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共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共8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食品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共8篇)篇:食品添加剂课程食品添加剂课程总结一、概述我们对食品添加剂并不陌生,因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方便面中添加乳化剂提高面团的吸水性;火腿中的增稠剂和鲜味剂可以使火腿变得更加香嫩;月饼的防腐剂可以保鲜而我们最熟悉、最常见的添加剂就是盐,试想一下若没有在食物中添加盐,那么食物尝起来就无味道可言了!由此可见,食品添加剂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调剂着我们的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按其来源、功能和安全性可以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分类
2、。按来源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人工化学合成添加剂,按功能分为防腐剂,漂白剂,着色剂等22种,按安全划分为A、B、C三类。二、主要品种介绍1、食品乳化剂食品乳化剂是食品加工中使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添加剂,是一类表面活性剂。乳化剂从来源上可分为天然物和人工合成品两大类。而按其在两相中所形成乳化体系性质又可分为水包油(O/W)型和油包水(W/O)型两类。常用的食品乳化剂有蔗糖脂肪酸酯、司盘、吐温等。2、食品增稠剂增稠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主要用于改善和增加食品的粘稠度,保持流态食品、胶冻食品的色、香、味和稳定性,改善食品物理性状,并能使食品有润滑适口的感觉。增稠剂都是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也称
3、水溶胶。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和化学合成(包括半合成)两大类。常用增稠剂有黄原胶、卡拉胶、瓜儿豆胶等。3、食品防腐剂防腐剂是抑制微生物活动,使食品在生产、运输、储藏和销售过程中减少因腐败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添加剂。在中国允许使用的主要有山梨酸钾及其盐类,对羟基苯甲酸脂,丙酸及其盐4、食品抗氧化剂食品抗氧化剂是能阻止或延缓食品氧化变质、提高食品稳定性和延长贮存期的食品添加剂。抗氧化剂按来源分为天然抗氧化剂和合成抗氧化剂两类。常用抗氧化剂有丁基羟基茴香醚(BHA)、BHT、PG等。5、食品着色剂着色剂又称食用色素,以给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的添加剂称着色剂。着色剂按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着色剂和天然着色剂。常用的
4、着色剂有焦糖、类胡萝卜素、姜黄素等。6、食用香料、香精(1)食用香味料简称食用香料。是为了提高食品的风味而添加的香味物质,食用香料分允许使用和暂时允许使用两类,根据来源不同又可分为天然和人造香料。(2)香精是由各种食用香料和许可使用的附加物调合而成,用于使食品增香的食品添加剂。7、食品调味剂为了得到色香味俱佳的食品,离不开食品调味剂,调味剂一般分为咸味剂,酸味剂,甜味机,香料,辣味剂,鲜味剂,清凉剂等。(1)酸味剂酸味剂也称酸性调节剂,在食品中添加酸味剂,可以给人爽快的刺激,起增进食欲的作用,并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一般分为无机酸和有机酸。(2)鲜味剂鲜味剂也称呈味剂或风味增加剂,主要是增强食品风
5、味,使之呈现鲜味感的一些物质。味精是人们最常用的鲜味剂,主要成分是L-谷氨酸钠。(3)甜味剂甜味剂是指能赋予食品甜味的调味剂。常用的有糖精钠,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等。8、食品护色剂和漂白剂(1)食品护色剂是指本身不具有颜色,但能使食品产生颜色或使食品的色泽得到改善(如加强或保护)的食品添加剂,也叫发色剂或呈色剂。护色剂主要用于肉制品,在肉类腌制品中最常使用的护色剂是:硝酸钾、亚硝酸钾、硝酸钠、亚硝酸钠(2)漂白剂是破坏、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使其退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物质,一些化学物品透过氧化反应以达至漂白物品的功用,而把一些物品漂白即把它的颜色去除或变淡。常用的化学漂白剂通常分为两类:氯漂
6、白剂及氧漂白剂。9、膨松剂膨松剂指食品加工中添加于生产焙烤食品的主要原料小麦粉中,并在加工过程中受热分解,产生气体,使面胚起发,形成致密多孔组织,从而使制品具有膨松、柔软或酥脆的一类物质。食品添加剂的作用:(1)改善和提高食品色、香、味及口感等感官指标。食品加工过程一般都有碾磨、破碎、加温、加压等物理过程,在这些加工过程中,食品容易褪色、变色,有一些食品固有的香气也散失了。因此,适当地使用着色剂、护色剂、品质改良剂等,可明显地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2)保持和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食品防腐剂和抗氧保鲜剂在食品工业中可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对保持食品的营养具有重要的作用。(3)有利于食品保藏和运输,延长
7、食品的保质期。各种生鲜食品和各种高蛋白质食品如不采取防腐保鲜措施,出厂后将很快腐败变质。为了保证食品在保质期内保持应有的质量和品质,必须使用防腐剂、抗氧剂和保鲜剂。(4)增加食品的花色品种。各种食品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品种的不同、口味的不同,一般都要选用正确的各类食品添加剂,尽管添加量不大,但不同的添加剂能获得不同的花色品种。(5)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不仅增加食品的花色品种和提高了品质,而且在生产过程使用稳定剂、凝固剂、絮凝剂等各种添加剂能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收率,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可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收获与体会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后,我有以下收获和体会
8、:1、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第一章的概论中,让我了解了什么是食品添加剂,并且对它的分类和作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以后理论知识上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2、对自己生活上的帮助通过对食品添加剂的学习,让我对平时遇到的食品添加剂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也对它们的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自己使用的食品是否安全有了更多的了解,不再谈“添加剂”而色变了。3、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我对食品这个专业有了更多的认识,这门课程对我们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食品添加剂是把双刃剑,它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中,不能忽视它的作用,但是同样不能因为它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副作用而完全敌视它,不能因噎废食。而是懂得运用它的优势为我们创造出一个
9、色彩斑斓的生活。第2篇:食品添加剂课程总结食品添加剂课程总结时间飞逝,转眼间食品添加剂的短暂课程结束了,各种的实验及有趣的焙烤车间的点滴学习还时不时的呈现在我的脑海,从此次的食品添加剂的学习中我得到很多的东西,也了解了很多的东西。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及时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食品提出了越来越高和越来越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食品营养丰富,色、香、味、形俱佳;另一方面还要求实用方面,清洁卫生,无毒无害,确保安全,此外,还要求适应快生活节奏和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
10、物质或者天然物质。目前中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食品添加剂的作用:1.有利于食品的保藏,防止食品败坏变质。2.改善食品的感官性3.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4.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5.有利食品加工操作,适应工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6.满足其他特殊需要食品乳化剂:是能改善乳化体中各构成相之间的表面张力,形成均匀分散体的物质,是一类具有亲水基和疏水基的表面活性剂。乳化剂的应用:1.面包、蛋糕类:防止面粉中直链淀粉的疏水作用,从而防止老化;降低面
11、团粘度,便于操作;促使面筋组织的形成;提高发泡性,并使气孔分散、致密。2.饼干类:使起酥油乳化、分散,改善组织口感;便于配料搅拌。3.面条类:减少成品水煮时淀粉的溶出,降低损失;增强弹性、吸水性和耐断性4.鱼肉糜和香肠等:提高组织均质性;有利于表面被膜的形成,以提高商品性。5.糖果类:使所加油脂乳化、分散,提高口感的细腻性;可使表面起霜,防止与包装纸的粘连。6.豆腐:提高豆浆的亲水性,使与豆渣充分分离,提高出浆率,提高固化成型后的保形能力。食品的抗氧化剂:抗氧化剂是指能防止或延缓食品氧化,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和延长贮存期的食品添加剂。(常见的有:抗氧化剂按溶解性可分为油溶性、水溶性和兼容性三类。油
12、溶性:BHA(丁基羟基茴香醚)、BHT(二丁基羟基甲苯),水溶性:抗坏血酸、茶多酚等,兼容性:抗坏血酸棕榈酸酯)防止食品氧化变质的方法:物理法:对食品原料、加工环节及成品采用低温、避光、隔氧或充氮包装等方法。化学法:在食品中添加抗氧化剂(简单、理想、经济)食品的着色剂:天然的食品颜色,反映其一定的营养成分白色食物:多含碳水化合物、植物蛋白;红色食物:多含动物蛋白、脂肪、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绿色植物:多含纤维素、维生素,微量元素黑色、棕色食物:多含调节人体功能、健身祛病的成分,如氨基酸、矿物质等。天然食品大都具有悦目的色泽,但这些色泽在加工过程中,因光、热、氧气及化学药剂等因素的影响
13、,会出现褪色或变色现象,使食品感官质量下降。因此,为了维持及改善食品色泽,在食品加工生产中,大都需要进行人工着色,以获得令人满意的食品。以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的食品添加剂称食品着色剂,也称色素。食品着色剂的分类:常用的食品着色剂有60种左右,按来源不同,可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两类。中国许可使用的食用合成着色剂有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常用的天然着色剂有姜黄、甜菜红、辣椒红、栀子色素、葡萄皮色素、玉米黄、高粱红等。天然着色剂和人工合成着色剂的优缺点。食品防腐剂:食品防腐剂是用于防止食品在储存、流通过程中,主要由微生物繁殖引起的变质,提高保存性,延长食用价
14、值的食品添加剂。食品防腐剂按照组分和来源分为:有机防腐剂:苯甲酸及其盐、山梨酸及其盐、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丙酸及其盐无机防腐剂:亚硝酸盐类、亚硫酸及其盐生物防腐剂:乳酸链球菌素、纳他霉素、甲壳素、鱼精蛋白酯形防腐剂:没食子酸酯、对羟基甲酸乙酯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是提供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定量指标,包括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的目的、使用的范围以及最大使用量,有的还注明使用方法。最大使用量通常以g/kg为单位。确定使用标准,明白使用原则。因此,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是:1.根据动物毒性试验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或无作用剂量(MNL)2.将动物试验所得的数据用于人体时,由于存在个体和种系差异,故应定
15、出一个合理的安全系数。3.从动物毒性试验的结果确定试验物人体每日允许的摄入量。4.将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乘以平均体重即可求得每人每日允许摄入总量(A)、5.有了该物质每日允许摄入总量(A)之后,还要根据人群的膳食调查,搞清膳食中含有该物质的各种食品的每日摄入量(C),然后即可分别算出其中每种食品含有该物质的最高允许量(D)。6.根据该物质在食品中的最高允许量(D)制订出该种添加剂在每种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E)。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1.不该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2.不该掩盖食品腐败变质3.4.5.6.不该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不该降低食
16、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在达到预期的效果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用量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一般应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除去,有规定食品中残留量的除外近年来,中国食品添加剂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的食品添加剂无论是在品种上,还是在产量上都有显著提高,正确的使用食品添加剂对提高食品质量、防止食品变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食品添加剂不是食品原有成分,而随同食品一起被人所摄食,如果使用不当,就有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食品添加剂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为了保证人们身体健康,同时适应食品工业和日益广泛发展的国际贸易交往等需要。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的食品添加剂工业,适应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中国食品添加剂行业除了学习新的国际
17、规则,发挥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全行业的经济效益外,还要做好以下工作:(1)调整产业结构(2)中国在食品添加剂的生产方面积极倡导“天然、营养、多功能”的方针,是与国际上“回归大自然、天然、营养、低热量、低脂肪”的去向相一致的。(3)由于传统食品并不都是营养方面的理想食品,如果适当添加或调整食品中必要的营养素,对提高食品营养价值,合理利用食品资源,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是非常经济有效的措施。(4)加强兴业管理,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5)加强应用研究和推广工作。(6)采用高新技术特别是提取过程,要采用高新分离技术(7)研究食品添加剂的复配也很重要,它的使用是一个发展的方
18、向,饮料方面在这方面起了个好头。相信在果蔬汁防褐变护色、饮料调色香味、食品添加剂在法式小面包生产中的应用、悬浮饮料稳定性试验等一系列的课程学习后,我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第3篇:食品营养学课程大纲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译名】:NutriologyofFood【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学分数】:4【总学时】:72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食品科学和食品加工的观点出发,深入理解营养与人体需要和健康的关系,掌握基础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与膳食原则;
19、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及营养素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社区营养;了解食物的体内过程及其代谢,热能来源和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膳食参考摄入量(DRI)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了解营养与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从事食品工业生产管理、营养师、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工程技术能力,以便在今后的食品生产及相关工作中,能够熟练地应用营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善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服务。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1)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生理,营养素在体内的转运及代谢过程
20、;热能的单位、来源及生理值,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特殊人群、特殊作业环境机体营养代谢的特点和营养需要;膳食参考量(DRI)相关指针及其制定依据。(2)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特点和营养价值及其影响因素,营养价值评价方法,营养素食物来源和参考摄入量;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及生产,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3)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及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不同人群营养生理特点、营养需要特点及合理膳食原则。2、技能技巧方面(1)根据主要缺乏症,能初步判断何种营养素缺乏。(2)通过居民营养状况调查和营养监测方法的学习,能够进行居民营养调
21、查和营养监测。(3)根据各类食品营养价值和人体营养需要,正确编制不同人群食谱。(4)根据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基本能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下列能力上得到培养:1、知识应用能力。能够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编制不同人群食谱,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2、记忆能力。能够记住基本概念,主要营养素的代谢特点、生理功能、食物来源,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3、综合归纳能力。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生理特点,归纳其营养需要特点;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及膳食营养不平衡的解决措施。4、自学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在学习掌握各类食品营养价值和人体营养需要
22、的基础上,自学并理解更多食品营养价值评定方法和人体营养需要量的确定方法,膳食参考摄入量(DRI)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5、计算能力。正确计算人体营养需要量,编制不同人群食谱。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修课程要求,后继课程等)本实验课程上承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下续肉品工艺学、蛋品工艺学、乳品工艺学、粮油贮藏加工、果蔬贮藏加工、食品安全性等课程。四、课程内容第1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营养学的基本概念。2.理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3.了解中国主要的宏观营养工作、居民营养卫生状况及营养科学发展概况。【教学内容】:1.营养学的基本概念。2.营养科学发展概况。3.近
23、10年中国主要的宏观营养工作及居民营养卫生状况。4.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重点】:营养学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营养科学发展。第2章食物的体内过程【目的要求】:1.掌握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2.理解营养素的体内转运及代谢过程。4.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系统生理。【教学内容】:1.消化与吸收生理。2.营养素的体内运输。3.营养素的体内代谢。4.营养代谢物质的排泄。【教学重点】: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教学难点】:营养素的体内转运及代谢过程,消化系统生理。第3章第1节能量【目的要求】:1.掌握能量的有关概念。2.理解来源及能值,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3.了解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
24、能量代谢失衡,能量的参考摄入量(DRIs)及食物来源。【教学内容】:1.能量的来源及能值。2.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3.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4.能量代谢失衡。5.能量的参考摄入量(DRIs)及食物来源。【教学重点】: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教学难点】: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第3章第2节碳水化合物【目的要求】:1.掌握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食物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2.理解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3.了解功能性低聚糖的种类及功能。【教学内容】:1.碳水化合物。2.可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3.膳食纤维。4.功能性低聚糖。【教学重点】: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存在形式和
25、生理功能,食物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第3章第3节脂类【目的要求】:1.掌握脂类的生理功能。2.理解脂类营养价值评价和脂肪在膳食能量中的比例和食物来源。【教学内容】:1.脂类的生理功能。2.脂类营养价值评价。3.脂肪在膳食能量中的比例和食物来源。【教学重点】:脂类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脂类营养价值评价。第3章第4节蛋白质【目的要求】:1.掌握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模式、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氮平衡的概念,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2.理解蛋白质能量缺乏症,蛋白质DRIs及食物来源。3.了解特殊功效的肽与氨基酸
26、的种类及功能。【教学内容】: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2.必需氨基酸。3.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4.蛋白质能量缺乏症。5.蛋白质DRIs及食物来源。6.具有特殊功效的肽与氨基酸。【教学重点】: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模式、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氮平衡的概念。【教学难点】: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第3章第5节矿物质和水【目的要求】:1.掌握常量矿物质和微量矿物质的种类及主要生理功能、典型缺乏和过量症,水的生理功能。2.理解矿物质食物来源及其影响吸收因素,水的代谢。3.了解体内存在形式、吸收、代谢。【教学内容】:1.概述2.钙3.磷4.钠与钾5.镁6.铁7.锌8.硒9.碘10氟
27、11.其他矿物质12.水【教学重点】:常量矿物质和微量矿物质的种类及主要生理功能、典型缺乏和过量症,水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矿物质的体内存在形式、吸收、代谢。第3章第6节维生素(辅以自学)【目的要求】:掌握脂溶性维生素与水溶性维生素的特点,维生素缺乏和不足的常见原因和分类原则,维生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乏与过量症。理解维生素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推荐摄入量与食物来源。了解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吸收和代谢。【教学内容】:1.概述。2.维生素A(视黄醇,抗干眼病维生素)。3.维生素D(钙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4.维生素E。5.维生素Bl(硫胺素,抗脚气病,抗神经炎因子)。6.维生素B2(核黄素)。7
28、.尼克酸(维生素PP,烟酸,抗癞皮病因子)。8.维生素B6(吡哆素)。9.维生素B12(钴胺素,抗恶性贫血维生素)。10.叶酸。11.维生素C(抗坏血酸,抗坏血病维生素)。12.其他维生素。【教学重点】:维生素的特点,维生素缺乏和不足的常见原因和分类原则,维生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乏与过量症。【教学难点】: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吸收和代谢。第3章第7节重要功能因子(自学为主)【目的要求】:1.理解重要功能因子生理功能。2.了解重要功能因子的种类及其代谢。【教学内容】:1.生物类黄酮。2.左旋肉碱。3.萜类。4.核酸。5.咖啡碱、茶碱和可可碱。6.活性多糖。7.二十八烷醇。8.辅酶Q(泛醌)。9.褪黑
29、素。10.超氧化物歧化酶。11.对氨基苯甲酸。12.其他功能因子。【教学重点】:重要功能因子生理功能。【教学难点】:重要功能因子的代谢。第4章第1节孕妇营养【目的要求】:1.掌握孕期营养生理特点,孕期的营养需要。2.理解孕妇的合理膳食,孕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教学内容】:1.孕期营养生理特点。2.孕期的营养需要。3.孕妇的合理膳食4.孕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教学重点】:孕期营养生理特点,孕期的合理膳食。【教学难点】:孕期的营养需要。第4章第2节乳母营养第三节婴幼儿营养【目的要求】:1.掌握泌乳生理、乳母营养需要、婴幼儿营养特点。2.理解乳母的合理膳食,婴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
30、【教学内容】:1.泌乳生理。2.乳母营养需要。3.乳母的合理膳食。4.婴幼儿营养。5.婴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教学重点】:泌乳生理、婴幼儿营养特点。【教学难点】:乳母营养需要、乳母的合理膳食。第4章第4节青春期营养【目的要求】:1.掌握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及营养需要。2.理解青春期饮食注意事项。【教学内容】:1.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2.营养需求。3.青春期饮食注意事项。【教学重点】: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教学难点】:青春期生长发育营养需要。第4章第5节老年营养【目的要求】:1.掌握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老年人的营养需要。2.理解老年人的饮食原则。【教学内容】:1.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2.老年人的营
31、养需要。3.老年人的饮食原则。【教学重点】: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及饮食原则。【教学难点】:老年人的营养需要。第4章第6节特殊环境人群营养【目的要求】:1.掌握高温环境人群营养、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需要特点。2.理解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营养需要特点。【教学内容】:1.高温环境人群营养。2.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3.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4.高原地区的营养要求。【教学重点】:特殊环境人群生理特点。【教学难点】:特殊环境人群营养需要。第5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自学为主)【目的要求】:1.掌握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2.理解谷类食品、豆类及坚果类、蔬菜和水果、肉类、水产品、乳和
32、乳制品、蛋类的营养价值【教学内容】:1.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2.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3.豆类及坚果类的营养价值4.蔬菜和水果的营养价值5.肉类、水产品的营养价值6.乳和乳制品的营养价值7.蛋类的营养价值【教学重点】:食物营养价值及营养特点。【教学难点】: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第6章食品的营养素强化(辅以自学)【目的要求】:1.掌握食品营养强化概念、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2.理解食品营养强化技术、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和生产。【教学内容】:1.食品营养强化概述。2.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3.食品营养强化技术。4.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和生产。【教学重点】: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食品营养
33、强化技术。第7章营养与健康【目的要求】:理解营养与免疫、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关系及膳食原则。【教学内容】:1.营养与免疫2.营养与肿瘤3.营养与高血压4.营养与冠心病5.糖尿病的营养6.营养与肥胖【教学重点】: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膳食原则。【教学难点】:营养与免疫、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关系。第8章社区营养【目的要求】:1.掌握膳食结构、膳食指南、营养调查、营养监测、社区营养的概念。2.理解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制定与应用、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方法、改善社区营养的宏观措施。【教学内容】: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制定与应用2.膳食
34、结构与膳食指南3.营养调查4.营养监测5.改善社区营养的宏观措施【教学重点】:膳食结构、膳食指南、营养调查、营养监测、社区营养的概念及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方法【教学难点】:改善社区营养的措施。五、教学方法建议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围绕思考题进行课外复习或自学。六、考核方式期末用试题库进行闭卷考试,卷面成绩结合平时考核及作业成绩综合评分。七、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食品营养学.孙远明、余群力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82、参考书(1)食品营养学.李凤林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2)食物成分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
35、991年第1版(3)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国营养学会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1版(4)食品卫生检验技术手册.王叔淳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3版。(5)食品营养学.王光慈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6)烹饪营养卫生学.黄刚平.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7)食品营养学.刘志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7月.(8)食品营养学.周才琼.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年11月.(9)现代营养学.荫士安,汪之琐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10)中国营养科学全书.葛可佑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1)现代食品卫生学.陈炳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2)现代食品安
36、全科学.吴永宁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4篇:课程教学工作总结篇一:课程教学工作总结课程教学工作总结(2006-2007第二学期)教学点:珠海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考试成绩分析报告(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一、考试班级的自然情况二、考试成绩统计三、考试成绩分析(一)考试科目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教学目标实现一般(二)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1、教学因素:总体来说,教学中学生还是比较认真学习,遇到问题会积极提问,但由于基础较差,对于知识点掌握起来比较慢。2、试题质量:试题难度一般,考点多,比较全面3、考试过程的控制情况考试过程严格控制,真实地反映每个学生的水平。报告人:孙英院(系)教学主管院长:200
37、7年7月20日篇二:课程教学工作总结表教师学期教学工作总结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2015年1月16日篇三: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五年级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王晓玲本学期,根据期初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一学期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总结如下: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应了当今时代民主决策的潮流。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学校,关注学校的课程自主,体现出民主参与课程决策的精神。首先利用教研时间,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切实改变教师课程理念,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使我对校本课程有了深入的了
38、解,进一步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调动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我更加明确了教育者的责任,那就是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条件。而学生的发展也应是多方面的。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发展的可能。三、实施内容及要求:(1)确定校本课程结构。我们根据以下几方面来确立学校校本课程。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意愿,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办学特色目标,师资和设施条件等。具体作法1、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课设节,不占用及挪用校本课程的时间,保证开足课时。2、
39、校本课程科任教师应加强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尽心尽力搞好校本课程的教育工作。3、校本课程教研组按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探索开发校本课程规律,努力提高校本课程科任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在搞好教研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参观考察等活动,下大力气创建一支素素质高、信心足、热心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队伍。4、搞好校本课程的评估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讲求实效,不流于形式,搞好评估工作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的一环。为此,拟在本期内完善好评估细则,每期末认真进行评估、奖优罚劣,并将评估结果进入教师年末目标管理评估中。5、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制度,使课程开发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做出成效。6
40、、在实施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总结中不断开拓、提高、更新。一是校本课程教研组每期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总结前段取得的成绩,改进工作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今后的工作任务;二是科任教师进行总结、反思,改进教学中的失误,充实、开发校本课程内容。每期末,无论是教研组,还是教师个人,都要认真收集好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7、遵循校本课程开发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的原则,在开发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调查,广泛征求学生、家长及社区团体的意见,结合学校本身的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不断改进充实与完善校本课程内容,使我校校本课程内容真正开发成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适应
41、社会发展的特色课程。回顾这一学期的校本课程工作,我们总结出不少经验,这与学校领导和很多老师的支持都是分不开的,我们会取长补短,让学生们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一代。四年级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王安娜本学期,根据期初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一学期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总结如下: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应了当今时代民主决策的潮流。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学校,关注学校的课程自主,体现出民主参与课程决策的精神。首先利用教研时间,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切实改变教师课程理念,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使我对校
42、本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调动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我更加明确了教育者的责任,那就是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条件。而学生的发展也应是多方面的。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发展的可能。三、实施内容及要求:(1)确定校本课程结构。我们根据以下几方面来确立学校校本课程。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意愿,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办学特色目标,师资和设施条件等。具体作法1、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课设节,不占用及挪用校本课程的时间,
43、保证开足课时。2、校本课程科任教师应加强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尽心尽力搞好校本课程的教育工作。3、校本课程教研组按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探索开发校本课程规律,努力提高校本课程科任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在搞好教研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参观考察等活动,下大力气创建一支素素质高、信心足、热心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队伍。4、搞好校本课程的评估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讲求实效,不流于形式,搞好评估工作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的一环。为此,拟在本期内完善好评估细则,每期末认真进行评估、奖优罚劣,并将评估结果进入教师年末目标管理评估中。5、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制度,使课程开发工作逐步走向
44、正轨,做出成效。6、在实施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总结中不断开拓、提高、更新。一是校本课程教研组每期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总结前段取得的成绩,改进工作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今后的工作任务;二是科任教师进行总结、反思,改进教学中的失误,充实、开发校本课程内容。每期末,无论是教研组,还是教师个人,都要认真收集好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7、遵循校本课程开发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的原则,在开发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调查,广泛征求学生、家长及社区团体的意见,结合学校本身的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不断改进充实与完善校本课程内容,使我校校本课程内容真正开发成培养学生
45、个性特长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课程。一、求新求异,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如何引领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探究学习心得已成为课题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兴趣盎然,让学生学有主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享受学习的乐趣,又能发展原有的语文素养。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
46、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
47、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懂得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倡导活跃的课堂气氛,开放的课周舜钦第5篇:课程教学工作总结课程教学工作总结(2006-2007第二学期)教学点:珠海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考试成绩分析报告(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一、考试班级的自然情况二、考试成绩统计三、考试成绩分析(一)考试科目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教学目标实现一般(二)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1、教学因素:总体来说,教学中学生还是比较认真学习,遇到问题会积极提问,但由于基础较差,对于知识点掌握起来比较慢。2、试题质量:试题难度一般,考点多,比较全面3、考试过程的控制情况考试过程严格控制,真实地反映每个学生的水平。报告人:孙英院(系)教学主管院长:2007年7月20日第6篇: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文件封面食品工艺学n(2010年nn课程教学文件n下学期)nn系nn生物与化学工程系nn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班级082010年12月6日nn授课教师赵良忠nn职称教授nn教学文件目录nn1234567nn教学任务书授课计划学生平时考勤、考核登记考试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