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5.古诗二首(第 1 课时)时间:2013、9、17 教学序号:1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难点: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三、教具、学具的使用: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图片)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
2、书诗题)(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风景名胜引入课题,并且欣赏庐山风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2、解诗题、知诗人。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学生试读,纠正字音,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3、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2、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质疑。四、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可在学习中解决。3、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4、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1)诗人站
3、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低)(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小结: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五、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1、欣赏诗句、体会意境、品味情感(1)看图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把想象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
4、简单地说一说。2、朗读古诗、体验情感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3、默诵古诗、谈读后的感受 六、感悟写法 1、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3、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七、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设计: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从不同的角
5、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教学反思:5.古诗二首(第 2 课时)时间:2013、9、18 教学序号:2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3、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难点: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三、教具、学具的使用: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板书诗题)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1)自由读诗,并画
6、出一类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2)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3)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4)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5)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
7、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
8、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板书设计: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陷入困境,忽而绝处逢生)教学反思:6、爬山虎的脚(第 3 课时)时间:2013、9、18 教学序号:3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三、教具、学
9、具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一堵墙上的爬山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谜语:()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爷爷的爬山虎,领略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集体交流课前布置搜集的资料:(1)叶圣陶的资料。(2)爬山虎的资料。三
10、、初读感知,理清脉胳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看看,刚才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呢?(生自由读课文)课堂是最动听的声音,是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刚才大家读得真不错。谁来说说自己的读书所得?2、会读书,爱思考,你们可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生字,开动脑筋,看能不能自己把课文中的生字学会?3、检查读书情况:老师考考大家,怎么样?指名读生字,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识记。4、拦路虎被你们制服了,再读书就更容易了。怎么样?谁愿意发起挑战,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大声地读给同学们听?5、指名接读课文。正音,评价 6
11、、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将文章读得通顺流利了,从你们津津有味的表情中,我发现你们还若有所思呢。的确,只有细细地品读,才能品出其中的味来!四、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从一些关健词中你提取到什么信息?、交流:抓住“满是”也有“一大片”等词,体会爬山虎的常见。3、齐读这一自然段,注意关健词。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自然段、自读自悟:如此普通而又随处可见的爬山虎,却带给我们许多美妙的感受,读一读,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你什么的感受?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现在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
12、它美在哪里?()学生交流爬山虎叶子的美:抓住“嫩红”“嫩绿”来体会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长大了的叶子的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时落实“漾”字。“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等词运用的准确性和“那么那么”用法的独到之处。3、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1)过渡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作用:很自然地连接了“刚长出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动态、静
13、态)4、齐读第二自然段,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方法。5、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的叶子、动态的叶子,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是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为题,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板书设计: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的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的 :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教学反思:6、爬山虎的脚(第 4 课时)时间:2013、9、23 教学序号:4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1、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2、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
14、察事物的习惯。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三、教具、学具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一堵墙上的爬山虎。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的叶子、动态的叶子,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是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为题,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有什么更吸引人的地方呢?二、研读第 3 至 5 自然段,交流体会 自由读三至二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什么地方吸引了你?交流:1、吸引点之一:爬山虎脚的样子吸引我们。(1)出示实物,用自己的话说一
15、说爬山虎脚的样子。(2)叶圣陶爷爷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的呢?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从位置、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并体会比喻句的妙处。(3)指导朗读,加深体会。2、吸引点之二: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样子吸引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有关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用“”标出描写爬山虎的动作的词。(2)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3)出示:“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这样”就是怎样?复述有关句子。“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努力向上,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人教版 小学语文 四年级 上册 第二 单元 精品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