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国古代的选官监察和谏议制度drz.pptx





《7中国古代的选官监察和谏议制度drz.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中国古代的选官监察和谏议制度drz.pptx(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变化(二)(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三)对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几点认识一、选官制度1、西周:宗法分封制下,“世卿世禄”“亲贵合”(流变为恩荫制度)2、战国:军功授爵“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 请思考:为什么战国时期会实行军功授爵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商君列传利禄官 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也。(商君书赏罚 食有劳而禄有功 说苑政理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
2、子议兵3、汉代:察举制、征辟制察举制:地方官在辖地发现人才,通过考察后进行荐举,朝廷考察合格则任用为官。征辟制:征辟是征召和辟除的合称。征召是皇帝根据临时需要直接征聘人才担任各种官职。辟除是官员主动聘请人才来作为自己办事机构中的属官。思考:你认为察举制和征辟制相比军功有何进步之处,又有什么局限性?君主直接选拔人才称之为“征”,又称征召;长官直接任用属吏称之为“辟”,也称辟署、辟除、辟召、辟用等。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和一些重要大臣常以“招贤”的形式人开延聘和招揽人才。燕昭公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贤者;齐威王广招稷下学士。战国四君子,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养士3000余人。中央长官辟署可在
3、全国范围内选用人才,地方长官只能在其管辖区内辟署。前者的掾属升迁最快,如东汉的鲁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汉代的察举方法 皇帝下诏指定荐举的科目(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至孝、有道、敦厚、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丞相、诸侯王、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的要求进行考察和荐举 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考试;或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御史(东汉为尚书)及九卿策试(考试地点为太常寺或公车司马署)根据对策的成绩高下,分别授予官职或选入郎官继续深造主管部分加试一些熟悉官事和书法,按“四科”的不同标准分别授予不同官职 四科内容: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
4、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才任三辅令。(汉官仪卷上)实行举者与被举者的连坐制度。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书武帝纪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外篇卷十五审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1、察举标准笼统,又缺乏严密的考核制度2、官员之私意决定进退评价:缺点:标准过于笼统;二缺乏严密的考试。加之政治昏暗和公卿守相举荐的多是门生故吏,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弄虚作假。4、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任用“中正”官,对本地的人才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
5、上、下中、下下,一共九等。评价标准为经学、德行、乡闾清议、家世、才实等内容。除分品外,还要根据人的德行等写评语,为“状”,选用人才时,需要将“品”、“状”结合。思考:九品中正制下人才能否被选用的关键在哪里?其标准对什么人有利?九品中正制时间:魏晋南北朝。220 年开始,九品官人法。吏部尚书司徒选用核实核查上报大中正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小中正按九品评定本籍州郡人才等级九品中正制使荐举之责不再属于中央和地方长官,改由专职举士的中正官负责,选用标准除经学、德行、乡议之外,增加了“状”。“状”“品”结合,较汉代严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家世门第的高低日
6、益成为选官的标准,门阀士族为政治的核心,寒素人才难以入仕。在实施过程中,中正官全由士族豪门把持,品评人才也着于门北,被选用者也限于士族,推荐人与被推荐者之间又在政治、经济及生活等方面有密切联系。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入仕的壁垒。5、隋唐宋明清时期:科举制隋朝:隋文帝:分科推举人 隋炀帝:设进士科,试策取士(创科举制)唐朝: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 武则天:创武举、殿试 唐玄宗:增诗赋为考核内容宋朝:严格考试制度(糊名、誊录、锁院、食禄子弟复试、回避),考试范围和规模都扩大明清:考试制度更严格,八股取士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唐科举
7、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以诗赋为主。考帖经全赖背诵,做诗赋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进士及第虽难,但及第后易于飞黄腾达,因此被时人视为“士林华选”。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武举由兵部主持。唐代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有两种人:一是由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的在读生员,二是身家清白符合报 名条件经州县审查合格的普通百姓。倡优隶皂刑徒僧尼不得应试,现任官员可以参加制科考试但不得参加常科考试。考试起初由吏部的考功员外郎主持,开元以后,改为由礼部侍郎主持。参加考试者要“结款通保”,即互
8、相担保,进入考场时要核对正身并搜检衣服以防作弊。唐代的科举考试内容前后有所变化,大体上,进士科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明经科为帖经、经义 和时务策。帖经是经学基础知识测验,诗赋是考察文采辞章,经义是经学理论,时务策是以经学为基础的政论见解。专科性质的科举,则考专门知识。如明法考律 令,明字考说文和字林,明算考十部算经等等。相比而言,明经考试主要考背诵,易中;进士考诗赋,须构思,故难考。但进士虽难考,但考中后容易飞黄腾达,故时人有“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的认识,说明人们比较推重。后来进士科独盛,士子更是趋之若鹜。唐代科举能否考中,不仅在于考场发挥如何,更要看平时文章如何。当时有纳卷和
9、行卷之制。参 加考试的学子,要把自己的优秀旧作汇集成卷,在考试前送给文坛名士或政坛要人以求推荐,称行卷;或者直接送到礼部供主考录取时参考,称纳卷。例如,白居易 向诗人顾况行卷,顾况在读卷前,以其姓名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但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大惊道:“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 难!”(唐诗纪事卷六五)另外还有通榜公荐,主考的友人帮主考定取舍为通榜,高官名人直接向主考举荐为公荐。太学博士吴武陵,十分赞赏杜牧的阿房宫 赋,径直向主考崔郾推荐为“状头”(即第一名),崔郾答应取为第五名,即是公荐中的趣事一例。唐代科举每年一次,进士大致录取数人至五六十人,中唐以后固定在三十人左右
10、。杜佑在通典 中称:“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所以,唐人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土”之谣,意谓三十岁考中明经者已老不堪言,而五 十岁考中进士者则正当少壮。一中进士,世人皆以“白衣公卿”看待。因此,进士及第,极为荣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就是及第进土的心情写 照。但科举考中后,只是取得了任官资格,即出身,是否能够任职还需要经过吏部铨选。宋代的科举制的完善 第一,严格了考试程序,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第二,简化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第三,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誊录制。第四,扩大录取名额。例如宋太宗在位的二十多年间科举取士近万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监察 制度 drz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