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一下神话的概念。大家可能都接触过“神话”,比如很多人看过西 游记,其中有孙悟空上天入地的故事,大家在生活中把它当成“神话”。
2、而学术界的神话 概念是不大一样的,神话是关于神灵的具有神圣性的故事。孙悟空骂玉皇大帝是玉帝老儿, 他对神是一点儿尊敬都没有的,可见作者是根本不信的。所以,那些虚构的、作者并不相信 的,甚至完全当作开玩笑的这类神的故事,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学术界所说的神话。学术 界所研究的神话,是要有神圣性的。人们是真的相信、崇拜那些神灵,并且希望那些神灵能 保佑自己,这类的故事,我们才称之为神话。学术界定义的这个神话,是古人的宗教信仰和历史。古代那些讲神话的人。是把所讲的 神话里面那些神灵当作真实存在的,是自己真实信仰的一个对象。他把这个故事当作远古时 代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而我们今天是不会把它当历史的,我们
3、认为神话是古人的想象。如 今的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审视,这些神话确实是虚构的。在我们眼里,盘古开天地,那是绝对 的神话,而三皇五帝属于上古史传说,还不算真正可信的历史。但是,古人认为这些神话是 真的,他把它们都当作历史来看。从俗语“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可以看出, 古人是把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都看作连续的历史。神话也是古人的科学和艺术。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背景下,神 话实际是古人用他们当时最高的科学成就来用释世界,用他们的天文学、地理学知识来创造 出神话。所以说,古代神话是包含着古人的科学的,神话与艺术的关系就更明显些,从文学 角度看,这些神话故事,今天读来依然能够感
4、动我们,能够激励我们,所以它是古人的文学,故选Bo【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然后将题干中所提示的形象特点,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解读;最后选择词语、组织答案。 作答时一定要结合内容。本题要求分析小杨月楼和李金黎二人的“义”有何不同。从文章标题可知小杨月楼和李金鳌 二人是因“义”而结交的。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李金黎助小杨月楼脱困,二是小杨月 楼助力李金鳌,两件事情都办得爽快。李金鳌是俗世奇人,他侠肝义胆。他把义气视若生命, 广交朋友,对素不相识的人施以援手,而且不求回报;为上千兄弟的衣食想方设法,重义轻 财。小杨月楼是上海
5、名角儿,知恩重义。他获助返沪即寄回银票,不贪钱财;约聚名角义演 助困,临别赠银以示感恩。二人身上都表现了中国人对“义”的普遍认同和追求。据此整理 作答即可,注意用词要准确,条理要清晰。【9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作品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品语 言风格特点;然后从小说的创作背景、情节、人物及主题的表达需要上进行思考和分析;最 后组织语言分点作答。本题题干中已提示“语言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需要回答其对小说内容的表达有什么好 处。小杨月楼与李金鳌相识于天津,本文所写故事情节的引发地点主要是天津卫,所以用天 津方言,于读者而言很有代入感,突出其真实性。主人公李金鳌是
6、天津卫出名的一位大锅伙, 混混头儿,他具有江湖人的义气和豪爽,是俗世奇人。使用天津方言无论从身份、还是人物 形象塑造上都起到了极好的作用。据此分两点作答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也。初未知名,着鹏鹑赋以自寄。郡守鲜于嗣荐华为大 常博士卢钦言之于文帝转河南尹丞未拜除佐著作郎顷之迁长史兼中书郎晋受禅,拜黄门待 郎,封关内候。数岁,拜中书令,后加散骑常侍。初,武帝潜与羊祜谋伐吴,而群臣多以为 不可,唯华赞成其计。及吴灭,诏日:“尚书、关内侯张华,前与故太博羊祜共创大计,遂 典掌军事,部分诸方,算定权
7、略,运筹决胜。有谋谟之勋。其进封为广武县候。增邑万户, 封子一人为亭候,千五百户,赐绢万匹。”惠帝即位,以华为太子少傅。楚王玮受密诏杀太宰汝南王亮、大保卫耀等,内外兵扰。朝廷大恐,计无所出。华白帝:“玮矫诏擅害二公,将士仓卒,谓是国家意,故从之耳。今可遣治虞幡使外军解严,理必风靡。”上从之,玮兵 果败,及玮诛,华以首谋有功,拜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金章紫绶。 固辞开府。及赵王伦、孙秀将废贾后,秀使司马雅夜告华日:“今社稷将危,赵王欲与公共 匡朝廷,为霸者之事。”华知秀等必成篡夺,乃距之。华方昼卧,忽梦见屋坏,觉而恶之。 是夜难作,诈称诏召华,遂与裴俱被收。使者至曰:“诏斩公。
8、”遂害之于前殿马道南, 夷三旗,朝野莫不悲痛之。时年六十九。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 箧。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华所。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吴郡临平岸崩,出一石 鼓,槌之无声。帝以问华,华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为鱼形,扣之则鸣矣。”于是如其言, 果声闻数里。(选自晋书张华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郡守鲜于嗣荐/华为太常博士/卢钦言/之于文帝转河南尹丞/未拜/除佐著作郎/顷之/迁 长史/兼中书郎/B.郡守鲜于嗣荐华为太常博士/卢钦言之/于文帝转河南尹丞未拜/除佐著作郎/顷之/迁长 史/兼中书郎/C.郡守鲜于嗣荐华为太常博士/卢钦言之于文帝/
9、转河南尹丞/未拜/除佐著作郎/顷之/迁长 史/兼中书郎/D.郡守鲜于嗣荐华为太常博士/卢钦言之于文帝/转河南尹丞未拜/除佐著作郎/顷之/迁长 史/兼中书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受禅是指旧皇帝将帝位让给新皇帝。B.吴,吴国,三国之一,是孙权建立的政权,因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C.骆虞幡是一种绘有骆虞图形的旗帜,危险时,用以传旨解除武装,停止战争。D.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如三公、大将军、将军等,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华谋划伐吴,功成受到重赏。当初他与已故太
10、傅羊祜共创灭吴大计,等到吴被消灭后, 皇帝下诏书晋封他的官职,并给予奖赏。B.张华出谋划策,制止兵乱危局。楚王司马玮惹起内外兵乱,朝臣恐惧,束手无策,惠帝 采纳张华的意见,司马玮果然被打败。C.张华深明大义,身遭叛军杀害。张华拒绝参加赵王司马伦、孙秀等篡夺之事,他们就直 接去提拿并杀害了他,还灭了他家三族。D.张华博识多闻,当世无人可比。吴郡临平曾出现一个石鼓,用槌却敲不响,皇帝同张华, 照他的办法去做,鼓声果然传至数里之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遂典掌军事,部分诸方,算定权略,运筹决胜,有谋谟之助。(2)玮矫诏擅害二公,将士仓卒,谓是国家意,故从之耳。【答案】10.C
11、 11. A 12. C. (1)于是掌管军事,部署安排各方力量,制定谋略,策划战胜敌人,有出谋划策的功 劳。(2)司马玮以假诏书擅自杀害二公,将士仓促行事,认为这是国家旨意,所以听从司马玮。【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 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 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司,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 上的对称, 省略、 对偶、 反复等修辞。曰” “乎” “于” “而” “焉” “之” “也” “矣” “耳” “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 意。
12、作答时可先忽略选项中停顿一致的地方,分析停顿不一致的地方,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句意为:郡守鲜于嗣推荐张华为太常博士。卢钦向文帝进言,转任河南尹丞,未上任,又为 佐著作郎。不久,升任长史,兼中书郎。“华为太常博士”作动词“荐”的宾语,“卢钦” 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在“卢钦”前断开。排除A项。介宾短语“于文帝”作“言”的状语, 指出其对象,所以在“于文帝”之后停顿。排除B项。“转河南尹丞”是动宾短语, “未 拜”是结果,可单独成句,所以在“未拜”之前停顿。排除D项。故选Co【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
13、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 说,不正确的一项”。A项,“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理解有误,禅本义指古代帝王祭地礼,这里指让位。故选Ao【12题详解】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力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 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 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 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
14、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 现问题。本题要求选择“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他们就直接去提拿并杀害了他”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夜难作,诈称诏召华,遂 与裴俱被收。使者至曰:诏斩公。遂害之于前殿马道南”。故选C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 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 有:(1)典,主持、主管;部分,部署、安排;算定,制定、确定;运筹,制定策略、筹划; 谋谟,谋划、制定谋略。(2)矫诏,假托或假传的皇帝诏书;擅,独断、自
15、作主张;卒,通“猝”;仓卒,匆忙急 迫;谓,认为;是国家意,判断句,译为“这是国家旨意;从,听从。【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张华,字茂先,是范阳方城人。起初没有名望,作鹅鹑赋来寄托自己的心志。郡守 鲜于嗣推荐张华为太常博士。卢
16、钦向文帝进言,转任河南尹丞,未上任,又为佐著作郎。不 久,升任长史,兼中书郎。晋接受禅让后,官拜黄门侍郎,封为关内侯。几年后,官拜中书 令,后来加任散骑常侍。当初,皇帝暗地里与羊祜谋划伐吴,而群臣多认为不行,惟有张华 赞成这个计谋。等到吴国被灭,诏书说:“尚书、关内侯张华,先前与已故太傅羊祜共同制 定大计,于是掌管军事,部署安排各方力量,制定谋略,策划战胜敌人,有首倡谋划的功勋。 晋封为广武县侯,增加封邑万户,封一个儿子为亭侯,一千五百户,赐绢万匹。”惠帝即位, 任命张华为太子少傅,楚王司马玮接受密诏杀太宰汝南王司马亮、太保卫耀等,内外军队战 乱,朝廷十分恐慌,无计可施。张华对皇帝说:“司马玮
17、伪造诏书擅自杀害二公,将士们在 仓猝间,认为这是国家的意思,因此追随了他。现在可以派遣人执骆虞幡使外围军队解除戒 备,按理必定顺风而从。”皇帝依从了他,楚王司马玮的兵变果然失败。等到司马玮被杀, 张华因为首先出谋有功,授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金印紫绶。坚决推 辞开府。等到赵王司马伦、孙秀将废贾后,孙秀派司马雅在夜里告诉张华说:“如今国家将 有危难,赵王想与您一起挽救朝廷,做霸王的事业。”张华知道孙秀等人必定要篡夺大权, 就拒绝他。张华在白天刚躺下,忽然梦见房屋倒塌,醒来后厌恶这个梦。这天晚上灾难就发 生了,诈称诏书召见张华,于是与裴都被收捕。使者来了说:“诏书命令斩杀您。”于
18、是 在前殿马道南被害,灭了三族,朝廷内外没有不悲痛的。当时是六十九岁。一向爱好书籍, 遇难时,家中没有多余财产,惟有文史书籍充满案头书箱。天下秘本。世上稀有之书,都在 张华家。他因此博学多闻,世上无人能比。吴郡临平河岸崩裂,出了一个石鼓,敲击它而没 有声音。皇帝拿此事问张华,张华说:“可以用蜀地的桐木,刻成鱼形,敲鼓就响了。”按 他说的做,果然声音传出几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置酒宋祁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茄。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莱萸望辟邪。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
19、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破题,起句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领起全诗。B.重阳节登山饮菊花酒是自古传统雅事,“任落” 一词可见诗人酒后失态。C.此诗前两联描写了重阳节的良辰美景,设帐宴客、竞享欢乐的热闹场景。D.颈联一转,写登山所见之景,诗人游目骋怀,只见上下天光,一片清明。15 .尾联和首联是如何照应的?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风貌?【答案】14. B 15. (1)尾联“插茱萸”的重阳节习俗照应首联的登“高台”;尾联“太 守”的身份与首联的“复帐”“鸣笳”阔绰场面相呼应。(2)体现了诗人放浪形骸、豁达开 朗、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解析】【14题详解】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
20、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 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 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B项,“任落一词可见诗人酒后失态”理解有误。颔联“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 上花”分写登高与饮酒两个场面。“遨欢”、“促饮”二语,道出了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的 盛况。“任落风前帽” 一句活用典故(晋书孟嘉传: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 至,吹嘉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写出诗
21、人洒脱的心境。“争吹酒上花”,意谓争饮菊花酒。“任落”“争吹”两词相反相成,使诗人兴会淋漓之状毕现。故选Bo【1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照应手法,赏析诗人形象的能力。第一问,照应是文学创作中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指文章中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 互相关照与呼应。可使文章气血贯通、脉络清楚。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诗句,理解诗 歌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认真分析哪些内容有相互的关照、呼应;最后结合内容整理作 答。本题要求回答“诗歌内容尾联和首联是如何照应的”。诗歌首联大意是:我特别看重这 晚秋九月九美好早晨的风物清嘉,命人在高台上张起双重帷幕,让乐队奏响动听的琴瑟琵琶。 尾联大意是:我这白头太守
22、真是过份痴愚,指望避邪把茱萸插满了鬓发。每年的农历九月初 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 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诗的首联中登“高台”,尾联中的“插茱萸”都是重阳节的习 俗,形成照应。首联次句由“重”字引出,“高台复帐驻鸣茄”,气派十足。又是“高台”, 又是“复帐”,又是“鸣茄”,其场面之阔绰,气氛之热烈决非庶民之登高,而是富贵人赏 秋的情景。与尾联中“白首太守”的身份形成呼应。第二问,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题干中的“精神风貌”。可从两方面说,第一从精神状态, 一种状态反应一个人对待事物或者事情的认知、认可情况,或者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态度;第
23、二从面貌状态,通过这个人的面部表情反应对待事物的态度。然后结合诗歌内容,抓住关键 词语认真分析揣摩诗人的形象风貌。最后结合内容选择准确的词语加以概括。本题要求回答“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风貌”。尾联笔力所聚,精彩益显,以欣喜的心情、活脱的形 象作结。“白头太守真愚甚” 一句,幽默诙谐,乃诗人自画像,形神俱出。“愚甚”两字, 表面自嘲,实却矜持。“白头太守”,不仅刻画诗人与众不同的外貌,更表明了诗人的太守 身份。意谓“九日置酒”非一般登高,而是太守在宴游。结句“满插”为“愚甚”作了注脚。 古人有重九登高插茱萸以压邪的习俗。诗人故用“满插茱萸”的夸张笔法,描绘自己的放浪 形骸,豁达开朗,体现了诗
24、人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据此整理作答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 ,也 就是飞行的极致了。(2)杜牧(阿房宫赋)中“, ”两句,写阿房官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 现其雄壮之美。(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除春花秋月之外,“”也是勾起作者故国 之思的景象;而“”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答案】(1).不过数仞而下 (2).翱翔蓬蒿之间 (3).覆压三百余里 (4).隔离天日(5).小楼昨夜又东风(6).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张家口市 20192020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