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三章井下作业施工质量标准及技术要求教学稿.pdf
《2023年第三章井下作业施工质量标准及技术要求教学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第三章井下作业施工质量标准及技术要求教学稿.pdf(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井下作业施工质量标准及技术要求教学稿 一、教学内容:以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年版“井下作业监督”一书第三章“井下作业施工质量标准及技术要求”为基础,内容包括井下作业施工质量标准;井下作业技术标准;事故处理三节,具体内容作了修改和补充,主要是三方面:1、删除、修改了过时了的或不适应的内容。2、补充了部分适应于新的管理和技术发展的操作和技术标准。3、增加了“参考标准”内容。二、教学方法和要求 1、要求:熟悉井下作业各工序施工标准和技术标准;了解相关工序的操作标准和技术标准。2、特点:实践性、条文性。3、方法:全面学习,以自看为主,结合实际,提倡讨论,重点讲解,同时介绍一些相关资料。三、目
2、录 第一节 井下作业施工质量标准 1.1.井下作业施工原则 1.2.施工工序质量标准 1.2.1 压井质量标准 1.2.2 拆装井口质量标准 1.2.3 搭井口操作台质量标准 1.2.4 起下油管、抽油杆质量标准 1.2.5 清腊质量标准 1.2.6 洗井质量标准 1.2.7 检下泵操作质量标准 1.2.8 起下封隔器质量标准 1.2.9 补孔操作质量标准 2 1.2.10 起下电潜泵质量标准 1.2.11 水力活塞泵作业质量标准及施工规程 1.2.12 封串封堵质量标准 1.2.13 试注试配质量标准 1.2.14 酸化施工质量标准 1.2.15 压裂施工质量标准 第二节 井下作业技术标准
3、2.1.油管管理与使用技术标准。2.2 抽油杆维护技术标准 2.3 管式泵的检验标准 2.4 作业队工具配套标准略 第三节 井下事故处理技术要求 3.1 一般规定 3.2 打捞抽油杆和绳索 3.3 管卡处理 3.4 复杂打捞 3.5 套管的修理 第一节 井下作业施工质量标准 1.1.井下作业施工原则 1.1.1作业施工符合QHSE(Quality,Health,Safety,Environment.即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要求。表达了井下作业施工以质量为主,以健康、安全、环境保护为前提的现代管理要求,摒弃了速度第一,无视工程质量、无视人员健康与安全、无视环境保护的旧的管理模式。1.1.2
4、 施工必须到达设计要求,资料齐全、准确。1.1.3 施工过程不许损害油层。对低渗、低压和重水敏储层尤为重要。1.1.4 施工后井筒、管柱情况清楚,下井管柱符合设计要求。1.1.5 完井后井口与井场交接设备齐全、完好、标准、符合甲方要求。1.2.施工工序质量标准 1.2.1 压井质量标准 1.2.1.1.压井必须遵守压而不喷、压而不漏、压而不死三原则。目的是既保证作业施工安全又不损害油层。1.2.1.2 压井液必须与地层相配伍,相对密度、粘度、固体颗粒含量等主要指标符合设计要求。标志是:压井液不与地层液产生结垢,不产生水敏、盐敏等敏感性堵塞及固体颗粒对储层的堵塞。1.2.1.2.1.相对密度为
5、1 的可用清水。1.2.1.2.2 相对密度为 11.18 的可用卤水或盐水。1.2.1.2.3.相对密度为 1.181.26 的可用浓卤水或氯化钙水溶液。1.2.1.2.4 相对密度超过 1.26 时可用氯化镁水溶液或其它如氯化锌等无固相压井液。3 1.2.1.3.压井液相对密度以1式计算,附加压力 Pb 取值 11.5Mpa。计算公式:HPbPar100 -1 式中 r-压井液的相对密度 Pa-静压或原始地层压力,MPa H-油层中部深度,m Pb-附加压力,取值 11.5Mpa 压井管柱深度不超过油层中部深度时,压井液相对密度计算公式2 hhHiPbPar100-2 式中 h-实际压井深
6、度,m i-压力梯度,MPa/m 公式的依据是压井液对地层产生的回压大于储层静压。附加压力 Pb 的取值对气层、高油气比储层和深层应更高些。1.2.1.4.压井液备量为 1.5 倍井筒容积,压井施工必须连续进行。1.2.1.5 压井方式选择。1.2.1.5.1 循环压井。1.2.1.5.1.1 井内油管和油套环空间通道畅通时一般采用循环压井。1.2.1.5.1.2 地层产气量大时尽可能采取正循环压井,此时应控制回压保证压井效果。1.2.1.5.1.3 压井液出口性能一致后方可停止压井。1.2.1.5.2 挤压井。1.2.1.5.2.1 井内仅有油管或油套环空一条与产层相通通道时采用挤压井。1.
7、2.1.5.2.2 挤压井前油管或套管先放空,之后再挤压井液。1.2.1.5.2.3 挤压井施工前应按地层吸水压力 1.31.5 倍对地面压井管线试压合格。1.2.1.5.2.4 挤压井要准确计量,挤入量一般不超过油层以上井筒容积。1.2.1.5.2.5 重复挤压井时,尽可能将前次挤入的压井液放喷干净。1.2.1.5.2.6 挤压井施工,应在限压范围内尽量提高挤入排量。1.2.1.5.3 灌注压井 1.2.1.5.3.1 对地层漏失严重的井应进行灌注压井。1.2.1.5.3.2 压井前应测量井筒液面高度。1.2.1.5.3.3 压井后观察 30min,井筒无液流则压井结束。1.2.1.6 压井
8、对作业的其它要求 1.2.1.6.1 压井后要抓紧起下作业施工,中深井时间不应超过 12h。1.2.1.6.2 压井后起下作业与清腊探砂面的时间不超过 48h。1.2.1.6.3 打捞落物、处理井内复杂事故时,压井措施应服从施工需要。1.2.1.6.4 低液面抽油井检泵作业时尽量不压井或半压井。1.2.1.6.5 具备不压井条件可进行起下作业的井不压井。1.2.1.6.6 具备回收条件的井,压井排出液应回收进站;不具备回收条件的井,排出液应集中进罐后回收。严格环保管理,为排出液不落地创造条件。1.2.1.7 参考标准 SY/T 5587.3 93 压井替喷作业规程 4 Q/SL13781998
9、 作业施工油气层保护要求 Q/SL102494 卤水压井溶液 Q/SL064792 P5 无固相压井液 1.2.2 拆装井口质量标准 1.2.2.1 压井后应及时拆卸井口,进行作业施工。1.2.2.2 检泵井拆装井口。四步骤:1偏转驴头;2卸掉防喷管和光杆;3起出抽油杆和泵柱塞;4卸掉大四通以上螺丝,抬下总闸门以上采油树。1.2.2.2.1 拨驴头。1.2.2.2.1.1 将驴头运转在上死点停车,刹住死刹车。1.2.2.2.1.2 将合适的方卡子在靠近防喷管顶面处卡住光杆,然后松开刹车下放驴头,松开光杆,原受力方卡松开后再刹死刹车。1.2.2.2.1.3 卸掉原光杆方卡,提出悬挂器。1.2.2
10、.2.1.4 打开驴头锁销,松开刹车,启动驴头至上死点,再刹住死刹,驴头自然偏转。1.2.2.2.2 卸井口。1.2.2.2.2.1 关死所有进站阀门。1.2.2.2.2.2 卸掉防喷管和光杆,起出井内泵柱塞和全部抽油杆。1.2.2.2.2.3 卸掉大四通以上 12 条法兰螺丝,抬掉总闸门以上采油树。1.2.2.2.2.4 卸松拿掉法兰钢圈、内护丝、松开顶丝。1.2.2.2.2.5 将井口卸掉的螺丝、钢圈等另配件整理、清洗,存放在工具架上待用。1.2.2.2.3 装井口 1.2.2.2.3.1 作业结束后应装好生产井口。1.2.2.2.3.2 钢圈、钢圈槽及油管头应干净,涂上黄油,就位安装。1
11、.2.2.2.3.3 装上内护丝,上齐顶丝和所有螺丝,并对角逐个紧固,法兰面装平。1.2.2.2.3.4 接好与站连通管线。1.2.2.2.3.5 下完泵杆装好防喷管。1.2.2.2.4 调防冲距,挂驴头,试抽。1.2.2.2.4.1 下完泵、杆后调好防冲距,卡住光杆。1.2.2.2.4.2 将驴头转向下死点,关好锁销。1.2.2.2.4.3 挂好悬绳器,卡住方卡试抽上不挂,下不碰。1.2.2.2.4.4 试抽出液憋压 1.2Mpa 以上为合格。1.2.2.2.4.5 井口干净,井场符合交井条件可交井。1.2.2.3 非检泵井拆装井口。1.2.2.3.1 按施工需要逐一拆卸井口各联接处,不许损
12、坏原设施。配件原拆原装,不刺、不漏、不缺,符合生产要求。1.2.2.3.2 钢圈、钢圈槽及油管头内锥面要清洗干净,涂上黄油,确保密封可靠。1.2.2.3.3 法兰面必须上平,螺栓对角均匀上紧,螺栓露出螺母长度 35mm。安装井口的关键工序:1钢圈、钢圈槽清洁、涂油;2法兰面上平;3螺丝上全、对角上紧;4顶丝上紧。1.2.2.3.4 新装井口的套管短节质量必须合格。套管接箍内螺纹,套管短节外 5 螺纹要涂抹高压密封脂,高油气比井、气井和高压注水井应缠绕聚四氯已烯塑料带后按标准紧扣。1.2.2.3.5 井口采油树安装另部件齐全、规格、干净。1.2.2.4 未射孔井采油树安装后必须整体试压合格。1.
13、2.2.5 甲已双方现场交接,办理交井手续后方可撤离井场。1.2.2.6 参考标准 Q/SL 0882 93 采油井口装置维修与安装 Q/SL 0266 89 KY25/65 型采油井口装置 1.2.3 搭井口操作台质量标准 1.2.3.1 为了安全生产,井口起下作业必须先搭操作台。1.2.3.2 操作台高度、长度、宽度应适应井口安装自封封井器和和起下操作的需要。1.2.3.3 操作台应搭接平整、牢固可靠、透水、防滑、卸装方便。1.2.3.4 操作台组装结构应适应防喷需要,方便开关闸门和抢装井口。1.2.3.5 操作台上不许放采油树、游动滑车,不许连接电线,存放小件工具、配件等。1.2.4 起
14、下油管、抽油杆质量标准 1.2.4.1 起下油管 1.2.4.1.1 起油管前应检查顶丝卸松程度是否符合要求。1.2.4.1.2 试提油管挂时人员撤离井口,观察拉力计吨位变化,以井架安全负荷为限,提不动时查明原因进行处理。1.2.4.1.3 起油管前应搭好油管架和油管滑道。1.2.4.1.4 起出油管排放在油管架上,10 根一组排整齐。1.2.4.1.5 起下油管拉送走滑道时应装护丝。1.2.4.1.6 下井油管的要求 1.2.4.1.6.1 油管要彻底清洗、清蜡。1.2.4.1.6.2 油管要仔细检查是否有弯曲、变形、腐蚀、裂缝、孔洞和螺纹损坏等,不合格的不能下井。1.2.4.1.6.3 油
15、管应用相应油管规逐根通过,油管规选用符合表 2.11 规定,长 8001200mm 外径比油管内径小 3mm。1.2.4.1.6.4 下井油管应严格执行三丈量规定,即首次丈量、换向丈量、复查丈量;由班长、资料员、技术员三岗各自丈量、检查、计算无误,累计复核误差每 1000m 小于 0.2m。1.2.4.1.7 下井油管必须丝扣干净,涂丝扣油或密封脂,油管要上满上紧扣。上扣扭矩参考表 2.12 推荐油管上扣扭矩。1.2.4.1.8 起下油管时,井口操作与司机手配合要协调,防止工程、人身事故发生,单吊环操作或砸伤人。1.2.4.1.9 起油管过程中应按规定及时向井筒灌注作业液,油管起完应把井筒灌满
16、,以防井喷。1.2.4.1.10 起完油管后,假设因故暂不下油管时,应先下少量油管后坐上井口。1.2.4.2 抽油杆的起下操作 1.2.4.2.1 起抽油杆应搭好抽油杆桥。1.2.4.2.2 起下抽油杆的工具,如吊卡、大钩、扳手等必须完好适用。1.2.4.2.3 井架要找中。使井架滑轮、游车、井口在同一中心线上。6 1.2.4.2.4 起出抽油杆时,要逐根卸扣,拉到抽油杆架上10 根一组摆放整齐。1.2.4.2.5 起杆遇卡时,要细心活动解卡,防止强拉硬提将抽油杆拉长拔断。活动无效时,可用抽油杆倒扣器倒出抽油杆。1.2.4.2.6 假设遇卸不开扣,可用加长扳手卸扣,严禁用榔头敲打接箍。1.2.
17、4.2.7 下井抽油杆应认真检查,有扭曲、弯曲、裂痕、接箍偏磨、丝扣损坏的抽油杆不能使用。1.2.4.2.8 抽油杆下井时,丝扣要干净,涂上丝扣油。1.2.4.2.9 抽油杆下井对扣时要吊直,防止错扣,抽油杆上扣要有足够的扭矩,上紧扣后台肩不许有间隙,上扣扭矩符合表 2.22 要求。1.2.4.2.10 为使上扣扭矩更均匀,推荐使用气动或液动抽油杆钳,要及时检查动力钳压力表和钳子本身,确保动力钳性能良好。1.2.4.2.11 上扣时,假设接箍面与接头台肩面接触不良,应卸开、清洗、检查、涂油后重上。1.2.4.3 参考标准 SY/T 5587.6 93 起下油管作业规程 1.2.5 清腊质量标准
18、 1.2.5.1 起出或需下井油管、抽油杆、泵应彻底清蜡,到达见本色、无死角程度。1.2.5.2 起出的油管、抽油杆可在现场用锅炉车清蜡,但最好回收到油管、抽油杆维修场集中清蜡。1.2.5.3 泵筒、活塞清腊后,活塞装入泵筒上交。1.2.5.4 井下工具清洗、清蜡后,仔细检查、描述、以便回收或备用。1.2.5.5 不允许在清蜡后的油管、泵、杆上站人、行走、沾泥、污染。1.2.5.6 油管清蜡后,应用油管规逐根通过。1.2.6 洗井质量标准 1.2.6.1 根据施工设计要求需洗井的必须洗井。1.2.6.2 洗井进口管线必须用高压管线连接,并按设计施工压力的1.5 倍试压合格;出口管线须固定,末端
19、采用1200弯头。1.2.6.3 洗井液性能要求 洗井液和洗井方式应根据不同井况进行设计。1.2.6.3.1 洗井液与油水层产出液应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常用油层水或首站污水。1.2.6.3.2 洗井液不能使地层粘土矿物发生膨胀。1.2.6.3.3 低压漏失地层应加入增粘剂、暂堵剂,或采用低密度的汽化水、泡沫洗井液洗井。1.2.6.3.4 稠油井洗井液应加温并加入降粘剂或高效洗油剂。降粘剂如 KSX-A、HKJ-1,清洗剂可用 LGS-2、YS-1、HKQ-1等。1.2.6.3.5 结蜡卡泵的抽油井,洗井液温度应高于 70。1.2.6.3.6 洗井液相对密度、粘度、PH 值和添加剂性能符合施工设计
20、要求。1.2.6.4 洗井液储备量为井筒容积 22.5 倍。1.2.6.5 洗井按设计要求可采用正洗井、反洗井或正反洗井交替方式进行。1.2.6.6 洗井时注意泵压变化,控制排量有小到大,同时注意返出液情况,正常情况下应连续进行,一次完成。1.2.6.7 泵压升高洗井不通时,应停泵分析原因及时处理。7 1.2.6.8 洗井质量应达设计要求。1.2.6.9 洗井返出液应回收或进池,不能造成环境污染。1.2.6.10 参考标准 SY/T 5587.7 93 洗井作业规程 1.2.7 检下泵操作质量标准 现场应用的抽油方式或抽油泵多种多样,如:管式泵、杆式泵、电潜泵、喷射泵、螺杆泵、水力泵等。此章仅
21、以管式泵为例。1.2.7.1 检泵时应查清漏、脱、掉、卡等检泵原因,并详细描述。1.2.7.2 洗井。把活塞提出泵筒,先用热水替出井内原油后洗井,洗井标准符合 1.2.6 规定。1.2.7.3 起出井内抽油杆、油管等全部管柱,包括尾管。抽油杆柱上常见的附件有:加重杆、脱节器、防磨器、刮蜡器、防脱器等。有杆泵抽油管柱上通常的附件有:砂锚、气锚、泄油器、回音标等附件。1.2.7.4 起泵到井口,应根据泵径的不同正确选用并扣好吊卡。1.2.7.5 假设泵筒内有落井活塞,起活塞时应固定好泵筒后抽活塞,防止墩钻、泵筒断落。1.2.7.6 旧泵起出活塞后清洗干净,装入泵筒,由泵班专车回收。描述资料、跟踪卡
22、由技术员移交。1.2.7.7 新泵应专车专运,随带合格证、跟踪卡等资料。1.2.7.8 新泵现场交接,应验收泵吸气量大小,凡尔是否灵活好用,丝扣是否完好,泵筒与活塞间隙是否符合要求,三级标准以下泵不得使用。1.2.7.9 起出油管在下井前须按规定清腊、清洗和检查合格。1.2.7.10 探砂面冲砂。1.2.7.10.1 油井下泵前一律要探砂面,如砂面超过标准,则要冲砂。1.2.7.10.2 探砂面一律采用光油管硬探,严禁带其它工具。1.2.7.10.3 砂面深度以油管管柱悬重下降 10KN20KN 时,连续 3 次深度误差小于 0.30.5m 为准。1.2.7.10.4 冲砂应根据井况正冲或反冲
23、。管柱下至距砂面 12m 处大排量冲至设计深度后洗井,出口液含砂小于 0.2%为合格。正冲砂冲刺力大,但混砂液上返速度慢,携砂能力差,容易砂卡管柱;反冲砂冲砂液下流速度慢,冲刺力弱,但混砂液上返速度快,携砂能力强,不卡管柱。1.2.7.11 下井工具必须仔细检查、丈量、记录型号、标准、长度等有关资料数据。配下尾管长度应符合技术要求。1.2.7.12 下入活塞进工作筒时应慢下、慢入到底,严禁下冲固定凡尔。1.2.7.13 老井转抽必须探人工井底、冲砂、套管刮蜡。1.2.7.14 参考标准 Q/SL 012688 抽油井有杆泵检泵标准 SY/T 5587.5 93 油水井探砂面、冲砂作业规程 1.
24、2.8 起下封隔器质量标准 1.2.8.1 封隔器由工具队专人负责清洗、拆、装、维修、试压、检验、存放。附有档案、合格证。1.2.8.2 现场使用应有专车、专人运送交接,轻装轻卸,不得磕碰、沾油污、泥污。8 1.2.8.3 现场交接应仔细检查,符合技术要求,性能可靠。1.2.8.4 下井前应记录型号、标准、配下深度,与其配合使用的其它工具的次序,连接位置准确。1.2.8.5 带封隔器管柱,尾管不少于 35 根,下管速度每小时不超过 2530根。1.2.8.6 井口操作摘吊卡上提高度不超过 30cm,上扣打背钳,丝扣涂油上紧。1.2.8.7 下封隔器管柱井口必须装自封,起管时在封隔器出井口前 2
25、 根油管卸掉自封。1.2.8.8 下管应在计算不剪断坐封销钉深度处试坐封一次,检验封隔器性能。1.2.8.9 下管途中应注意拉力计悬重变化,防止中途突然坐封。1.2.8.10 起管解封,应先解封释放胶筒,并反复活动使其变形恢复后才正常起管。1.2.8.11 参考标准 Q/SL 008687 Y211 型封隔器井下作业操作程序推荐作法 SY/510686 油气田封隔器通用技术条件 SY/T 5105 1997 油气田用封隔器分类及型号编制方法 油气田用封隔器分类及型号编制方法 表 1 封隔器分类代号 分 类 名 称 自 封 式 压 缩 式 楔 入 式 扩 张 式 分 类 代 号 Z Y X K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第三 井下 作业 施工 质量标准 技术 要求 教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