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的社会学解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政策的社会学解读.ppt(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政策的社会学解读教育政策的社会学解读陈国民陈国民 一一 政策的社会学视角政策的社会学视角n n1.1.社会学简单说来就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社会学简单说来就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主要研究构成社会结构的单位和适应社会结主要研究构成社会结构的单位和适应社会结构的人类行为的变化。社会结构是指任何一构的人类行为的变化。社会结构是指任何一种有选择的、周期的、有规律的和通过各种种有选择的、周期的、有规律的和通过各种社会控制来调节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模式。社会控制来调节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模式。n n2.2.社会学对政策分析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对社社会学对政策分析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对社会问题、种族关系、家庭问题、犯罪学
2、和社会问题、种族关系、家庭问题、犯罪学和社会变革所进行的研究。会变革所进行的研究。n n3.3.社会学对政策研究的另一大贡献在于微观社会学对政策研究的另一大贡献在于微观的实证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方法 。二二 教育政策与社会学教育政策与社会学n n (1)(1)每项教育政策的出台在本质上都创造出一个特殊的社会每项教育政策的出台在本质上都创造出一个特殊的社会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充满了行动、斗争。国家法定的教育政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充满了行动、斗争。国家法定的教育政策含义常常在不同的行动者(如地方教育机构、家长和学校)策含义常常在不同的行动者(如地方教育机构、家长和学校)中发生偏离,因而常常导致与政策
3、制定者意图相悖的社会行为。中发生偏离,因而常常导致与政策制定者意图相悖的社会行为。教育政策过程实际上是不同行动者与社会结构之间教育政策过程实际上是不同行动者与社会结构之间“冲突冲突”的的过程,通过社会学理论,研究教育政策过程中的社会互动,进过程,通过社会学理论,研究教育政策过程中的社会互动,进而揭示教育政策对社会公平的影响。而揭示教育政策对社会公平的影响。n n (2)(2)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行为,是统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行为,是统治阶层依照法定的程序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动选择。这种选择与治阶层依照法定的程序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动选择。这种选择与社会结构构成一定的
4、张力,表现为学校、地方教育权力机构、社会结构构成一定的张力,表现为学校、地方教育权力机构、教师、学生和家长等社会群体既要服从教育政策,但又根据各教师、学生和家长等社会群体既要服从教育政策,但又根据各自的社会立场自的社会立场“改造改造”教育政策教育政策.三三 教育政策的内涵教育政策的内涵 1.政策、公共政策、教育政策的关系 从逻辑学的意义上说,政策、公共政策、教育政策三个概念之间是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之间的关系,即公共政策是政策的下位概念,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下位概念。三三 教育政策的内涵教育政策的内涵 2.2.教育政策的定义教育政策的定义 (1)(1)教育政策是教育政策是“负有教育的法律或行政责
5、任的组织及团体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标负有教育的法律或行政责任的组织及团体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标和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成有信成有信 (2)“(2)“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或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或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袁振国袁振国 (3)“(3)“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
6、务而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孙绵涛孙绵涛 (4)“(4)“教育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行政准则。教育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行政准则。”-萧宗六萧宗六 (5)“(5)“教育政策是有关教育的政治措施教育政策是有关教育的政治措施,是有关教育的权利和利益的具体体现。是有关教育的权利和利益的具体体现。”-张新平张新平 三三 教育政策的内涵教育政策的内涵 3.教育政策的本质 教育政策的本质就是通过政策手段对教育利益进行分配。具体地说,是政府利用教育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教育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另一部分人的教育利益需求,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各种教育利
7、益关系,实现教育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四四 社会精英理论与教育政策社会精英理论与教育政策(1)(1)社会分为有权的极少数和无权的绝大多数。只有一小部分人分社会分为有权的极少数和无权的绝大多数。只有一小部分人分配社会价值;大多数人不决定教育政策政策。配社会价值;大多数人不决定教育政策政策。(2)(2)居统治地位的少数不代表被统治的大多数。精英不成比例地来居统治地位的少数不代表被统治的大多数。精英不成比例地来自社会上层。自社会上层。(3)(3)如果要保持稳定和避免革命,则非精英向精英职位的升迁必须如果要保持稳定和避免革命,则非精英向精英职位的升迁必须缓慢而连续。只有认同基本精英意见的非精英才能被允
8、许进入缓慢而连续。只有认同基本精英意见的非精英才能被允许进入统治圈。统治圈。(4)(4)精英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意见一致,只在少数问题上有意见精英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意见一致,只在少数问题上有意见分歧。分歧。(5)(5)教育政策反射的并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流行的精英价值观。教育政策反射的并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流行的精英价值观。教育政策变革将是渐进的而非革命性的。教育政策变革将是渐进的而非革命性的。(6)(6)活跃的精英很少直接受不活跃群众的影响。精英影响群众胜过活跃的精英很少直接受不活跃群众的影响。精英影响群众胜过群众影响精英。群众影响精英。五五 社会批判理论与教育政策社会批判理论与教育政策1
9、.认定政策是权威的价值分配,因而关注的焦点是政策所包含的权力与控制;2.政策的本质和目的是变革,清除障碍,推动社会进步;3.政策分析具有道德和伦理性质,因为研究者必须质疑政策是促进还是促退社会的进步、公平与公正以及人类的幸福。六六 符号暴力理论与教育政策符号暴力理论与教育政策n n所有的教育政策都是一种符号暴力,教育政策是由一所有的教育政策都是一种符号暴力,教育政策是由一种专断权利所强加的一种文化专断,教育政策采取间种专断权利所强加的一种文化专断,教育政策采取间接形式将符合上层阶级利益的的内容强加政策对象,接形式将符合上层阶级利益的的内容强加政策对象,从表面上看,教育政策的效果和作用似乎是纯粹
10、的,从表面上看,教育政策的效果和作用似乎是纯粹的,但实际上这种纯符号效果是建立在各个阶层之间的权但实际上这种纯符号效果是建立在各个阶层之间的权利关系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教育政策以其表象的利关系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教育政策以其表象的符号性掩盖了实质的政治背景,掩盖了其后的权利关符号性掩盖了实质的政治背景,掩盖了其后的权利关系。任何教育政策都是受制于一定的权利关系并作为系。任何教育政策都是受制于一定的权利关系并作为一定的权利关系服务的。不管采取何种形式的教育政一定的权利关系服务的。不管采取何种形式的教育政策,教育政策都摆脱不了自身的专断性和符号暴力性策,教育政策都摆脱不了自身的专断性和符号暴力
11、性质。教育政策内容表面上看丰富多彩,可实际上,掩质。教育政策内容表面上看丰富多彩,可实际上,掩盖了它在努力强化并使之再生的社会差别性的真相。盖了它在努力强化并使之再生的社会差别性的真相。七七 社会性别与教育政策社会性别与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对社会性别公正的影响很大。教育政策对社会性别公正的影响很大。与教育、就业和土地政策相比,参政政策是最有性别敏感的政策了。与教育、就业和土地政策相比,参政政策是最有性别敏感的政策了。2020世纪世纪5050年代,在当时社会主义平等原则的政治氛围中,在蔡畅、邓年代,在当时社会主义平等原则的政治氛围中,在蔡畅、邓颖超等妇女领袖的极力推动下,中国形成了一套建立在任命制
12、基础上颖超等妇女领袖的极力推动下,中国形成了一套建立在任命制基础上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妇女参政的政策。在社会转型中,包括政治人事体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妇女参政的政策。在社会转型中,包括政治人事体制由单一的任命制向选聘制、民主选举制的转变,原有的妇女参政政制由单一的任命制向选聘制、民主选举制的转变,原有的妇女参政政策发生了变化。第一个变化是,要不要性别比例政策开始受到质疑。策发生了变化。第一个变化是,要不要性别比例政策开始受到质疑。第二个变化,性别比例政策的范围大大缩小,过去在工厂农村都要实第二个变化,性别比例政策的范围大大缩小,过去在工厂农村都要实行,现在仅限于省地县的党政领导班子。第三个变化,在执行
13、性别比行,现在仅限于省地县的党政领导班子。第三个变化,在执行性别比例政策时,时常发生扭曲。例政策时,时常发生扭曲。一种是对市场和民主的迷信,认为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会在市场和民一种是对市场和民主的迷信,认为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会在市场和民主中迎刃而解,是一种新自由主义的倾向。另一种是对素质的迷信,主中迎刃而解,是一种新自由主义的倾向。另一种是对素质的迷信,认为所有的妇女问题都可以在提高妇女素质中解决。前者忽视了市场认为所有的妇女问题都可以在提高妇女素质中解决。前者忽视了市场和民主本身的局限性,即市场意味着自由竞争,在优胜劣汰的原则下和民主本身的局限性,即市场意味着自由竞争,在优胜劣汰的原则下完全忽视弱者何以弱势的原因;民主则是不同利益的协调,是讨价还完全忽视弱者何以弱势的原因;民主则是不同利益的协调,是讨价还价的结果,公平的背后还有不公平。后者则把妇女的问题归咎于其素价的结果,公平的背后还有不公平。后者则把妇女的问题归咎于其素质低,这其实是在责怪受害者。质低,这其实是在责怪受害者。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