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概论-butl.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菌药物概论-butl.ppt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应用药物对病原体(细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所致疾病进行预防或治疗称化学治疗(化疗)。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化疗)概述病 原 体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恶性肿瘤细胞抗肿瘤药抗寄生虫药抗微生物药病 原 体概述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 定义:化疗过程中所用药物称化疗药物 包括:抗微生物药 抗寄生虫药 抗肿瘤药化 疗 药 物抗菌药抗菌药抗真菌抗真菌抗病毒药抗病毒药概述G+球 菌: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表皮葡萄球菌G+杆 菌: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白喉杆菌G-杆 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
2、变形杆菌、沙门菌属(伤寒、副 伤寒、肠炎杆菌)、志贺菌属(痢疾、福氏、鲍氏、宋 氏菌)、鼠疫杆菌、结肠炎杆菌、霍乱杆菌;流感杆菌 副流感杆菌、假单胞菌属(绿脓杆菌)、布鲁菌属、百 日咳杆菌、军团菌属G-球 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分枝杆菌属:结核杆菌、麻风杆菌螺 旋 体:梅毒、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斑疹伤寒、恙虫病支原体衣原体常见病原体种属概述耐药性抗菌作用致病作用宿主病原体宿主、抗菌药与病原体间的相互作用抗病能力体内过程不良反应理想的抗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对致病菌有高度的选择性 细菌对其不易产生抗药性 对机体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很少 具有优良的药动学条件:迅速吸收达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
3、较长等等.性状稳定 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概述l抗菌药 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 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l抗生素 概念 天然、人工半合成的抗生素l抗菌谱 抗菌范围 广谱抗菌药 四环素、氯霉素 窄谱抗菌药 异烟肼l抗菌活性 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药物可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抑菌药 四环素、红霉素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药物杀死培养基内99.9%的细菌所需的最低浓度 杀菌药
4、 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基本概念l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LD50/ED50或 LD5/ED95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常以小时计)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该现象亦称抗生素后效应。CI药物治疗效果对机体的毒性临床价值基本概念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分类-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 麦迪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 阿奇霉素 罗红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链霉素 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 妥布霉素 阿米卡星等 四环素类 金
5、霉素 土霉素 四环素 氯霉素 地美环素 多西环素 米诺环素其他类抗生素 多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多粘菌素B、E喹诺酮类药物 萘啶酸 吡哌酸 氟哌酸 环丙沙星磺胺类药物 磺胺异噁唑 磺胺嘧啶 柳氮磺胺吡啶 复方新诺明其他类合成抗菌药 硝基呋喃类(呋喃唑酮痢特灵)小檗碱(黄连素)抗生素分类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2.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3.抑制蛋白质合成4.影响叶酸代谢及核酸合成 第二节 抗菌药的作用机制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N-乙酰胞壁酸胞浆 胞浆膜胞浆膜外环丝氨酸N-乙酰胞壁酸五肽N-乙酰胞壁酸五肽N-乙酰葡萄糖胺双糖五肽双糖十肽双糖十肽交叉联接+磷霉素杆菌肽-
6、内酰胺类2.影响胞浆膜(细胞膜)的通透性 多烯类:真菌胞浆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 多粘菌素:细菌胞浆膜中的磷脂结合3.抑制蛋白质合成 细菌核糖体为70s,由30s和50s亚基组成;哺乳动物细胞核糖体为80s,由40s和60s亚基组成影响全过程 氨基糖苷类 与30S亚基结合 四环素类与50S亚基结合 氯霉素、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磺胺类二氢叶酸合成酶二氢叶酸四氢叶酸合成蛋白质二氢叶酸还原酶甲氧苄啶4.抗叶酸代谢PABA4.抑制核酸合成 喹诺酮类 抑制DNA回旋酶,阻碍DNA复制 利福平 与RNA多聚酶结合,阻碍mRNA合成 氯霉素、林可霉素 抑制核糖体肽酰基转移酶抑制细胞壁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蛋白
7、质影响蛋白质合成(氨基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红霉素)影响RNA合成(利福霉素类)影响叶酸合成(磺胺类)影响胞浆膜通透性(多粘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中介体抑制DNA合成(喹诺酮类)第三节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resistance)(resistance)1.1.固有耐药性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intrinsic resistance)天然耐药性,基于药物作用机制,染色体介导天然耐药性,基于药物作用机制,染色体介导的代代相传的耐药性的代代相传的耐药性 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厌氧菌对氨基糖苷类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厌氧菌对氨基糖苷类2.2.获得耐药性
8、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acquired resistance)耐药基因后天获得耐药基因后天获得 耐药性的产生机制v 降低外膜通透性 革兰阴性菌膜孔蛋白数量、孔径减小v产生灭活酶-内酰胺酶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v 改变靶位的结构1.改变靶蛋白,降低与抗菌药的亲和力2.增加靶蛋白的数量,维持微生物正常形态与功能3.新合成功能正常、与抗菌药亲和力低的靶蛋白v 加强药物外排作用 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内酰胺类v 改变代谢途径药物耐药方式病原菌抗菌药物灭活酶改变靶位结构胞浆膜通透性代谢途径l链霉素l利福霉素类l青霉素Gl氨基糖苷类l四环
9、素类l某些广谱青霉 素类及头孢类l磺胺类-内酰胺酶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第四节 抗菌药应用的原则1.根据致病菌和药物的特点选用抗菌药 每一种抗菌药物各有不同抗菌谱与适应证。此外,还应根据病人全身情况,肝、肾功能,感染部位,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不良反应和价格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2.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对此均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仅用于经临床实践证明确有效的少数情况。3.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优点: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可扩大抗菌范围;联合用药可减少个别药剂量,从而减少毒副反应。联合用药的指征
10、: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或混合感染,如肠穿孔后腹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如结核、慢性尿路感染等;用以减少药物毒性反应,如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合用治疗深部真菌,前者用量可减少,从而减少毒性反应;临床感染一般用二药联用即可,常不必要三药联用或四药联用。抗菌药物依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四大类:类为繁殖期杀菌,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类为静止期杀菌,如氨基甙类、多粘菌素等,它们对 静止期、繁殖期细菌均有杀灭作用;类为速效抑菌,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等。联合用药可获得四种效果 协同(+)、拮抗(+)相加(+)、无
11、关或相加(+)。4.防止药物的不合理应用(1)病毒感染(2)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3)局部应用 杆菌肽、磺胺米隆和磺胺嘧啶银(4)剂量(5)常规性使用广谱抗菌药或新上市的药物 5.其他因素与抗菌药的应用(1)肾功能减退 肾功能减退时,避免使用主要经肾排泄且对肾有毒的药物,如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及氨基苷类等。(2)肝功能减退 避免或慎用氯霉素、林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类等。(3)新生儿禁用氯霉素、呋喃类和磺胺类药物,以免造成灰婴综合征、溶血、核黄疸;儿童应避免使用对生长发育有影响的四环素、氟奎诺酮类;孕妇应禁用四环素类、氯霉素、依托红霉素、氨基糖苷类、氟奎诺酮类、磺胺类思考题 理解概念并简述名词术语 试述抗生素联合应用的指征及注意事项谢谢观看/欢迎下载BY FAITH I MEAN A VISION OF GOOD ONE CHERISHES AND THE ENTHUSIASM THAT PUSHES ONE TO SEEK ITS FULFILLMENT REGARDLESS OF OBSTACLES.BY FAITH I BY FAITH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