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三年级传统文化精品讲义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最新三年级传统文化精品讲义1.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17 最新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2、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3、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4、培养小学生克服外界干扰,要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二、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略)三、教学措施 1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质量第一,效果第一,不盲目追求数量.2 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加这项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四、教学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三字经(一)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3、教育孩
2、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教学重点: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教五子,名俱扬”教学难点:本段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上学期,咱们全校学生都背诵了弟子规,在“六一”的表演中,你们的表现也很出色.除了背弟子规以外,你们还背了哪些古诗文?(二)、学习新知:一)、诗文解析:指导学生理解和阅读教材第二页的诗文解析,教育学生诚善待人,做事要有始有终.二)、全课背诵 1、齐读一遍,教师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3、四人小组背诵并相互检查.4、教师抽查.三)、故事连接:教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讲完后问: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四)、拓展活动:想一想,加入我们也处在一个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怎么办?(三)
3、、全课小节 2/17 第二课时 三字经(二)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刻苦学习.2、培养学生的记忆力.3、使学生能熟练地背诵“昔仲尼自勤苦”这部分内容.教学重点:本科内容的背诵.教学难点:本课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字经的第一课,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课.(二)、学习新知:一)诗文解析: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2、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学习?3、个组展示讨论结果:小组长代表各组发言.4、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做简单总结:二)、背诵本课内容:1、学生齐读三遍.教师岁时纠正读音.2、学生独立背诵.3、分组背诵并检查背诵情况,4、教师检查:师故意背诵出误,叫学生找错.
4、最后齐背诵.三)、故事连接:1、请一名学生讲解凿壁偷光的故事.2、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四)、拓展活动:想一想,读书学习需要有什么样的精神(三)、全课总结 第三课时 三字经(三)教学目标:教育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进一步养孩子们的记忆能力.教学重点:本课应背诵的内容“犬守夜裕于后”教学难点:本课全文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复习已学过的两课内容.学生齐背诵个别抽查.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字经的第三课.(二)、学习新知 1、诗文解析:(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2)、四人小组讨论以后我们该如何做?3/17 2、背诵全科内容:(1)、师找一个课
5、前已能背诵的学生背,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师及时评价.(2)、学生齐读一遍.(3)、纠正读音.(4)学生独立背诵.(5)小组检查-师个别抽查.3、故事连接:学生独立看书:故事苏洵发愤 4、拓展活动:看完故事,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三)、全课小节.第四课时 百家姓(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百家姓(一),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2、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有关姓氏的基本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3、调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掌握并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和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全课内容的诵读和背诵背诵 教学难点:全课内容的背诵.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师:我姓杨,说说你姓什么
6、?(多叫几个孩子说说)2、你现在想到了什么?一直到学生说出百家姓为止.3、点题:今天我们学习百家姓的一部分内容.(二)、学习新知:1、简介百家姓: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 408 个,复姓 30 个,宫 438 个.其实仅仅汉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与文献的姓氏,可达 5600 之多.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2、作者介绍:具体作者不详,相传是北宋初年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的.3、姓氏的由来:4、强调读音:“仇”读“求”、“区”读“欧”、“召”读“哨”、“任”读“人”“华”读“化”、“补”读“瓢”等等 5、背诵:(1)、分句教孩子们读,
7、(2)、孩子们独立背诵.(3)、齐读、能背诵的背诵.(4)、个别抽查.6、趣味姓氏:中国五大怪姓:死、难、黑、老和毒.7、赐姓:略(三)总结结束:今天你学到了什么?4/17 第五课时 百家姓(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百家姓复兴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并掌握百家姓种所设计的有关内容.2、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诵读甚至背诵百家姓的兴趣 3、深化学生对传统蒙学教材的认识,使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增强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教学重点:全课内容的诵读和背诵.教学难点:全课内容的背诵.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家姓单姓的部分,今天我们来学习其
8、中复兴的部分.(二)、学习新知:1、复姓的来源:2、复姓名人简介:公孙大娘:唐朝舞蹈家,杜甫曾观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剑舞,并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大力称赞公孙大娘的剑舞精妙奇绝;又说大书法家张旭观看了她的剑舞后,得起神韵,草书也上了一个台阶.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曾为太史令,后因触怒汉武帝而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他发愤著书,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后世所称的 史记,因此名垂千秋.欧阳修:北宋文学家.3、帮助孩子背诵:(1)、帮助学生读、注音(2)、分句读,帮助孩子理解字义.(3)、学生独立背诵.能被多少背多少.(4)、个别检查.(三)、总结:你今天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第二单元 民
9、间传说 教学内容: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掌握故事情节.2、使学生能体会传说故事中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当时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体会我国民间传说的魅力.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强感.教学重点:1、了解人物形象.2、把握故事情节.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因此,本课的难点是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教学安排:四课时 5/17 第一课时 牛郎织女 教学目标:1、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及其意义,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牛郎与织女”的故事.3、使学生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
10、民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善良品质.教学重点:1、了解牛郎、织女等人物形象.2、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本科的教学难点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师:你读过哪些民间文学?多叫几个孩子说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二)探究新知:1、学习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乞巧节”是介绍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从而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师问:(1)、谁读过有关的故事?(2)、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情?齐读第一段:问“乞巧节”是什么意思?它来源于一个什么美丽的传说呢?2、学习第二段:接着读第二段.3、学习
11、第三段:(介绍了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天宫的的织女相识、相爱、并生下了儿女,但织女因为触犯天庭,被带回了天界.4、学习第四段:引导学生多读几遍,了解王母娘娘这个形象,并思考王母娘年娘对于整个故事所起的作用?为什么他对牛郎织女的爱情要干涉,最后态度又发生了变化?5、巩固:学生分组、分角色读课文,达到基本能口述故事的程度.(三)、作业布置:搜集民间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第二课时 孟姜女 教学目标:1、通过这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快速浏览并概括文章大意,知道正确有效速度的方法,培养自读意识,为提高阅读量和阅读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孟姜女”的故事.3、使学生对我国的万里长城有所了
12、解.4、了解秦始皇的暴政.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关注课文中的人物命运.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如何让今天的孩子体会到秦朝的暴政,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与辛酸,认识到今天雄伟的万里长城十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泪修建成的,这是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教学过程:6/17(一)、导入课题:谁爬过长城?谁看过有关在长城过程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间故事牛郎与织女,今天我们学习民间故事孟姜女.(二)、探究新知:1、学习课文第一段:通过朗读第一段,问:孟姜女姓什么?为什么不是姓孟?孟姜女的名字有什么习惯含义?2、学习第二段:(1)、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画,叫学学了解长成的雄伟和壮观,以
13、曾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2)、学生读两遍课文,一道学生通过范杞梁筑长城却尸骨无存的事例了解,长城的修筑,一方面代表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其修筑过程劳动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是劳动人民的血泪史.3、学习第三段:学生读课文后问:孟姜女为什么失声痛哭以至哭倒长城?范杞梁为什么在死后被埋在长城之下?4、学习第四段:.(1)、师向学生介绍孟姜女庙,位于山海关东,此庙是根据“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修建的.(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地方都宣称自己是孟姜女的故乡?5、知识链接:古代兄弟姐妹的长幼顺序是:孟(伯)、仲、叔、季.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姓姜,孟
14、姜女实际是孟家的大女儿.6、知识拓展:“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请孩子们试着读一读.(三)、作业布置: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2、回家后把这个故事将给爸爸妈妈听.第三课时 梁山伯与祝英台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让学生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掌握主要情节.认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3、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体会故事所表达的反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鲜明主题.教学重点:1、掌握主要情节.2、认识
15、祝英台形象的特点,分析师母、祝英台父母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教学难点:体会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教学过程:7/17 1、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段介绍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识,祝英台一心要去杭州读书,父亲让她女扮男装进入书院读书,在书院认识了梁山伯,并结拜为兄弟,三年的同窗生活,梁山伯竟然没有发现祝英台是女子.学生读课文第一段后问:第一段讲了什么事?祝英台为什么想读书?为什么她的父亲让她女扮男装才能进书院呢?2、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阅读课文,体会祝英台师母这个角色的形象,思考她在本故事中的作用.3、学习课文第三段: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梁山伯与
16、祝英台两人生死相随的情感,对爱情和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4、巩固提高:(1)、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推敲语言,理解形象,体会感情.(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复述故事.5、知识拓展:(1)、听一听: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2)、读一读:读书人去剩荒台,岁岁春风长野苔.山上桃花红似火,双双蝴蝶又飞来.第四课时 白蛇传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让学生了解“白蛇传”的故事,能说出白蛇传的内容大意.2、认识“白蛇传”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意义.3、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白蛇传故事所表达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师:你看过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吗
17、?这部电视剧说了个什么故事?谁来说一说,请学生说说后,是接着说,今天咱们再来学习这篇民间传说.(二)、探究新知:1、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段讲述了许仙与白娘子的相识,许仙在西湖遇到了白蛇幻化的白娘子,以及青蛇幻化的小青,由于避雨而相识,并且最终结为夫妻,开了家药铺,生活的很幸福.)学生读课文后,问:白娘子和青青是如何演变而来的?这个故事与梁祝故事有什么不同?2、学习课文第二段:学生认真读课文后,让学生体会白娘子的性格以及形象,分析法海的形象以及他在故事中的作用.3、学习课文第三段:(学生读课文后,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法海怎样镇住白娘子的?4、学习第四段:学生进度课文,了解许仙这个人物形象,体会
18、许仙在故事中的作用.8/17 这个故事的结束与“牛郎织女”和“梁祝”有什么不同之处?5、知识拓展:老师或学生讲故事:白娘子峨眉山盗灵芝仙草(三)、作业布置: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第三单元:历法与生肖 教学内容:农历、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教学目的: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历的月份划分和月份的划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十二生肖的名称和排列顺序.2、让学生知道传统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生肖文化也是历法知识的一种集中体现.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的以农立国,了解农业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在节气时观察身边动植物的变化;提高学生
19、区别传说和事实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农历月份的划分和特定几个月的名称.2、二十四节气的名称.3、十二生肖的名称和产生时间.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 农历 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农历的月份划分,特定的几个月份的名称了解农历的计时方式以及闰月的概念.2、通过介绍农历的来源,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天文科学的联系.引导学生熟悉农历的月份划分,并介绍公历的月份,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农历特定的月份名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很早就有了一套完善而独立的历法体系,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认识.同时知道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了解农业和
20、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与难点:农历月份的划分方式和特定月相的名称以及月份名称.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农历月份与月相的关系,识记特定月相名称和月份名称.难点在于认识农历公历的区别以及闰月的概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题:问谁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如果学生先说出公历,接着问农历呢?)(二)、探究新知:1、简介公历:公历又称阳历,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计时方式.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每年 365 天,分 12 个月,其中,1、3、5、7、8、10、12 月为大月,9/17 每月 31 天,而 4、6、9、11 月为小月,每月有 30 天.2 月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每月有28天,而每四
21、年设一闰,加一天,也就是当年份能被四整除时,这一年的2月有29天,如 2000 年、2004 年、2008 年.(当正百年的时候必须是 400 的倍数)其它不能被整除的则有 28 天.2、公历的节日:我们现在使用的日期是公历计时,想想公历有哪些节日?(元旦、情人节、愚人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圣诞节等等).3、介绍月相名称:(1)、农历: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它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以月亮的运转为指导的.由于地球、月球以及太阳的三大星体都各自运动,在相互运动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在地球上的我们会看到月亮发生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变化.2)、农历的节日:除了公历的节日外,还
22、有很多重要的农历节日.想想有哪些?(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小月的话还有腊月二十九)(3)、正月腊月的称为:农历一月为一年的岁首,称为正月,十二月为一年的岁末称为腊月,十一月也称冬月.(4)、农历的旬:每月有 29 天或者 30 天,平均分成三等份,前十天称为上旬、中间十天为中旬、最后九天或十天为下旬.每旬基本为十天.(5)时辰:农历每天的计时也与公历不同,公历称为小时,每天有二十四个小时.而农历称为时辰.每天 12 个时辰,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三)巩固提高:1、读一读:“初一生、初二长初三初四明晃晃”这句话教材 46 页 2、查一查:请同学们课下查一查父
23、母与自己的生日公历与农历分别是什么时间,感受一下公历与农历的差别.第二课时 二十四节气 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了解冬至、夏至和春秋分的时间,知道中国古代很早就可以用土圭来测量二分二至.2、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产生原理,使学生熟悉并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及对应的气候变化或者农耕特点.渗透地球公转的知识,培养学生读图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节气中特定的几个称为,鼓励学生在节气时观察身变动植物的变化.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民间生产生活的节气常识,提升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的理解.同时树立学生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乐于从民间汲取传统
24、文化的知识.教学重点与难点:10/17 本课的重点在于带领学生弄懂二分二至的来历,同时记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难点在于对二十四节气内容的理解,知道节气的命名和花粉是充分考虑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请大家打开课本 27 页,读左下方的二十四节气.师: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这二十四节气.(二)、探究新知:1、介绍节气歌:“春雨惊春淸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四句诗中公办喊了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你们刚刚读的二十四节气.投影出示:二十四节气表 2、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3、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4、背诵:二十四节气.巩固拓展:第三课时 十二
25、生肖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你属什么?你的爸爸、妈妈各属什么?我们为什么有属相?春 季 立 春 2 月 35 日交节 雨 水 2 月 1820 日交节 惊 蛰 3 月 57 日交节 春 分 3月2022日交节 清 明 4 月 46 日交节 谷 雨 4 月 1921 日交节 夏 季 立 夏 5 月 57 日交节 小 满 5 月 2022 日交节 芒 种 6 月 57 日交节 夏 至 6月2122日交节 小 暑 7 月 68 日交节 大 暑 7 月 2224 日交节 秋 季 立 秋 8 月 79 日交节 处 暑 8 月 2224 日交节 白 露 9 月 79 日交节 秋 分 9月2224日交节
26、 寒 露 10 月 89 日交节 霜 降 10 月 2324 日交节 冬 季 立 冬 11 月 78 日交节 小 雪 11 月 2223 日交节 大 雪 12 月 68 日交节 冬 至 12 月 2123 日交节 小 寒 1 月 57 日交节 大 寒 1 月 2021 日交节 11/17 联系年纪,大家出生在哪年,便有一个人一那一年动物为标志的属相.,比如今年是牛年,出生在今年的小朋友便属牛.但是牛年还有一个名字,叫丑牛,引出十二地支.(二)探究新知:1、带学生读两遍十二地支的名称:让学生熟悉地支的名称.2、叫学生给十二生肖的动物进行分类.:3、十二生肖产生的时间:不要求学生记忆,但是在这里要
27、培养学生的历史定位感,使学生明确秦朝、汉朝和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定位和距离现在的时间,加深对学生对十二生肖产生早、流传久的印象.4、十二生肖的传说:学生自读课文解决.你还知道那些传说?5、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没有猫?十二生肖确立的很早,猫是从外国传过来的动物,汉 代之后才有的,出现十二生肖时人们还不知道有猫.(三)1、背诵十二属相.2、拓展活动:第四单元:诗词诵读(一)教学内容:诗词诵读(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叫学生充分理解是次所表达的情感内容.2、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的本领,为长大后实现理想打牢基础.3、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爱好和兴趣,在潜移默化
28、中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分认识,积累相关的知识.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题菊花 教学目标:1会认:“飒、栽、蕊寒、慷慨、“2、充分理解是次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能够借助诗文解析想象出“菊花”含义,感受菊花的美,并了解作者的理想愿望.3、通过学习,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背诵课后拓展活动中所列的名句,领会其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背诵这首诗,其难点是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前预习,并找出文中不认识的字.12/17 1、看过封神榜吗,你想当里面的哪个神仙?为什么?2、唐朝有个诗人他想当青帝,也就是管百花的花神?想知道为什么吗?3、这节课我
29、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三、深入探究,领悟感情 1、菊花具有怎样的品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理想?2、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四、学习日积月累,了解与菊花有关的表达理想和志向的诗句.五、拓展活动 背诵一些表达志向的古代诗歌名句,认真体会其内在的精神.第二课时 酌贪泉 教学目标:1、背诵古诗.2、能够借助诗文解析了解作者的高贵品质和志向.3、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二、学习酌贪泉 1、初读古诗,读准读熟.2、借助诗文解析深入感悟:(1)、夷齐具有怎样的品质?诗人以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读了诗文后
30、,你受到怎样的启发?3、学习日积月累,进一步了解有志之士的高贵品质.三、拓展活动 读一读猛虎行,体会诗人的志气.第三课时 夏日绝句 教学目标:1、背诵古诗.2、能够借助诗文解析了解诗人悲愤的情怀,深情的爱国情感.3、教育学生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二、学习夏日绝句 1、自读古诗,初步了解大意.2、再读诗文,深入感知(1)、古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读了诗文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13/17 3、教师小结.三、拓展活动 1、读霸王别姬,了解项羽这一英雄人物.2、了解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等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故事 四、找一找 课后查找几
31、首李清照的作品欣赏一下.第五单元 “娱乐体育”教学内容:武术、蹴鞠、围棋与象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最常见且流行的四种体育娱乐方式武术、蹴鞠、围棋和象棋.2、培养学生类比的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单元的重点是给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最常见的四种体育娱乐方式即武术、蹴鞠、象棋和围棋.难点是如何通过内容的学习,将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孝德传达出来,知道古人寓教于乐.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武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武术的整体特点和重要的四个门派;明确中国武术“重德不重艺”的特征,知道无数首先是一种供自己强身健体的运动,其次是抵御
32、敌人,不能作为炫耀或者恃强凌弱的手段.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无数最重要的目是强身健体.引导学生熟悉我国几个重要的门派,并介绍太极拳的特点,通过对比少林功夫和太极拳,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本课主要对中国武术的整体特点作了介绍,重点是掌握中国武术的代表-少林功夫的特点和起源,明确中国功夫重视“武德”的特点同时熟悉太极拳的特点.难点是中国武术的门派分类.教学过程与方法:(一)课题导入:你们喜欢看武打片吗?看过那些我大片?知道那些中国功夫?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中国武术.(二)探究新知:1、阅读课文第一段:使学生知道无数的内容和作用.14/1
33、7 2、阅读课文第二段:使学生知道武术有哪些的门派.3、阅读课文第三段:使学生了解中过武术是立足于防守的功夫,不以攻击为主要目标.它既注重武功,也注重武德.4、介绍少林功夫的由来和内容:阅读第四段和第五段.5、介绍太极拳:阅读课文第六段 6、总结全文了解“少林神功”、“太极拳”、“武当剑”在世界的广泛流传.培养学生对中国武术的自豪感.(三)拓展活动:1、查一查: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一下,看看早、晚锻炼的人们都是练习什么武功?2、想一想:中国的武术门类众多、派别复杂.你能说出集中无数门类吗?第二课时 蹴鞠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足球的起源地,了解蹴鞠在战国就已经产生,知道关于蹴鞠产生的
34、传说故事.简单了解马球运动的流行时间和特点.通过本课对蹴鞠的马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人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一道学生认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通过介绍足球的“认祖归宗”-以中国的蹴鞠为起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识记蹴鞠的起源地和蹴鞠游戏在汉代的特点.难点在于对蹴鞠发明的讲解,要让学生明确黄帝造蹴鞠只是传说.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你们谁喜欢踢足球?足球最早在哪里产生?(二)探究新知:1、足球的发源地:阅读课文第一段,使学生知道足球的起源地,并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2、向学生介绍“蹴鞠”:阅读课文第二、三段,3、简介蹴鞠的发展与流行:阅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5、4、请学生介绍现代自求的规则:足球世界曾仅仅是男子所独有.但自本世纪 60 年代,女子足球开始在西欧、南美等地风行起来,许多年轻女子甚至中年妇女都积极踢起足球,尝试足球运动的乐趣.1991 年,第 1 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在中国举行,开拓了女子体育运动的新天地.5、介绍古代蹴鞠的规则: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类型.(四)日积月累:月读日积月累,使学生了解马球运动.(五)拓展活动:读一读 寒湿后北楼作 (唐)韦应物 园林过新节,风花乱搞阁.15/17 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六)讲一讲:叫学生查一查水浒中写了一个因善踢足球而当上了太尉的高俅的资料,回来后讲给同学听.第三课时 围棋和象棋 教
36、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另外两种体育运动形式-围棋和象棋.对于“琴棋书画”第二位的围棋,学生要知道他在古代的重要性和下棋的几种代称.对于大众化的象棋,则知道他产生的时间和基本走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除了可以锻炼身体的体育运动外,还广泛流行着锻炼脑力的围棋和象棋,且围棋基本上是古代士大夫必学技艺之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面的认识,感受古代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围棋的重要性和香气的起源.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为其在古代读书人心中的地位,知道通过围棋不光可以锻炼脑力,同时还是培养性情的方式.本课的难点是在于能带领学生熟悉并掌握象棋
37、的走法.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大家猜猜我手里拿的是什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围棋和象棋.(二)探究新知:1、介绍围棋:(1)围棋的别称和起源:通过阅读课文第一段向学生介绍,古代称围棋为“弈”,还有一个很有诗意的名称为“乌鹭”.(2)古代围棋的重要性:通过阅读课文第二段,向学生介绍围棋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围棋位于我国古代读书人被要求擅长“琴棋书画 首位,它不仅是一种体育竞赛项目,也是一种游戏娱乐活动.(3)简介围棋的规则和术语:2、介绍象棋:(1)象棋的起源和棋子:学生通过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象棋的起源以及棋子的名称.(2)介绍象棋的走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背诵象棋的术语和规则“马
38、走日,象走田,炮打隔山子,车走一趟线,小卒一去不回还.”(三)拓展活动:1、带象棋或围棋来的同学,相互之间下棋.2、做一做:查一查哪些词语或歇后语与棋类有关,做成一个统计表.16/17 第六单元:曲艺与杂技 教学内容:曲艺与杂技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曲艺所包括的形式:相声、口技、山东快书、皮影戏和木偶戏以及杂技.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横向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3、通过学习本单元,教学生感受古代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同时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识记相生的基本艺术手段、了解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以及掌握杂技在中国的源远流长性.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俗地理解相声的
39、说学逗唱四个特点、归纳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异同之处以及杂技在历史上的其它称谓.教学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 相声和口技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是“说学逗唱”,了解口技的表演的方式和特色.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和口技之所以能流传是因为得到百姓的喜爱,培养学生艺术应该服从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只有受到人民喜爱的艺术才能长盛不衰的观点.3、引导学生比较相声和口技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横向对比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识记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了解口技的表演形式和特色,基本知道相声的起源地和发展情况;难点是如何让学生通俗地理解相声的说学逗唱四个特点.教材分析:曲艺的最大目的使让人娱乐,在娱乐中能有所收获,可谓寓教于乐.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多媒体放相声和口技各一小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相声和口技的表演形式.(二)探究新知:1、向学生简介曲艺:学生自读课本 50 页第一段.2、通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使学生了解相声的来源和形式:3、学生自主探讨相声的艺术手段:说、学、逗、唱是相声传统的基本艺术手段.4、学生分子探究口技的的艺术表演形式:(三)拓展活动:学生找一段相声给大家表演.(四)读一读:到网上或学校图书室找明末清初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读一读,加深对口记得了解.17/17 第二课时 山东快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