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补体系统.ppt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补体系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补体系统.ppt(7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补体系统 概 述概念: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体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目前已知补体是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膜结合性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生物学效应:在补体系统激活过程中,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扩大体液免疫效应,调节免疫应答。同时,也可介导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补体系统的概念调理、中和B细胞激活形成裂解复合物趋化和炎症反应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纤溶系统缓激肽系统是一组由生物大分子组成的连续而分级的激活反应系统。一旦激活,可介导一系列的对宿主重要的生物反应。(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及性质1.补
2、体系统的组成2.补体系统的命名3.补体系统的生成与理化性质1.补体系统的组成根据补体系统各成分的生物学功能,可将其分为三类:p(1)参与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p(2)补体激活的调节蛋白p(3)补体受体(CR)参与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是指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包括:经典途径的C1q、C1r、C1s、C2、C4;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激活途径的MBL和丝氨酸蛋白酶;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 因子;参与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C9。补体激活的调节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和膜结合两种形式存在:可溶性:包括C1抑制物、P因子、I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S蛋白等;膜结合:包括促衰变因子、膜辅
3、助蛋白、同种限制因子和膜反应溶解抑制因子等。补体受体(CR)补体受体可与相应的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结合,介导补体生物学效应。包括CR1-CR5、C3aR、C2aR、C4aR、C5aR等2.补体系统的命名1.“C”-补体的11种蛋白(C1,C2,等.)2.英文大写-一些替代途径的成分(B因子)3.上划横线-具有酶活性的蛋白复合物(C4b2b)4.英文小写-蛋白酶裂解的片段(C3a or C5a)5.“R”-补体的受体(CR1 or C5aR)6.英文字母i:表示灭活的补体片段(iC3b)3.补体系统的生成与理化性质生成: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即可合成补体各成分,出生后36 个月达到成人水平。体内多种
4、组织细胞均能合成补体成分,其中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产生补体的主要细胞。1.化学组成:补体各成分的化学组成均为球蛋白,多数为球蛋白,少数为或球蛋白。理化性质理化性质2.血清含量:血清中的补体含量相对稳定,约为4mg/ml,约占血清总球蛋白的10%,其中C3含量最高,约1.3mg/ml,D因子含量最低约2g/ml。理化性质 3.存在形式:正常生理状况下,多数补体成分以非活化形式存在。理化性质4.特征:补体成分性质极不稳定,56加热30min即可灭活,在室温下也会很快被灭活,故补体应保存在-20以下,冷冻干燥后能较长时间保存。许多理化因素如机械震荡、紫外线照射、强酸强碱、乙醇及蛋白酶等均可使补体灭活。
5、(二)补体系统的激活p在某些物质作用下,或在特定的固相表面上,补体各成分可按一定顺序依次被激活。在这一过程中,被激活的前一组分,即具备了裂解下一组分的活性,由此形成一系列放大的补体级联反应,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p激活过程中产生的多种补体片段,也广泛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与炎症反应。p补体系统的激活主要有三条途径:即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启动 扩增 效应调控经典途径MBL替代途径(C3转化酶)(C3、C5转化酶)(MACs等)终末途径甘露糖结合蛋白途径级联放大裂解效应补体激活途径的激活物质经典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甘露糖结合蛋白途径甘露糖、N乙酰葡萄糖胺替代途径脂多糖(LPS)补体激活的途径
6、 经典途径 MBL途径 替代途径C3a C3 C3bC5a C5 C5b+C6-C9终末途径nC3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蛋白。n同时因为它本身的活性,具有放大反应的作用。C31.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p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激活物质p由C1启动激活的途径p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激活物与激活条件主要激活物:抗原-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触发C1活化的条件为:C1只能与IgM 或某些IgG亚类(IgG1、IgG2、IgG3)的结合才能活化;激活过程n参与成分:包括C1-C9,按其在激活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三组:1.识别单位(C1q、C1r、C1s)2.活化单位(C4、C2、C3)3.膜
7、攻击单位(C5-C9)。n激活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识别阶段 2.活化阶段 3.膜攻击阶段 识别阶段 即C1 识别IC而活化形成C1 酯酶的阶段。nIgG1-3和IgM 与抗原结合,可导致抗体分子的构型改变,使Fc 段上的补体结合部位暴露出来;nC1q分子识别并与之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使C1r活化成为具有酶活性的C1r,进而激活C1s,形成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C1 复合物,即C1酯酶。C1sC1q C1rC1qr2s2 40nm AgAbAgC1:C1q C1r2 C1s2C1C1q分子的头部由6个相同的花蕾状亚单位组成,其羧基端为球形结构,呈辐射状排列,是C1q与Ig Fc 段结合的
8、部位。活化阶段 即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形成阶段。n在Mg2+存在的条件下,C1可裂解C4,产生C4a和C4b两个片段。C4a 游离于液相;C4b可与邻近细胞表面或IC结合,形成固相C4b,而未能与膜结合的C4b 在液相中则很快被灭活。nC2对固相C4b有较高亲和力,能与之结合,继而被C1裂解为C2a和C2b。C2a 游离于液相;C2b则与固相C4b结合,形成稳定的C2b4b复合物,此即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n在C3转化酶作用下,C3被裂解为两个片段:C3a游离于液相;C3b与细胞膜表面的C2b4b结合,形成C2b4b3b三分子复合物,即C5转化酶。C1 及 C4的活化 抗体C1qr2s2 4
9、0nm 抗原 抗原C4C4bC4aC1sC3 转化酶的形成C4bC2aC2C1sC4bC2bnC4b2b复合物即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C3 的活化C3C3aC3bC3转化酶C4bC2bC5转化酶(经典途径)C5C5bC5aC4bC2bC3bnC4b2b3b三分子复合物即C5转化酶。C4b2b C3转化酶C4b2b3b C5转化酶经典途径IgM/IgG 复合物 C1q:r:sC4C4b+C2C4aC2aC4b2bC3 C3bC3a Ca+Mg+Ca+(C3转化酶)(C5转化酶)C4b2b3b 膜攻击阶段(1)即补体活化的末端效应阶段。此阶段形成膜攻击复合体(MAC),导致靶细胞溶解。nC5转化酶
10、裂解C5,C5与C5转化酶中的C3b结合,被裂解成C5a和C5b。C5a游离于液相;C5b仍结合在细胞表面,可依次与C6、C7结合形成C5b67三分子复合物,插入靶细胞膜脂质双层中,与C8结合,形成的C5b678复合物可牢固附着于细胞表面。nC5b678可与12-15个C9分子结合成C5b6789大分子攻膜复合体。膜攻击阶段(2)n电镜下可见,MAC为中空的C9 聚合体,其插入靶细胞的脂质双层膜,形成一个内径为11nm的跨膜通道。该孔道允许可溶性小分子和离子等从胞内逸出,而蛋白质类的大分子则难以从胞内逸出,导致胞内渗透压发生改变,致使大量水分子内流,最终导致细胞肿胀并破裂。n此外,MAC嵌入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学 药学 专业 补体 系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