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第十六章中外文化交流复习重点.docx





《《中国文化要略》第十六章中外文化交流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要略》第十六章中外文化交流复习重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文化要略第十六章中外文化交流一、填空1 .传说海上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神山,山形如壶,又称“三壶山”,为仙人所居之地,有长生不老之药,以黄金白银为宫阙。据说 齐人徐福在秦始皇时期,曾帅童男童女千人,东渡求药。2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至敦煌后,分 为南北二线。北线经现在的吐鲁番、库车、喀什,南线经现在的若羌、 和田、莎车,在今马里(古木鹿城)汇合,经里海南沿、巴格达,抵 达地中海东岸,转至罗马各地,全长七千余公里。3 .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时的航线是:以广州为起点,驶出珠江口,转向西南方,绕过海南岛东岸,再西南行,贴近越南沿海,越暹罗湾 至马六甲海峡,沿海峡向西北
2、,经印度半岛,过孟加拉湾抵达今斯里 兰卡,然后渡阿拉伯海,驶入波斯湾。4 .中外交通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就是明代郑和下西洋。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及其副手王 景弘受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的派遣,先后七次率领船队下西 洋。他们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县浏河镇)出发,经越南南部、 爪哇、苏门答腊和斯里兰卡,到达印度西岸,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 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郑和船队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 航程之远,不但在15世纪的中国航运史上,而且在当时的世界航运 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郑和是回族人,本名马三保,因随朱棣起兵“靖宗教的传播与交流,是世界各民
3、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与学习的重要渠 道。由于宗教哲学涉及人生领域的许多重要重要课题,触及民族文化 的内核,因此,它的影响是深刻的、巨大的,是人们无法估量的。中 外佛教交往无可置疑的证明了这一点。4 .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对中日交往的贡献。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至隋唐时代达于频繁往来的鼎盛时期。这时, 中国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处于先进地位,唐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高度发 达,而尚在“大化革新”前的日本,社会发展还落后于中国,因此,中日之间的交流,日本取积极、主动的态势,如饥似渴的吸收中国文化,先后派出使团、学生和学问僧到中国来吸取营养。在隋代,日本共派出遣隋使五次,特使高向玄理等人专程到华来学习佛法;在唐 代,
4、从公元630年到公元834年的二百余年中,日本共派出遣唐使18次(有的资料说19次),其中有16次(有的资料是15次)到了中国。使团成员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每次人数由二 百五十人左右增加到五百人左右,最多的一次达651人,船只从两只 增加到四只。那时日本的航海技术还很落后,连利用季节风向航海的 技术都没有掌握,因此每次来华使团都要付出巨大的牺牲,文献记载 的遇难者达五百余人,但他们为学习中国的文化锲而不舍,舍生忘死。他们来华后,大多入国子监所辖的“六学”就读,学问僧则四处拜师, 论道讲法。他们在中国学习的内容包括了文物典章制度、生活方式、 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回国后终于
5、在奈良时代以“大化革 新”为契机,使日本实现了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封建社会。在中国留学的日本人,其中有许多成就卓著,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作出 了贡献,如南渊清安、高向玄理等都是仿照中国井田制度实行班田制、 促成“大化革新”的关键人物;吉备真备、空海等则是借助汉子,创 造日本假名字母的直接贡献者。中国的围棋也由吉备真备带往日本。膳犬丘则将尊孔仪式带回日本。有些留学生则长期留在中国,如阿倍 仲麻吕(中国名字晁衡),随第八次遣唐使入唐,在长安完成了学业, 参加了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官至秘书监(国家图书馆馆长),与李 白、王维等大诗人交厚,中间曾渡海回国,临行前唐玄宗、王维赋诗 送行,不幸遇险而还,李白以
6、为他遇难,曾作哭晁衡一首:日本 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成为中日友好的千古绝唱。5 .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元代时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达20年,著有马可波 罗游记,是有史以来由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中国的船队及造船技术,使阿拉伯航海界耳目 为之一新,同时也轰动了来往于亚欧之间的威尼斯商人,以致对欧洲 的船舶设计产生了一种新的启示,造成了后来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海 奇迹。欧洲殖民者因此而开始了对东方的殖民扩张。罗马教皇借助葡 萄牙、西班牙的炮舰,组织耶稣会,派遣传教士,加紧向东方扩展宗 教势力。西方的科学技术及其思想就随
7、着耶稣会传教士的东行而传到 中国来了。这些传教士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便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利玛 窦于公元1582年来华,县在澳门研习中文,次年进入肇庆,获准建 筑教堂,并开始传教。他与各级官员和社会名流交往,宣讲欧洲文物 和典章制度,介绍西方的天文、算学、理化知识,将自鸣钟、地图、 天象仪器和三棱镜陈列于室任人参观,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1589 年,利玛窦到韶州,大力结交官绅,攻读儒家经典,改穿儒服,习用 儒礼,企图北上进京。公元1601年,利玛窦等人抵达北京,朝见明 神宗,献上天主经像、自鸣钟、万国图及西洋琴等礼物,获准在宣武 门内居住传教。利玛窦在京期间,以尊儒为旗号,以所著天主实义为蓝本,不
8、遗 余力的进行传教活动。由于他在传教时注意吸纳中国传统文化,融儒 学与天主教义于一体,因而在明朝官绅和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朝野名流先后洗礼,成为明末中国 天主教的三大支柱。徐光启还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李之藻则随利玛窦学习地理和历算。双方在编译科学著作过程中,交 流中西学术成就,沟通中西学术传统,为中西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路 径。1610年,利玛窦在京去世,葬于北京二里沟。墓址在今北京市 委党校内。其后,西方传教士龙华民、艾儒略、毕方济、汤若望等相 继取得合法身份,先后供职朝廷,并在徐光启的保举下参与修订历法、 制造枪炮、清朝建立后,德国传教士汤若
9、望备受信任,以一外国人第 一次出任清政府的钦天监(掌管天文历法的机构)监正,直至光禄大 夫;后来又有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出任钦天监监正,为清王朝主持制 造天文仪器,有的传教士还在宫廷充当表匠、画师、药师、御医等, 为推进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西方各国来华的传教士,以传教为其根本目的,但他们为了传教,也 努力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的典籍,了解中国社会,顺应中国风俗,从而 也受到中国文化的熏染。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他们开始向欧洲,向他 们的国家,提供中国的更真实的信息,介绍中国文化。利玛窦首先于1593年把四书译成拉丁文;1626年,法国人金尼阁又将五经译成拉丁文,在杭州刊印。其后,比利时人柏
10、应理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中哲学家孔子等等。在译介的基础上,西方传教士又陆续出版研究性的著作,如法国人白晋的易经要旨和马若瑟的经传议论等 等。在介绍中国典籍的同时,传教士对中国的文明史也发生了浓厚的 兴趣,于是,介绍中国历史和地理的著作便接连出现。最早的一本是 西班牙人们多萨于1585年在罗马出版的西班牙文中华大帝国史, 接着又有意大利人卫匡国的中国历史、法国人冯秉正的中国通 史等,随后法国人杜赫德编撰的中华帝国志,于1735年在巴黎 印行,成为欧洲人研究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此书的第一卷记述 各省地理和历朝编年史,第二卷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第三 卷介绍宗教、道德和医药等,第四卷则专
11、门研究满、蒙、西藏、朝鲜。后来轰动欧洲的赵氏孤儿就收藏在中华帝国志之中。中国这个地处远东,具有与欧洲各国完全不同气质的煌煌文明大国, 经过传教士们的介绍,便成为欧洲启蒙运动者吸取精神力量的源泉o 中国古代哲学、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以及宋明理学所提倡的基本原 则,大大丰富了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伏尔泰,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等 人的思想理论。莱布尼兹对中西文化作了恰当的比较:“欧洲文化的特长在于数学的、思辨的科学,就是在军事方面,中国也不如欧洲;但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就大大不如中国人了。”后费尔巴哈也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这个帝国的 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
12、繁荣,必须仰赖道德。”由 此,在欧洲国家一度出现了仰慕中国的风尚,流行一时的洛可可艺术, 正是吸收了中国艺术生动、优美、自然的风格;盛行于欧洲社会的中茶、瓷器、漆器、丝绸、刺绣,也是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的体现;中国的人物、山水画法影响了欧洲的画家;中国园林艺术的亭台楼阁和湖光山色也出现在欧洲人的庭院之中,等等。宗旨,当欧洲传教士把西方学术与文化带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的学术和文化也同时传到了 欧洲。他们的传教活动造就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会,造成了中国人 民和欧洲各国人民前所未有的了解和沟通,其贡献是不容忽视的。附录 二楼1 .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和江西滕王阁,被誉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我国的其他古楼
13、有江苏南京的景阳楼、江苏徐州的燕子楼、江苏 镇江的万岁楼、浙江金华的八咏楼、四川成都的散花楼、云南昆明的大观楼、山西永济的鹳雀楼、山西万荣的飞云楼和秋风楼等等。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3 .清代的三楼诗词在历代作品中是数量最多的。4 .三楼诗文兴盛的表现:、唐宋以来的千百年间,以三楼为舞台的文学创作活动频繁不断,有关三楼的诗文作品层出不穷,产生了许多千古不朽的名篇,出现了一系列三楼文学专集。这是我国文学史上少有的现象,也 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现象。在我国的封建社会,文人早有饮酒赋诗、诗酒相娱的风尚。唐宋以来, 此风更盛,文人学士常常在亭台楼阁之所,觥筹交错之际,尽悲欢感 慨之意。三楼就是这种
14、诗酒两热的活动场所。有关三楼的诗文也大半 是这类活动的产物。登临三楼的文人或则群集宴饮,或则自饮自赋, 都显示了三楼文学创作活动所具有的华夏特色。我们从文献记载中可 以看出,三楼的诗酒活动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以酒为主,诗助酒兴。这种情况多属喜庆活动,更多欢快气氛,如王勃所参加的洪州(今江 西南昌)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举行的重阳盛宴,写下文学史上的不朽名 篇滕王阁序。诗酒并重,排闷解怀。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张说。张说贬官越州,兼南楼(即岳阳楼),日与赵冬曦、尹懋及其子张均 登楼赋饮,诗酒唱和,各有所作,使岳阳楼开始名闻天下。在这里, 我们看不出诗酒谁主谁副。酒者,消愁也;诗者,抒怀也。二者结合 的非常紧密
15、。这种形式的活动,都为到三楼来的失意文人所仿效。 以诗为主,酒则次之。这种情况多属文人相聚。如明末南昌文人集社, 以滕王阁为活动中心,他们吟诗作赋,评论时局,其意并不在饮酒。然而,三楼的诗酒之举并不限于文人。历代的世风侵染,也使王公将 土及至农民领袖也愿意在楼中风雅一番。元末朱元璋大败陈友谅后曾 在滕王阁设宴庆贺,并命儒臣即兴赋诗于阁上。明末张献忠割据武昌, 也曾题诗黄鹤楼上,令下属相和。但这些诗作没有流传下来。这足以 表明,以三楼为舞台的文学创作活动,不但有历代文人的纵的延续性, 而且有其他阶层的横的广泛性。清代的三楼诗词在历代作品中是数量最多的o明叶文庄绿竹堂数目 已有唐贤岳阳楼诗,清钱曾
16、述古堂书目也有岳阳楼诗集 两种,清钱谦益绛云楼书目也有陈公举和王延分别编的岳阳楼 诗。四库全书总目收有岳阳楼纪胜汇编和明、清滕王阁集。 明代的方孝孺曾为黄鹤楼诗卷作序。据明中叶董尊滕王阁集 和明末李嗣京滕王阁续集合计,收录了清以前的滕王阁诗文一千 一百余篇。虽然其中遗漏不少,但仍旧是我国文学史上应当予以注意 的名胜文学专集。二、唐宋以来的文学名家,几乎都同三楼发生过某种联系。他们的幸 福与痛苦、成功与失败、顺利与坎坷,都能在三楼找到某种痕迹。这 种现象又为我国文学史所独有而为世界文学史所阙无。与三楼最早发生联系的著名诗人,是南朝刘宋时的颜延之。颜延之在 由始安(今广西桂林)东归建康(今江苏南京
17、),途经巴陵(今湖南 岳阳)时,曾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五言诗一首, 诗中的巴陵城楼即后来的岳阳楼。但从颜延之以后到王勃在滕王阁作 序前的二百五十余年间,很难看到文化名人与三楼的具体联系。这说 明,当时业已存在的黄鹤楼和巴陵城楼,还没有进入文化生活的领域, 因而也极少的与文人发生联系。唐宋以后就不同了,在三楼饮酒赋诗、 命笔作记的名家,不可胜数。他们与三楼的关系一般来说也有四种情 况:在岳阳、武昌、南昌三地任职久居,常以三楼为诗酒之地。如 唐代的张说、杜牧,宋代的辛弃疾,元代的姚燧。往来经过,举步 登临,尝于三楼吊古伤今。他们之中,或者迫于国难,漂泊流浪,止 息于此,如唐之杜甫、宋之
18、陈与义;或者受贬斥与排挤,奔波求生, 经过于此,如唐之李白、韩愈、李商隐,宋之黄庭坚、张舜民,明之 杨慎;或是升迁调动,奉命出巡,舟车驻足于此,如唐之白居易、宋 之陆游、明之杨基、清之黄遵宪。向往三楼,游历往观。这种情况 于名人中最多。他们有的是本地人士,或离三楼不远;有的则是外省 名流,喜于游历罢了。如宋之王安石、戴复古,元之虞集、丁鹤年, 明之汤显祖、袁宏道及其兄弟,清之蒋士锭、舒位、魏源、何绍基。本人并不曾至三楼,但应朋友之约撰诗文,为三楼壮美生色,如宋 范仲淹、苏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应滕子京之请而写,后者的 诗篇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也说明了作诗的 情由。总之,由于他
19、们的时代不同,遭遇不同,在三楼获得的感受和 表达的感情也就不同。三、三楼诗文中的名篇佳作,一直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千 余年来为人们传送吟咏,以至成为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诗文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崔颍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登岳阳楼 和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些作品,都因它们情景交融、气象不凡的 描绘而扬名中外0这种在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名胜与文学相得益彰的 现象,三楼也是比较突出的代表。唐宋以后的诗文选集中有很多关于 三楼的诗文。清末以后最流行的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则全 部入选王、李、崔、杜、范三楼名篇。崔颖的黄鹤楼更是在其在 世时就已
20、被收入文集。这些事实说明,三楼诗文名篇在当世和后世都 受到推崇,现在仍然为人们所热爱。5 .三楼诗文兴盛的原因。地域的:三楼俱在长江流域,极富山水之胜,是封建社会的文人官吏 南来北往、西去东还的必经之地。特别是江汉地区,河道纵横交错, 湖泊星罗棋布,由于古代的陆路交通很不发达,这一带就成为水路交 通中心。早在汉代以前,长江的通航之利已为古人所用。至于黄鹤楼 所在之武汉三镇,汉代已认识到它的交通枢纽作用O长江的航运之利, 随着历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益盛而不衰。因此,唐宋以来,文人出 川,官员入恕,都沿长江而行。此外,三楼之中,岳阳和滕王傍于洞 庭、鄱阳两大淡水湖,黄鹤下临长江,滕王倒映章水,都是
21、碧波浩渺, 江水奔涌的山水胜地。人们沿江往还,驻足停留于三楼,以登楼揽胜 为快事,是十分自然的。历史的: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基本上都在黄鹤流域。特别是周、 秦、汉、唐立国的关中地区,农桑为本,极其富裕。而江南地区仍处 于“火耕水耨”的阶段,地广人稀,生产落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 方连年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侨寓荆扬二州地区。人口的迁入,也带 入北方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迅速得到开发。隋炀帝开凿南 北大运河,促进南北交通和南北经济交流,使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 展,并超过黄河流域的水平。到了唐宋,长江流域的人口也超过黄河流域,经济中心完全转移到江南。南宋时,汉族政治中心移往杭州,南方的经济
22、文化更加繁荣。到元明清三代,海内一统,江南富足,对 外贸易和对外交通都以江南为中心。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的经济天地 里,长出长盛不衰的文化之树是理所当然的。文化的:三楼所在的长江两岸地区,曾经产生过以屈原为代表的璀璨 无比的楚文化。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而屈原 生前所活动的范围和死后所留存的遗迹,正好在三楼之间。如果我们 把这种文化渊源上推到春秋甚至更早的时代,那么传说中的“黄帝张 咸池之乐于沿庭之野”,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伯牙鼓琴而 六马仰秣”和伯牙绝琴谢知音等,也正好发生在这个区域。如果把这 种文化渊流再下推到两汉三国,贾谊贬谪于长沙,徐稚高卧于南昌, 魏蜀吴之间
23、惊心动魄而又威武雄壮的历史场面,也正是在这里展开。这都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上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 也证明两汉文化有相当水平。在这个文化的基础上,长江流域的文化 水平才能在南北朝以后,伴随着它的经济基础得以迅速提高,并逐步 超过黄河流域的文化。三楼文学在这一文化母体里显得格外繁荣,是 一点也不奇怪的。文学本身的:中国文学的民族传统之一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寓情 于景。这一传统从诗经就开始了。但汉末王粲的登楼赋才是 登楼感赋的开始,借眼前所见景物抒写悲愤,为中国文学创作的借景 抒情打开了一条新路径。之后,西晋文学家张载,入蜀省父,作等 成都白蒐楼诗,描绘成都地区的繁华富庶,借以表达他
24、眷恋兹土的 心情。接着,南朝颜延之、刘义隆、刘义恭、刘孝绰、萧纲、江总等 难”有功,赐姓郑。5.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是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他在元代来到中国。意大利人利 玛窦是传教士,著有天主实义,他的传教活动注意吸纳中国传统 文化,融儒学与天主教义于一体,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朝野名 流先后受洗,成为明末中国天主教的三大支柱。徐光启还与利玛窦合 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李之藻则随利玛窦学习地理和历算。其 后,西方传教士龙华民、艾儒略、毕方济、汤若望等相继取得合法身 份,先后供职朝廷,并在徐光启的保举下参与修订历法、制造枪炮。清朝建立后,德国人汤若望以一外国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 要略 第十六 中外 文化交流 复习 重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