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新高考Ⅰ卷A卷)(全解全析).docx
《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新高考Ⅰ卷A卷)(全解全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新高考Ⅰ卷A卷)(全解全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A卷)语文全解全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 自然也会随之改变。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人们的整体行为模式 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 变。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 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 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
2、,并叠加在了原有的乡 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 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 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 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 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 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 或生计意义上的。此时,乡村生活的基调或其基本结构仍旧还是以农业为主、辅 之
3、以工业的。只是先前的那种“工”的存在会更多地体现在农业以外的手工劳作 上,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 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人们在农业的基底上借助 乡村工业化去实现物质生活面貌的根本改观。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 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B. “小鲁入伍却没有领到枪,因而显得十分拘束理解错误,“小鲁站在房 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小鲁拘束是性 格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枪。故
4、选Bo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玫瑰花图案“从床前跳回窗帘”“悄悄爬上墙”,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时 间的流逝,也增添了文章的灵动气息。8 .作者通过女性视角,描写温馨的夜色和孩子们安睡的场景,笔触细腻,凸显 了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小说主题。C.本文淡化情节,用简笔勾勒人物,通过简洁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出一系 列特征鲜明、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D.文中多次写到左轮枪的子弹,数量由“六颗”变为“五颗”,反映了 “我” 心境的改变,也顺势引出后文的故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凸显了歌颂和平
5、追求幸福生活的小说主题”错,小说以现实与回忆穿插 的方式叙述故事,不管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保家卫国才是小说的主题。故选B。8 .小说中的“枪”在不同的场景中具有不同内涵,请找出三处加以分析。(6分) 【答案】小鲁为没有枪而脸红,这时枪是军人身份的象征;我拿着枪朝敌机开枪,枪是抵抗敌人、保卫群众的武器;在我接过牺牲的营长的枪时,枪是一种斗争精神的传承。【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情节内容和物象内涵的分析能力。首先找到文本中不同场景中的“枪”描写:“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
6、经背上一枝枪” 然后思考战争中“枪”的基本含义,“枪”的象征义,“枪”的主旨义。最后组织答案,分条书写。9 .同为战争题材小说,茹志娟的百合花叙事完整连贯,表现了战争年代的 人性之美,本文的叙事方式却与之不同,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本文采用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的叙事方式,这样 的叙事方式强调了过去与现实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勇于战斗的主题,与百合 花不同。或:因为两篇小说表达的主题不同,枪突出表现的是勇于战斗的主题, 所以采用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的叙事方式,强调过去与现实的 对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方式的能力。开篇写和平年代,”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
7、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 梦啊”先从梦境写起,写“我”因为没有一枝枪而遭到敌机的欺凌;然后转入对十几年前经历的回忆“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 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围攻”,“我”是全 营唯一没有武器的人,“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 来”引出“我要一枝枪! ”的强烈愿望;“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 “不是 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伏的思潮”又转回现实场景, 是小鲁引发“我”对“一枝枪”的感慨;“小鲁是战友的儿子”“孩子扒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 “你怎 么没有枪?”“我看
8、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写小鲁与孩子的对话,引发枪的话 题;“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牺牲了,一起七个”又 从现实转入鲁西南战斗的回匕,因为没有武器,宿营的村子一下子牺牲了七个人;“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一个翻身,把小义抱在怀里”又回到现实的 叙述;“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 “营长 牺牲了”“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 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再次回到回忆的叙述中,营长牺牲, “我”得到了营长的手枪;“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又转换回到现实;“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
9、,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 的时候,交给组织”进入过去的回忆;“虽则是轻风徐来,但凉气更重了。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回到现 实的叙述;“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 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回忆用这这枝枪打 敌机的场景;“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 的军装,向我告辞”“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 一枝枪”最后回到现实,写小鲁当兵离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
10、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 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 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 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 其如此也。(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文本二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 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
11、。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 石日:“光外托靡心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 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及安石称疾不出, 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日:“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 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 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 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 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
12、既 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怪,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 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 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日:“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 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注释:靡iJ (mo):规劝,直言劝谏。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光/外托蒯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 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B.光/外托蒯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 左右使预国论此
13、/消长之机也/C.光/外托靡IJ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 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D.光/外托廉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 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司马光表面上直言劝谏皇上,内心却在讨好下臣。所说全部是危害国 家政务的,所结交的人都是对国政有危害的人,如果想将司马光安置在身边,让 他参预讨论国家大事,这是关系到国家走向繁荣还是走向削弱的关键。“外托靡上之名”与“内怀附下之实”为对称句式,结构一致,各自成句, 排除CD;“而欲置之左右”为省略句,应为“而欲置之(于
14、)左右”,“左右”解释 “置”的地点,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故选A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 字与此含义相同。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 含义相同。C. “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候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 含义相同。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 “诚”字含义不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8. “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第一个“举”为“施
15、行”,第二个“举” 为“攻克,占领”。句意: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 安定,国力强盛。故选Bo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等逐 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说服力。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 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 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 俸禄的多少,而
16、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错误,原文是说“陛下 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是司马光说自己“为人正直”,“有 军事才能”于文无据。故选Co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4分)(2)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4分)【答案】(1)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把它交给有关部门的官吏(去执行),这不算侵夺官吏职权。(2)枢密,是掌管军事的,官员各有各的职责,不
17、应当拿其他事情来说话 (或“不应当言及其他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则”,去卜“修”,修正;”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为”,是。(2) “枢密,兵事也”,判断句;“官各有职”,官员各有各的职责;“以 他事为辞”,拿其他事情来说话。14 .文本二中司马光分析了青苗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时间久了老百姓变得日益贫困,遇到战争或灾荒,弱者死于荒野, 强者聚众为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 馍,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
18、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文本一: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 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 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 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 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 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 之间的道理就得到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 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
19、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 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 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 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 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 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文本二:壬申年(1071 ),任命司马光担任枢密副使,司马光坚决推辞不肯拜官。当 初,司马光跟王安石一向交情深厚,等到王安石推行新法,写信给王安石再三陈 述变法之弊,又跟吕惠卿在御前讲席展开辩论,王安石很不高兴。皇帝想要重用 司马光,征求王安石的意见。王安
20、石说:“司马光表面上直言劝谏皇上,内心却 在讨好下臣。所说全部是危害国家政务的,所结交的人都是对国政有危害的人, 如果想将司马光安置在身边,让他参预讨论国家大事,这是关系到国家走向繁荣 还是走向削弱的关键。司马光的才能怎么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他处在高位, 那些有反对意见的人会倚重他。韩信树起汉的红色旗,赵地士兵勇气丧失。现在 任用司马光,这就是给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树起一面红色旗帜。”等王安石称病 在家,皇帝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推辞说:“陛下所以任用我,大 概是了解我疏狂率直,也许对国家有点好处。如果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使我荣耀, 而不听取我的意见,是将官位当作私恩,而不是真正任用人
21、。我只是拿俸禄和职 位作为自己的荣耀,而不能拯救百姓于灾难之中,这是盗窃国家的名位和车服仪 制来为自身谋私利。陛下果真能够罢掉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施行青苗、 助役等法令,即使不任用我,我得到的恩赐也很多了。青苗钱散发以后,使者担 心他们拖欠债务,一定要让富人替穷人担保,以后贫穷的人不能偿还债务,就会 向四方逃走;富裕的人不能离开,一定会被责令偿还其他人家所欠的债。十年以 后,贫困的人跑光了,富裕的人也变成穷人了。常平仓也废了,有军队来攻打我 们,接下来又有饥荒,这样羸弱的百姓一定会死于沟壑,强壮的必然聚集成为盗 贼,这是这件事必然到来的结果。”他多次上疏,皇帝派人对他说:“枢密,是 掌管
22、军事的,官员各有各的职责,不应该拿其他事情来说话。”司马光回答说: “我没有接受任命,就还是侍从,对于任何事情没有不能说的。适逢王安石复 出主持政事,皇帝才下诏书允许司马光辞职,收回敕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 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军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 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参寥子:即诗僧道潜,常与苏轼相酬和。元祐六年,苏轼因治理有功被召 进京任职,临
23、行作此词赠道潜。谢公:指谢安。晋书记载,他身为重臣, 却渴望造一条大船,沿水路归东山,后因病重未如愿。西州路:谢安去世后, 羊昙经过西州时忆及故人,恸哭而去。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头,以风向多变以及潮水涨退等景象暗指世事的无常,表意比较 含蓄。8. “几度斜晖”以转瞬即逝的黄昏,表达诗人对相聚美好却无比短暂的伤 感之情。C.共赏西湖、访春山之雅事,“空翠烟霏”之妙趣,都强化“诗人相得” 的意味。D.诗中的情景涉及古代、往昔、眼前、来年等时间维度,气度恢弘,情感 深挚。【答案】B【解析】A项涉及词的开篇。“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两句有 眼前
24、景,又含心中情,“风” “潮”涌动,无情与有情。结合词的交际情境, 可以推想而知,苏轼与道潜的友谊,自然写遍杭州处处,尤其是杭州众多风 景名胜之地,如西湖揽胜,钱塘观潮,这里自然是对钱塘观潮这一代表性景 象的情境回忆。“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这里的“有情”“无情” 自是引人遐想,想到与好友相别之情;而“来” “归”更有苏轼官场仕途的归 去来的意味。语言与意境的含蓄与隐喻性,具有丰富的联想功能。A项的表述, 初读词句可能就是写风物人情,结合苏轼要离杭、写词与友话别的情境,也可以 体悟到抽象“世事无常” “来归不定”的意蕴。初读之下,A项可能有疑问处,但放置于情境中,又有合理之处,这里不妨先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高 第二次 模拟考试 试卷 语文 新高 全解全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