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docx
《第3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课题安塞腰鼓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课型教读新授课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目标确立依据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
2、难问题;(5)精读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教材分析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选编了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四篇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从中能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种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他大胆的运用联想和想象,在描摹声音、舞姿的基础上,激情满怀的赞颂腰鼓表演者的气质和伟力,赞颂黄土高原世世代代人民群众不屈追求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这
3、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知识积累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圈点勾画、朗读、默读等阅读训练方法,也已学习过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语言,学生欠缺的是设身处地体会人物情感,在对环境描写的理解中体会人物心理的能力。经过一年多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实践,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但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但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以教学评价反推活动设计,继而考察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学情的匹配度。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学生活动设计,努力让全部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更多展示机会,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使各层次的学
4、生都有所收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2.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修辞美;3.品读课文,体味安塞腰鼓表演中蕴含的生命气息。【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修辞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难点:感受安塞腰鼓的内在精神,体味安塞腰鼓表演中蕴含的生命气息。评价任务【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初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情感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2.针对目标2再读,品一品写鼓的语言(修辞、反义词、短句和动词的连用、用词精妙、氛围的变换动静结合的写法、联想)。3.针对目标3三读,悟一悟鼓声中的精气神。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
5、活动评价要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是黄帝轩辕氏书写华夏民族第一部史诗的地方,这里的子民自古以来就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数千年的抗争史上,产生了许多展现着西部粗犷,豪放的民风民俗的艺术形式。今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将随着刘成章先生的生花妙笔踏上这片黄土,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讲述2009年10月1日“千人安塞腰鼓队舞过天安门”的故事,初步了解“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的威武与雄壮!写作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中华民族改革开放“高歌猛进”和“阵痛”的关键时期,整个民族情绪处于“沸腾”的状态。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她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她的梦想和荣光,在
6、于她的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在于她的坚忍不拔和百折不挠,这是一个民族的真气、正气、浩气和骨气,也就是一个民族的气节和气魄。贫血缺钙的民族,何以立足于世界?“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正是中华民族艰难坎坷的历史进程的一种写照,也是作者美好的期待和祈愿。教学环节(一)初读,感受一下腰鼓的气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用“ 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来表达你对安塞腰鼓的初步感受。(读的形式多样:自读、合作互读、齐读、伴读等)(气势磅礴、雄浑壮阔、铿锵激越、朴实热烈、惊心动魄等)(二)再读,品一品写鼓的语言:安塞腰鼓素以粗犷豪放、刚健雄浑著称。为展现其力量之美,文章极力
7、铺陈,写得汪洋恣肆,慷慨激昂。文章句式丰富多样,短句急促有力,长句酣畅淋漓,句式的使用紧密配合氛围的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让充满激情的语言相互碰撞、应和,汇成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一连串动词的使用,令人仿佛置身于沸腾的群舞中,应接不暇。请勾画出相应的语段,反复朗读并赏析。课堂预设一:修辞1.排比安塞腰鼓的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股“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排比)明确:排比的类型:句内排比、句间排比、段间排比。要求:找出课文当中任一类型的排比,并把它有感情的朗读出来。(1)句内排比型:例一:“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是句内排比。三
8、个“了”之间层层递进,要读出越来越“狠”的语气。例二: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例三: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例四: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例五: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2)句间排比型:例一:“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是句间排比,排比中又含有比喻,句式整齐工整,要读出明快的节奏。例二:“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
9、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是句间排比,要读出雄浑气势和强盛力量!例三: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例四: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3)段间排比型:“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段间排比。三个“使人想起”层层推进,如同一个个念头在人脑海中闪过,要读出此起彼伏的交错感。讨论: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对于描写场面、
10、表达情感有何作用?明确:排比的作用:较好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4)变换句式,体会排比的作用。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段内容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你认为如何:(如果这样表达)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急促
11、的鼓点像从天而降的骤雨;那飞扬的流苏像一阵阵的旋风;后生们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令人应接不暇;闪射的瞳仁像一簇簇的火花烧灼着你;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给你带来视觉的冲击与震撼。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你更喜欢哪种表达?(分别找男生和女生朗读变化了的部分)原文中的排比句式跟给人语言上的震撼,表达上更给人一排山倒海的力量。改后的文字比较长,读来效果比较绵软,没有气势。谁还有话要说(生补充)老师再变换一种形式:(如果这样呈现)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