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杜甫诗三首超详细导学案已完成.pdf
《2023年杜甫诗三首超详细导学案已完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杜甫诗三首超详细导学案已完成.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必修 3 第二单元 第 5 课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知识链接 杜甫档案: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两次会见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天宝十四年,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安史之乱爆发,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押到沦陷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
2、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至德二年,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授官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因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
3、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杜甫诗三首都是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都作于秋天,都是律诗其中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沉郁厚重。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 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2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知识链接 公元 759 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 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
4、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学(教)反思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 763 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 763 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
5、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布衾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一、课前预习 1、读通字句,查阅不认识的字词读音并反复朗读。2、整体感知:理解诗意,用诗意化的语言解读诗歌。二、课堂探究(1)杜甫的律诗有个特点,一般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中,作者写了哪些秋景?这些秋景有什么特点?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夔州风云等;凋零衰败的枫树林、萧瑟阴森的巫山巫峡、汹涌连天的江水、密
6、布天地之间的夔州风云,整体上营造了一种阴沉萧森的意境 (2)诗歌的后两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感伤自己的身世和倾诉思乡思亲的衷曲;(“他日泪”是多年来的艰难岁月;“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忧国伤时之感;(为远方的游子或戍边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是国家的秋声;由诗人的颠沛流离可见当时百姓生活的不幸)3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以本诗的颔联为例来分析本诗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谐统一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
7、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夔州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特征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学(教)反思 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祖安史之乱爆发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押到沦陷的长举家西行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
8、花溪畔建成了一座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危危不安的前途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4杜甫的诗歌语言十分含蓄,咀嚼起来耐人寻味试就颈联为例,分析其语言上的特色 答案:“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
9、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三、当堂检测:背诵诗歌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教学时数】1 课时 知识链接:1背景补充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这个时候,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
10、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2诗题介绍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祖安史之乱爆发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押到沦陷的长举家西行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为一组诗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3.关于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
11、古讽今等目的。(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抒怀 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步骤:弄清史实:要写的古人古事是怎么样的?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古事,诗人表现出什么态度?分析技巧: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课前预习 1.本诗是诗人咏怀昭君之作,请查阅历史上昭君出塞历史事件,了解事件的背景和意义。2.有节奏的反复朗读诗歌,结合注释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揣摩体会诗歌形象中所蕴含的情感。3.结合昭君故事,试着把诗歌改写成优美的散文片段 4.朗读诗歌过程中的疑惑:二
12、、课堂探究: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怨恨(昭君之怨)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因为昭君的身世正暗合了诗人的人生经历。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佞小人的从中作梗,
13、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诗人自己也是因为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加上时局的动荡不安,以至于漂泊在外,不能回到故乡,处境与昭君何其相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祖安史之乱爆发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押到沦陷的长举家西行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似。所以说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不过诗人只是从形象落笔,不发抽象的议论,但“独留青冢向黄昏”“环城空归夜月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是跃然纸上。)3、诗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做简析。借事抒情 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
14、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三、达标检测 1.赏析诗句:赏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杜甫 诗三首超 详细 导学案已 完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