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理论在针灸中的应用.ppt
《络病理论在针灸中的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络病理论在针灸中的应用.ppt(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络病理论在针灸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大学v 六级战士v 2012 年5 月络系统的组成v 络者,各种不同的络脉也。内经中和历代医家记载的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络,包涵“经络”之络与“血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血络之络系指血脉的分支部分。狭义的络,仅指经络的络脉部分。络病学说所涉及的络,一般是指广义的络。络病的概念?络病:即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传统中医络脉络病学说中,络脉系统、络病机制为其两个基本体系,络脉系统是中医脏腑、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内容v 聚、流、通、化,即络脉是气血会聚之处,具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透气血、互化津血
2、的生理功能,是内外沟通的桥梁;络病的病理机制总为瘀、虚、痰、毒,即络是内外之邪侵袭的通路与途径,邪气犯络,导致络中气机瘀滞,血行不畅,络脉失养,津凝痰结,络毒蕴结等病理变化,络脉为疾病传变的中心环节。络病与病络v 论络病多指病机环节或称病理过程,单以络病病名冠之者并不多见。由此,有的学者提出病络的概念,病络是络脉的病理过程,病机环节,病证产生的根源。概言之,病络概念的外延是络脉某种具体的非正常的状态,而内涵是以证候表达为核心的联系病因病机的多维界面的动态时空因素,直接提供干预的依据。络病与病络v 络脉有常有变,常则通,变则病,病则必有“病络”产生,“病络”生则“络病”成,此时产生一种状态,可以
3、是疾病状态,也可是亚健康状态,干预这种状态涉及到防治疾病和保健康复,尤其是老年保健。病络表现为络脉虚或络脉瘀均有前因后果,论因可由火郁、内风、浊毒、痰浊等外内病邪而成,论果涉及脏腑阴阳气血津液。病络表达的是络处于非正常的状态,络病则是 因“病络”成之“病”。何谓络病学?何谓络病学说?络病学是研究中医络病学说及其临床运用的临床学科。络病学说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与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建立“络病证治”对形成系统完整的络病理论体系,提高现代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关于久病入络与久痛入络v 久病人络的学术思想始于黄帝内经,在灵枢 终始中有“久病者,邪气人深”的记载。明
4、确指出久病可以使病情进一步发展。难经 二十二难亦有:“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后世医家于此也多有发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清朝叶天士,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前代的学术成果,明确提出了“久病人络和久痛入络”的观点,并同时指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人络”。络病学说的源流v 中医络病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门独特学说,它起源于我国经典医著黄帝内经,发展于汉代名医张仲景,形成于清代名医叶天士,复盛与20 世纪80 代以后。络病学说的源流v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经络学说为代表的中医理论的临床实践的理论发展的结果,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经与络在人体就像大
5、的河流与沟渠的关系,络对人体发挥着渗灌濡养作用,它不仅具有现代医学微血管的作用,而且还涵盖了部分神经内分泌、免疫机能。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通络极大提高了某些疑难性疾病的治疗效果。v 古往今来络脉络病早为医家知晓,通达络道乃是医家常用之法。络脉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肇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充实于金元,兴旺于明清,至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时,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往较重视经脉的研究(如针麻、经脉实质等),而忽略了对络脉的研究。但随着心脑血管病成为常见病,活血化瘀法研究的兴起,络脉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升温。v 然而络病学说做为中医学基础临床的重要研究领域
6、,或者说是中医学一级学科的重大研究方向则始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v 首先有学者梳理文献,进而有用虫类药物组方搜剔风瘀之邪,通络止痛,开发新药治疗心脑病证,获得推广应用;重要的是在基础理论上提出气络、病络之新说,在临床基础研究上有毒损脑络,疫毒浸淫肺络的研讨,及至临床内、外、妇、儿、骨伤各科。然而络病学说做为中医学基础临床的重要研究领域,或者说是中医学一级学科的重大研究方向则始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v 内科中脑病、心病、肾病、肝病、肺病,以络病学说为指导辨证治疗,提高了诊疗水平,同时丰富了络病的证治内容。v 仅就北京中医药大学组建了研究室、实验室,其课题组从中医学、中药学,西医基础医学,分子
7、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整合专家群体,承担了国家“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先后培养了3 名博士、5 名博士后出站人员,由此可见络病学说的研究方向逐步发展已趋稳定。v 河北医科大学吴以岭教授及其所带领下的课题组,自上世纪80 年代进行络病理论系统研究研究,探索不同疾病在络病状态下的特殊治疗。v 吴以岭教授始从络脉的网络层次、空间位置、运行时速与常度、生理功能等方面深入研究络病的发病、病理、辨证、治疗,在国内首次建立“络病证治”系统,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新概念。运用络病理论指导现代疑难病治疗取得突出成效,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专项“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课题,积二十余
8、年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叶天士络病理论实践的“三个里程碑”,梳理其发展沿革脉络,挖掘其学术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络病学研究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提出了络病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络病学说研究的研究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间v 功能的统一性对络脉结构特点、血气运行状况、生理结构功能及病理变化做了深入探讨,为深入进行络病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依据“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完整系统地研究了络病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提出了“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阐述了络病的八个基本病机变化,提出了“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总结古人通络
9、用药特点,按功能规范通络药物,同时提出络病证候及五脏络病证候辨证论治,初步建立“络病证治”系统,首次形成了系统的络病理论。v 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项,写就160万字的络病学专著,研制出络病理论指导下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流感的连花清瘟胶囊、肿瘤放化疗辅助药、增效减毒的养正消积胶囊和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肌灵片,充分验证了络病学说的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充分证明了络病理论指导临床疾病治疗的价值。v v 中国中医研究员王永炎教授极其课题组也从多个角度对络病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表了“新病入络及其证治
10、”、“类风湿性关节炎从 络 辨治的理论体系初探”、“王永炎院士从 络 辨治痹病的学术思想举隅”、“络脉络病与病络”等文,曾虹的“内经络病中的营卫病机”、雷燕的“络病理论探微”等都极大的丰富了络病理论的内容。v 2004 年12 月11 日,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成立大会暨络病学首发式在北京举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出席会议并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揭牌。该委员会将致力于络病理论研究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微观化,进一步阐明络病本质以及通络药物的药效活性和机理,推动络病学学科的建立,提高现代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络病学说的理论概述v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
11、称。经脉是主干,络脉为分支,络脉有十五别络、孙络、浮络之分。络病即是以络脉阻滞为特点的一类病证。v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跌仆金伤,饥饱劳倦等均可致络病。“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因而络病的特点是久病,其病机络脉空虚,气不足血行迟滞而留邪致虚实夹杂之证;毒邪蕴积,暴病之后,邪毒郁伏于体内致顽疾难愈;络脉损伤,外伤或内结均可致络脉损伤,血溢络外而瘀滞,以上均最终致络病,络病的共同表现为络脉结滞,气机不通。v 络病理论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络脉概念,初步论述络脉分布、生理及病理,奠定了络病的理论基础。v 至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得到发展,创制旋覆花汤、大
12、黄 虫丸、鳖甲煎丸等络病治疗方药,奠定了络病的临床基础。v 清代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发展了络病治法与方药,并广泛运用于疼痛、卒中、积、痹证等病证治疗。从而形成络病学说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v 由于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经轻络现象,加之络脉与经脉不同,在体内没有明确的起止部位和循行路线,庞大繁杂难以把握,故络病理论未得到深入研究,亦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清代医家喻嘉言感叹:“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医门法律 络脉论)。叶天士亦说:“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临证指南医案)。v 有感于此,吴以岭教授及
13、其科研小组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致力于络病理论的整理研究。首先提出络病学说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诊断与治疗,并首先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心脑血管病的中医病机与治疗,研制v 出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衰的芪苈强心胶囊,形成络病理论指导下防治心脑血管病的系列药物并取得显著临床疗效。特别是通心络胶囊因此获得2000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v 另外,李梢等又以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为例,初步探讨了新病入络及其辨证论治的特点。认为“新病入络”的门径在于营卫,枢纽在于气血;病因有外袭内伏之合;
14、病势有缓急之不同;病变可由新至久、由局部至整体;“络道亢变”等“病络”之象为RA 等疾患中邪毒传变的传播途径与功能载体;提出“新病入络”的证治原则在于:早期截毒防变;降维升阶,提炼证候共性v 通畅络脉,贯穿始终。并通过寒热证治探讨了“新病入络”的有关现代机理。提出“新病入络”及其辨证论治是中医药诊疗RA、SARS 等多种难治性疾病的值得探索的途径。v 现代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从微观的角度探讨络病的特点,发现所谓络脉空虚是正气不足的表现,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益气法可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毒邪蕴积,有外来之毒如细菌、病毒等感染,内生之毒是机体自身所产生的毒,如氧自由基、钙离子超载、炎性反应及炎症
15、介质等。络脉损伤见于各种外伤及内伤如胃出血、脑出血等各种证候,其共同的病理表现均为微循环障碍。v 由此可见,络病是多种疾病发展的共同病理表现,因此有其共同的临床特点与治法治则,也是多种疾病入络之后异病同治的理论基础。络脉是功能结构载体v 回顾络脉的解剖与生理,经脉之次为络脉,络脉网络在组织器官之上,起到温煦濡养的功能,同时将代谢废物排除。络脉具有功能与结构密不可分的特征。络分大络、支络、细络、孙络、毛脉等,无论口径大小,腔内充血。名医俞嘉言、唐容川著有血络论,显而易见其本身属血液循环系统,能体现微循环。络脉的正常生理状态当是充盈满溢,出入自由,否则络脉虚、络脉瘀,导致病络,可见缠络、结络等,由
16、功能发生结构的改变。问题是络脉血循的动力是什么?没有目标动力则不能实现功能效应v 素问营卫生会篇提出“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包括营血与营气,显然“脉”包含经脉和络脉,它是营的载体。卫行脉外,卫指卫外之气,具有通达三焦,充实腠理辖司开合的功能。“脉外”是卫气的空间位点,然而脉外失之宠统,当是卫与营并行,血与气并行,气是推动血循的动力。晚近对“气”的研究结果认为,它同样具有物质性,其功能效应落实到结构形态上,当有气络,气络与血络相伴而行,所以说气络是卫气的载体。v 作者认为络脉与微循环相关,但不等同。诸如上述,无论营卫,脉内脉外的载体,均具有功能与结构的一致性。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v 络脉的
17、网络层次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干,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络脉自经脉分出后又逐层细分,形成别络、系络、缠络、孙络等不同分支,孙络之间有缠绊,构成网状的循环通路。中医关于络脉逐层细分的网络分支,与现代医学对血管和神经逐级细化分支的认识基本相似,络脉的网络层次涵盖了现代医学血管和神经的概念。v 络脉的空间位置从络脉的结构和分布特点可见络脉在循行上沿经布散,纵横交错,形成一个遍布全身内外、从大到小、呈树枝状或网状的如环无端、v 流注不已的循环系统,是脏腑内外整体协调联系的重要组织结构。络脉在人体的部位有深浅之分,虽然内经 百病始生篇中有“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的描述,但真正使其成为理论体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论 针灸 中的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