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古代史精品讲义1.pdf
《2023年中国古代史精品讲义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国古代史精品讲义1.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一节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居民;河姆渡文化与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二、思想教育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中国远古文明对人类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是人类以后发展的基石。在农业文明的发展史中,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人们在与大自然的交流、斗争中逐渐成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组织也不断进步。三、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内外有关远古社会的知识,了解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阅读教材的能力。2通过半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
2、的对比讲解,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北京人、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的分析和理解。难点: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学方法 采用归纳、比较的情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对教学核心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正确归纳、总结历史知识与历史规律;在对比与分析的基础上理解教材知识,掌握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出教材讲授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学生浏览教材,归纳出教材讲授的子目和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指出:(归纳图解)本节我们主要学习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在原始社会,因为生产
3、力的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得以生存。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的生活极为艰难。人们通过集体的力量,不断地进步,懂得了用火,学会了制造陶器,发展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发展了原始的手工业。最终因为生产力的进步,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来临。我们把漫长的原始社会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阶段。元谋人、北京人是原始人群的代表。从山顶洞人开始,人类社会进入氏族公社阶段。氏族公社又可以分为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山顶洞人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早期,河姆渡、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则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父系氏族公社出现后,生产力
4、迅速发展,阶级社会来临了。我国传说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相当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晚期,我国出现了阶级社会文明的曙光。下面我们学习原始人群时期的情况。设问:1什么是氏族公社?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2山顶洞人有了骨针,有了装饰品,这些说明了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山顶洞人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山顶洞人会在小件器物上磨光钻孔,使用人工火,过着氏族公社新的方式的生活。人们从观念上出现了人类组织、人类社会的认同,出现了人自身意识的觉醒,有了美的观念。(板书:二、河姆渡文化与半坡文化)设问:1什么是母系氏族公社?2原始农业是怎样出现的?它的出现有什么意义?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5、3出示图片:半坡人与河姆渡人不同形式的房屋。请同学分析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4列表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在同学读书、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1 母系氏族公社是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都出现在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渔猎和采集,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2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且进行了人工的培育,最终出现了原始的农业。3通过图片可以看出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而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人们必须适应当时、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半坡人的居住环境有直立性很强
6、的黄土,用半地穴式的结构可以节约原料,可以使房屋在冬季有比较好的保温效果,而夏季比较凉爽。而河姆渡人居住的地方潮湿、多雨,干栏式的建筑可以使人居住于比较干燥的地方。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使自己的文化不断发展。引导学生列表比较。比较项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河姆渡人 半坡人 生活的时间 距今约 7020万年 距今约 18000年 距今约 7000 6000 年 距今约 6000 5000 年 运用的主要工具 打制石器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 主要的生产生活 技术 使用天然火 人工取火 磨制和钻孔技术 培育了水稻 培 育 了 粟 和 蔬菜、麻 居住的情况 原始群居 母系氏族
7、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繁 荣时期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社会观念的变化 有了美的观念 彩陶文化 有了彩陶文化,会织麻布 陶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第一次创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它的出现有利于人们存储粮食和水,是人类能够定居的前提与基础。随着生产的进步,人类社会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就是父系氏族的代表。这时人类已经步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了。作业:1.什么是父系氏族?为什么人类会进入父系氏族?2.大汶口文化在社会经济方面有哪些进步?3你是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的玉器文化的?4丝织品的出现有什么意义?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农业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男子在生产、生活中
8、的地位日益突出。社会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当时生产工具品种增多,技术更加进步。玉器文化的出现意味着磨制技术、采矿技术、人的审美意识的巨大进步。而丝织品的出现,对当时出现的贫富分化起到了推进作用。在古人的传说中,已经有了父系氏族公社,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内容。(板书:四、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历史上的传说往往是古人的追忆,有一定的真实性。考古学资料越来越多地印证了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是历史的一定再现,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中华文明史的开端。随着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也许我们就不再用传说一词了。炎帝、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始祖,他们的后裔形成了华夏族的主尧、舜、禹的“禅让”,是原始部落民主推
9、选部落首领的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夏、商、西周建立和灭亡的基本情况;三个暴君及他们的暴行;世袭制;盘庚迁殷;国人暴动;井田制和分封制。二、思想教育目标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中国远古文明对人类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是人不进步三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内外有关远古社会的知识了解史的分析和理解难点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通过介绍夏商奴隶的生活,让学生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和奴隶制的残酷。三、能力目标 1通过介绍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10、让学生增长具体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明白历史发展中的兴衰之道。2通过介绍武王伐纣,让学生增长综合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王朝更替和分封制。难点:国家概念的讲解。教学方法 始终以问题的解决贯穿课堂之中,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逐渐让学生通过事物的表面去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教学思路 1本节内容以简单的语言描述了夏、商、西周的更替及其制度,知识点多,学生学起来有困难。王朝更替的原因,学生可能不易得出。所以,本节课应引导学生多加分析,准确理解,获得对历史本质的一点认识。2本节课的教学,拟采取多设置问题的方式,不断引发学生作深层次思考,同时用问题形式把全节课内容串起来。3在落实基础知
11、识的前提下,力争处理好大字内容、小字内容的关系,给学生一个充实的、有趣的历史全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以后,人类开始向阶级社会迈进。到了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今天,我们分别向大家介绍奴隶制确立、发展和繁荣时期的夏、商、西周。(板书: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讲授新课】大禹治水时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深得各部落的拥护,他以“禅让制”的形式接替舜,成了部落的首领。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特别是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
12、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约公元前 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设问:此时的夏朝是一个部落还是一个国家呢?为什么?教师归纳总结:夏朝是一个国家。原因:1氏族按血缘结合在一起,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这是国家和部落的根本区别。21958 年河南二里头出土了宫殿建筑群,达一万平方米,并有一支军队,还有监狱文物,这些证明夏的国家机构已初具规模,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而这些恰恰是原始社会所不具备的。设问:还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
13、承了王位。这是禹太自私了呢,还是社会的进步?原因何在?教师归纳:世袭制是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发展的产物,而不是个人自私与否的问题。相传夏朝建都阳城,今天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是它的活动中心。夏朝历经十三代、十六个王,历经四百余年的历史,它的最后一个王桀实行暴政,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也是一个古老的部落,曾辅助禹治水,在夏朝强盛时,商是夏的属国。在夏桀统治时期,商的部落首领汤积极从事灭夏的活动,他先后灭掉了夏的一些属国,最后在公元前 1600 年,发兵讨桀,桀大败,夏朝灭亡。汤消灭夏以后,以毫为都城,建立了商朝。在商朝前期,曾屡次迁都,政局不稳。到了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政局才稳定下来。因而人们
14、又把商朝称为“殷朝”。设问:殷指的是今天的哪里?为什么称之为殷墟?它的主要出土文物是什么?教师归纳:殷指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北,殷墟有殷都废墟之意,它的主要出土文物是“甲骨文”。(指导学生试着写一写甲骨文“臣”字。也可以教师试着写几个甲骨文字,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字)设问:请学生看商朝统治区域及周围属国图,试着说说商朝疆域的四至。教师总结:东到大海,西至陕西西部,南到长江,北至辽东,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商朝从汤开始,历经十七代,三十多个王,历时六百多年,他的最后一个王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板书)设问:商纣有哪些暴行?(指导学生看书,概括回答)教师归纳:奢侈腐化,以酷刑来残害人民。(简单介绍炮烙
15、之刑)商统治者制定了各种酷刑,有割鼻、断足、砍头、活埋、剖腹等等。商朝人非常迷信,他们认为人死后的境界与生前一样,所以奴隶主贵族死后,还要用大批奴隶殉葬或祭祀,这就是教科书上介绍的“人祭”和“人殉”。(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小字内容)1950 年发掘的武官村大墓殉葬者有 79 人;1976 年发掘的一个祭祀坑中,就清理出被害奴隶尸骨 1200 多具。设问:根据这些具体的事例,你能想象商代奴隶们的生活状况吗?中国远古文明对人类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是人不进步三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内外有关远古社会的知识了解史的分析和理解难点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学习必
16、备 欢迎下载【本课小结】夏、商、西周分别是奴隶制社会的确立、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夏作为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国家机构初具规模;商王朝处在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疆域广大,经济发展,是当时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国家;西周处在奴隶制由盛转衰的时期,制度上更加完善,井田制和分封制就是重要的代表。这三个王朝中都有暴君,他们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他们逆历史潮流的暴政是导致各自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第三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春秋”“战国”;管仲改革,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二、思想教育目标 1春秋战
17、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时期。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2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客观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实力,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3一些大诸侯国之所以能够称霸,是因为实行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改革。4战争是民族融合的途径之一,春秋战国的一系列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三、能力目标 1.理解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的基本特点和发展线索。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评价、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战争的性质、特点、影响、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难点
18、:春秋战国战争频繁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战争也是民族融合的途径之一。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解决与谈话方式,教师通过设计思考题,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理解历史概念,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采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教学思路 本节教材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政治局面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诸侯争霸战争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齐国管仲改革与齐国经济发展、齐桓公霸业首成的关系,强化经济决定政治和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作用的认
19、识;正确认识春秋战国战争频繁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社会不同阶级或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为了某种经济和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的武装斗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有进步与反动,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这一时期的战争。教学过程 春秋时期,奴隶制走向瓦解,一种旧制度的瓦解孕育着一种新制度(封建制)的诞生。请同学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归纳小结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我国奴隶制形成于夏,发展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时期,这一特点表现在政治上就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列国形势图,结合图和教材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分析诸侯争霸的背景
20、;归纳诸侯争霸的基本史实;管仲改革与齐桓公霸业首成的关系;楚王问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春秋争霸战争反映在政治领域中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第一,王室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由过去“礼乐征伐由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这是争霸产生的前提。第二,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大国争霸产生的直接原因。第三,狄人南下,楚人北来,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为大国争霸提供了空隙之机,大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动战争。2牛耕的普遍农用动力的革命 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 15 页图
21、,并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历史文物,了解历史文物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状况(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生产力水平提高在农业生产中的又一表现是牛耕的普遍。春秋战国时期,牛用于犁耕逐渐推广。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中国远古文明对人类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是人不进步三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内外有关远古社会的知识了解史的分析和理解难点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3.水利灌溉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发展 农业技术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水利技术的提高上。(1)灌溉技术: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2)池塘:教
22、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地图。淮河流域著名的芍肢灌溉工程(今安丰塘),是周定王十年至十六年(前 598前 591)楚令尹孙叔敖兴建的,位于安徽省寿县南,可以灌溉一万多顷。迄今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3)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引导学生看地图。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兴建,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是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4)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郑国渠。这些工程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二、手工业的发展 请学生思考:经济发展中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教师引导:农业、手工业的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农业发展和手工业发展又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23、。农业的发展,使手工业发展有了原料(如纺织业、酿酒业)和需求(如工具);手工业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如农业工具的改进)。下面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发展状况(板书:二、手工业的发展)。学生自学手工业发展,教师指导学生制表如下: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情况表 由于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战国时期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不但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问题:(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铁的国家。冶铁术的改进,关系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及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冶铁业成为手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冶铁
24、技术的改进可参考教材第 15 页注释。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是生产工具改进。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2)青铜铸造业、纺织业、煮盐、酿酒涉及社会生活。(3)纺织业、酿酒业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发展相关。学生思考:农业、手工业发展与商业发展的关系。教师引导:商业发展的原因是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的表现包括商品流通、市场、城市、港口、货币等;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业发展是自然经济的辅助形式。三、商业和城市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表现为:(1)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2)市场,形成中原市场,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3)城市(商业中心),齐国临
25、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4)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四、由公田到私田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农业是社会经济的核心部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体现了本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注意:(1)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原因: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的大量出现(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生产工具的进步导致私田的增加)。(2)对比井田制的概念看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实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中 古代史 精品 讲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