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培训课件16980.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精选]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培训课件16980.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培训课件16980.pptx(8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农业的起源从耒耜到曲辕犁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入宋代耕获图 此图存于故宫博物院,采自宋人画册。描绘了宋代农民从耕作到收获的情景,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面貌。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分别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形成,并日臻成熟。自耕农出现以后,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生产方式。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农业的起源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神农氏塑像神农尝百草神农氏发
2、明农业的传说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湖北随州神农祠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炎帝“神农氏”陵大殿(湖南株洲市)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白虎通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半坡遗址发掘现场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半坡遗址出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半坡居民的房子复原图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第1课 精耕细作农
3、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河姆渡遗址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碳化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 和草顶井架复原图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河姆渡氏族干栏式房屋想像图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古代的畜牧业陶猪(出土于上海崧泽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刻画猪纹黑陶钵 古代的畜牧业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灰陶猪首形匜(马家浜崧泽文化遗址出土,约为
4、公元前4000前2685年)古代的畜牧业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商朝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古代的畜牧业返 回 返 回试将十二生肖分类,分别谈谈它们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鼠 牛 虎 兔龙蛇马羊猴鸡 狗猪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从耒耜到曲辕犁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半坡遗址出土的石磨 石制、骨制农具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石制、骨制农具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马桥文化石犁 马桥文化石锄 马桥文化石镰 马桥文化,其遗址主要分布在浙江湖州,距今4000年。石制、骨制农具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5、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铁犁头(1951年于河南辉县出土)铁镰刀(1959年于浙江绍兴出土)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战国时期凹形铁锄(湖南长沙砂子塘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铁双镰范(战国时期)铁双镰范,河北省兴隆县古洞沟出土。此范系单范,背后有弓形把手,一次可铸两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战国时期铁锄(湖南长沙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牛耕汉代画像砖上的牛耕图(江苏徐州出土)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东汉牛耕
6、图画像石(甘肃嘉峪关市出土)牛耕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曲辕犁曲辕犁模型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曲辕犁构造示意图 曲辕犁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曲辕犁使用示意图曲辕犁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古代灌溉工具翻车复原图(曹魏时马钧发明)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水转翻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插图)古代灌溉工具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筒车模型筒车应用古代灌溉工具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高转筒车图(元王祯农书插图)古代灌溉工具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著作贾思勰塑像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撰。全书92篇,分
7、为10卷,分别论述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竹木的栽培,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和副业等,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是我国完整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农书。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农桑辑要是元朝管理农桑水利的机构大司农司主持编写的,共7卷,分别论述各种作物的栽培及家畜、家禽、鱼、蚕、蜂的饲养。书中对棉花和苎麻尤其提倡。该书由元政府下令颁行全国。它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农桑辑要书影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著作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王祯农书书影 王祯农书,元朝王祯撰。全书分三部分:(1)农桑通诀,总论农业的各个方面;(2)百谷谱,是各种大田作物及果、蔬、竹、木
8、的栽培各论;(3)农器图谱,罗列各种与农业有关的工具,绘图加以说明。书中对南方和北方的农业,及以所用农具的异同、利弊常作比较,进行讨论。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著作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农政全书 徐光启 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撰,全书60卷,70多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门,其中水利及荒政占篇幅较多。书中辑录了大量前代和当时的文献,并提出作者的心得与见解,是明代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著作返 回 返 回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治水(
9、想像画)禹治水(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画像石)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河南开封禹王台大禹治水的传说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开封禹王台大禹治水石刻画大禹治水的传说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会稽山麓)大禹治水的传说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舜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乃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大禹治水的传说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芍陂是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
10、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芍陂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岷江(组图)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都江堰(四川成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都江堰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分水鱼嘴 这是一幅空中航拍的图片,“鱼嘴”伸入岷江中,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古代著
11、名的水利工程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宝瓶口 在“鱼嘴”的下游,人们凿开玉垒山,打开内江通路。这即是人们所称的“宝瓶口”。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渠道,用来灌溉广阔的川西平原。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飞沙堰“飞沙堰”,这是都江堰的泄洪排沙设施。夏季水大时,内江的水可以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证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即水位测定水尺,是水文观测的主要标志。战国时期秦国在都江堰设立的3座石人,可视为中国最早的水尺。图为东汉时期所刻李冰石人水尺。石人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深淘滩,低作
12、堰。李冰“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标准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岁修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才算恰到好处,能够保证灌区用水。低作堰就是说飞沙堰的堰顶不可修得太高,以免影响泄洪。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李冰父子雕塑(今四川省都江堰市的标志性雕塑)都江堰市 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岷江左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依山傍水,殿宇群拾级而上。出二王庙前门即可直到江边。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二王庙内的李冰彩色画像 后人祭祀李冰
13、的活动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庄严的放水节仪式 2004年4月4日,一名少女将象征四海之水的圣水倒入岷江。当日,2000多年前古蜀先民“祀水”的壮观场面在中国都江堰市清明放水节上重现。据传,为祈求“河神”保佑风调雨顺,古蜀人自古以来就有杀猪宰羊以“祀水”的习俗。都江堰修建后,“祀水”活动遂演变为以纪念李冰治水功绩为主,一年一度,世代相传。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郑国渠渠首遗址 郑国渠是公元前237年,秦王政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的建议开凿的。灌溉面积达280万亩,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郑国渠自秦国开凿以来,历经各个王朝的建设,先后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选 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 模式 形成 培训 课件 1698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