛”和“三顾茅庐”作铺垫,却足以见出刘备求才之诚,爱才之深,颇具艺术感染力。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与倚重,演义更是作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演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反复皴染,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刘备
8、不辞辛劳,不顾两位义弟的埋怨,锲而不舍地三次往访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扑了空,但途中每遇到诸葛亮的亲友,就误以为是诸葛亮本人,前后达四次之多。诚如毛宗岗所说:“玄德求贤若渴之情,有类此者。”第三次诸葛亮总算在家,但正“在草堂上昼寝未醒”。为了不惊扰他的睡眠,刘备吩咐关、张二位在门外等候,自己入内,“拱立阶下”。足足有一两个时辰之久诸葛亮才醒过来,但当得知“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之后,却转入后堂更衣,“又半晌,方正衣冠出迎”。刘备终于能见到诸葛亮,真不容易。张飞早已忍耐不住,三番两次动怒,要用一条麻绳去把他绑来,要放把火把他烧醒。刘备却自始至终都心平气和,谦谦有礼,充分显示了他求贤的诚意。刘备
9、初见孔明,便屈尊“下拜”;听罢隆中对策,先是“避席拱手谢”,继而“顿首拜谢”;乍闻孔明不愿出山,当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及至孔明答应辅佐,又不禁“大喜”。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诸葛亮出山以后,演义又充分突出其在刘蜀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竭力强调刘备对他的高度信任与倚重。特别是章武三年(223)四月刘备临终之时,殷殷托孤于诸葛亮,慨然嘱咐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第八十五回)后人对此或有猜疑乃至诛心之论,不过是妄相忖度而已。纵观数千年封建社会史,皇帝临终前委任顾命大臣者固不少见,然而
10、,有几个皇帝愿意或者敢于像刘备那样托孤?当然,刘备并非鼓励诸葛亮取其子而代之,而是希望诸葛亮尽力辅之;但如此气度胸襟,仍罕有其匹。还是陈寿在先主传末的评价比较公允:“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赵云的英勇善战未必不如关羽、张飞,但却比关羽谦逊得多,比张飞精细得多。因此,他在蜀汉集团中也最得孔明的信任。关羽、张飞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但刘备对赵云的信任似乎也超过了关羽、张飞。对于刘备来说,最大的危难就是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对他的那次大追杀。在那样万分紧急的时刻,他选择赵云担负“保护老小”的职责,其实就是保护甘、糜二夫人和阿斗。结果在长坂坡混战中,却不见了“甘、糜二夫
11、人和小主人阿斗”,为了“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赵云拍马在乱军中寻觅”,“所到之处,威不可挡”。终于寻得后主,怀抱阿斗,杀透重围,血染战袍,谱写了一曲“大战长坂坡”、“单骑救主”的千古佳话。也正是由于赵云的忠与勇,才有了下面刘备惜才摔阿斗的事。演义第四十二回写道,在张飞的掩护下,赵云冲出长坂坡,又骑马飞奔了二十多里,才找到刘备。赵云高兴地说:“幸得公子无恙!”双手将阿斗递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看到刘备掷阿斗于地的举动,有人就会觉得刘备是在“表演”,所以才有像“刘备摔阿斗邀买人心”之类的歇后语。但我觉得这对刘备是不公平的。我们不妨再
12、仔细看一下以上引文内的相关文字。赵云和刘备再见面时,彼此一开始并未交谈,只是相对而泣。刘备此时并不知道详情,所以这完全是在当时逃难的情况下两位至交在混乱中散而复聚时的一种真情流露。姚品文和张峰在谈罗贯中笔下的赵云形象的创造一文中也认为,即使刘备“掷之于地”之举“有点夸张”,但却也“表明他对于一位大将的爱重之情是真诚的、可信的”。他们还说:“三国演义 很少对一般动作作细节描绘,而在这段中对赵云解开怀抱,阿斗在怀内酣睡,赵云之递阿斗,玄德之掷阿斗,赵云又忙从地下抱起阿斗等动作作了细腻入微和充满了人情味的描绘,加上二人掷地有声的对话,几可催人泪下”。的确,在刘备和赵云之间这种肝胆相照的情谊中,我们看
13、到了人性中真正可贵的一面。一定要把如此纯真、高贵的场面说成是矫揉造作,也未免太煞风景了吧!二、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刘备作为“枭雄”,史书记载也不少。所谓“枭雄”,意思是“骁悍雄杰的人物”。刘备出身于早已败落的远支皇族之后,家境清寒,既没有曹操、袁绍那样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孙权那样继承自父兄的大片地盘,几乎是白手起家,要想在天下大乱、群雄并立之时,如果不具有枭雄所有的种种狡猾、伪诈与雄图大略,如果不具有出众的军事、政治才能,不具有一套收买人才、消灭异己的韬略、权术,别说扩张地盘、统一天下了,恐怕连立足之地也不会有。那样,他也就不配充当一个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三分天下、开创基业的蜀方之主了。刘
14、备长于权谋又喜怒不形于色,城府很深,含而不露,他的计谋常使人既意料不到,又不易识破。刘备投靠曹操时,曹一时兴起,曾邀刘备煮青梅酒以论当世英雄。当曹一再请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时,刘备先后指出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这里,刘备没有说出三个人,一是马腾,二是刘备,三是曹操。按说,马腾与韩遂曾结为兄弟,当时为西凉太守,兵强马壮,一提到韩遂必然会想到马腾。刘备为什么不提马腾呢?原来刘备当时已和董承、王子服、马腾等人私下结成了反曹联盟,有了患难关系,提出马腾,怕引起曹操注意马腾,挖出马腾,连带出自己。刘备为什么不提自己呢?因为按曹操的观点,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国演义 中的 形象 分析 毕业论文 doc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