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生物学最全面精品资料考试吴.pdf
《2023年普通生物学最全面精品资料考试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普通生物学最全面精品资料考试吴.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普通生物学 2011 冬复习题(修订版)(注:重点)红色加粗标题表示缺少相应内容 一、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各有什么特征,结合实验了解重要的概念:尼氏体、软骨囊、软骨陷窝、哈佛氏系统、闰盘等。1、上皮组织 是由许多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所组成膜状组织,覆盖在动物体表和体内各种器官、管道、囊腔的内表面及内脏器官的表面。功能:保护、吸收营养、排泄代谢废物、分泌、感受物理和化学信号。根据机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根据细胞的层数和形态不同可分为单层上皮、复层上皮、假复层上皮。2、结缔组织 分布于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器官之间,由少数分散的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组成,其中细胞间质由液体、
2、胶状体、固体和纤维等组成,形成多样化组织。功能:多种,连接、支持、防御、营养、修复、物质运输等。根据功能和形态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等。3、肌肉组织 主要由肌细胞构成,无间质。肌细胞一般细长呈纤维状,因此也称为肌纤维。其主要功能是收缩。根据形态结构和分布,可分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4、神经组织 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形态和功能单位,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能力。细胞由胞体和突起组成。神经胶质细胞是一些多突起的细胞,突起不分轴突和树突,位于神经元之间,无传导冲动的功能,主要是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营养和修补等作用。5、
3、尼氏体 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中,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构成,主要功能为合成蛋白质。6、软骨囊/软骨陷窝 软骨细胞位于软骨基质中的软骨陷窝中,在陷窝周围有一层染色深的基质,称软骨囊。7、哈佛氏系统 密质骨由整齐排列的骨板构成,在内外骨板之间有很多呈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叫哈弗氏系统,包括骨细胞、骨小管、哈氏管。8、闰盘 两心肌细胞连接处有闰盘,电镜下为一凹凸相嵌的双层膜,对兴奋的传导有重要作用。二、比较 3 类肌细胞的结构特征。分类 骨骼肌 心肌 平滑肌 分布 骨骼肌层 心壁肌层 内脏、血管肌层 形态 长圆柱形 短圆柱形 长梭形 肌原纤维 多、横纹明显 少、横纹不明显 多、无横纹 细胞核
4、 多个 一或两个 一个 神经支配及控制 躯体运动性神经 随意 植物性神经 不随意 植物性神经 不随意 收缩特点 快、有力 有节奏、力较大 缓慢、力较小 机能 保持姿势、实现位移 实现心搏、推动血流 实现内脏蠕动、保持血管张力 三、结缔组织分哪几类?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细胞间质由基质和散布于基质中的纤维所构成。基质的主要成分是氨基多糖,或氨基多糖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蛋白多糖。两者都有很强的亲水性,所以基质经常处于吸水膨胀的状态。纤维是细胞分泌的产物,主要分两类,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1、疏松结缔组织 又称蜂窝组织,细胞基质多,纤维较少,细胞种类较多,排列稀疏。广泛分布于器官之间、组织之间以至细胞之
5、间,起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保护和修复等功能。2、致密结缔组织 基质和细胞少,以纤维为主,且排列紧密。起支持、连接和保护作用。如:真皮、肌腱、韧带。3、软骨组织 由软骨组织(软骨细胞、基质及纤维)及其周围的软骨膜构成。软骨分为透明软骨(呼吸道等)、纤维软骨(椎间盘等)和弹性软骨(耳廓及会厌)三种。具有支持和保护功能。2、骨组织 起支撑、运动、保护作用。骨:骨组织(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及数种细胞)、骨膜、骨髓 骨组织:骨密质、骨松质、血管、神经 骨密质:骨单位、环骨板、间骨板 骨单位:哈弗氏系统(哈氏管、骨小管、骨细胞)3、血液 由血浆(55%)和血细胞(45%)组成。血浆包括水、血浆蛋白(白蛋
6、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脂滴、无机盐、酶、激素、维生素和各种代谢产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可携带氧和营养物质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并将组织器官的代谢产物运出,以保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白细胞可吞噬异物、细菌和坏死细胞。6 脂肪组织 组成:由大量脂肪细胞聚集而成。在成群的脂肪细胞之间由疏松结缔组织将其分隔成许多脂肪小叶。分布:皮下、肠系膜等处,并且包裹心脏、肾脏和肾上腺等器官。功能:起支持、保护的作用,以及维持体温和贮藏能量、参与能量代谢等作用。四、理解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的主要区别,了解下列名词的意思:卵裂、囊胚、原肠胚、胚层、端细胞法、肠体腔囊法、原
7、口动物、后口动物。1、区别#原生动物是单细胞或单细胞的群体,后生动物是多细胞。不确切 2、卵裂 受精卵分裂形成一定数量分裂球的过程。#完全卵裂:少黄卵、均黄卵。可分为辐射对称性(棘皮动物)、两侧对称性(海鞘)、螺旋型(软体动物)、旋转型(哺乳动物)卵裂;又可分为均等(文昌鱼)、不均等(青蛙)卵裂。#不完全卵裂:端黄卵、中黄卵。包括盘裂(头足类、硬骨鱼类、爬行类、鸟类)、表面卵裂(昆虫)。3、囊胚 卵裂末期,分裂球聚集成团,随着细胞的增多,细胞排列在表面,卵裂求形成中空的球状,称为囊胚。4、原肠胚 囊胚层细胞通过细胞运动,细胞位置发生变化(即细胞发生重新安排和重新组合),形成原肠和二个胚层组成的
8、胚胎。5、胚层 内胚层:消化道、消化腺、呼吸器官上皮等。外胚层:表皮、神经系统。中胚层:肌肉、骨骼、循环系统等。6、端细胞法 中胚层和体腔形成方式之一。一部分靠近原口的内、外胚层交界处的细胞分裂并进入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这种中胚层形成方法称为端细胞法。接着中胚层裂开产生体腔(称为裂体腔),这种形成体腔的方式称为裂体腔法。以这种方法形成中胚层的动物为原口动物,如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7、肠体腔囊法 中胚层和体腔形成方式之一。原肠背部两侧的内胚层向囊胚腔突出形成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与内胚层分离后扩展成为中胚层这种中胚层形成方法称为体腔囊法。中胚层包围的体腔称为肠体腔,这种形成体腔的方式
9、称为肠体腔法。以这种方法形成中胚层的动物多为后口动物,如海星和文昌鱼。8、原口动物 在胚胎发育中由原肠胚的胚孔形成口的动物。9、后口动物 在胚胎发育中原肠胚期,其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另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五、简述疟原虫的生活史?1、红细胞外期:受感染的按蚊叮咬人时,将其唾液中的子孢子输入人体。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开始发育和裂体增殖。经过 10 到 14 天,生成大量裂殖子。2、红细胞内期:在肝细胞内生成的大量裂殖子破坏肝细胞而进入血液,侵入红细胞,经滋养体发育成裂殖体,并破坏红细胞,释放出大量的裂殖子及其代谢产物。3、红细胞内期疟原虫一方面不断进行裂体增殖,同时也产生雌雄配子
10、体。按蚊在吸入血时,雌雄配子体随血液进入蚊体。二者结合成合子,进一步发育产生子孢子,移行至唾液腺内,成为感染人的直接传染源。刺胞动物有什么主要特征?什么是辐射对称的体制?认识最基本的代表种类。1、主要特征 辐射对称的体制,并第一次出现了胚层的分化。体壁由内胚层和外胚层 2 个胚层组成。出现了原始的组织分化,如: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具原始的网状神经系统,也称弥散神经系统。出现了原始的消化腔,原口兼有口和肛门的双重作用。具有用于攻击和防卫的刺细胞。生活史中常具有世代交替现象,即具有水螅型和水母型世代。2、辐射对称机制 与身体主轴成直角且互为等角的几个辐射轴均相等,如果通过辐射轴把含有主轴的身体切开
11、时,则常可把身体分为显镜像关系的两个部分。3、代表种类#水螅纲(桃花水母、薮枝螅)小型水螅或水母;多具世代交替现象;多生活于海洋。#水母纲(海蜇、海月水母)生活于海洋。大型水母,水螅世代退化。#珊瑚纲(鹿角珊瑚、海葵)海产。只有水螅型,多具骨骼。扁形动物有什么主要特征?什么是两侧对称?何为原肾管?了解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如何预防?1、主要特征 出现两侧对称的体制,身体具有背腹、前后之分,出现功能分化(头部:神经与感觉;背部:保护;腹部:运动,运动方式从漂浮到爬行);具有发达的中胚层(肌肉:运动能力增加。实质组织:储存营养。新陈代谢提高:消化、排泄、神经)。这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两个基本条件
12、。具有皮肤肌肉囊,即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共同组成了体壁并包裹全身,这一结构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出现原肾管形式的排泄系统。具原始中枢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在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并产生了“脑”及从“脑”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在纵神经索之间又有横神经相连。具有不完整的消化系统:口、咽、食道和肠支。生殖系统不仅具有固定的生殖腺还有一定的生殖导管和附属腺,有利于生殖细胞通至体外,进行交配和体内受精。#涡虫纲(三角真涡虫、土蛊、平角涡虫)体表具纤毛,自由生活,消化系统发达。海产种类具有牟勒氏幼虫。#吸虫纲(日本血吸虫)寄生,角质膜发达,生殖系统发达,生活史复杂。#绦虫纲(猪带
13、绦虫)寄生于脊椎动物肠腔内,生殖系统发达,其余系统退化。成虫带状,有节片(头节、颈部、未成熟节片、妊娠节片)组成。2、两侧对称 即通过中轴只有一个对称面。这种体制使动物身体有了明显的背、腹、前、后之分。背部起保护作用,腹部行使运动和摄食的功能,身体前端起感觉的作用。两侧对称的动物的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3、原肾管 原肾管是由身体两侧外胚层内陷形成,一端有排泄孔通体外,末端由焰细胞组成。具有渗透压调节功能。4、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5、预防*认真查灭易感地带钉螺。*强化粪便管理、*抓好健康教育和个体防护 环节动物有什么主要特征?了解真体腔、后肾管、闭管式循环。认识最基本的代表
14、种类。1、主要特征 身体出现原始分节现象:同律分节(包括神经系统也按节排列)。具真体腔,由中胚层细胞团裂开形成,为裂体腔。也称为裂体腔动物。具有闭管式循环系统。多数种类的排泄器官为后肾管:具有排泄和渗透压调节功能。链状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光感受器、平衡囊、触觉、纤毛感受器等。呼吸:体表或鳃。雌雄同体或雌雄异体。海洋生活种类具有担轮幼虫。2、真体腔 由中胚层细胞团裂开形成,也叫裂体腔。3、后肾管 后肾管由位于体腔的肾口、肾管和排泄孔组成。具有排泄和调节渗透压的功能。4、闭管式循环 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和心脏里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其循环速度快,运输效能高。这种类型的循环就
15、叫闭管式循环。5、代表种类#多毛纲(帚毛虫、玻璃虫)头部明显,具疣足,发育具担轮幼虫。#寡毛纲(环毛蚓、颤蚓)身体分节但不分区,体表具刚毛,但刚毛的数目远远少于多毛纲。#蛭纲(八目石蛭、日本医蛭)体背腹扁,体节固定,一般为 34 节,末 7 节愈合成吸盘,故可见仅 27 节。八、线形动物有什么特征?人蛔虫的生活史怎样?线虫是假体腔动物中最大的一门,分布广泛、生活方式多样。许多线虫是动植物的寄生虫,造成人畜重要疾病及农作物的减产。线虫多为圆柱形,角质膜发达,原生管形排泄器官,假体腔,身体细胞数量恒定,且多为雌雄异体。缺文字描述 九、真体腔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是什么?真体腔的出现,使内胚层与中胚层密
16、切接触,诱导内胚层的分化,并出现了肠壁肌肉组织,进而导致相关机能的增强。真体腔的体腔膜使体内各器官位置被固定,从而使各器官系统充分发展。真体腔的出现使原肾管进化到后肾管系统,增加了排泄功能,同时也出现了闭管式循环系统。此回答欠佳 十、软体动物有什么重要特征?认识最基本的代表种类。1、重要特征 身体划分为头部、足部、内脏团三部分。一般具外套膜及由其分泌的贝壳。用鳃呼吸。多数种类的消化系统具有齿舌。真体腔退化,仅存围心腔、生殖腺内腔,假体腔变为血窦。多数为开管式循环系统。排泄系统为肾脏(后肾管)。具 4 对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脏神经节、侧神经节)。2、代表种类#腹足纲(蜗牛、螺蛳)左右不对
17、称,头部明显,具 12 对触角,具贝壳时,一般呈螺旋型,腹足发达。生活在海洋、淡水及陆地,全球分布。#瓣鳃纲(河蚌、珍珠贝)左右对称,无头部,足斧状,具左右两贝壳。大部分海产,少数淡水生活。#头足纲(金乌贼、幽灵蛸)左右对称,分头和胴(内脏)两部分,足的一部分裂成条状的腕,一部成漏斗状体,贝壳为外壳,或内壳,或缺失。全部海产。十一、节肢动物有什么重要特征?认识最基本的代表种类。1、重要特征 具明显的异律分节现象,一般可分为头、胸、腹部分,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具分节的附肢,最大特征是以关节与身体相连,附肢本身也有关节。具几丁质的外骨骼,出现周期性的蜕皮现象 混合体腔,其内充满血液,故
18、又称血体腔(haemocoel)。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循环系统。肌纤维均为横纹肌,能作快速的收缩。呼吸系统多样化:既有鳃,又出现了书鳃、书肺和气管。这些构造均为体壁外突或体壁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多样,包括触角腺(绿腺)(虾)、小颚腺(虾幼体)、基节腺(蜈蚣)和马氏管(昆虫)等。消化系统一般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链状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发达。一般为雌雄异体,有性生殖。水生种类多为体外受精,陆生种类都为体内受精。多为卵生,也有卵胎。直接发育,间接发育有变态。2、代表种类#甲壳纲(中国对虾、琴虾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具 2 对触角,通常用鳃呼吸,排泄器官为触角腺或颚腺。#肢口纲(三刺鲎)身体分为头胸部
19、和腹部,有 6 对附肢,即 1 对螯肢,5 对步足,无触角,用书鳃呼吸,生活在海洋。#蛛形纲(地蛛)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具 1 对螯肢、1 对脚须和 4 对步足,无触角;腹部无附肢;用书肺和气管呼吸,排泄器官为基节腺和马氏管。#原气管纲(栗色栉蚕)身体呈蠕虫状,不分节,但体表具环纹,附肢不分节,但具爪,用气管呼吸,兼有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多足纲 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头部是 34 对附肢,躯干部的每一体节具 12 对附肢,用气管呼吸。#昆虫纲(蚂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具 1 对触角,常有翅 2 对,步足 3 对,用气管呼吸,排泄器官为马氏管。十二、了解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
20、何为次生性辐射对称?1、主要特征 棘皮动物与高等的脊索动物都属于后口动物,中胚层的形成均为肠体腔法,受精卵的卵裂也均为辐射型卵裂。次生性辐射对称:幼体两侧对称,成体五出辐射对称。真体腔发达,具有特殊的水管系统。具有中胚层来源的内骨骼。2、次生性辐射对称 成体的对称性欲幼体不同时,成体的对称性就称为次生性辐射对称。脊索动物的重要特征是什么?分为几个亚门?并分别列举几个代表种类。1、重要特征 具脊索。脊索位于消化道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是一条具弹性、不分节、起支持作用的棒状支柱。具背神经管。背神经管位于脊索的背面,呈管状,其内部具有管腔。具咽鳃裂。为咽部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21、脊索动物的心脏及主动脉位于消化道的腹面,循环系统为封闭式。极大多数脊索动物若有尾部,总在肛门后。骨骼为内骨骼,起源于中胚层 2、亚门*尾索动物亚门(海鞘)大多数种类背神经管和尾索仅存在于幼体,自由生活(尾鞘纲)终生存在,自由或固着生活,成体有被囊包被。代表动物为海鞘,海洋生活,成体固着生活,幼体脊索只存在于尾部。*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神经管和脊索纵贯全身,终生存在,具咽鳃裂。脊索伸到最前端,超过神经管,故称头索类。没明显头部,故又称无头类*脊椎动物亚门 脊柱(由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代替了脊索。脊椎保护脊髓,在前端发展为保护脑的头颅。神经管分化为脊髓和复杂的脑:前端分化为脑和眼、耳、鼻等感觉器
22、官,后端分化成脊髓。出现了明显的头部(有头类)。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在胚胎期有咽鳃裂,成体以肺呼吸。具有收缩功能强大的心脏。具有搏动能力的心脏;血液中开始出现红血球;血液循环加快,效能提高。构适复杂的肾脏。脊椎动物的肾脏有三种类型:前肾、中肾、后肾。极大多数种类出现了上下颌和成对的附肢。十四、脊椎动物亚门分为几个纲?各有什么主要特征?认识代表种类。1、主要特征#圆口纲 无上、下颌,具吸附性不能启闭的口漏斗。只有奇鳍而无偶鳍。体表粘滑、无鳞。刚刚出现雏形的脊椎骨,终生保留脊索。头骨不完整,尚无顶部,无真正的齿(只有表皮形成的角质齿)。脑分化程度低,内耳最多只有 2 个半规管。#鱼纲 有了能
23、活动的上颌和下颌,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脊柱代替了脊索。身体仅分为头、躯干和尾 3 部分。头骨和躯椎间缺少颈部,故头部不能灵活的转动。出现了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体多被鳞片,体形多呈梭形。以鳃进行呼吸。脑分为明显的 5 部分,始具一对鼻孔和 3 个半规管的内耳。心脏只一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为单循环。#两栖纲 成体用肺呼吸,皮肤为重要的辅助呼吸器官。成体为不完全的双循环,心脏为一心室二心房。具有五指型附肢。表皮出现角质化。由于两栖类对陆生生活适应的不完善,繁殖和幼体发育仍需在淡水中进行。幼体形态似鱼,用鳃呼吸,有侧线,无四肢,用尾鳍游泳,经过变态后才能上陆生活。#爬行纲
24、 体内受精,产大型羊膜卵,具有陆上繁殖能力。羊膜卵为端黄卵,卵外包裹有输卵管分泌的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卵内贮有丰富的卵黄,卵壳为石灰质的硬壳和韧性的纤维质厚膜。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五部分(蛇除外)。皮肤角质化。结束了皮肤呼吸,可以防止水分散失。完全用肺呼吸。不完全的双循环,心脏机能增强:两心房、一心室,心室内出现室间隔。有机结构和机能进一步完善。如:骨化程度很高,附肢骨与中轴骨联系更紧密。二枚颈椎:寰椎和枢椎。新脑皮出现等。但仍为变温动物。#鸟纲 具有单个枕髁。产大型羊膜卵。尿液中具有尿酸。羽毛与爬行动物的鳞片同源。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37.044.6)心脏为 4 室,具有完全
25、的双循环。前肢变为翼,具有飞翔能力,能主动迁徙。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各种复杂的行为。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营巢、孵卵、育稚)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哺乳纲 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出现了口腔咀嚼和消化。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 25-37。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哺乳动物的躯体结构与四肢的着生适应于在陆上的快速运动,主要表现在前肢的肘关节向后转、后肢的膝关节向前转。2、代表种类#原口纲 七鳃鳗#鱼纲 软骨鱼(科氏兔银鲛):歪型尾、无鳔 硬骨鱼(中华鲟):正型尾、有鳔#两栖纲 无足目(鱼螈)有尾目(东方蝾螈)无尾目(日本雨蛙)#爬行纲 喙头蜥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普通 生物学 全面 精品 资料 考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