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02地球的圈层结构.ppt
《普通地质学02地球的圈层结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地质学02地球的圈层结构.ppt(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节第一节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内部圈层第二节第二节 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第一节第一节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内部圈层三、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三、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二、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二、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是借助于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是借助于地震波地震波研究的成研究的成果。果。地震波地震波主要包括主要包括纵波纵波(P P波波)、横波横波(S S波波)和面波和面波,其中,其中对地球内部构造研究有意义的是纵波和横波对地球内部构造研究有意义的是纵波和横波。质点的振动
2、质点的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一致的波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一致的波称称纵波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质点的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的波称称横波横波。地震波从地震的震源激发向四面八方传播,到达地表地震波从地震的震源激发向四面八方传播,到达地表的各个地震台站后被地震仪所记录下来。根据这些记录,的各个地震台站后被地震仪所记录下来。根据这些记录,人们可以推断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速度变化以及介质的特人们可以推断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速度变化以及介质的特点,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点,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地震波的传播如同光波一样,当遇到不同
3、波速地震波的传播如同光波一样,当遇到不同波速介质的突变界面时,地震波射线就会发生反射和折介质的突变界面时,地震波射线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这种界面称为射,这种界面称为波速不连续面波速不连续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总体上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总体上是随深度而递增随深度而递增变化变化的。但其中出现的。但其中出现2个明显的一级波速不连续界面个明显的一级波速不连续界面、1个明显的低速带个明显的低速带和和几个次一级的波速不连续面几个次一级的波速不连续面。(1)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简称莫霍面)出现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在大洋之下平均为为
4、7km。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从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从7.0km/s左左右突然增加到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的速度也从左右;横的速度也从4.2km/s突然增至突然增至4.4km/s。(2)古登堡不连续面)古登堡不连续面(简称古登堡面简称古登堡面)位于地下位于地下2885 km的深处,在此不连续面上下,的深处,在此不连续面上下,纵波速度由纵波速度由13.64km/s突然降低为突然降低为7.98km/s,横波速度由横波速度由7.23 km/s向下突然消失向下突然消失,并且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并且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折射现象。低速带低速带(或低速层或低速层)出现的
5、深度一般介于出现的深度一般介于60250 km之间,接近地幔的顶部,在低速带内,地之间,接近地幔的顶部,在低速带内,地震波速度不仅未随深度而增加,反而比上层减小震波速度不仅未随深度而增加,反而比上层减小510左右。左右。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构造以以莫霍面莫霍面和和古登堡面古登堡面划分为划分为地地壳、地幔壳、地幔和和地核地核三个主要圈层。根据次一级界面,三个主要圈层。根据次一级界面,还可以把还可以把地幔地幔进一步划分为进一步划分为上地幔上地幔和和下地幔下地幔,把,把地地核核进一步划分为进一步划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外地核、过渡层及及内地核内地核。在上地。在上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幔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
6、圈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部,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部分与地壳一起构成分与地壳一起构成岩石圈岩石圈。以以我我 目前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物质密度大小与分布的目前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物质密度大小与分布的计算,主要是依靠地球的计算,主要是依靠地球的平均密度平均密度、地震波传播速地震波传播速度度、地球的转动惯量地球的转动惯量及及万有引力万有引力等方面的数据与公等方面的数据与公式综合求解而得出的。式综合求解而得出的。密度:密度:计算结果表明,计算结果表明,地球内部的密度地球内部的密度由表层由表层的的2.7-2.8 g/cm3向下逐渐增加到地心处的向下逐渐增加到地心处的12.51g/cm3,并且在一些不连续面处有明
7、显的跳跃,并且在一些不连续面处有明显的跳跃,其中以古登堡面其中以古登堡面(核幔界面核幔界面)处的跳跃幅度最大,从处的跳跃幅度最大,从5.56g/cm3剧增到剧增到9.98g/cm3;在莫霍面在莫霍面(壳幔界面壳幔界面)处密度从处密度从2.9g/cm3左右突然增至左右突然增至3.32g/cm3。二、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二、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地地球球内内部部圈圈层层结结构构及及各各圈圈层层的的主主要要地地球球物物理理数数据据 重力:重力:地球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就是地球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就是重力重力。地球的离心力相对吸引力来说是非常微弱的,其最地球的离心力相对吸引力来说是非常微弱的,其最大
8、值不超过引力的大值不超过引力的1/288,因此重力的方向仍大致,因此重力的方向仍大致指向地心。指向地心。地球周围受重力影响的空间称地球周围受重力影响的空间称重力场重力场。重力场的强度用重力场的强度用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来衡量,并简称为来衡量,并简称为重力重力(单位为伽或毫伽:单位为伽或毫伽:1Gal=1cm/s2=103mGal)。地球表面各点的重力值因引力与离心力的不同地球表面各点的重力值因引力与离心力的不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重力值具有随纬度增高而重力值具有随纬度增高而增加的规律,赤道处重力值为增加的规律,赤道处重力值为978.0318Gal,两极,两极为为983.
9、2177Gal,两极比赤道增加,两极比赤道增加5.1859Gal。地地球球内内部部圈圈层层结结构构及及各各圈圈层层的的主主要要地地球球物物理理数数据据 地温:地温:温度在地球内部的分布状况称为温度在地球内部的分布状况称为地温场地温场。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 m所升高的所升高的温度称为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温度每增加温度每增加1所所增加的深度则称为增加的深度则称为地热增温级地热增温级)。根据推算,在莫霍面处的地温大约为根据推算,在莫霍面处的地温大约为400-1000,在岩石圈底部大约为,在岩石圈底部大约为1100,在上、下地
10、,在上、下地幔界面附近幔界面附近(约约650km深处深处)大约为大约为1900,在古登,在古登堡面堡面(核幔界面核幔界面)附近大约为附近大约为3700,地心处的温度,地心处的温度大约为大约为4300-4500。地地球球内内部部圈圈层层结结构构及及各各圈圈层层的的主主要要地地球球物物理理数数据据 磁性:磁性: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称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称地磁场地磁场。地地磁场近似于一个放置地心的磁棒所产生的磁偶极子磁场近似于一个放置地心的磁棒所产生的磁偶极子磁场,它有两个磁极,磁场,它有两个磁极,S极位于地理北极附近,极位于地理北极附近,N极位于地理南极附近。两个磁极与地理两极位置相极位于地理南极
11、附近。两个磁极与地理两极位置相近,但并不重合,磁轴与地球自转轴的夹角约为近,但并不重合,磁轴与地球自转轴的夹角约为15。地地磁磁场场的的磁磁场场强强度度是是一一个个具具有有方方向向(即即磁磁力力线线的的方方向向)和和大大小小的的矢矢量量,为为了了确确定定地地球球上上某某点点的的磁磁场场强强度度,通通常常采采用用磁磁偏偏角角、磁磁倾倾角角和和磁磁场场强强度度三三个个地地磁磁要要素素。地地磁磁场场由由基基本本磁磁场场、变变化化磁磁场场和和磁磁异异常常三个部分组成。三个部分组成。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地幔、地核)三、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三、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地壳地壳是莫
12、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厚度变化在。其厚度变化在570 km之间。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平均约为之间。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km;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平均约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平均约7 km;总体的总体的平均厚度约平均厚度约16km,约占地球半径的约占地球半径的1/400,占地球,占地球总体积的总体积的1.55,占地球总质量的,占地球总质量的0.8。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2.62.9g/cm3,其上部其上部密度较小,向下部密度增大。密度较小,向下部密度增大。地壳为固态岩石所组地壳为固态岩石所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成,包括沉积岩、岩
13、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地幔地幔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深深2 885 km)以上的中间部分。其厚度约以上的中间部分。其厚度约2850km,占地球占地球总体积的总体积的82.3,占地球总质量的,占地球总质量的67.8,是地球,是地球的主体部分。的主体部分。从整个地幔可以通过地震波横波的事实看,它从整个地幔可以通过地震波横波的事实看,它主要由固态物质组成。根据地震波的次级不连续面,主要由固态物质组成。根据地震波的次级不连续面,以以650km 深处为界,可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深处为界,可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次级圈层。幔两个次级圈层。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古登堡
14、面至地心的部分是地球内部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其体,其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积占地球总体积的16.2,质量却占地球总质量的,质量却占地球总质量的31.3,地核的密度达,地核的密度达9.9812.5g/cm3。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可将地核进一步分为三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可将地核进一步分为三层层:外核外核(深度深度28854170 km)、过渡层过渡层(41705155 km)和和内核内核(5155 km至地心至地心)。在外核中,根。在外核中,根据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发生大幅度衰减的事实推测据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发生大幅度衰减的事实推测其为液态;在内核中,横波又重新出现,说明其又其为液态;在内核中,横波又
15、重新出现,说明其又变为固态;过渡层则为液体变为固态;过渡层则为液体固体的过渡状态。固体的过渡状态。地球内部各圈层之间的界面(包括相变界面),其实都不是一地球内部各圈层之间的界面(包括相变界面),其实都不是一个截然的界面,而是一个过渡带的特点,在这个薄带内,具有上、个截然的界面,而是一个过渡带的特点,在这个薄带内,具有上、下部物质混杂的特征。下部物质混杂的特征。整个固态地幔的温度在整个固态地幔的温度在10003500之间,其地温梯度仅为之间,其地温梯度仅为0.088100,相当于地壳内平均地温梯度的,相当于地壳内平均地温梯度的33这种较低这种较低增温幅度在硅酸盐岩石内的热传导是很微弱的。增温幅度
16、在硅酸盐岩石内的热传导是很微弱的。研究认为,研究认为,地幔内存在由深部到浅部的地幔内存在由深部到浅部的热对流热对流,即可能由少量,即可能由少量(约百分之几)氢、氮、碳、氧化物或硫化物以流体的形式在晶体(约百分之几)氢、氮、碳、氧化物或硫化物以流体的形式在晶体间隙、矿物颗粒间或岩石缝隙中流动,以保持地幔从下到上温度变间隙、矿物颗粒间或岩石缝隙中流动,以保持地幔从下到上温度变化较小。另外,化较小。另外,地幔内部并不是均质的地幔内部并不是均质的,某些部分积聚的热量较多,某些部分积聚的热量较多,可能成为热流向上运移的部位,称为可能成为热流向上运移的部位,称为地幔羽地幔羽或或地幔柱地幔柱;较冷的地幔;较
17、冷的地幔热流体向下运动,这样就形成地幔内的热流体向下运动,这样就形成地幔内的热对流热对流。地幔热对流既有。地幔热对流既有全全地幔大对流地幔大对流,又有,又有分层对流分层对流。第二节第二节 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一、大气圈一、大气圈二、水圈二、水圈三、生物圈三、生物圈(四)、大气的运动(四)、大气的运动一、大气圈一、大气圈(一)、大气的组成(一)、大气的组成(二)、大气圈的结构(二)、大气圈的结构(三)、大气的热状况(三)、大气的热状况 大气圈大气圈(atmosphere)是因地球引力而聚集在是因地球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大气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大气是人类和生
18、物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使地表保持恒温和水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使地表保持恒温和水分的保护层,同时也是促进地表形态变化的重要动力的保护层,同时也是促进地表形态变化的重要动力和媒介。和媒介。大气圈的总质量约大气圈的总质量约51018kg,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大气圈的下层。自然状态下的大气是多种气体的在大气圈的下层。自然状态下的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混合物,主要由氮、氧、二氧化碳、水及一些微量主要由氮、氧、二氧化碳、水及一些微量惰性气体组成惰性气体组成。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强和工。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强和工业化的发展,大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和悬浮颗粒业化的发展
19、,大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和悬浮颗粒也明显增多。就大气的组成成分而言,也明显增多。就大气的组成成分而言,可分为恒定可分为恒定组分、可变组分和不定组分组分、可变组分和不定组分3种种。(一)、大气的组成(一)、大气的组成成分的分类及其特点:成分的分类及其特点:(1)、恒定组分:氮、氧、氩)、恒定组分:氮、氧、氩(2)、可变组分:二氧化碳、)、可变组分:二氧化碳、臭氧、水蒸汽臭氧、水蒸汽(3)、不定组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不定组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注意:我们现在讲的都是现阶段的大气组成,而且是低层注意:我们现在讲的都是现阶段的大气组成,而且是低层大气的组分(大气的组分(70km以下以
20、下)。高层大气以氮、氧、)。高层大气以氮、氧、氢等的原子、离子为主。氢等的原子、离子为主。地质历史时期的大气组地质历史时期的大气组分与现今也是不一样的。分与现今也是不一样的。氮,氮,78.09氧,氧,20.94氩,氩,0.93%其他,其他,0.04恒定组分主要成分恒定组分主要成分按体积计算按体积计算按质量计算按质量计算氮,氮,75.51氧,氧,23.15氩,氩,1.28其他,其他,0.06 大气圈的下界通常是指地表,但在地面以下大气圈的下界通常是指地表,但在地面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及某些岩石中也含有少量空气的松散堆积物及某些岩石中也含有少量空气,它们它们是大气圈的地下部分,其深度一般小于是大气圈的
21、地下部分,其深度一般小于3km;其上其上界并无明确的界限,一般认为在界并无明确的界限,一般认为在20003000 km的的高空向行星际尘埃的密度过渡。大气圈在垂直方向高空向行星际尘埃的密度过渡。大气圈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有显著的差异,根据温度、成分、电上的物理性质有显著的差异,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以及大气的运动特点,可将大气圈荷等物理性质,以及大气的运动特点,可将大气圈自地面向上依次分为自地面向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及散逸层。层及散逸层。(二)、大气圈的结构(二)、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圈分层的主要依据:大气圈分层的主要依据:(1)、物质组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 地质学 02 地球 结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