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上)期末检测语文2022.1一、积累与运用(26分)1.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答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解析】【详解】考查汉字书写。首先要保证书写的正确,然后力求书写的美观。注意“富裕”一词的写法。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A.镌刻(ju云n)加发(ban)摧植拉朽(gu)眼花除乱(liao)B娴熟(xian)呼形(qf)震聋发膜(zhen)惟妙惟肖(xiao)C.私挚(chu)鲜股(yu)油光可肇(jian)正襟威坐(wei)D.遒劲(jing)颦1黑(you)坦荡如瓯(di)弹精竭虑(dan)【答案】
2、D【解析】【详解】A.摧布拉朽(gu)kii,眼花哪乱一-眼花缭乱;B.喳形(qi)-ji,震聋发腺振聋发陨;C.私擘(chu)-shu,正襟感坐正襟危坐;故选D。3.默写填空。(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o(陶渊明饮酒(其五)(2)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3)庭中如积水空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4)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o(欧阳修采桑子)(5)王维在使至塞上里,描写高远浩阔、对比鲜明,极富几何美学的独特边塞风景的句子是,o6 6)“台独”顽固分子数典忘祖,不得人心,无论其怎样肆无忌惮地叫嚣,也终是死路一条。这恰好印证了孟子三章中“,”的道理。【答案】.此中
3、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柴门何萧条.狐免翔我宇.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解析】【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辨、存、涟漪、禽、寡”这几个字的写法。7 .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半岛晨报讯(首席记者张锡明)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了12月“中国好人榜”。光荣上榜,八十二岁的张昇老人,当选助人为乐“中国好人”,庄河市光明山镇前杨村村民。2000年退休后,张昇义务为农户提供草莓种植技术指导,带领百姓科技致富,被群众亲切地称为“
4、大棚里的活雷锋”。对于此次获奖,张昇老人深有感触地说:“我做这些事,不图名利,最重要的是享受为民服务的快乐”。(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第句句子成分排序不当,使表达不顺畅,整句话应调整为:(3)第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你的修改建议是:【答案】(1)庄河八十二岁村民张昇获评“中国好人”(意思对,且语言简洁,符合新闻标题的标准和要求即可。)(2)庄河市光明山镇前杨村村民,八十二岁的张昇老人,光荣上榜,当选助人为乐“中国好人”。(3)把句号移入双引号内。【解析】【小问1详解】考查拟写标题。新闻标题应能概括新闻主要内容。根据本则新闻的前两句话可知,这则新闻的主人公是庄河八十二岁村民张昇,主
5、要事件是他光荣入远“中国好人榜”。可拟写标题为:庄河八十二岁村民张昇获评“中国好人”。意近即可。【小问2详解】考查语句成分排序。按一般正常的表述顺序,先是籍贯,然后是年龄,接是姓名,最后交代事件。据此可拟写为:庄河市光明山镇前杨村村民,八十二岁的张昇老人,光荣上榜,当选助人为乐“中国好人”。【小问3详解】考查标点使用。引号内的内容是完整引用老人的原话,故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后引号内。名著阅读。(5分)8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简爱的主人公简,在与罗切斯特举行婚礼时,发现他有一个疯妻时,简悲伤地离去。B,石蜂是法布尔昆虫记里描述的一种昆虫,它懒惰、懦弱、笨拙,但方向感极强。C.星星
6、离我们有多远是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的作品,介绍天文知识,更注重思维的启迪。D.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采用全景式写法,使得该书有着史诗般的宏大与庄严。【答案】B【解析】【详解】B.石蜂,聪明能干,知道低飞降低阻力,带来花粉。方向感强。有些伟大的情怀,能够关心关爱下一代。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向前。故选B。9 .学校搞“建党百年不忘初心红色人物推荐”活动,候选人是徐海东、刘志丹。你会推荐谁?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对这一人物的描写,简要说明理由。人物:理由:【答案】.示例一:徐海东.理由:他参加革命以来,全身多处受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伤好后,他仍然顽强战斗,从未退缩。示例二:
7、刘志丹理由:他被作者称为现代版侠盗罗宾汉,惩奸除恶,保护根据地人民,不忘初心,坚持革命,从未怠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开放类试题,结合原著中对相关人物的介绍,言之成理即可。徐海东:他在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工作时,却觉得采取独立行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组织起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全身多处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在革命战争中,他始终不忘初心,顽强战斗。刘志丹:刘志丹身经百战,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失败、挫折、冒险、死里逃生,率领的部队在重重围剿中屡屡被打散,却又一次次奇迹般地发展壮大,甚至派来攻打的国民党军也常常在战斗中投诚过来,以至
8、于在西北大地传开了他“刀枪不入”的神话。“刘志丹是个现代罗宾汉,怀有山里人对富人的仇恨;在穷人中间,他成了救星;而在地主和放债者中间,他又是上天的神鞭。”他始终不忘初心,坚持革命。二、古诗文阅读(20分)(-)(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当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用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有删减)【乙】长江入川,谓岷江。岷江之来,合蜀众水,中三峡为荆
9、江。河道凸凹倾折回直挥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顺流之舟顷刻数十里,不及尊视,一失毫厘与崖石遇,则糜渍漂没不见踪迹。故凡蜀之可以充内府、供京师而移用乎诸州者,皆陆出,而其羡余不急之物,乃下于江,孝弃之然,其为险且不测如此。(2)出峡始温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节选自宋欧阳修峡州至喜亭记,有删减)【注】捍:同“悍”,强悍。旋:同“漩”,漩涡。羡余:地方以赋税盈余的名义向朝廷进贡的财物。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略:(1)略无阙处(2)绝嫌多生怪柏绝:顾:(3)不及顾视1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不见曦月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8 .日非亭午夜分上自劳军(周
10、亚夫军细柳)C.中三峡为荆江号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荐弃之然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9 .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河道凸凹/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B.河道/凸凹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C.河道凸凹/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D.河道/凸凹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1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出峡始温为平流。11 .【甲】【乙】两文都对三峡的水进行了描写,请概括它们的写法有何相似之处,都突出了三峡水怎样的特点。【答案】7.完全.极.看8.
11、A9.C10 .(1)这中间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快马,驾御着疾风,也不觉得有这么快。(2)岷江出了峡口才转为平和的水流。11 .两文都使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申文中的“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正面描写,“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侧面描写;乙文中的“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是正面描写,“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是侧面描写两文都突出了江水的湍急。【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略:完全。(2)句意为: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绝
12、:极。(3)句意为:船上的人根本就来不及观赏(岸边美景)。顾:看【8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相同,都是“看见”的意思;B.不同,如果/亲自;C.不同,出了、流出/指在国外:D.不同,像、好像/如,比得上。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河床高低不平,曲折蜿蜒,强悍的水流激荡湍急,就像在发怒争斗,水流聚集为急流,一经触及就成为漩涡。“河道凸凹”与“倾折回直”是对河道的描写。“束之为湍”“触之为旋”表并列关系。故断句为:河
13、道凸凹/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旋。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其间,这中间;虽,即使;奔,飞奔的马;不以疾,也不认为快;(2)出,流出;始,才;温,平和。11题详解】考查比较阅读。甲:第二段写江水,其中“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对水的正面描写,突出了夏天江水盛大的特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夸张突出了江水湍急的特点。乙:“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是正面描写,突出了水道狭窄曲折,水流湍急的特点。“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是侧面描写,通过写船速写水速,突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所以两文在描写水时,
14、都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点睛】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乙】
15、长江进入四川,称为岷江。岷江是集合了局地大小各条水流形成的,出了三峡就叫做荆江。河床高低不平,曲折蜿蜒,强悍的水流激荡湍急,就像在发怒争斗,水流聚集为急流,一经触及就成为漩涡。顺流而下的船只,极短的时间就驶出几十里,船上的人根本就来不及观赏岸边美景。行舟之时如果偏差一点就会与水道的礁石崖岸相撞,船马上就会被撞得粉碎然后被水流吞没,没了踪影。所以只要是从局地运货充实国库和提供朝廷用于各地州府的产品,一般都是由陆路运输。其余那些用税赋盈余名义进贡的不重要的东西,才走水路运输,就像打算扔掉一样。岷江就是这样凶险莫测。岷江出了峡口才变为平和的水流。所以都些行舟之人到了这里,一定会喝酒感谢老天爷,互相祝
16、贺平安通过峡江,就像再世为人一样。(二)(3分)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送友人薛涛水国一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注】兼葭:芦苇。杳:远得看不见踪影。请抓住待征,描绘诗中画线句呈现的景象,并写出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水乡的芦苇在夜色中披上了秋霜,凄清落寞;寒冷的月色笼罩着远山,苍茫一片。全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相思之苦和想念之凄,表达了送别友人后孤寂、落寞与忧伤的心情。【解析】【详解】第一问:本题考查诗文描绘的画面。诗文画面是对诗文内容深刻理解,应在理解诗文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文描绘的意象意境用诗化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可多用形容词来描绘。示例
17、: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深青山色浑为一体,苍苍茫茫。第二问:本题考查诗文中寄寓的作者情感。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根据诗题“送友人”可知,此诗是为送别友人所作;第四句诗“离梦杳如关塞长”的意思是:可离别后连相逢的梦也杳无踪迹,它竟像迢迢关塞那样遥远。这句话把“离梦杳”比作“关塞长”,形象地写出了离别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相思之苦和想念之凄,表达了送别友人后孤寂、落寞与忧伤的心情。三、现代文阅读
18、(34分)(-)(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的古亭亭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它造型丰富,玲珑多姿,富有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即表现方法及手段)的一个缩影,融入中国文化血液,千百年来兴盛不衰,其功用也在不断地发展。夏商及西周,亭的基本形制或许还不十分成熟。据考,“亭”这个汉字,也大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彼时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髓。为“望敌之所”。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推广到各地。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目知录中记载:“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汉高祖刘邦最初曾任酒水亭亭长
19、,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例如著名的会稽山阴兰亭,最初是一座带有邮驿性质的路亭。为了能够更好的观赏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滨,后又被起筑在山巅,以便极高尽眺。这样兰亭由实用性的亭转向了观赏性的亭。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按大业杂记中记载,隋炀帝榆林行宫的上建有翠微亭”等十二座山亭,纵广均二丈有余。在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不仅是苑中的重要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建筑。长安志中记载:“禁范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
20、”其中亭就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百分之七十五,可谓历史上大量以亭入园之始。唐代官吏、士大夫于宅邸、别业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人。例如诗人王维的胡川别业中的“临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和“中岛亭”等等。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宋史地理志中可以知道,宋徽宗在艮岳中说“叠石为山,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岗以植杏林”。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园中置亭颇多,并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山池相结合。由此可见此间筑亭,己经不再是晋唐那样纯粹的因借自然山水形胜,而是把人的主观意念,把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纳入到建亭的构思之中,开始寻求
21、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观的组织了。亭发展到明清时期,在建筑艺术与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甚至达到了炉火纯青、臻于完善的境地,进入了中国古典亭榭发展的鼎盛时期。造型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必得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对建亭位置的选择,以及与周围环境配置上,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对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从欣赏美学角度上,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设,移情入境,寓情于物。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亭是建筑领域里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希望在新时代它能得到更
22、好的发展。(节选自浅谈中国亭建筑文/王盛有删改)13.本文以“中国的古亭”为题,主要介绍了它的和14.阅读全文,理清说明思路,填写空格。引出说明对象的主体中国的古亭。(1) 、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I(4)说明顺序:(2) 宋代筑亭更普遍,并融入自然美,求寓情于物。明清时期。中国古典亭榭多方面都已臻于鼎盛.第段运用了从到的逻辑顺(3)序.15 .第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16 .第段加点词语“大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分析?【答案】13.历史沿革.功用变化14.(1)夏商到秦汉,亭形制简单,多为治所。(语言简洁,且意思对即可。)(2)隋唐以后,亭是园林建筑的一
23、部分。(语言简洁,且意思对即可。)(3)从概括到具体(4)时间顺序15.运用了引资料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引用长安志中的资料,列举了“二十四”“十八”“百分之七十五”等数字,更有说服力、也更准确地说明了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这一历史发展实况。16 .“大致”是大概、大约的意思,表推测,是说亭这个汉字的出现并没有确切记载可查,出现时间是综合分析推测的结果。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语言简洁,且意思对即可。)【解析】【13题详解】考查说明内容。根据第段到第段中的夏商及西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到了宋代”“亭发展到明清时期”可知,文本介绍了亭了历史沿革。根据第段到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省 大连市 高新园区 2021 2022 学年 年级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