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红山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学期检测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我们中 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 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
2、好像把一 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 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 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 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 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 “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
3、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 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 家在鼎盛时期,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就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 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糊粉散,缩成一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 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 触。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 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
4、能侵犯大家的权利; 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 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 也? ”文信侯日:“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日:“臣行之。”文信侯叱去日:“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 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 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日:“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 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日:“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
5、”曰:“知之。” “应侯之用秦 也,孰与文信侯专? ”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 ”曰:“知之。” 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 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日:“请因孺子而行! ”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 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欤? ”曰:“闻之。” “闻张唐之相燕欤? ”曰:“闻之。” “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 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仝至贪臣五城以
6、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 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注】文信侯:吕不韦 武安君:白起。应侯:范雎(诃)。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 三十六县/与秦什一/B.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 三十六县与秦什一/C.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 三十六县/与秦什一/D.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
7、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 三十六县与秦什一/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质,文中是人质的意思。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国家作为保证,叫“质”或 “质子”。B.孰与,意思是“与相比,谁更,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与” 的含义相同。C “请因孺子”与“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因”的用法与 意义相同。D.币,古人指礼物、财物,“应具币”与屈原列传中“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中“币”的意 思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
8、一项是()A.文信侯请张唐到燕国做相国,张唐认为自己要到燕国去,必然经过赵国,那时一定会被赵国捉住,所 以他推辞了,这令文信侯不高兴。B.武安君在秦国对外战争中,为秦国夺取了不计其数的城邑,但在是否攻打赵国上与文信侯意见不一 致,就被绞杀在咸阳城外。C.甘罗见到张唐,以武安君和张唐、应侯与文信侯作比较,让张唐认识到拒绝文信侯的利害关系,成功 说服张唐主动接受使命。D.赵王割五座城池给秦国以扩大河间的地盘,是因为甘罗许诺割城后,秦国就会让燕太子回去,与燕断 交,转而与赵国一起攻打燕国。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2)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
9、广河间也。14 .文信侯与甘罗都要从赵国得到土地,但做法不同,请简要概述。【答案】10.A11. C 12. B13. (1)文信侯您还是让我试一试吧,为什么急忙呵斥我呢?(2)燕国与秦国互相不欺侮的原因,没有其他的因素,就是想攻打赵国,扩大河间的地盘。14.文信侯的做法:通过派人出使燕国,从而使燕太子人秦为质,后又想派人相燕,与燕结盟,联合攻打 赵国,用武力取得赵国的土地。甘罗的做法;先制造秦燕亲近欲攻打赵国的声势,而后,怂恿赵王割地绝秦燕之好,攻打燕国取得割地补 偿。在这一方略中秦不费一刀一枪轻易达到目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大王若能送给我五座城去
10、拓展河间之地,就能使秦国遣还太子丹,并具联合强大的赵国一道攻 打弱小的燕国。”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来拓展河间之地,秦国也让太子丹归燕。赵国攻打燕国,得上谷 三十六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请归燕太子”,“燕”是“太子”的定语,不可断开,排除BC;“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以广河间”是“割五城”的目的,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A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以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正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中“孰与”,与相比,谁更;句意: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 丽呢?C “用法与意义相同”错误“请因孺子”的“因”,介词,通过;句意:那我就通过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
11、国吧)。“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瑾”的“因”,介词,继,接续,接着;句意: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 上饥荒。D.正确。“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中“币”,礼物、财物;句意:假意命令张仪离开秦国,并用丰 厚的礼物以及委派人质来讨好楚国。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 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 “与文信侯意见不一致”错误。由原文“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可知,是 与应侯意见不一致。故选B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其”,表商量的语气,还是;“奚也”,为什么呢;“遽”,急忙;(2) “所以,的原因;“无异故”,没有其他的因素
12、;“广”,使动用法,使广,扩大。【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况信息的能力。由“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可知,文 信侯的做法:通过派人出使燕国,从而使燕太子人秦为质,后又想派人相燕,与燕结盟,联合攻打赵国, 用武力取得赵国的土地。由“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 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可知,甘罗的做法,先制造秦燕亲近欲攻打赵国的声势,而后,怂恿赵王割地绝秦燕之好,攻打燕国取得割地补偿。在这一方略中秦不费一刀一枪轻易达
13、到目的。参考译文:文信候吕不韦想攻打赵国来扩张河间的土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做大臣三年,燕太子丹入秦国成 为人质。文信侯又请张唐到燕国做相国。张唐推辞说:“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如果有)赵国人捉住 我,(那么他会)得到方圆百里的土地。”文信侯很不高兴地令他退下。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什么这般 不高兴呢?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做大臣三年,燕太子丹入朝为质。(一切就绪了),现在我 亲自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他竟推辞不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文信侯厉声斥道:“我亲自出 马他尚且不肯前往,你又怎么能让他前往呢?“甘罗辩解说:“古时项橐七岁时就当孔子的老师,我今年 已经十二岁了!文信
14、候您还是让我试一试吧,为什么急忙呵斥我呢? ”(于是)甘罗拜见张唐,问他:“您认为您的功勋比武安君如何? ”张唐说:“武安君战功赫赫,不可 胜数;攻城略地,不可胜数。我张唐的功勋不如武安君。”甘罗问:“您果真自知功劳不及武安君吗?” 张唐答道:“我确实知道。“甘罗又问:“应侯在秦国掌权的时候,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权势 更大? ”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候权势大。”甘罗问:“您果真知道应侯不如文信侯吗? ”张唐 说:“我确实知道。”甘罗说:“当年应侯想攻打赵国,可武安君阻拦他,结果应侯在离咸阳七里处绞死 武安君。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您却不肯前往,我不知道您身死何地啊!”张唐沉吟
15、道:“那 我就通过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他让人准备车马盘缠,择日起程。甘罗又去跟文信侯说:“请君侯替我备五辆车子,让我先去赵国替张唐打通关节。”于是甘罗去见赵王,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甘罗对赵王说:“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入秦为质的事 吗? ”赵王说:“我听说了。甘罗又问道:“大王听说张唐将到燕国为相的事了吗? ”赵王说:“我听 说了。”甘罗分析道:“燕太子丹到秦国,燕围就不敢背叛秦;张唐在燕为相,秦围也不会欺辱燕国。 秦、燕相亲,就是为了伐赵,赵国就危险了。燕国与秦围互相不欺侮的原因,没有其他的因素,就是想攻 打赵国,扩大河间的地盘。现在大王若能送给我五座城去拓展河间之地,就能使秦国遣
16、还太子丹,并具联 合强大的赵国一道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来拓展河间之地,秦国也让太子丹归燕。赵 国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刘长卿建牙吹角不闻喧,三十登坛众所尊。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渔阳老将多回席,鲁国诸生半在门。白马翩翩春草细,郊原西去猎平原。【注】李相公:李忠臣,战功显赫,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加同平章事衔,即为事实上的宰相。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选取“建牙”“吹角”等意象,表现了军营旌旗招展、鼓角震天和军令严明
17、的特点。B.颈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将老将和儒生对比突出李相公的威望及平素求贤若渴的精神。C.结句风格雄浑,状写将军骑着白马驰骋郊外,打仗似打猎,表现其作战能力出众。D.这首七言律诗对仗工整,用语委婉,生动细腻地勾勒出了一位保家卫国的将帅形象。16 .前人论此诗,认为颔联写出了千古将军风范。对这一评点应该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前半句写李相公把万贯家财都分给部下,盛赞其抚恤下士、大义豪爽和无私博大的大将军风范;后半句写李相公只身留下武器和忠勇来报答皇帝的重用,高度赞扬其不怕牺牲、忠君爱国的精神。【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
18、8. “运用对比手法”错,颈联写老将、儒生,并非将两者对比,也不是与李相公对比,而是说无论是老将 还是儒生都对李相公的才华心服口服。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家散万金酬士死” 一句,意思是李相公散尽万贯家财来抚恤为国捐躯的战士们。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 李相公为了抚恤为国捐躯的部下,把万贯家财都分给大家,赞扬了他抚恤下士、大义豪爽和无私博大的大 将军风范;“身留一剑答君恩” 一句,意思是李相公只身留下“一剑”来报答君恩。此句写李相公不惜一切代价报答 皇帝的重用,赞扬他不怕牺牲、忠君爱国的精神。(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9、(1)涉江采芙蓉中,”这两句话,诗角度变了,转为从远在 洛阳求仕的游子方面写。在这样一个季节里,自然想起家乡采莲一事,只是举目远望,回乡的路途绵延无 尽。(2)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展现了听书人的投入,侧面反映出说书人的技艺卓绝。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 技艺,这些诗句是“,(3)曹操的英雄形象历来备受文人称赞,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下“,”两句,把曹操把酒临风,举矛吟诗的潇洒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答案】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 醐酒临江 .横槊赋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20、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舫” “唯” “醐” “槊”。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礼之新疏的礼图具有一观就一目了然、一用则文意清晰可见的“图像”特质。“礼,履 也”,礼之内涵重在践行。礼图可谓“政治、社会、人生教育的基本教材”。冗繁的周礼图仪礼 图被司马光、朱熹等 ,编成简洁易懂的书仪家礼。这类居家礼仪规范得到广泛推广。城至今日,此类规范依然是一些地方家风、村风、社风的圭臬。礼图文献的影响力由古至今 ,且远播周边国家。当前,日本等国的礼图汉籍及具体礼仪依然 带有中国礼图文献和中国文化的深深烙印。全面整理和
21、深入研究礼图文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 对域外汉籍的整理,如钱宗武教授所言,“更能厘清汉文化在异域文化中的存在形态与演变脉络,发掘出 双方文化的共性因子与异质元素,通过中外文化对话,激活对话对象的历史记忆,提升对话己方的文化自 信”。礼图作为承载六经之本的重要载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不可缺失的文献依据与思想基础。 广泛深入开展礼图及礼图学研究,是深刻体认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前提条件。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
22、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 .删繁就简绵延不绝古为今用.礼图作为礼之新疏,具有“图像”之特质,观之则一目了然,用之则文意清晰可见。19 .比喻。文中把礼图里的规范比喻成可以据此作出决定或判断的根据,或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 准则;强调了礼图规范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生动形象,给人直观的感受。【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冗繁的周礼图仪礼图”“编成简洁易懂的书仪家礼”可知,此处是说司马 光、朱熹做了什么,使冗繁的变成简洁易懂的,据此可填“删繁就简”。删繁就简:删去多余的文字或内 容使简明扼要。第二处,此处与后文“且远播周边国家”形成
23、递进关系,应先说“礼图文献的影响力由古至今”还在,没 有断绝,然后才是传播其它地方,可填“绵延不绝”。绵延不绝:延续不断的样子。第三处,根据“礼图作为承载六经之本的重要载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不可缺失的文献依据与 思想基础”可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吸收古典文献的优点,可填“古为今用”。古为今用:吸收 古代的优点,扬弃缺点,以使现代更进步。【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分析句子主干:礼图具有“图像”特质。然后把剩下的修饰语变为独立的句子,可添加相应的主语或 谓语,如“作为礼之新疏的礼图”可改为“礼图作为礼之新疏”,“一观就一目了然、一用则文 意清晰可见”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析 内蒙古 赤峰市 山区 2023 学年 高一上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