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讲稿(语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讲稿(语法).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演讲稿(三)语法部分(下)四、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1.分析下列句法结构的层次1)小张奇怪校长为什么会亲自叫他(东北师大)2)连小王都知道我说的是老张(同上)这是表义非常特殊的“连都”句,后边一般会有后续句。怎么分析学界有不同的意见。“连”是什么词?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它是介词,朱德熙把这种结构划归“连谓结构”;也有学者认为是助词,我认为按助词分析可能好办一些。第一层“小王”和后边构成主谓关系,助 词“连”不作分析,或注明是助词就行了。其他层次略。3)写出更多更好的具有生活气息的作品(2 0 0 8 华中师大,5 分)4)很吃了儿碗饭(武大)3 .层次分析法(2 0 0 1 上海外国语,1 0
2、分)从上海沿高速公路到南京 急急忙忙咬了几口面包四万万 四千万4 .请举例说明什么是层次分析法以及它的局限性(2 0 0 4 南开,8分)5 .举例说明用层次分分析法分析句子应注意的问题(2 0 1 0 西南大学,5分)附:中心词分析法(南京师大、中山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外国语)我们这一代人一般熟悉中心词分析法,(也叫句子成分分析法)其要点如下:分析的对象是单句。碰到偏正词组时,要找出中心语,碰到述宾、述补词组时,也要首先找出谓语中心词,把主语、谓语看作主干成分。认定一个句子有六大句子成分:主、谓(述)、宾、补、定、状。其中主语、谓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语是次要成分,定语、状语是附加成分。每个
3、实词都跟句子成分一一对号,只承认联合词组和主谓词组可以直接充当句子成分。具体步骤为:先找出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并用双竖线隔开。找出谓语中心词以及后面的跟着的宾语和补语。在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找出修饰的定语和状语。宾语若有定语修饰的话,继续寻找。主语、宾语的修饰语有好儿个,则必须一一标明。一些比较特殊的成分,“兼语”“独立成分 复指成分”用相应的符号标明。(一)分析下列单句:(2 0 0 7 南京师大,每小题3 分,共 3 0 分)1 .用层次分析法(1)他愿意不愿意到我们学校来还是个问题。(2)我同意选他当代表。(3)月儿己经一树高。(4)我去图书馆还一本书。(5)谁也不能把谁怎么样。2.用中心
4、词分析法:1)我们应该明确,英语教育仅仅整体国民教育中的一部分,英语是一种语言工具,是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不应当普遍性地成为继续接受教育和人才使用的必要条件。2)人类及其祖先的发生和发展,完全依赖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3)助人为乐的高尚风格,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广大青少年应该努力的。4)对于在实验中出现火花这个许多人都认为是奇异的现象,他并不认为奇异。5)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二)分析下列单句(2 0 0 9南京师大,每小题3分,共3 0分)1.用层次分析法1)这种事情我没有兴趣。2)你妈妈待你多好哇!3)我送给小王一本我最喜欢的书。4)敌人被我们打得狼狈逃窜。5)我认为
5、他能做好自己的工作。2.用中心词分析法1)财政部长助理朱光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中美两国元首高度关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进程,给予了及时的、重要的指示。2)校长派教务处长去北京购买教学仪器。3)当地群众热烈欢迎赵先生的到来。4)两年来的实践证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为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以及中美整体关系向前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5)黑潮给亚洲东部国家菲律宾、中国、朝鲜,尤其是H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三)同 上(2 0 0 8)1.(1)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2)大花狗追得他上气不接下气。(3)这位老太太至少有一个儿子当过市长。(4)班长通知我们食堂开饭
6、了。(5)老爷爷待你多好啊!2.1)这 个 实施纲要不仅仅向中国人民,而且是再一次向世界“透露”了这样一个明确而坚定的信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反腐败问题的态度上是坚决的、毫不含糊的,因而中国人民在这样执政党领导下的反腐败斗争,是有希望的,它肯定能打破因腐败泛滥而导致“人亡政息 的 政权交替的周期律”。2)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3)即使对有生命的物种,5 0 年的时间也不过是恒常岁月中千百代繁衍生息之余的惊鸿一瞥。4)黑潮给亚洲东部国家菲律宾、中国、朝鲜,尤其是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5)“车口儿”上,小茶馆中,大杂院里,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四)复句的层次
7、分析至于这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补血的事实,则是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灭的明证了。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污染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了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中国海洋大学)(五)什么是变换分析?变换有哪几种主要方式?举例说明变换的主要作用。(2 0 1 1湖南大学,1 0 分)变换是意义上有联系的语法格式之间有规则的对应,它能超越一个语法格式的范围,揭示有关格式之间的关系。主要方式:移位、添加、删除、替代。作用:P H 1-1 1 3五、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分析1 .语义学领域的义素分析法与语法学领
8、域的语义特征分析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各自有什么作用?(2 0 0 7 华东师大,1 2 分)A.二者既有联系:两种分析方法所分析的,都是词的语义特征。语法领域中的语义特征分析法是在借鉴现代语义学中的义素分析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有区别:义素分析只是对一组词的静态义项进行分解,借以显示它们的共性和区别。它针对个别词的约定意义而言,个别词与同一语义场中的其它词的区别特征是固定的,不改变的。义素分析分析出的“语义特征”不一定具有句法价值。语法学的语义特征分析法不同于义素分析,它不分析词的所有语义特征,只分析某一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其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并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要素”
9、。这 种“语义特征”是某一类词在具体句法格式的组合里所产生的共同概括特征,属于范畴义素,是某些语法规则形成的理据。B.各自的作用:语义学中分析、描写词的语义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握、解释、理解语义,突出地显示词义之间的异同及联系。语法学中的语义特征分析,着眼于分析、概括处于同一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的实词所具有的共同语义特征,来解释、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独具特色、之所以能与其他同形句法格式相区别、之所以只允许这一部分词语进入而不允许另一部分词语进入的原因。2.把下面的句子变换成同义的其它句式,并分析两个句子的差别。(东北师大)a.他卖了一件衣服给朋友。b.他煮了一点稀饭给朋友。提
10、示:这是朱德熙语义特征分析法中的例子。(1)“他卖了一件衣服给朋友”可以变换为:他卖给朋友一件衣服(2)“他煮了一点稀饭给朋友”不能变换为:他煮给朋友一点稀饭 究其原因,主 要 是“卖”和“煮”的语义特征不同造成的。“卖”(类似的:付、交、送)和“给”在这一句法格式里(名+动+名1+给+名2)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实际上是一个过程(卖的过程就是给的过程),而“煮”(刻、画、做)和“给”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个是制作过程,一个是转移过程。“卖”类动词具有“给予”义,语义特征可以描写为+给予,-制作,“煮”类动词具有“制作义”,语义特征可以描写为-给予,+制作。3.请说明“讨论了一个星期了”和“批准了一个星
11、期了”其时量在语义上有什么不同,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概括导致形成这种差异的成分的对立性语义特征,并用图示法表现上述结构各不相同的语义差异(南开大学,8分)A句的时量成分“一个星期”既可以指明“讨论”这一行为动作完成、实现后所经历的 时 间(早讨论过了,已经讨论了三天了),也可以指明“讨论”这一行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讲、听、学、商量、广播)B句的时量成分“一个星期”只 指 明“批 准”这一行为完成、实现后所经历的的时间。(死、伤、出嫁、提拔)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在于动词的语义特征不同。A类动词表示的行为能在瞬间完成或者说实现,也能持续;B类动词类动词表示的行为能在瞬间完成,但不能持续。动 词A+完
12、成,+持续,动 词B H完成,-持续,,二者对立性语义特征为:土持续讨 论 了 说话时刻计时起点一年了讨 论 了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动作 动作 说话时刻开始 结束计时起点 一年了4 .分析说明句法结构“动词+了三天了”不同的语义类型,并简单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2 0 0 9 上海外国语,1 5 分)5 .为了说明句法单位的组合条件,你认为语义研究需从哪几个层面入手?其中哪些是语言学研究可以控制的?(人民大学)6 .举例说明状语的语义指向。(2 0 0 7 南京师大,1 5 分)后指中心语:我经常打乒乓球。前指主语
13、:他迷迷糊糊地做了个梦。后指宾语:同学们圆圆地围了个圈。指向数量成分:他只给了三块钱。指向句外成分:小孩稀里糊涂地判给了男方。7 .简要说明下列各句的补语或状语在语义上所指向的成分。(2 0 0 1 上海外国语,5分)1)他喝醉了酒 他喝干了酒2)他们我都认认识 这个人我们都认识六、配价分析、认知分析L 从下列变换情况,简析词义对句法结构的制约和影响。(湖北大学,1 5 分)甲.她很热情。她对我很热情。乙.她很瘦弱。*她对我很瘦弱。她很尖刻。她对别人很尖刻。她很丰满。*她对别人很丰满。她很大方。她对人很大方。她很精神*她对人很精神。提示:根据现代语义学理论,词的词汇意义是可以分解的,它是若干义
14、素的集合,这些义素可以进一步分类,有些义素决定该词与其他词的搭配关系,有些则不能。将前者提取出来,就行形成了词的语义特征,也有人称之为范畴义素,它实际上是某些语法规则形成的理据。词的价特征以词的词汇意义为基础,是隐含词义结构中的范畴义素。“价”是动、名、形在句法结构中所结合的论元的数量。“热情、尖刻、大方”等形容词是二价形容词,它们在语义上都要求必须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名词语与它们关联,它们在语义上除了蕴涵“主体”外,还蕴涵了一个“对象”,所以它们能受由“对+名词”构成的介词短语修饰。“瘦弱、丰满、精神”在语义上要求必须有一种性质的名词语相关联,它们在语义上只蕴 涵“主体”,属于一价形容词,所以不
15、能受“对+名词”的修饰。2 .为什么“这 孩 子(的个子)很高、这 孩 子(的脾气)很 倔”,括号内成分可以省略,“这 孩 子(的觉悟)很高、这 孩 子(的脾气)很坏”却不能这样省略?上海师大认知语法认为,一价名词的缺省和语义激活取决于主体名词和谓语形容词、动词及其宾语之间复杂的语义联结方式。“这 孩 子(的个子)很高、这 孩 子(的脾气)很 倔”,括号内成分可以省略的原因是:虽然一价名词一般要求与其配价成分共现,但如果它的含义包含在谓语形容词的选择特征中时,主体名词“这孩子”能激活 人,人 和“很高”只能激活 个子(高度),人 和“倔”只能激活 脾气 这样的语义,这 时“个子”(部件名词)和
16、“脾气”(属性名词)就会成为冗余成分,故能省略。“这 孩 子(的觉悟)很高、这 孩 子(的脾气)很坏”不能这样省略的原因是:“很高”不包含 觉悟 这样的语义,“很坏”的语义结构中包含了多项选择特征,省 去“脾气”就会表达笼统。3 .为什么“大高楼”可以说,而“高大楼”一般不可以说?(2 0 0 4 南开,1 8 分)陆丙甫(1 9 8 8)把多重粘合式定语的顺序概括为“时间、空间、颜色、外观、质料功能及其他”。马庆株(1 9 9 5)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考察。按张国宪(2 0 0 6)的解释,这种语言结构的序列现象是相似原则中“关系相似”的体现,即语言结构单位之间的关系跟概念结构单位之间的关系相对
17、应。(距离相似原则?)语义上属性是事物的固有性质,比非属性跟事物的关系紧密,所以结构上跟中心词贴得近(旧圆桌)。词语的意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由此,语义中会或多或少地掺杂一些主观性成分(“旧”就比“圆”的主观成分多)。落实到形容词的排序,可以给出一个概括的倾向性规律:主观性形容词客观性形容词(读 作“优先于”)。袁毓林(1 9 9 9)依据信息加工的难易程度给出了一个定语语序规则:容易加工的定语 不易加工的定语。其实言语信息加工的本质是一种语言心理行为,容易加工意味着掣肘较少而主观随意性相对较大,不容易加工则正好相反。主观和客观是个相对的概念。凭我们的生活经验,“大”
18、的主观性高于“高”,其便取度更高,可以涉及任何维度的空间;“高”比“大”更为复杂,尽管表述的是一个单纯的二维空间,但认知上必须把物体视为一条线,才能正确地使用这个词语,其便取度比“大”低。正是由于“大”的主观性高于“高”,所 以“大高楼”的可接受性高。4 .请谈谈你对隐喻问题的看法。(2 0 0 6 华东师大,1 5 分)传统的语言学把隐喻看成是 种语言现象,看作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换句话说,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简言之,隐喻是人类赖以形成
19、、组织和表达概念的基础与手段。隐喻的形成(即隐喻化),是两个概念域或认知域之间的结构映射,即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L ak o f f:隐喻的本质是指借它类事物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它类事物”就是“源域,“该类事物”就是目标域。六、汉语的时体问题(语法范畴)1.汉语中用“了”“着”“过”来表示“完成/实现“持续 经历 等语法意义,那么汉语中有没有“体”的语法范畴?(上海师大)汉语的“着、了、过 同印欧语系诸语言的时态(体)表示法有明显的不同:印欧语的体一般必须通过动词的变化来实现,而汉语的时态(动态)助词不但可以附在动词后,而且还可以附在形容词后面;印欧语的时态表示一般只在词法范围内完成,而汉
20、语的时态助词,不但可以附在单词的后面,而且还可以附在短语,甚至是小句的后面;印欧语的时态后缀或词形变化都是纯粹表体意义的,而汉语的时态助词不但表示“体”意义,而且有时兼表“时”意义。对于汉语的“着、了、过”的性质,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除了助词说之外,还有体标记和动词后缀等说法。我们之所以认为它们是助词,理由是:汉语谓词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汉语中也没有严整的“时、体”语法范畴,印欧语中靠动词的形态变化实现的语法意义,汉语主要是附加词汇手段完成的。其实要表示“实现、持续、经历”这样的语法意义,还有其他多种词汇手段。总 之“着、了、过”还没有彻底虚化,还不是一种纯粹的语法形式。“着、了、过
21、”不但可以表示“体”,而且可以兼表“时”,不但可以用在动词之后,表动态,(也有动静之分)而且还可以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状态。因此我们断定,汉语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体”范畴。2 .“我已经到了半天了”中的两个“了”是一样的吗?请予说明。(2 0 1 0北师大,1 0分)3.“这本书看了三天”和“这本书看了三天了”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西方人学习汉语常感到汉语的语法规则太活,不好捉摸,甚至有人认为汉语是落后的语言。而汉人学习西方语言,也不习惯它们的变格、变位,感到它们的结构牵丝攀藤,重复而又麻烦,甚至有的人认为汉语是最先进的语言。对这些问题,你怎么看?(2 0 1 1武大,1 8分)汉语虚词的重要性,
22、印欧语形态的重要性。语法结构无优劣。3.现代汉语中有没有完成体?如果有完成体,请举两个例子说明:“过去完成、现在完成”和“将来完成”,并作简要说明。(2000上海外国语,10分)4.“着”用在动词后,常用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由此而说明现代汉语存在“时”范畴,对此你有何看法?(2008南开大学)“时”“体”都是谓词性语法范畴,“时”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以说话时刻为准,分为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体”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不同语言的体范畴的表现各不一样。英语有普通体、进行体、完成体。我国多数语法学者认为,汉语中存在“体”范畴,不 存 在“时”范畴。我们认为这是基于对汉语基本事实考察的结果。“着
23、”用在动词后,常用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她唱着歌,走到老师面前鞠躬致意。”“正在进行”其实反映的只是一种事件“持续”的状态,或者说是事件过程的连续特征,并没有指明事件的时间。要想指明时间,一般要通过句法手段加上时间词来实现(时间名词、时间副词)。如:“昨晚,她唱着歌,走到老师面前鞠躬致意。”(过去时)可见,“着”用在谓词之后,并 不 表“时”,它只是表示事件的“持续”状态,属于体范畴。多数学者将它概括为“持续体”。当然,“V着”表示的语法意义具有动态、静态二重性,这也是有人否定汉语中存在“体”范畴的理由(徐烈炯认为,概括缺乏一贯性)。“V着”有时表示运动、动作的持续,有时表示运动、动作造成
24、的结果的持续(“外边晾着衣服”。)这个现象其实不难解释,问题和“着”无关,而和动词有关。马庆株认为,强持续性动词带时量宾语时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弱持续性动词加“着”既能表示动作行为本身的持续,又能表示动作行为造成的状态的持续。可见,不论情况如何,“着”表示持续意义这一点并没有变化,其他意义的变化仅和动词的语义特征相关。5.助词“着”有几种意义,举例说明分别构成哪几种句型,构句时可能受到哪些强制性的结构限制。(2008南开大学,10分)参考:(1)“着”用在谓词后,表示事件的持续状态,有以下三种情况: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后的状态延续。蜡上挂着幅画。每个人都戴着新帽子。这碗菜留着给爸爸吃。表示动作
25、行为本身处于持续状态。A表示动作行为的连续不断。(他对任何人都保持着相当的距离。)B与进行体配合,描写动作的持续状态。(他们正忙着准备出发。)C“V着”叠用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反复不断。(说着说着,就骂起来了。)D“V着”并用,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处于同时持续状态。他吃着饭,听着音乐,没有注意到外边的事情。表示动作行为的伴随状态。A动作行为的延续伴随。(说完,就拉着丈夫往外走。)B动作行为的方式伴随。(他偏不认真,仍然笑着说话。)参阅书目:钱 乃 荣 现代汉语、戴耀晶的论文。(2)由于持续体的非完整性,“着”在句法上表现出某些显著的特点:时间词语、动量词语、动结式在句中都不与“着”同 现(因为它们都
26、会破坏“着”的观察事件内部构成的非完整性质);描写动作的持续状态经常与进行体配合;“V着”叠用表示动作行为的反复不断时,一般要有后续成分。6.简要说明汉语动态助词“了”的起源。(北大)王力认为,动态助词起源于表示“终了、了结”的“了(lido)。动 词“了”在东汉时已经出现,唐代开始虚化,变为补语,表行为动作的完成。何日桑田都变了,不教伊水向东 流(李商隐)但还没有虚化为真正的动态助词,因为动词带宾语时,“了”放在宾语的后面,而不是紧贴着动词。但得上马了,一 去 头不回(曹邺)直到宋代,“了”还是放在宾语之后。真正作为动态助词的“了”出现于南唐,宋代开始多起来。林花谢了春红,太 匆 匆(李煜)
27、大约在宋代有个新旧规则同时并用的时期,到了元代以后新规则战胜了旧规则,人们不 再 说“做一件事了,又理会一件”,而 是 说“做了一件,再做一件”了。6.总结现代汉语关于“了”的研究成果,并说明你的观点。(北大)历时的研究:首先是王力探讨了“了”的起源。认为“了”起源于表示完结的动词“了”,唐代开始虚化,元代完全发展成表动态的助词。关 于“了”作为体标记产生的原因,有“结构类推说”和“词汇替代说”等,前者的代表人物是梅祖麟。梅认为,从 魏 至 唐“了”作为普通动词用,表完成时只能出现于“动+宾+了”格式。“动+宾+了”到宋初变成了“动+了+宾”,梅是这样解释这种语序转变的:动补结构在南北朝和唐代
28、有两种形式:“动+宾+补”和“动+补+宾”。结果补语这两种语序促 使“了”字挪到动词和宾语之间(成为体标记)。后者的代表人物有曹广顺等,这些学者是这样解释“了”前移的原因:晚唐五代有若干“动+状态补语+宾”的结构,如“V+却+0”“V+得”“V+著+0。“了”有一部分也是状态补语,但“了”字在晚唐五代总是处在宾语之后。由于模仿的作用,“了”占 据“却”“得”“著”动宾之间的位置,形成了“V+了+O。以 后“V 了 O”中 的“了”继续虚化,变成完成貌词尾。石毓智的解释:共时的研究:一般认为存在“了 和“了 2”。了 是 我 们 所 说 动 态 助 词,“了 2”是语气词。人 们 对“了 的 认
29、 识 不 尽 一 致。首先表现在“了”是 表 示“时”还 是 表 示“体”匕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了”是表示“完成体”的,但也有认为是表示“过去时”的,龙果夫(1958)就认为“了”表示完成的、结束的过去时。张谊生也持类似看法。卢 英 顺(1989)指出:说 是“过去时”不能说明“你吃了饭再去吧。”“喝了这杯吧,你不会醉的。”这种动作并没有发生的现象;说“结束”也不准确,不能解释这样的现象:“东胡家巷里的人虽然嘴杂,对这种流传了千百年的道德观念还是严格遵守的。”(还有可能继续流传下去)朱德熙、赵元任把“了”归入动词后缀,石毓智认为是“体”标记。即使同是认为“了 I”是表示体的,对它表示的语法意义
30、的认识也不一致。普遍认为“了 是表示完成语法意义的时态助词。现代汉语八百词说:“了 J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刘 月 华(1988)认 为“了的意义概括为“实现”更好,刘 勋 宁(1988)把“了 叫 做 实 现 体 的 标 记”。L i和 Thompson(1983)从语用的角度探讨了“了 的 使 用 规 律:一般交谈的规则是:对话过程有必要强调限定直接宾语中的信息时,不管是因为说话者想继续讨论这个信息,或是因为跟其他可能已经提过的某一话题形成对照,都有必须使用完成貌的“了”。七、综合分析一、综分析题(2002华中科大,28分)Q)语序有语法的、语义的和语用的不同。分析下列变换了语序
31、的结构,回答问题。(6 分)弹簧沙发沙发弹簧 吹着海风海风吹着 来了客人客人来了黄河怒吼吧!怒吼吧,黄河!狼咬狗狗咬狼篮子里一个空的破碗篮子里一个破碗,空的。将上述结构分为三类。分析每类结构语序变换的性质及特点。参考:“弹簧沙发沙发弹簧 狼咬狗狗咬狼”为语义变换;“黄河怒吼吧!怒吼吧,黄河!篮子里一个空的破碗篮子里一个破碗,空的。”为语用变换;“吹着海风海风吹着 来了客人客人来了”为语法变换。这种变换改变了语义关系,句法格式并没有改变;这种变换没有改变原结构的句法关系,主谓倒装强调了谓语,定语后置强调了定语。这种变换改变了句法关系,原结构的无定宾语变成了有定主语。(2)用适当的方法分析下列多义
32、短语,并说明产生歧义的原因。(6 分)他在大东门的前一站下了车(词多义性引起的歧义)没有干不好的事(句法不固定)孙悟空换了猪八戒(语义歧义)(和“烧了一车炭”类同)(3)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短语和句子。(1 0分)气得他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你永远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一个复句的层次划分(略)。(4)用变换分析法分析下列句子中成分的语义关系(注意歧义分析)(6分)莲妹子那那地沏了 杯茶。他一个人喝完了酒。提示:可以变换为:莲妹子沏了一杯伊那的茶。该句无歧义,“那伊”修饰动词短语,但 并 不 与“沏”发生直接语义联系,而是将语义指向“茶”。【从语用动机上看,变换前后有明显的差别:原句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性,
33、说话者认定“那那”是句子主语“莲妹子”主观意欲达成的状态。变换后就变成了一种客观的叙述。】就异位句法成分而言,典型的定语是恒久、客观的交集,典型的状语是临时、有意、主观的交集,典型的补语是临时、无意和客观的交集。敌人愚蠢地进入了我们的包围圈。愚蠢的敌人进入了我们的包围圈。当“完”指 向“酒”时,可以变换为:他一个人把酒喝完了。当“完”指向行为整体时,可以变换为:他一个人喝过酒了。)。二、综 合 分 析 题(2 008上海师大)1.先用国际音标为下列成语中括号中的字注音,再用图解法分析成语的结构。a风驰电(掣)b.万 马 齐(喑)c.振 聋 发 贵)d.(稗)官 野 史e.畏(蕙)不前2.用层次
34、分析法图解下面四句不同类型的句子(有歧义的句子分别图解)连长通知我们明天开会。连长知道我们明天开会。连长要求我们明天开会。连长答应我们明天开会。3.请辨析下面句子中划线词句之间的区别(用文字说明,不必图解)a.舞台匕演着黄梅戏。a.他俩在部队结的婚。a.我们需要学习文件。a.他觉得心脏病犯了。b.南墙上贴着宣传画。b.他到部队告我的状。b.我们须要学习文件。b.他累得心脏病犯了。提示:“告我的状”中“我的”是准定语,因 为“状”和“我的”之间不具有领属关系,这是结构助词“的”的特殊用法,“我”是“告”的对象。“结的婚”中 的“的”用在离合动 词“结婚”之间,是时制助词,表 示“结婚”是 在“过
35、去”。【朱德熙认为,准定语是指下边三类句式里 头 由“的 字”结构充任的定语:A张三的原告,李 四 的 被 告B他 的 篮 球 打 得 好C我来帮你的忙其 中 的“的”字结构都不表示领属关系。A可 以 加 上“是”,B类结构可以去掉“的”,使原来的偏正结构解体之后,转换成主谓结构作谓语的句式,C类】三、说说下列A、B两个短语的差异,并指出造成差异的原因。(2007华东师大,8分)(1)A十五块才买一碗B买一碗才十五块(2)A他太狠毒了 B太狠毒了,他!(3)A三斤 黄 鱼B三斤的黄鱼(4)A老舍先生 B老舍的先生提示:“才 的语义指向后边的成分。A句:嫌贵,说话人心目中15元应该买更多。B句:
36、不贵,说话人心目中买一碗花费的钱不止15元。这种变换只是语用变换,没有改变原结构的句法关系,主谓倒装强调了谓语。“数量词+名词”中加不加“的”意义差别很大,前者强调黄鱼的重量,后 者 强 调(一条)黄鱼的体积。所指不同:前者指老舍本人,后者指老舍的老师。二者层次结构、语义结构皆不同。四、用适当方法分析下列多义短语(华中科大,10分)1.他的针打完了 2.喜欢干净的孩子穿好衣服五、语法分析方法的变革是语法研究深入的具体表现,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等语法分析的方法是继句子成分分析法之后,使用较多并非常有效的方法。请用具体的例证来分析说明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在揭示句
37、法多义(即歧义)现象中的作用。(2003上海师大,15分)六、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面短语的结构有什么不同,并由此谈谈 名+动”在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上有哪几种情况。(福建师大)太阳照着小明端出的盘子。太阳照着小明张开的嘴。我以为,这两个句子结构上的差异表现在“照着”后面的宾语上。第一句的宾语是通过组合式扩展得到的。“小明端出”这个主谓短语修饰“盘子”。第二句的宾语是通过更迭式扩 展 得 到 的(定中套定中)。“小明”修 饰“张着的嘴”,“张 着 修 饰“嘴”。语义结构的不同:第 一 句“小明”是 动 作“端”的施事,、“盘子”是受事,整个宾语蕴涵“小明端出了盘子”“盘子”和“小明”没有领属关系(”
38、小明端出的盘子”不等于“小王的盘子”):第 二 句“小明”不 是“张”的施事,是领事,整个宾语蕴涵“小明的嘴张着”,“小明”是“嘴”的领有者,二者有领属关系。【汉语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要比有形态的语言复杂得多。“名+动”:上海见。工人学习。张 三 是(学生)。这 儿 有(树)。张三断了一条腿。张三哭肿了眼睛。墙上挂着画。门外敲着锣鼓。教室里生着火。】七、“张三校长”和“校长张三”在语义和用法上有什么不同?(南开大学,18分)提示:衔位名词与专用名词可以互为先后,构成同位短语。(语义重心在后)间接称人相当自由,但直接称人只能用“名词+衔位名词”的结构形式,自称只能“衔位名词+名词”的结
39、构形式。信函、电报、命令等的上款只能用形式,下款只用形式。但专名部分只是一个单音节汉姓,那么这个单音节汉姓只能出现在衔位名词之前。(张校长)参阅马庆株八、回 答 问 题(2001上海外国语,20分)1.语法上“他吃惯了面包”和“他吃坏了肚子”都是“主语+动补+宾 语 但 二 者 的 语 义 结 构(各成分的语义指向)却不一样。请对此作出具体说明。2.以下两组的a 句均合格,带*的 b 句均不成立,请分别说明其中的道理。a 我明天去 b*我去明天b 我学习两小时 b*我两小时学习“明天”是个时间词,表示的是“时点”,即时间的位置、时间的早晚,放在谓词前面,表示事情发生的早晚。“两小时 是数量词(
40、时间词),表示的是“时段”(或“时量”),即时间的长短。表示时量的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宾语),表示一件事情经历的时间有多长。3.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副词“不”和“没有”用法上的区别。(带*的句子都是不成立的)(1)学英语不难 *学英语没有难(2)昨天没有下雨*昨天不下雨(3)你去吧,我不去*你去吧,我没有去(4)我没有学过英语*我不学过英语“不”否定主观意愿,“没有”否定客观情状;“不”时间上没有限制,“没有”不能用于将来时;“不”可以跟所有助动词结合,“没有”只能跟部分助动词结合。九、论 述(2005上海外国语,40分)1.“坐车到南京路”和“到南京路坐车”这两个句子的词语完全相同。比较二者在
41、意义上的差异,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二者都是连动结构,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动作时间顺序的不同。前者是先坐车后到南京路,后者是先到南京路后坐车。这说明了连动结构的词序与动作顺序相一致,句法上遵循时间顺序的象似原则。这一语法事实告诉我们,汉语句法参照概念领域的原则多于参照句法和形态范畴上起作用的原则。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句法结构不是任意的,是有理可据的。(即句法的相似性)【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就是语言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2.“在黑板上写字”和“字写在黑板上”二者的词语完全相同,但意义不同,请分析说明处所的分布位置对语法意义的制约,以 及 对“字”的语境意义的影响。处所词在前,介词短语作状语,处所
42、表示活动的场所,属于动作行为的伴随特征;处所词在后,介词短语作补语,处所表示行为的终点,属于动作的结果状态。光杆名词“字”出现动词之后作宾语,赋 予“无定”特征;放在动词之前作主语,赋予“有定”特征。3.举例说明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4.比较“我8点就来了”和“我8点才来”。其中一个句子有“了”,另个句子不能出现“了”。这说明“了”在句法形式上有什么特征?你能再列举出其他类似的情况吗?“了”有时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请列举出这样的例子。这两个句子同样表已经完成的事情,一个必须出现“了”,一个不能。两者的不同就在同现成分不同(就、才)。这说 明“了”的隐现不仅跟时体有关,还和同现成分密切相关。A我
43、很喜欢中国菜。一*我很喜欢中国菜了。我非常想家。一*我非常想家了。B我太喜欢中国菜了。一*我太喜欢中国菜。我又想家了。一*我又想家。已经三天了。一*才三天了。他甩掉/了棉衣赤膊干起来。他吃完/了就走了。5.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1)比较:门口站着一个人*门口站着那个人把那张桌子搬过来*把一张桌子搬过来我买了一辆自行车*我买了那辆自行车如果把“这(那)X”叫做“有定成分”,“一 X”叫做“无定成分”,根据上述例子,你能得出有定和无定在句法分布方面的什么初步结论?2)举例说明“把”字句的特征。6.比较分析“写清楚了”“染红了”“挖浅了”在结构上和语法意义上的异同。这三个结构都是“V+A+了”构成的述补结构。但它们表示的语法意义并不相同。例1、表示某种结果的实现,例3表示预期结果的偏离,例2既可表示结果的偏离,又可以表示结果的实现。表示结果实现的内部的构造层次与表示结果偏离的构造层次是不同的:写 清 楚 了 挖浅了 染红了 染红了(参阅陆俭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