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pdf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pdf(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长度单位备课人:高 韧 单元分析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两个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 米 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单元目标1、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生活中
2、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 步 建 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r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掌 握1米=100厘米。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设计课题:长度单位备课时间:2011.8.31课时:1课时 上课时间:201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的设计意图,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其通过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
3、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这样的观察、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上册“比一比”中学了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经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所以学生在处理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中,获得关于测量的直观经验。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初步培养学生估量
4、物体长度的意识。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在活动中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曲别针、新 的 4B橡皮、铅笔、吸管、纸条、文 具 盒(上学期学具袋中的正方形、三角形卡片等)教学过程:活动一:设疑导入,认识数学书的长和宽。1、认识长和宽。同学们,在你们的桌面上都有一本新的数学书,我们每一节数学课上都会用到它,可以说是和它再熟悉不过了。如果把这本数学书的封面看作是一个长方形的话,那么你来摸一摸长在哪里?宽又在哪里呢?2、怎么知道它有多宽呢?
5、你能借助课桌上的学具想想办法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活动二: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首先指导学生选择一种实物作为标准,测量出数学书的宽。)(-)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数学书的宽。1、指导学生学会测量的方法。随机提问学生,让学生说一说打算怎样用某一种学具测量数学书的宽?也就是说在我们在选择学具测量物体的时候,你要注意点什么呢?小结方法:要使测量的结果更加准确一些,就要将选择的学具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2、学生自由选择学具进行测量。现在就用你选择的学具,按照要求测量一下数学书的宽。学生活动。汇报结果。(先同桌交流后集中反馈)教师随机板书。注意:学生集中反馈的时候要按照选择的学具
6、种类一样一样来汇报,这样既便于比较,产生疑问,同时又便于板书。3、根据结果,引发思考。根据同学们汇报的结果,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使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结果是不同的。)交流后教师小结。由于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再次观察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统一用一种学具再进行一次测量。如果测量书桌的长,你们打算采用什么学具来进行测量,(也可以直接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为什么?学生测量,教师指导要一个接一个的摆放,或者是一个接一个的排。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的学具。1、在你们的文具盒中还有那么多的学
7、习用具,现在你自己选择合适的学具来任意挑选一件物品进行测量。2、小组操作,教师巡视。3、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长是5 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 把小刀长,都是5 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4、小组讨论。5、选择单一的学具侧量两个不同的物体。(铅笔和文具盒)汇报测量结果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铺垫:要想更准确的测量出每一种物品的长度,应该使用什么测量工具呢?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而又统一地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揭示直尺,做好预习。为下一节课
8、做好铺垫。)活动三:巩固提升,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1、做-做 第 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物品可以用直尺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2、做一做第3 题:注意对估算能力的培养。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总结:说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数学书的宽。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选择工具数学书的宽选择工具物体长度教学反思:课题:认识厘米备 课 时 间:2011.8.31课时:1课时 上课时间:教材分析:前面教学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时,已经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一一正 方 体(1立方厘米),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教材由此引
9、出厘米尺,并在尺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了 1厘米的长度。学情分析:学生在上节课拓展的基础上,对尺子应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对于本节课“认识厘米”的学习会起到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建 立1厘米的表象应该是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中,获得关于测量的直观经验。教学目标: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2、初步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教学重点:掌 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以及用尺子量物体的测量方
10、法。教学难点:测量过程中,正确测量和准确说出物体的实际长度。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直尺。教学过程:活动一:合作探究,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探究一:认识直尺,初步了解要使用的测量工具。1、检查预习,各自交流一下你对直尺的认识。我们知道要想更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测量。谁来说一说,尺上有些什么?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实物投影出示直尺图。)2、引导学生发现尺子上每相邻两长线的距离一样,每相邻的两短线距离也一样。尺子上还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对着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而且这些数字都是按顺序排列的。探究二:认识厘米,
11、了 解1厘米有多长。1、看一看:请学生拿出尺子,找 到 刻 度“0”,说明:从 刻 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媒体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观 察1厘米有多长。2、比一比:学生用两指间的距离比划出1厘米的大约长度。3、记一记:看看两指间的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4、找一找:(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它的1厘米吗?学生自由回答,要 求 说 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教师小结:你们用的直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如刻度1到刻度2。)(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
12、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探究三:认识几厘米,为下一步实际测量做好准备。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2、用手比划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它的厘米数吗?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
13、就有几个1厘米。活动二:学习用厘米量。熟练掌握测量方法。1、独立完成练习一的1题。说说图中是怎样测量这根铅笔的长度的?交流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后再进行测量。2、先量书的宽,再估测长度。再我们现在知道,尺子除了可以帮助我们画格子,还可以帮助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我们的书桌上有一些学具,你想知道谁的长度?3、汇报测量结果,共同找出测量错误的原因。教师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活动三:测量工具的使用,测量方法的实际运用。1、我们已经掌握了用尺子测量的方法,那么现在就来解决刚才的问题吧。快量一量我们的书桌有多长
14、,把测量的结果告诉给你的同桌。2、有什么问题吗?(尺子不够长)3、看来,又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了。尺子不够长,怎么办呢?你们能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吗?师:有这么多的好办法呢,你在别人的发言中受到什么启示了吗?你们准备怎样测量呢?想好了,就请各小组开始吧。活动四:总结活动五:布置作业(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3)测量自己的身高。教学资料链接: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
15、乏合理性。1 7 9 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1 7 9 5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 做1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后 来1 9 6 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 米 为 氮(K 8)原 子 在 真 空 中 发 射 的 橙 色 光 波 波 长 的1 6 5 0 7 6 3.7 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1厘米。板书设计:认 识 厘 米 用 厘 米 量1厘米:从0到1是1厘米,2到
16、3也 是1厘米。把 尺 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教学反思:课题:认识米备 课 时 间:2 0 1 1.8.3 1课时:1课时 上课时间:2 0 1 1.教材分析:这部分教材主要是通过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到这样量次数多、太麻烦,用米做单位进行度量比较方便。然后借助米尺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 据1厘 米 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 道1米=1 0 0厘米。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上节课认识了厘米和用厘米量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经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
17、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所以学生在处理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注重实践,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要细心、要认真,尽量减少误差追求知识的严谨性。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中,获得关于测量的直观经验。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掌握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能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教学用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米尺、卷尺、彩带,标签。教学过程:活动一:谈话导入,
18、汇报身高,引出长度单位“米二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 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活动二:认识米尺。为认识米作准备。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出示米尺)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 0刻度有多长?(1 0厘米)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9、1米=100厘米。活动三:估测1米,初步建立1米的表象。1、让学生用自己的米尺量一量,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2、估 计1米的实际长度。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6 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活动四:用米尺量,初步建立1米的表象。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1米长的彩带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也可以用)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
20、米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量老师的身高到哪是1米?3、测量黑板的长度。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同学们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度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5、谈话: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同学们学的都非常好,那么到底能不能应用呢?下面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活动五:深化对1米的认识。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 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提问:想
21、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2、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小组活动。组织交流。3、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活动六:课堂总结。板书设计:认 识 米 用 米 量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教学反思
22、:课题:认识线段备课时 间:2011.8.31课时:1课时 上课时间:教材分析: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说它抽象,是因为教材在处理“线段”时不是先讲直线,再从直线定义线段,而是直接讲线段。但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就显得很抽象,孩子难以理解,必须把线段最主要的特点、属性反映出来。说它实际,是现实生活中处处有线段,尽管孩子年纪小,但已有一些这方面的生活积累。学情分析: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注重所
23、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中,获得关于测量的直观经验。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可度量的。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测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画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用尺子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教学用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直尺、卷尺、毛线、剪刀。教学过程:活动一:认 识 线 段,初步培养线的空间观念。1、谈话引入:今天老师给你们每个人准备了一根毛线,别小看这根毛线,它身上可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不想研究它?2、操作观察,并小
24、结。a、观察课桌上的毛线,说说它的形状是怎样的?(让学生感知放松的线是弯的。)b、现在请你把这根毛线拉紧。和原来比,它的形状有了什么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拉紧的线形状变直。板书:直的)c、为什么它会变成直的?(把它拉紧了。)对,我们掐住了线的两端,把它拉紧了。(感知线头的两端。)d、生演示,师说明: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我们手掐住的线的两端就是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3、体验感知,认识线段: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a、请坐在左边的同学拉紧毛线,坐在右边的同学用手摸一摸这条线段从哪儿到哪儿?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在哪儿?b、好,交换!请坐在右边的小朋友拉紧
25、毛线,坐在左边的同学用手摸一摸这条线段。它的两个端点呢?c、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线段是什么样儿的吗?4、那,表示线段的图形是怎样的呢?请同学看老师画一画。(师画线段。)5、寻找身边的线段。你知道吗?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引导学生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动手摸一摸每条边和端点,让学生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线段。下面请同学们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看谁先找到!(可动手摸一 摸)小结: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你记住线段的样子了吗?你能告诉大家吗?好,下面老师就考考你。练习:7页7题,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2)看来大家真的记住了线段的特点,那你能数出图形中的线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 实验 教科书 人教版 年级 上册 数学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