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全面汇总归纳梳理.pdf
《2023年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全面汇总归纳梳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全面汇总归纳梳理.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名师总结 优秀知识点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梳理 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一、翻译句子: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4、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6、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
2、多应者。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7、此教我先威众耳 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8、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9、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10、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11、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1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
3、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 关键问题 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史记;司马迁 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3、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准备是?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四、分析:分析第一段 1既然是写陈涉,为何开头并举吴广的籍贯、表字?体现吴广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段叙述了陈
4、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3第一段分几层,用|划出后,总结层意,并理出线索。层意:年少时(鸿鹊之志)服役后(谋划起义)举大计后(据陈称王)线索:抓住陈胜、吴广的活动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4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突出陈胜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下文据此展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描述。5、写陈涉作者有没有从他出生写起,详写了什么?作者专写了陈胜的少年生活,这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作者选择了“陈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过“辍耕之垄上”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
5、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名师总结 优秀知识点 6、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反映在哪里?是为了介绍其少年时的志向,反映在陈涉与伙伴的对话中。“苟富贵,无相忘”表明其不甘贫穷,要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展现其远大理想。三、分析课文第二段 2填空。(1)起义的导火线是。(去渔阳途中遇雨失期,皆将斩)(2)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的不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3)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是:(置书鱼腹;黄火狐鸣)(4)提出的起义口号是:(自称扶苏、项燕)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1)苛重的兵役,“发阁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6、”一句可见摇役之重;(2)残酷的刑法,“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已 、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1)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2)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众”。、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以对话
7、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四、分析课文第三段 2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怎样分?写了哪三方面内容?另外请你用一句话概括 第一层(“吴广素爱人吴广为都尉”)起义开始时的情形。第二层(“攻大泽乡号为张楚”)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和陈胜立国经过。第三层(“当此时杀之以应陈涉”)概述诸郡县反秦斗争情形。A并杀两尉,B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第 3 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分别是何用意?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
8、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4 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比至陈”的场面描写有何特点?运用一连串数词“百”“千”“万”,形象地展现了起义后的大好形势。至此,陈胜的“鸿鹊之志”变成了现实。5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9、?“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6是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便可见对他的功绩是肯定的。7观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详略上,有何特点?详写了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了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的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叹恨了好久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今亡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藉第名师总结 优秀知识点 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
10、陈胜的非凡才能。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杰出文学家,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后来独立成篇,通过文章,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共同劳动、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二、重点字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2)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俨然:整齐的样子。(4)悉如外人。悉:都。(5)具答之。具:详尽,详细。(6)问今是何世。世:朝代。(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8)皆叹惋。惋:惊讶、惊奇。(9)便扶向路。扶:沿、顺着。向:先前(10)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
11、见。(11)处处志之。志:做标记。(12)欣然规往。规:计划.(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14)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三、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四、古今异义词。(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2)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走投无路的地步。(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
12、充足,不够。五、1.出自本课的成语。(1)世外桃源。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2)豁然开朗。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3)无人问津。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2.原句填空。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表现桃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交代桃花源人躲避在此原因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13、。3.重点句子翻译。(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林子在溪水的发源地就没有了,便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有些光亮。(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桃花源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和桃花源外的人完全一样。(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都能听得到。(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安闲快
14、乐。(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详细的给(桃花源人)讲了自己在外面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叹恨了好久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今亡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藉第名师总结 优秀知识点(10)、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遂迷,不复得路。太守立即派人跟
15、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竟然迷路了,再也没有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条路。六、课文问答。(1)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这一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2)第二段中,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答:三个方面: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桃花源美在什么地方?答:自然环境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社会环境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精神面貌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民风美: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此人一
16、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什么?为何桃花源人叹惋?答: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的历史。桃花源人为社会的黑暗、动荡叹惋,为桃花源外百姓的痛苦生活而叹惋。(5)为何桃花源人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答:桃花源人心存戒心,不想外人打扰他们平静安宁的生活,同时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6)文中哪里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答:“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未果,寻病终”。(7)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不存在,为什么还要写呢?答: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心愿;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否定。(8)作者在文中寄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
17、能否成为现实?答:寄托了没有阶级,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人平等、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社会理想。作者的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9)用自己的话对文中的人物作简要评价。答:武陵人(渔人)充满好奇,有私心,不守信用的人;桃花源人(村人)勤劳自足、文明有礼、热情好客的人。(10)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答:作者所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当时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理想世界
18、。这个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只能是一种空想。作者把桃花源描写的如此令人神往,表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11)怎样理解“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句话?答:这句话表面写桃花源的神秘,实际上作者是在暗示桃花源本来就是虚构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精神寄托.(12)作者对桃花源优美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这是渔人进入桃花源后见到的桃花源风光。作者把桃花源写得如此幽静、美好,是为了反衬外界的黑暗和污浊。此段由景及人,描述了桃花源人的往来种作、衣着装饰和怡然自乐的生活。(13)“乃大惊”说明了什么?“乃大惊”写出了桃花源
19、人对渔人感到陌生,大为惊奇,逼真地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为下文“自云先世。”和“无论魏晋”做铺垫。(14)“不足为外人道也”在情节发展上有何作用?暗示桃花源人不屑也不愿与世人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15)写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为“蛇足”?为什么?不是。一方面它再次点明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暗示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追求;另一方面说明这样的理想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同时委婉地表达了那种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16)主题思想:本文以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描绘了一
20、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了鲜明对照。它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与朱元思书 叹恨了好久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今亡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藉第名师总结 优秀知识点 一、理解性默写重点词句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三峡中与本文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其间千二百里,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
21、不以疾也。3.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澄澈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两句分开描写,已用斜杠隔开)5.表明诗人志向与处世思想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二、翻译本文重点词句 1.从流飘荡(顺、随)2.任意东西(向东向西,名词作状语)3.一百许里(左右)4.直视无碍(阻碍)5.千转不穷(通“啭”,鸟鸣声)6.负势竞上(凭借)7.互相轩邈(高)(远,这两个词都是作动词用)8.鸢飞戾天(至,到)7.望峰息心(平息)8.经纶世务者(筹划)9.窥谷忘反(通“
22、返”,返回)10.横柯上蔽(树木的枝条)11.疏条交映(互相掩映)12.有时见日(通“现”,显露)13.水皆缥碧(青白色)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迅猛的波涛像飞奔的马。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互相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些极力追求名利像鸢鸟一样飞到天上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本文一词多义解释归类 本文通假字归类 猿则百叫无绝(停止)千转不穷(通“啭”,鸟鸣声)三、感知与赏析本文相关知识点 1.请说说“从
23、流飘荡,任意东西。”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志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自由自在,游兴正浓的情感,暗写了作者对自由的渴望。2.本文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描写景物,这有什么表达效果?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相映成趣,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琅琅上口。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映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感情?热爱与赞美大自然 淡泊名利,厌倦官场政治 避世退隐的思想感情。4.请简要回答文中写山中的声响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以动衬静,突出山幽静的特点(动静互现,形声兼备)四、本文与三峡专项对比阅读 1.本文与三峡都写到了猿声,请举例说明他们的作用相同吗?本文:猿则百叫无绝 三峡:常有
24、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不同,本文写猿声是为了反衬山间的幽静美好,三峡写猿声则是为了渲染萧条凄凉的秋天三峡特点。2.同样为了写水流的湍急,本文与三峡两文的写法和效果有什么不同?本文多运用对比和夸张,给人以生动而突出的感觉;三峡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3.本文与三峡两文写江山美景的用意有什么异同之处?都有赞美美好大自然的情感,但本文还有迷恋家乡山水,厌弃官场的意思;三峡着重展示不同季节三峡不同特征的自然风光。4.本文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和三峡中的“其间千二百里,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与第二题相结合即
25、可)相同的是都表现了江水的湍急;不同的是三峡运用准确的数字和比较的方法,具体地突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本文则是运用比喻和对偶的手法形象地表现水流之急。两文一词多义解释归类 两文重点同义同词解释 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窥谷忘反(通“返”,返回)有时见日(通“现”,显露)叹恨了好久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今亡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藉第名师总结 优秀知识点 自富阳至桐庐(从)猛浪若奔 五、本文文学常识 吴钧,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时称“吴均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苏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文言文 知识点 总结 归纳 全面 汇总 梳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