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疾病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脾胃系疾病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脾胃系疾病课件.ppt(6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中 医 内 科 学 胃 痛 脾胃生理功能p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p 气机升降枢纽p“湿润则土气王而万物生”张介宾 p“湿气内蕴,土体乃全,湿则土生,干则土死,死则庶类凋丧,生则万物滋荣,此湿气之化尔。”王冰 p“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p 湿者土之气,土者湿之质”张琦 脾胃生理功能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气机升降枢纽左半圆升降失常的辨证论治p 左半圆升降失职:“水寒土湿木郁”p 肾阳虚衰、脾湿水犯、肝气郁滞p 暖水、燥土、疏木右半圆升降失常的辨证论治p 右半圆升降失职:“火炎胃燥金逆”p 心火
2、上炎、胃气上逆、肺气上逆p 清心、润土、凉金p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第一节 胃痛 定义: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11历史沿革p“胃脘痛”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p唐宋以前文献称“胃脘痛”为“心痛”。p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讨论范围p 急慢性胃炎p 消化性溃疡p 胃痉挛p 胃下垂p 胃黏膜脱垂p 胃神经官能症p 除外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肺炎、阑尾炎、心梗、肾盂肾炎、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邪犯胃2、饮食伤胃3、情志不畅4、素体脾虚p 寒p 热p 湿p素问举
3、痛论:“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p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p 风邪?p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雾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p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雾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气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其气无常。
4、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怫之先兆也。”一、病因1、外邪犯胃2、饮食伤胃3、情志不畅4、素体脾虚p 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p 饮食不节p 五味过极p 肥甘厚腻p 饮酒如浆一、病因1、外邪犯胃2、饮食伤胃3、情志不畅4、素体脾虚p 忧思恼怒一、病因1、外邪犯胃2、饮食伤胃3、情志不畅4、素体脾虚p 脾胃虚弱p 中阳不足二、病机p 基本病机:胃气阻滞、不通则痛p 病变部位:胃p 相关脏腑:肝、脾。p 早期:外邪、饮食、情志(实证)p 后期:脾胃虚弱、虚实夹杂(夹湿夹瘀)病理因素p 气滞p 血瘀p 寒凝p 热郁p 湿阻 变
5、证p 出血p 气随血脱p 厥证p 呕吐反胃p 噎膈出血p 脾胃虚弱,不能统血p 胃热炽盛,迫血妄行p 瘀血阻滞,血不循经p“懦弱丈夫,不能约束其妻”郑钦安出血p 脾胃虚弱,不能统血p 胃热炽盛,迫血妄行p 瘀血阻滞,血不循经p“丈夫酷烈,而妻不敢安其室也”郑钦安出血p 脾胃虚弱,不能统血p 胃热炽盛,迫血妄行p 瘀血阻滞,血不循经p“沟渠之水,流行自如,忽从中闸定,上流欲下之水,势必逆行上涌,亦气机自然之理也。”郑钦安p 出血p 气随血脱p 厥证p 呕吐反胃p 噎膈气随血脱:p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躁动p 出血p 气随血脱p 厥证p 呕吐反胃p 噎膈厥证:p 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
6、,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按,大汗淋漓,四肢厥逆。p 出血p 气随血脱p 厥证p 呕吐反胃p 噎膈呕吐反胃:p 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p 出血p 气随血脱p 厥证p 呕吐反胃p 噎膈噎膈:p 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症状 2、伴随症状 3、发病特点症状:p 胃脘部疼痛,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一、诊断依据:1、症状 2、伴随症状 3、发病特点伴随症状:p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泛酸嘈杂,嗳气吞腐等。一、诊断依据:1、症状 2、伴随症状 3、发病特点发病特点:p 中青年居多,反复发作,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
7、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药物。二、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2、胃痛与胁痛3、胃痛与腹痛胃痛与真心痛p 典型的真心痛以当胸而痛,多为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正如灵枢厥论所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胃痛 真心痛部位 上腹胃脘近歧骨处 左胸膺处 性质 胀痛,刺痛,隐痛等 突然或持续性疼痛,闷痛,隐痛,时间较短 范围 部位较固定 常连及肩背(左侧)有时连及两胁伴随症状 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心悸,气短,汗出 恶心 呕吐,纳差 诱因 寒凉,饮食,情志 情志,气候,劳倦等 二、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2、胃痛与胁痛3、胃痛与腹痛胃痛与胁痛p 胁痛是以胁部
8、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黄疸,或胸闷太息。p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痛为主症。二、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2、胃痛与胁痛3、胃痛与腹痛胃痛与腹痛p 主要从疼痛部位上区别,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不难区别。p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有时腹痛可以伴有胃痛症状,胃痛又常兼有腹痛表现,这时应从起病及主要病位加以区分。三、相关检查p 电子胃镜x线钡餐检查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检测B超、CT检查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p 虚实p 寒热p 气血p 夹证p 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p 虚:痛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一、辨证要点:p 虚实p 寒热p 气血p
9、夹证p 寒:遇寒痛甚,得温痛减。p 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一、辨证要点:p 虚实p 寒热p 气血p 夹证p 气滞:胀痛或连及两胁,或兼见恶心呕吐,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有关。p 气虚: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色少华,舌淡脉弱。p 血瘀:痛处不移,如针刺,入夜尤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兼见呕血、便血。二、治疗原则:p 理气和胃止痛通法p 散寒p 消食p 理气p 泄热p 化瘀p 养阴p 温阳p 三、证治分类1、寒邪客胃证p 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可,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p 病机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p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p
10、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p 良姜、吴茱萸温胃散寒p 香附、乌药、陈皮、木香行气止痛2、饮食伤胃证p 症状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p 病机 饮食积滞,阻塞胃气p 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p 方药 保和丸p 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p 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化湿;p 连翘散结清热。3、肝气犯胃证p 症状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苔薄白,脉弦。p 病机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p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p 方药 柴胡疏肝散p 柴胡、白芍、川
11、芎、郁金、香附疏肝解郁;p 陈皮、枳壳、甘草、佛手理气和中。肝胃郁热证p 症状 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p 病机 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胃气阻滞p 治法 疏肝泄热,和胃止痛。p 方药 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p 化肝煎:丹皮、栀子、白芍、青陈皮、泽泻、土贝母景岳全书p 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局方4、湿热中阻证p 症状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p 病机 湿热蕴结,胃气痞阻p 治法 清热化湿,理气和胃。p 方药 清中汤p 黄连、栀子清热化湿,p 半夏、茯苓、
12、草豆蔻健脾祛湿,p 陈皮、甘草理气和胃5、瘀血停胃证p 症状 胃脘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势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便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p 病机 瘀停胃络,脉络壅滞p 治法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p 方药 失笑散合丹参饮。p 五灵脂、蒲黄、丹参活血散瘀止痛,p 檀香、砂仁行气和胃。6、胃阴亏虚p 症状 胃脘隐隐作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p 病机 胃阴亏耗,胃失濡养p 治法 滋阴养胃,和中止痛。p 方药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p 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养阴益胃;p 当归养血活血;p 川楝子理气止痛;p
13、 芍药、甘草和中缓急止痛。7、脾胃虚寒p 症状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p 病机 脾胃虚寒,失于温养p 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p 方药 黄芪建中汤p 黄芪补中益气;p 桂枝、生姜温脾散寒;p 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缓急止痛附 吐酸p 概念:吐酸(泛酸):胃中酸水上泛,随即吐出 吞酸:随即咽下p 历史沿革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p 历史沿革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p 基本病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1、热证p 症状吞酸时作,嗳腐气
14、秽,胃脘闷胀,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咽干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p 治法 清泄肝火,和逆降胃p 代表方 左金丸加味p 黄连、吴茱萸、黄芩、山栀子清肝泄热;p 乌贼骨、煅瓦楞子制酸。2、寒证p 症状吐酸时作,嗳气酸腐,胸脘胀闷,喜唾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迟。p 治法 温中散寒,和胃制酸p 代表方 香砂六君子汤加味p 党参、白术、云苓健脾益气,p 木香、砂仁行气和胃,p 法夏、陈皮和胃降逆,p 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p 甘草调和诸药。【附】嘈杂p 概念: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可单独出现,又常与胃痛、吞酸兼见。
15、历史沿革p 本证始于丹溪心法嘈杂,其曰:“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又说:“食郁有热。”p 景岳全书嘈杂:“嘈杂一证,或作或止,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恼,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p 辨证论治1、胃热证p 症状 嘈杂而兼恶心吞酸,口渴喜冷,口臭心烦,脘闷痰多,多食易饥,或似饥非饥,舌质红,苔黄干,脉滑数。p 治法 清热化痰和中。p 代表方 温胆汤加味。p 法夏燥湿化痰降逆,p 陈皮理气燥湿,p 竹茹清热化痰降逆,p 枳实行气导滞,p 生姜和胃降逆,p 甘草调和诸药,p 黄连、栀子清泄胃热。2、胃虚证p
16、症状 嘈杂时作时止,口淡无味,食后脘胀,体倦乏力,不思饮食,舌质淡,脉虚。p 治法 健脾和中。p 代表方 四君子汤加味。p 党参益气补中,p 白术健脾燥湿,p 茯苓渗湿健脾,p 甘草甘缓和中,p 山药补脾养胃,p 蔻仁温中行气。3、血虚证p 症状 嘈杂而兼面白唇淡,头晕心悸,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弱。p 治法 益气养血和中。p 代表方 归脾汤。p 黄芪、党参补气健脾,p 当归、龙眼肉养血和营,p 木香健脾理气,p 茯神、远志、枣仁养心安神,p 生姜、大枣、甘草和胃健脾,以资生化。复习要点p 胃痛的概念。p 胃痛的基本病机、病变部位及相关脏腑。p 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p 胃痛的辨证要点。p 胃痛
17、的治疗原则。p 治疗胃痛如何理解和运用“通”法?p 胃痛各证型的临床表现、治法及方药。106 中 医 内 科 学 痞 满【概述】p 一、定义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二、文献摘要(一)病名:首见于伤寒论(二)临床表现: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三)病因病机:1.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嗔满闭塞。”2.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p 3.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 不利,心痛否满。
18、”p(四)临床治疗:p 景岳全书痞满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 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 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三、范围 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若以上腹胀满不舒为主症时,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病因病机】一、病因 1.感受外邪 2.内伤饮食 3.情志失调 二、病机p 治疗不得法 滥施攻里泻下 脾胃受损外邪侵袭肌表 表邪入里,结于心下 暴饮暴食 恣食生冷 食滞中阻 过 食肥甘 水湿不化 脾失健运 痰湿阻滞 中焦气机不利 胃痞 酿生痰浊 升降失司 多思则气
19、结 暴怒则气逆 情志失和 悲忧则气郁 惊恐则气乱三、病机小结(一)、病位及涉及脏腑痞满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二)、病机关键脾胃升降失职为导致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三)、病性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留)虚: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诊查要点】p 一、诊断依据:1.主症:胃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 之不痛,望无胀形。2.起病及病程: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 作,病程漫长。3.诱发因素: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 二、病症鉴别:p 1.痞满与胃痛 相同 不同主症 病势 压痛痞满 病位同在胃脘部满闷不适 较缓 无胃痛 以疼痛为主 急 压之可痛2.痞满与鼓胀 相同
20、 不同伴随症状 病位 触诊痞满 自觉腹部胀满为主症自觉满闷不舒 胃脘 按之柔软鼓胀 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大腹 腹皮绷紧3.痞满与胸痹 主症 兼症痞满 脘腹满闷不舒 偶有胸膈不适胸痹 胸中痞塞不通,致胸膺内外疼痛,胸闷、胸痛、短气 脘腹不舒4.痞满与结胸 不同 相同痞满 心下胃脘,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 病位皆在脘部结胸 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 三、相关检查p 1.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p 2.病理:p 3.X线钡餐:p 4.胃肠动力检测:p 5.幽门螺旋杆菌:p 6.B超、CT检查:可诊断慢性胃炎并排除溃疡病、胃肿瘤等三、相关检查p 1.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p 2.病理:p
21、3.X线钡餐:p 4.胃肠动力检测:p 5.幽门螺旋杆菌:p 6.B超、CT检查:组织活检可确定慢性胃炎的类型以及是否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三、相关检查p 1.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p 2.病理:p 3.X线钡餐:p 4.胃肠动力检测:p 5.幽门螺旋杆菌:p 6.B超、CT检查:可以协助诊断慢性胃炎、胃下垂等三、相关检查p 1.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p 2.病理:p 3.X线钡餐:p 4.胃肠动力检测:p 5.幽门螺旋杆菌:p 6.B超、CT检查:(如胃肠测压、胃排空试验、胃电图等)可协助诊断胃动力障碍、紊乱等三、相关检查p 1.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p 2.病理:p 3.X线钡餐:p 4.胃肠动
22、力检测:p 5.幽门螺旋杆菌:p 6.B超、CT检查:相关检测可查是否为HP感染三、相关检查p 1.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p 2.病理:p 3.X线钡餐:p 4.胃肠动力检测:p 5.幽门螺旋杆菌:p 6.B超、CT检查:可鉴别肝胆疾病及腹水等【辨证论治】p 一、辨证要点p 1.辨虚实:病因病机 主症特点 发病 病程 治则实痞 多有邪热内陷饮食停滞,痰湿内阻或肝气郁结致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而致痞满不减,按之满甚,能食,大便秘结较急 较短 实则泻之虚痞 多由脾气虚弱致中焦气机阻滞而致痞满时减,喜温喜按,且不能食或食少而不化多逐渐而起较长 虚则补之2.辨寒热:p 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
23、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p 而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二、治疗原则p 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p 虚实分治,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祛邪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三、证治分类p(一)实痞 1.饮食内停证症状:证机概要:治法:代表方:常用药:加减:主症: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兼症: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脉:舌苔厚腻,脉滑。饮食停滞,胃腑失和,气机壅塞 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保和丸加减 2.痰湿内阻证症状:证机概要:治法:代表方:常用药:加减:主症:脘腹痞塞不舒,胸膈
24、满闷;兼症: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 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脉:舌苔白厚腻,脉沉滑。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二陈平胃汤加减 3.湿热阻胃证症状:证机概要:治法:代表方:常用药:加减:主症: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兼症:口苦,纳少;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4.肝胃不和证症状:证机概要:治法:代表方:常用药:加减:主症: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兼症: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肝气犯胃,胃气郁滞 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越鞠丸合枳术丸加
25、减(二)虚痞 1.脾胃虚弱证症状:证机概要:治法:代表方:常用药:加减:主症: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兼症: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 声低微;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 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补中益气汤加减 2.胃阴不足证症状:证机概要:治法:代表方:常用药:加减:主症: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 兼症:恶心暖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和降失司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益胃汤加减 p 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除胀;p 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行气消痞;p 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p 连翘清热散结。p 食积较重 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脾胃 疾病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