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修改传染病学-全面汇总归纳-重点-笔记-复习最全面精品资料1.pdf
《2023年修改传染病学-全面汇总归纳-重点-笔记-复习最全面精品资料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修改传染病学-全面汇总归纳-重点-笔记-复习最全面精品资料1.pdf(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总论 概述: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
2、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二.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
3、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
4、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 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
5、相互转变。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1 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2 毒力(virulence):内外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3 数量(quantity):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4 变异性(variability):(1)境、药物、遗传等因素(人工培育多次传代使病原体的致病力减弱;在宿主之间反复传播可使致病力增强(2)原体的抗原变异 可逃逸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而继续引起疾病 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1.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与破坏的保护性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a.天然屏障 b.吞噬作用 c.体液
6、因子(2)特异性免疫:a.细胞免疫 b.体液免疫 2.促进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的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细胞介导型)四型超敏反应,后二者最常见。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五.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疾病发展的阶段性(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六.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七.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代谢改变、内分泌改变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八.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
7、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1)呼吸道传播(2)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传染病的周期性(periodicity):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
8、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一感染是病原体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染的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九.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理、气象、生态等。自然疫源性疾病: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可受感染,又称为人兽共患病(zoonosis)。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活条件、文化水平等。传染病的特征 十.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Pathogen)2.有传染性(infectivity)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3.有流行病学特征(epi
9、demiologic feature)(1)散发性发病(sporadic occurrence):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2)流行(epidemic):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3)大流行(pandemic):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4)暴发流行(epidemic outbreak):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4.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十一.临床
10、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2)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3)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4)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在
11、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再燃(recrudescence):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复发(relapse):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后遗症(sequela):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一感染是病原体不复存在而引起宿
12、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染的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1)发热(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五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减息热、回归热、不规则热)(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传染病。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即粘膜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水痘风疹第 1 天,猩红麻疹次第连(2、3日),斑疹伤寒第 5 日,伤寒再接第 6 天)。形态包括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3)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充血、增生,
13、肝脾淋巴结肿大 3.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型 轻型、典型(中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 传染病的诊断(一).临床资料(二).流行病学资料(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1.一般实验室检查 2.病原学检查 3.特异性抗体检测 4.其他检查:内镜、影像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 传染病的治疗(一).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二).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 2.病原治疗 3.对症治疗 4.康复治疗 5.中医中药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二).切断传播途径。(三).提高人群免疫力。传染病的危重症 重型肝炎 肝性
14、脑病 上消化道出血 肝肾综合征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抗菌素的适量应用)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麻疹合并脑炎 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一感染是病原体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染的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感染性休克(扩容、纠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中毒性菌痢 细菌性痢疾 概述:由志贺氏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由消化道传播;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夏秋季多发。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血脓便伴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烧;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可多次感染,多
15、次发病。病机:乙状结肠和直肠黏膜的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致炎症、坏死和溃疡。一、病原学:1一般特征:属于肠杆菌科志贺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杆菌。2志贺氏菌属的分型:按 O抗原结构及生化反应(甘露醇)分:4 群 47 型。各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3流行趋势:B群福氏菌是我国主要流行菌群。4致病因素:(1)对肠粘膜的吸附及侵袭力;(2)内毒素及外毒素;致病性:痢疾志贺菌-重;福氏志贺菌-慢性;宋内氏志贺菌-轻。5抵抗力:各型痢疾杆菌在外界生存能力均较强:宋内氏 福氏 鲍氏 肠炎 S 鼠 S。不分解蛋白质,肉类被污染外观上无明显改变。1、革兰氏染色阴性的杆菌,无芽胞,无荚膜。2、抵抗力
16、:在自然界抵抗力较强,但不耐热。3、存在部位:寄生于动物(猪、牛、羊)的肠道、内脏、肌肉中。4、污染食物:水、食物、餐具,以肉、牛奶及蛋类为主 副溶血性弧菌:国内沿海地区副溶血性弧菌占首位。1、形态结构:是 G-多形态的球杆菌,含 3%-3.5%氯化钠的培养基 2、抵抗力:3、中毒食品:海产品或腌菜、凉拌菜;4、致病因子:耐热与不耐热溶血素两种,引起肠粘膜充血、水肿和导致分泌性肠液潴留腹泻。大肠杆菌 常见致病菌分四类:1、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2、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3、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一感染是病原体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
17、则产生机会性感染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染的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 四种大肠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比较 致病菌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致病性大肠杆菌 侵袭性大肠杆菌 肠出血性 大肠杆菌 发病机理 肠毒素 粘附因子 侵袭力 类志贺 毒素 发病年龄 婴儿,小儿旅游者 E B;早期应用多价抗毒血清治疗,可明显降低病死率。重症者病死率达 30%60%。死因: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及误吸继发肺炎。麻疹(measles,rubeola)概述: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炎,
18、特殊的口腔麻疹粘膜斑koplik s spots及皮肤斑丘疹。一、病原学:麻疹病毒仅一个血清型。体外抵抗力弱。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一感染是病原体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染的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急性患者(前驱期感染最强)2、传播途径:呼吸道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持久免疫;6 个月至五岁小儿易感为主。4、流行特征:冬春季。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侵入 复制 麻疹病毒 上呼吸道、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局部炎症反应、发热 侵入 2-3天 吞噬复制 Lpc
19、、网状 单核巨噬系统 入血 5-7天 第二次病毒血症、高热皮疹 内皮 C 释放 第一次病毒血症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 621 天,平均 10 天左右。1、典型麻疹(约 10 天)“3-3-3”:(1)前驱期(初期):发热至出疹,约 3 天。a 主要为呼吸道及眼结合膜发炎的卡他现象。b 特殊体征为斑,位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具诊断价值。c 麻疹前驱疹:一过性。(2)出疹期(极期):约 3 天。a 发热和呼吸道症状达高峰,毒血症状加重。b 发疹顺序(从上到下):耳后发际-前额、面颈-胸腹背、四肢-掌足底。具脂蛋白包膜 血凝素HA 为主要表面蛋白促病毒黏附宿主细胞 融合蛋白FP 使病毒扩散与宿
20、主细胞融合(FP-Ab缺乏异型麻疹)基质蛋白MP 病毒繁殖(MP-Ab)缺乏麻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一感染是病原体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染的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c 皮疹特点: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3)恢复期:约 3 天。迅速好转,按出疹顺序(上-下)消失,色素沉着,细小脱屑。2、非典型麻疹:(1)轻型:部分免疫力者多见,中毒性(2)重型:免疫力低下者 多见。分为休克性,出血性,疱疹性。(3)异型麻疹:系超敏反应。自限性,恢复期出现很
21、高的血凝抑制抗体,为重要的诊断依据。无传染性。五、实验室检查:1、一般检查:血 Wbc下降,Lpc 相对升高 2、血清学检查:血清 IgM 抗体是诊断的标准方法,恢复期 IgG 抗体较早期升高升高 4 倍以上(+)3、病原学检查:病毒分离,核酸检测,蛋白水平检查 4、快速诊断:鼻咽分泌物,痰、尿可见多核巨细胞增多 六、并发症:1、喉炎:两三岁以下小儿多见 2、肺炎:最常见。五岁以下。多为继发。3、心肌炎:两岁以下多见,90%死于心衰。4、脑炎:病毒直接侵犯脑组织所致。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远期并发症。为脑组织的退行性变。七、诊断: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1、风
22、疹:症轻,无 Koplik s 斑,皮疹以面、颈、躯干为主,无色素沉着及脱屑,伴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2、幼儿急疹:突起高热,热降后出疹 3、药疹:服药史,痒甚,停药好转,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4、猩红热:病原体 咽峡痛/炎 皮疹 血象 Wbc 麻疹 麻疹病毒 (-)3-4天出现,疹间皮肤正常 降低,Lpc 相对增多 口腔 K斑,细小脱屑 猩红热 A 组 B型链球菌 (+)2天出现,疹间皮肤充血,口 升高,NP升高 周苍白圈,大片脱屑,面部无皮疹 八、治疗:对症+护理+预防并发症 1、一般治疗:隔离,清洁,补水和维 A 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一感染是病原体不复存在而引起
23、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染的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对症治疗:退热,祛痰止咳,镇静,止痉,給氧,水电平衡 3、并发症防治:十、预防 15 副伤寒 百科名片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疾病分类 伤寒型,急性胃肠炎型,脓毒血症型。发病原因 副伤寒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传播。副伤寒杆菌感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毒力、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如胃酸过低、重度营养不良、贫血、低
24、蛋白血症等也是造成副伤寒发病的因素。1 发病机制 副伤寒杆菌由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杀死则进入小肠,经肠黏膜侵入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繁殖,再经门静脉或胸导管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菌血症。如机体免疫力弱,则细菌随血流扩散至骨髓、肝、脾及淋巴结等组织大量繁殖,至潜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症,开始出现发热、皮疹及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同时细菌可随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各器官及组织引起病变,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肾脓肿、脑膜炎、急性胆囊炎、心包炎等。细菌可经胆道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或经肾脏随尿液排出。病理生理 副伤寒甲、乙的病理变化大致与伤寒相同。主要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
25、增生反应,此病变镜检的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内可见吞噬了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称为“伤寒细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若伤寒细胞聚积成团,则称为“伤寒结节”。主要病变部位在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胃肠炎型患者的肠道病变显著而广泛,且多侵及结肠。副伤寒丙的肠道病变不明显,肠壁可无溃疡形成,但体内其他脏器常有局限性化脓病变,可见于关节、软骨、胸膜和心包等处。2 临床表现 (一)、多发群体 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儿童的发病率较高。成年人的副伤寒以副伤寒甲多见。(二)、疾病症状 潜伏期 810 天,少数可为 316 天。1.副伤寒甲及副伤寒乙:与伤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修改 传染病 全面 汇总 归纳 重点 笔记 复习 精品 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