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第二章教材分析.ppt
《上册第二章教材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册第二章教材分析.ppt(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第一、二章教材分析七年级上册第一、二章教材分析第一章教学目标1.运用运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2.观察观察地球仪,比较归纳经线、纬线和经度和纬度的特点3.熟练利用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4.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观察,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5.利用利用地球仪的演示,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对我们日常生活的的影响,6.通过分析分析二分二至日的太阳光照图,说明五带的界限、特点。学会分析四季的变化。7.在各类地图上学会学会方向的辨别,比例尺的计算。8.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会识别识别五种地形类型。9.能够辨认辨认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经经 线线纬纬 线线形状特征形状特征长长 度度指示方向
2、指示方向数数 量量 半圆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南北方向东西方向无 数 条经线和纬线纬线经线度数范围0的确定度数的变化规律0 09090(南北纬)(南北纬)0 0180180(东西经)(东西经)赤道本初子午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增向西向东各180本初子午线东经东经西经西经60W80 E40 E20 W0 关于运动物体通过日界线(或180经线)时的时间变化问题,主要应注意两点:一是通过的方向(如何通过);二是通过的位置(在哪里通过)。对于前者,主要是决定通过后日期的增减,按照“向东减,向西加”的规律,就可以比较容易完成题目。而对于后者,就会产生几种不同的结果。穿
3、越日界线的时间变化: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SN自转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产生了产生了昼夜更替昼夜更替的现象的现象-晨昏晨昏线线出现了时间的差异出现了时间的差异-时差时差 1.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地方时(或区时)的计算,一般分为三个基本步骤:利用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计算出两地的经度差(或时区差);根据两地间的经度差(或时区差)计算地方时差(或区时差);根据两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判断出时间上的早晚,加上或减去地方时差(或区时差)。2完成时间计算题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判断两地时间的早晚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将计算中的时间早晚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早晚混为一谈。必须明确:计算中所讨论的时间早晚,是指在同一时刻两个不同地
4、点之间的比较,从地理位置上看,地点越靠东,时间越早,从数值上看,数值越大,时间越早。时间计算春分地球绕日公转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秋分冬至夏至太阳9月23日12月22日3月21日 1月初速度最快6月22日 7月初速度最慢2326N02326S地球公转示意图要看出1昼夜长短变化规律:(1)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周围出现极昼;夏至日时,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全部为极昼。(2)自秋分日至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周围出现极夜;冬至日时,昼
5、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3)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相反。(4)每年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晨昏线在解答地球运动问题中的应用晨昏线在解答地球运动问
6、题中的应用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确定地方时:确定地方时:确定日期和季节:确定日期和季节: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确定昼夜长短:确定昼夜长短:确定日出日落时间:确定日出日落时间: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线晨线(赤道与晨线相(赤道与晨线相交点所在经线为交点所在经线为6点)点)昏线昏线(赤道与昏线相(赤道与昏线相交点所在经线为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点)12点所在经线点所在经线(正对(正对太阳光线的经线的地方太阳光线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时为12点)点)0点所在经线点所在经线(与(与12点点所在经线正相对的经线)所在经线正相对的经线)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应用
7、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应用根据等高线的形态进行地形类型判断:1.示坡线的运用2.等高线的疏密等高线闭合,数值由内向外递减(或示坡线向外),为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由外向内递减(或示坡线向内),为盆地或洼地;等高线向数值较低处明显弯曲,表示山脊;等高线向数值较高处明显弯曲,表示山谷;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处(或两条山脊与两条山谷垂直交汇处),为鞍部;若干条等高线重合,并标有相应图例,为陡崖。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数值大小: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海拔500米以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册 第二 教材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