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精品讲义《诗词五首》.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精品讲义《诗词五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精品讲义《诗词五首》.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教学本课,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领略诗词的风格,掌握古诗词学习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古诗文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些古诗。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研读品味,体悟诗歌的表现手法。4、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5、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教学重点】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教学难点】反复阅读,领会作
2、者意志和情趣。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1、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素材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 诗经 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二、解题 1检查学生作者介绍。教师补充。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东晋末年,陶渊明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追
3、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 20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三、研习课文 1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2)补充饮酒的注释。喧:吵闹的声音。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辨:说明。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
4、背诵这些古诗借助注释课后练习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研教学重点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教学难点反复阅读领会作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第一课时我国的诗(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5)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
5、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2 课文研讨。(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
6、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3欣赏品味。(1)名句品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2)诗的最后两
7、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些古诗借助注释课后练习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研教学重点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教学难点反复阅读领会作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第一课时我国的诗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四、布置作业。(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第二课时 一、导语
8、提示学生齐背所学杜甫诗歌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三、采用不同的读法读出诗的意境、内容 1、个读、齐读结合读出诗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2、范读、品读读出诗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
9、胜簪。四、问题探究,赏析诗歌 1.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何作用?句句景语皆情语。昔日繁华的长安,竟被毁到残破不堪的地步,实在令作者痛彻心扉。首联在内容上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颔联在上联描写的基础上,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抒发了对离别的伤感,字字痛彻心扉,悲伤之情跃然纸上。3.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些古诗借助注释课后练习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研教学重点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教学难点反复阅读领会作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
10、字词障碍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第一课时我国的诗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4.尾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了细节描写。诗人以生活的一个细节因焦虑而频频搔首,刻画了一个典型的忧国思家者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5.如何理解春望一诗中诗人的形象?读了全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华,耳闻鸟啼,感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他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
11、发,发现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一位思家恋国、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6 诗歌小结:这首诗歌描写了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了解相关文学文化常识(1)简介作者 李贺(790 816):字长吉。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2)写作背景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这首诗的背景是唐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战争。二、朗读、赏析 1、读(1)、听朗读录音。(2)、自由朗读。(3)、读诗韵:读准字音和节奏。1-2 句“紧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词五首 2023 年部编版八 年级 上册 语文 精品 讲义 诗词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