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初中高中数理化公式大全.pdf
《2023年小学初中高中数理化公式大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小学初中高中数理化公式大全.pdf(8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初高中数学公式概念汇总 目录 1、初中数学代数公式、定理汇编1 1.1 一次方程(组)与一次不等式(组)1 1.2 一元二次方程 2 1.3 多项式的四则运算4 1.4 因式分解5 1.5 分式与二次根式7 1.6 二元二次方程9 1.7 函数与图像9 1.8 二次函数11 2、初中数学几何公式、定理汇编13 2.1直线13 2.2三角形13 2.3四边形14 2.4相似15 2.5 圆16 3、初中物理公式概念汇总18 3.1 声学18 3.1 光学18 3.2 电学20 3.3 热学22 3.4 力学22 3.5 单位25 4、初中化学公式概念方程式汇总29 4.1基本概念30 4.2
2、基本知识、理论31 4.3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33 4.4常见物质的状态34 4.5物质的溶解性35 4.6化学之最35 4.7化学实验气体物质总结36 4.8酸碱和对应的氧化物的关系37 4.9基本化学反应38 高中数理化公式大全 小学公式汇总 一.初中数学代数公式、定理汇编 一次方程(组)与一次不等式(组)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 1、未知数和方程 用字母x、y等,表示所要求的数量,这些字母称为“未知数”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书的字母联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在一个方程中,所含未知数,又成为元;被“”、“”号隔开的每一部分称为一项在一项中,数字或表示已知数
3、的字母因数叫做未知数的系数 某一项所含有的未知数的指数和,成为这一项的次数 不含未知数的项,成为常数项当常数不为零时,它的次数是 0,因此常数项也称为零次项 2、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根据 未知数应取的值是指:把所列方程中的未知数换成这个值以后,就使方程变成一个恒等式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也叫做根 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的根据是“运算通性”及“等式性质”可以“由表及里”地去掉括号,并将“含有相同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次数也相同”的各项结合起来,合并在一起这叫做合并同类项 把方程一边的任一项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另一边,叫做移项简单说就是“移项变号”把方程两边
4、各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或同乘以系数的倒数),就得到未知数应取的值 综上所述,得到解方程的方法、步骤:a、去括号 b、移项变号 c、合并同类项,使方程化为最简形式ax=b(a0)、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得出 x=ba(a0)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次数是 1 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般形式:ax+b=0(a0,a、b是常数)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a、去分母(或化为整系数);b、去括号;c、移项变号;d、合并同类项,化为ax=b(a0)的形式;e、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得出方程的解x=ba(a0)一元二次方程 平方与平方根 1、
5、面积与平方 a、任意两个正数的和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再加上这两个数乘积的 2 倍 b、任意两个正数的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再减去这两个数乘积的 2 倍 即:任意两个有理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再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乘积的 2 倍 2、平方根 a、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b、零只有一个平方根,它就是零本身;c、负数没有平方根 3、实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平方根的运算 1、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性质 1 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等于这个数本身 性质 2 一个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这个数的绝对值 2、算术
6、平方根的乘、除运算 a、算术平方根的乘法ab=ab(a0,b0)b、算术平方根的除法ab=ab(a0,b0)注意最终结果分母不含根号。通过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式子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或把根号中的分母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a、被开方数的每个因数的指数都小于 2;b、被开方数不含有字母 我们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平方根叫做最简平方根 3、算术平方根的加、减运算 如果几个平方根化成最简平方根以后,被开方数相同,那么这几个平方根就叫做同类平方根 把几个同类二次根式合并为一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先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进行合并。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 1、
7、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 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直接开平方法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a、化二次项系数为 1 用二次项系数去除方程两边,将方程化为x2+k=0(k0)的形式 b、移项 把常数项移至方程右边,将方程化为x2=k的形式 c、开方 方程两边同时开方,得到原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x1,2=k 公式法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a、分别用a、b、c表示原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b、将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即a、b、c)分别带入求根公式x1,2=bb24ac2a,就能得
8、到原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 配方法 配方法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a、化二次项系数为 1 用二次项系数去除方程两边,将方程化为x2+px+q=0的形式 b、移项 把常数项移至方程右边,将方程化为x2+px=q的形式 c、配方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是方程左边成为 含有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一个常数 d、由平方根的定义,可知 当p24q0 时,原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数根;当p24q=0 时,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二重根);当p24q0 时,原方程无实根 e、开方 两边同时开方,得到原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x1,2=p2p24q 因式分解法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
9、程的一般步骤是:a、将原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因式分解,将方程化为a(xp)(xq)=0 的形式 b、因为a0,所以xp=0 或xq=0 c、得到原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x1=p,x2=q 3、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当b24ac0 时,x1,2=bb24ac2a 4、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方程ax2+bx+c=0(a0)根的判别式是=b24ac 当=b24ac0 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b24ac=0 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b24ac0 时,它的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k0 时,它的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一、三象限
10、内,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 时,它的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二、四象限内,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b、它的图像的两个分支都无限接近但永远不能达到x轴和y轴 一次函数及其图像 1、一次函数及其图像 如果k=0 时,函数变形为y=b,无论x在其定义域内取何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b与之对应,这样的函数我们称它为常函数 直线y=kx+b与y轴交与点(0,b),b叫做直线y=kx+b在y轴上的截距,简称纵截距 2、一次函数的性质 函数y=f(x),在axb上,如果函数值随着自变量x的值增加而增加,那么我们说函数f(x)在ax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并且向上无限延伸;当a0
11、时,二次函数y=ax2+bx+c在xb2a时是递增的,在x=b2a处取得y最小=4acb24a 当a0 时,二次函数y=ax2+bx+c在xb2a时是递减的,在x=b2a处取得 y最大=4acb24a 根据已知条件求二次函数 1、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二次函数 三点式 已知任意三点求二次函数方法:a、设y=ax2+bx+c(a0)为该二次函数 b、将三点横纵坐标分别带入这个方程,得到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 c、解这个方程组,求出a、b、c值,代入函数式,即可求出 两根式 已知与x轴交点与第三点求二次函数方法:a、设与x轴交点横坐标分别为x1、x2,设y=a(xx1)(xx2)(a0)为该二次函数 b、将
12、第三点横纵坐标分别带入这个方程,求出a值 c、将a值代入函数式,即可求出 顶点式 已知顶点与第二点求二次函数方法:a、设顶点坐标为(h、k),设y=a(xh)2+k为该二次函数 b、将第二点横纵坐标分别带入这个方程,求出a值 c、将a值代入函数式,即可求出 2、二次函数的最值 二次函数的最值就是抛物线的顶点纵坐标,即在x=b2a时取得最值 y最=4acb24a 3、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解法 若求ax2+bx+c=d(a0)的根 法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y=ax2+bx+c(a0)和y=d的图像,交点横坐标即为原方程两根。法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y=ax2+bx+cd(a0)的图像,与x轴
13、的交点横坐标即为原方程两根。二.初中数学几何公式、定理汇编 直线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4、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5、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6、平行公理 1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公理 2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7、平行线判定定理 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定理 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定理 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8、平行线性质定理 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定理 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定理 3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三角形 9、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 推论 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推论 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 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1、全等三角形性质定理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12、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 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推论 角角边定理(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边边边
15、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斜直边公理(H 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3、角平分线定理 定理 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定理 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14、角平分线的概念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5、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推论 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推论 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推论 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 60 16、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
16、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推论 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19、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0、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1、轴对称定理 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
17、线的垂直平分线 定理 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2、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四边形 23、四边形内角和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360 四边形外角和定理 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 360 24、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1 平行四边形的
18、对角相等 定理 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定理 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5、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定理 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定理 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定理 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6、矩形性质定理 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 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27、矩形判定定理 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定理 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8、菱形性质定理 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定理 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19、 29、菱形判定定理 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定理 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0、菱形面积定理 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S=ab2 31、正方形性质定理 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定理 2 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2、中心对称性质定理 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定理 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33、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1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
20、角相等 定理 2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4、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1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定理 2 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相似 35、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推论 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推论 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36、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L=a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L=a+b2 S=Lh 37、比例的基本性质定理 如果a:b=
21、c: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b=c:d 合比性质定理 如果ab=cd,那么abb=cdd 等比性质定理 如果ab=cd=nm(b+d+n0),那么a+c+mb+d+n=ab 38、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39、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40、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 1 平行于三角形
22、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定理 2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推论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定理 3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定理 4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定理 5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41、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 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定理 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定理 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42、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
23、角的余弦值 sin=cos(90),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cos=sin(9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 tan=cot(90),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cot=tan(90)圆 43、圆的概念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44、圆的性质定理 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45、平行线的概念 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46、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
24、确定一个圆。47、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 1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 2 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 3 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 4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48、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9、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50、定理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
25、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 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论 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论 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51、圆的内接四边形对角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52、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性质定理 1 直线L和O相交dr 定理 2 直线L和O相切d=r 定理 3 直线L和O相离dr 53、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54、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推论 1 经过圆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小学 初中 高中 数理化 公式 大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