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共7课)19(2022新版).doc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共7课)19(2022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共7课)19(2022新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 船的研究1.船的历史【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一课。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将在了解学生关于船的前认知之后,引导学生在比较船的不同中,认识船只在体积、材料、构造、动力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演化特点,借助船发展史的认识,感受到船演化与科技发展的内在关系,这既是单元发展暗线,也是后续活动的铺垫。测试独木舟环节中“独木舟负载物体”、“船的形状与阻力关系”的体验活动,为学生后续研究启发疑问、激发兴趣。【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船是熟悉的,有些学生有乘船出行的经历,但是学生对船的发展历程是缺乏了解的,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料,帮助学生认识船的演化特征与趋势。除了缺乏认识外,学生对船的研究几
2、乎是空白的,测试独木舟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初步感知船的载重、稳定和水阻特性的探究实践,帮助学生建立对船实践上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改进独木舟的探究欲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认知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2.学生通过认识船的历史,了解造船的技术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制作独木舟模型的活动,感受“最初的小船”的样子和船的载重量、稳定性和水阻特性。2.学生通过探究“独木舟负载物体”“船型与阻力关系”的亲身实践,认识到船的外形、结构和稳定性、阻力之间的关系。科学态度目标学生感受船的发展历程,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科学、技术
3、、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感受到船的发明和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船的发展史。难点通过“独木舟负载物体”“船型与阻力关系”的实验认识到船的外形、结构和稳定性、阻力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小组木条(直径5 厘米左右)或独木舟模型、船型模型(相同大小形状)、细线、垫圈、钩码、刻刀、水槽、班级记录表等。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1.出示船的照片,谈话: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借助它在水面上自由、方便地行驶,可以把很多货物运送到远方。关于船,你都知道些什么?2.请学生完成关于船的知识记录表。3.讨论:这些船
4、在船体形状、材料、构造、动力系统、功能等方面都有哪些异同点?4.提问:关于船,你还有哪些想要研究的问题呢?二、探索(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独木舟模型、船型模型(相同大小形状)、细线、垫圈、钩码、水槽、学习单(一)船的发展史1.展示不同时期船只的图片,教师介绍船的发展历程,主要如下:(1)独木舟:人们将巨大树干用火烧或用石斧加工成中空的形状,用树干或竹竿作为动力来造船。 (2)摇橹木船:是用橹来推进的船舶,它是一种江河中航行的早期船舶。摇橹船使用方便,是江河中的运输工具,在江南水乡曾经广泛应用。一些旅游景点,摇橹船用来载运游客,让游客进行水上游览。(3)帆船: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借助大自然的风力
5、进行远距离航行。 (4)蒸汽机船:美国人富尔顿首次在“克莱蒙脱”号船上用蒸汽机驱动船只,从此机械力开始代替自然力,船舶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5)柴油机船:20世纪,人类进入了柴油机船时代,以柴油作为动力的游轮问世后,发展迅速,逐渐取代了蒸汽机船。 (6)潜水艇:现如今科技飞速进步,我们还出现了可以潜入水底,以核能源作为动力的潜水艇。造船的技术和水平还在不断提升。2.学生谈谈对船发展史的感受。(二)测试独木舟的载重性能、稳定性1.出示独木舟,提问:“这是什么船,它是怎么制作的?”2.出示原木条,把一根圆木条中间挖空就可以制成一艘简易的独木舟。(可提前制作完成或现场让学生制作)3.提问:独木舟作为
6、最古老的船只,它的稳定性和载重能力如何呢?4.出示实验材料:独木舟模型、水槽、螺母。(1)提问:如何用这些材料测试独木舟的稳定性和载重能力呢?(2)播放微视频,介绍测试方法,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3)小组汇报测试情况,讨论:“你们小组的独木舟可以负载重物吗?”、“独木舟在装载重物时有哪些不足?”。(4)小结:独木舟不稳定,容易侧翻,而且不能承载很多重物。5.提问:怎样让独木舟保持稳定而不侧翻呢?引导学生提出加大船体等方法,为下一课的学习进行铺垫。(三)探究船首形状与行进阻力的关系1.提问:除了稳定和载重,为什么独木舟的船首形状大多是这种尖形?独木舟的船首做成什么形状可以使船在水中受到的阻力
7、更小呢?2.出示实验器材,教师介绍方法(PPT演示)。用两端分别是方形和尖形两种形状来模拟船只。在一端用细线系上一个垫圈,拉动船只前进。通过比较船只在水中的行进速度来分析它所受到的阻力大小。3.提问:这个实验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呢?4.播放实验微视频,概括实验注意点:相同重物,相同起点,同时释放。5.学生实验。交流发现:尖形船首更有利于减小船在水中受的阻力。三、研讨(预设:3分钟)1.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从船的发展历史中,你发现了哪些变化? 怎样让独木舟保持稳定而不侧翻?怎样减小船在行驶中的阻力?2.提问:如果让你去改造独木舟,你会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通过今天的
8、学习,我们了解到船的发明历程以及对我们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变化,我们发现独木舟在载重量、稳定性方面都有很多不足,如何改进独木舟呢?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改进独木舟,发现更多船的秘密。【教学后记】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材简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2课。在第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到独木舟存在装载量小、稳定性差等不足,而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改进这些不足,由此引出本课的任务利用浮到材料制作竹筏。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提出用浮的材料也可以造船。第二部分探索:通过设计、制作、测量与完善竹筏模型(木排)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并认识到改变相应结构能够影响船的功能。第
9、三部分研讨:学生根据制造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思考如何改进竹筏的不足。第四部分拓展思考:利用课后的时间继续改进自己的竹筏或木排。【学情分析】在第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对独木舟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发现独木舟存在稳定性差、装载量少等不足。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船只的结构可以提升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对于学生而言,这部分内容并不难,因此重要的是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工程设计过程,设计并制作一个竹筏,意识到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需求能够推动造船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和设计能力,这些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
10、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2.生产生活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科学探究目标1.经历设计与制作竹筏(木排)模型的过程。 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3.通过探究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和稳定性有关。科学态度目标能利用新的材料,完成设计和制作竹筏(木排)的任务,培养创新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船的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制作和测试竹筏,认识到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特点。难点能够创新性地设计和制作竹筏,并改进不足。【教学准备】学生竹竿、木条、水槽、橡皮筋、垫圈或钩码。教师学生实验
11、材料一套、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用浮的材料造船(预设7分钟)1.教师出示独木舟图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独木舟的载重情况。在活动中,你发现独木舟存在哪些不足吗?2.学生讨论,梳理出独木舟的缺点:稳定性差、载重量少。3.看来独木舟确实有很多不足,如果让我们改进独木舟,你打算从哪些方面着手呢?4.提问:除了用木头以外,今天我们一起用浮的材料来造船(揭示课题:用浮的材料造船)二、探索:(预设20分钟)(一) 设计、制作竹筏1.出示,提出任务:今天,我们用这些材料来制作一个竹筏。2.出示材料:竹片、木条和橡皮筋3.出示竹筏图片,明确设计要求:(1)画出设计图,并加上一些简单的文字说
12、明;(2)牢固、不散架,并能稳定地浮在水面;(3)根据设计图来制作竹筏。4.小组合作设计竹筏,汇报交流,说明设计理由和结构等。5.播放制作竹筏的指导视频,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制作(二)测试竹筏的载重量和稳定性1.过渡:同学们按照设计图制作出了自己的竹筏,那么我们的竹筏载重量和稳定性如何?让我们一起来测试一下。2.思考:你觉得可以怎样进行测试?3.播放测试竹筏的指导视频,梳理注意事项:(1)等竹筏稳定后再放垫圈(2)轻轻放,放均匀(2)注意不能让水浸湿垫圈。(3)观察竹筏的稳定性怎么样4.学生分组测试,教师巡视指导。结束后学生汇报测试结果(三)竹筏与独木舟的不同1.我们分别完成了竹筏和独木
13、舟的制作,也分别测试了载重量和稳定性,让我们来总结竹筏和独木舟的不同点。2.在师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完成学生活动手册“比较独木舟和竹筏”记录表。3.学生汇报。三、研讨:(预设10分钟)1.与独木舟相比,竹筏有了哪些进步?2.竹筏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你打算怎样改进?3.出示摇橹木船和明代宝船的图片,观看下面的木船,你有什么发现?四、拓展:(预设3分钟)1.提问:在竹筏的基础上,如果再继续改进,你会怎么做?2.课后继续改进自己的竹筏。【教学后记】3.用沉的材料造船【教材简析】顺着“浮的材料可以造船”的思路,人类自然也在思考和探索“沉的材料也可以造船吗?”。从用浮的材料造船到用沉的材料造船,其间经历了
14、数千年,受技术的影响,直到19 世纪初铁船才在欧洲出现,这是造船技术的一次巨大变革。本课借助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以及易于加工制作的铝箔两种沉的材料,通过设计与制作一艘可以承载一定重量的船,再次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的技术与工程学习过程,感受科学与技术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学情分析】生活中,学生见到较多的就是钢铁造的轮船,因此对于沉的材料能造船理解难度不大。学生也能够依据生活经验把橡皮泥和铝箔做成船型,让船浮在水面上。但是学生一般不会主动思考其中的原因,因而在“研讨”环节中用“我们用了什么方法,让橡皮泥和铝箔漂浮在水面上?”提问,意在让学生尝试结合学习体验,回顾与总结,从方法层面帮助
15、学生初步感知浮力增大的缘由。学生操作过程中会遇到沉的材料制作的船“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也会在不断改进与调试中提高船的稳定性。教科书中除了让学生研讨“为了让船型橡皮泥和铝箔稳定地漂浮在水面上,我们又用了什么方法?”外,还提供了渡船和双体帆船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沉的材料可以造船。2.相同质量的橡皮泥、相同大小的铝箔,做成船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3.认识到船的稳定性与其结构有关。科学探究目标1.探索用橡皮泥和铝箔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来承载一定重量。2.经历“设计制作测试分析改进再设计”的工程设计的典型过程。科学态度目标体会到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科学、技术、
16、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制作并改进橡皮泥船和铝箔船,使其装载量达到要求难点改进小船,增强船的稳定性【教学准备】水槽、防水橡皮泥、铝箔、垫圈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设问: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沉的材料也可以造船吗?2.了解橡皮泥和铝箔在水中的沉浮3.聚焦问题:怎样用橡皮泥和铝箔来模拟造一艘船,让它们都能漂浮在水面引入课题用沉的材料造船二、探索1.任务要求:我们的铝箔船、橡皮泥船要造多大才能装载20个垫圈并浮在水面上?2.指导画出设计图:出示各种各样船的形状,思考你的设计图可以怎么画?画出小船的侧视图,标出长、宽、高3.学生画出设
17、计图,并根据设计图制作橡皮泥船和铝箔船4.测试橡皮泥船和铝箔船的装载量指导如何测试:把造好的船轻轻放入水中,逐个放垫圈,直至小船下沉。测试橡皮泥船和铝箔船,它们能否装载20个垫圈,并记录实际的装载量,实验多次。5.对小船进行再改进、测试,并思考总结改进的方法三、研讨1.交流研讨:(1)制作的橡皮泥小船和铝箔船能否装载20个垫圈?实际装载量是多少?(2)你们小组用了什么办法让橡皮泥和铝箔漂浮在水面上?(3)为了让船型橡皮泥和铝箔稳定地漂浮在水面上,你们小组都用了什么办法?2.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3.认识船的稳定性: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会侧翻,造成事故。所以工程师都会想办法改进设计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船的研究 小学 科学 教科版五 年级 下册 第二 单元 研究 教案 19 2022 新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