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威远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威远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威远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U!I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威远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什么叫作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 就丑。比如称赞一个美人,你说她像一朵鲜花,像一颗明星,像一只轻燕,你决不说她 像一个布袋,像一条犀牛或是像一只癞蛤蟆。这就分明承认鲜花、明星和轻燕一类事物 原来是美的,布袋、犀牛和癞蛤蟆一类事物原来是丑的。说美人是美的,也犹如说她是 高是矮是肥是瘦一样,她的高矮肥瘦是她的星宿定的,是她从娘胎带来的,她的美也是 如此,和你看者无关。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
2、和科学家也是如此想。所 以他们费许多心力去实验最美的颜色是红色还是蓝色,最美的形体是曲线还是直线,最 美的音调是G调还是F调。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 人们应该都可以看到,应该都承认它美,好比一个人的高矮,有尺可量,是高大家就要 都说高,是矮大家就要都说矮。但是美的估定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一个人 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有些人欢喜辛稼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 人欢喜温飞卿而讨厌辛稼轩,这究竟谁是谁非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 从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了。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
3、们的说法却不一致。 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 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 “厚重” 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托尔 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说法既不一致, 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答数一 样。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 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在从个别事 物中见出普遍原理,如黑格尔、托尔
4、斯泰一般人所说的;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 活动,而美感并不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还不仅此,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 你看到峨眉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 第段“今年春早,除夕也是立春。一年的最后一天,竟又是春季开始的第一天”首先从 节令写起,点明了访梅的时节。第一段,“我不仅得到了梅花的消息,也寻着了梅花的踪迹”“那天,闻讯而去孙中 山纪念馆访梅的人汇成一股潮流写到孙中山纪念馆访梅。第一段,“也是梅展,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 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那是苏州 人一年一次的盛会
5、,我跟父亲去过好几次,留下好深好深的印象”回忆小时候在苏州老 家赏梅、跟随父亲看梅展。最后四段,“镁光闪闪,将我拉回现实”“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 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回到现实,写和朋友相约来年访梅。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结合第段“我不仅寻到了梅花的踪迹,更欣赏了梅花的高洁标格、傲岸丰神”,第段 “虽然是年轻的新生代,已颇具坚忍卓绝的精神、高洁超凡的标格。最难得的是习惯于 严寒酷冷、凌霜傲雪之姿”,第“那孤傲幽雅的仙姿,高洁坚贞的丰神,深深镌刻在 我们心版上”可知,文章以梅喻人,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这和“梅”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
6、的寓意是一致的。结合第段“就像我国的历法,配合四时节气,岁序不乱,真是宇宙大学问中的奇迹! 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时令准确,含义更是蕴藉无限”可知,文章开篇写了二 十四节气,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和尊崇。结合文中“江南素垂一枝春,艳好国花自有真。万紫千红齐仰止,冰肌铁骨见精神”“千 年老干屈如铁,一夜东风都作花”“邓尉山上梅花林,玉雪为骨冰为魂” “飞来香雾都成雪, 寻人梅花不见人”等可知,文章多处引用古典诗词,而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结合“庄严的殿堂洋溢着早春的氤氯,玉蝶梅清寝疏瘦,娇小的花朵白里泛着浅浅的粉, 仿佛羞晕轻染”“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
7、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 色泽如杏的杏梅”“那些爱梅成癖的梅痴围着梅花仔细品题,柱上壁际挂着些咏梅的对联 诗词,有一幅松青篆刻的竹屏似乎最具代表性”可知,文章多处描写典型的中国建筑和 环境布置,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结合“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 鸯梅”“有的苍劲古朴,有的奇倔突兀,有的狂放豪迈,有的仙风道骨”可知,文章 的语言有大量整句,广泛吸收了古代散文的骈文句法,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明显。 结合“噢,挚友,看我只顾在这里歌颂节令,让你好笑”“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的国花! ”“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唤醒了我最早的记忆,也唤回了
8、往日情怀.”“期盼着 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且让我抄下我最 喜欢的梅花颂,作为明日梅花之约的见证,效法梅花精神的期许”可知,文章抒发了浓 浓的思乡怀友之情,这种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见内容。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是岁,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偕。川人公孙弘对 策曰:“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 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赏 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则分职治;去无用之言,则事 情得;不作无用
9、之器,则赋敛省;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德者 退,则朝廷尊;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遂;罚当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 劝。凡此八者,治之本也。故民者,业之则不争,理得则不怨,有礼则不暴,爱之则亲 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臣闻之: 气同则从,声比则应。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 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 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时对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 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齐人辕固,年九十余,亦以
10、贤良征。 公孙弘仄目而事固,固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诸儒多疾毁固者, 固遂以老罢归。是时,巴、蜀四郡凿山通西南夷,千余里戍转相饷。数岁,道不通。士 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费以巨万计而无功。上患之,诏使 公孙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弘每朝会,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 不肯面折廷争。于是上察其行慎厚,大说之,一岁中迁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 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弘尝与公卿约议,至 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廷诘弘日:“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 皆信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
11、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 日益亲贵B.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 益亲贵C.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 益亲贵D.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 日益亲贵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2、()A.吏民,官吏与庶民,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的“吏民”意思相 同。B.对策,古指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文中即为此意;今指应对的办法 或策略。C.疾毁,疾,通“嫉、嫉妒;毁,与张衡传中“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的“毁” 意思不同。D.厚遇意思是优待。“厚”,优厚;“遇”与赤壁赋中“目遇之而成色”的“遇”意思不 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孙弘对策中阐述了君主施政必须讲“信,国家治理的八项措施以及达到“和”的最 高境界的重要性等内容。B.齐人辕固因为有文学才华被征召入京,公孙弘却对他心怀不满,辕固因而对公孙弘 提出了不要歪曲儒学的批
13、评。C尽管武帝经常采纳公孙弘的观点,但在公孙弘视察西南夷事件,返京奏报的时候, 他却没有同意公孙弘的意见。D.公孙弘曾经在皇上面前背弃与公卿大臣的约定来迎合皇帝的心意,这导致汲黯当廷 指责,认为他为人狡诈不忠。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飞(1)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2)弘每朝会,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答案】10.C 11. C 12. B 13. (1)礼义,是百姓甘愿服从的;用奖赏和刑罚来 推行它,百姓就不会违犯禁令了。(2)公孙弘每次在朝廷讨论问题时,总是列举陈述事情的端绪,让武帝自己抉择,不肯当面指责武帝和在朝廷上与武帝争辩。【解析
14、】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公孙弘上奏,遇到武帝不同意时,他不在朝廷上争辩。常与汲黯请求单独召见, 先由汲黯提出问题,后由公孙弘进一步补充,武帝经常听得很高兴,所提的建议都加以 采纳,因此,公孙弘越来越得到武帝的亲近和重用。“有不可”省略了主语“武帝”,“不廷辨”省略了主语“公孙弘 两处主语不一致,应断开, 排除AD;“天子常说”中,主语是“天子”,谓语是“常说”,“说”同“悦二高兴的意思,主谓齐全, 应在“常说”后停顿,排除B。故选Co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意思不同”错误。“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的毁意思是“诋毁
15、”“诽谤”,两个意思 相同。句意:儒生们有许多人嫉妒诽谤辕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都用眼睛 瞪着他。D.“上益厚遇之”的遇是对待”;目遇之而成色”的“遇”是“看到”。“遇”意思不同。句 意:武帝对他却更加优待。/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故选C。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因为有文学才华被征召入京“有错,原文“齐人辕固,年九十余,亦以贤良征。可知 “贤良”指德才兼备,在汉代是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辕固因而对公孙弘提出了不要歪 曲儒学的批评“有误,原文“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可知辕固不是批 评,而是希望。故选Bo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16、) “者,.也”,判断句的标志;“顺之”,推行它;“犯禁”,违犯禁令。(2) “每”,每次;“开陈”,列举陈述;“面 当面;“廷”,在朝廷上。参考译文:这一年,武帝征召官吏百姓中明晓当世政务、熟知古代圣王治国之术的人到朝廷任职, 命令应征者与各地进京的“上计吏”同行。川人公孙弘在考试时答道:“我听说上古尧 舜那个时期,没有尊贵的官爵和丰厚的奖赏,但百姓却相互勉励行善,不重刑罚,但百 姓却不犯法,这是因为君主为臣民做出了正直的表率,而且对待百姓很讲信用;到了末 代,有尊贵的官爵和丰厚的赏赐,但百姓却得不到劝勉,设立了严酷的刑罚却不能禁止 违法犯罪,当时的君主本身不正,对待百姓又不讲信用。用丰厚的
17、奖赏和严酷的刑罚, 还不足以鼓励行善、禁止作恶,只有靠讲信用,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所以,根据人的才 能而委任的官职,就能各司其职,做好工作;抛弃无用的虚言,就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不制作无用的器物,就可以减少对百姓的赋税;不在农忙季节征发役夫,不妨害民力, 百姓就会富裕;有德的人受到重用,无德的人被罢免,朝廷就尊贵威严;有功的人升职, 无功的人降级,群臣就会称意;判处刑罚与罪过相应,就能制止犯罪;给予奖赏与贤能 相符,就能劝勉臣子。这八项,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天下百姓,让他们各自从事生产就 不会发生争斗,事情得到合理的解决就不会怨恨,让他们接受教育知道礼义就不会使用 暴力,君主爱护他们,他们就会亲近
18、君主,此是统治天下的当务之急。礼义,是百姓甘 愿服从的;用奖赏和刑罚来推行礼义,百姓就不会违犯禁令了。我听说:气相同就能互 相影响带动,声相同就能互相呼应。现在,君主在上面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德义,百姓在 下面与君主相谐调,所以心和就能气和,气和就能形和,形和就能声和,声和就会出现 天地安和了。所以阴阳调和,风雨适时,甘露降下,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苗壮稻谷生 机勃勃,红色瑞草萌生成长,山岭不光秃,湖泊不干涸,这是天地安和的最佳状态。” 当时参加对策考试的有一百多人,太常奏报考试成绩,把公孙弘列为下等。对策上呈武 帝,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成绩提升为第一名,任命他为博士,在金马门伺应召对。齐人 辕固,已
19、经九十多岁了,也被选为贤良,征召入京。公孙弘斜着眼睛,不正视辕固,辕 固说:“公孙先生,一定要依据儒学论事,可不要歪曲儒学来迎合当世! ”儒生们有许 多人嫉妒诽谤辕固,辕固就以年老为名免官回原籍了。这时,巴、蜀等四郡开凿山险修 筑连接西南夷的通道,千余里外转运粮饷。过了几年,道路没有开通,修路的士兵疲惫 饥饿、遭受炎热潮湿折磨而死的人很多,西南夷又多次反叛,调集军队去进攻,军费开 支以万万计,却不见功效。武帝很担忧,下诏派公孙弘前去该地视察情况。公孙弘返京 奏报情况,极力批评开通西南夷没有什么作用,武帝不听从他的意见。公孙弘每次在朝 廷讨论问题时,总是列举陈述事情的端绪,让武帝自己抉择,不肯当
20、面指责武帝和在朝 廷上与武帝争辩。因此武帝看出他为人谨慎厚道,善于辩论,熟悉文书法令和具体的官 府公务,又会用儒术加以文饰,对他非常欣赏,一年之中升官到左内史。公孙弘上奏, 遇到武帝不同意时,他不在朝廷上争辩。常与汲黯请求单独召见,先由汲黯提出问题, 后由公孙弘进一步补充,武帝经常听得很高兴,所提的建议都加以采纳,因此,公孙弘 越来越得到武帝的亲近和重用。公孙弘曾经和公卿商定某一问题的处置意见,到了武帝面前,他却完全背弃了原来的约定,而迎合武帝的心意。汲黯当即在朝廷上批评公孙弘 说:“齐人大多欺诈而不忠诚老实;他开始和我们一道商定此条建议,现在却全都背弃 了,这是不忠!”武帝责问公孙弘,公孙弘
21、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思;不了解 我的人,认为我不忠。”武帝认为他说得对。武帝身边的亲信经常诋毁公孙弘,武帝对 他却更加优待。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萨都剌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 连云才啬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 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注: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词上片实写石头城空旷寂寥
22、之景,虚写昔日战争连年的苍凉悲壮之况。B.此词下片写离宫、辇路、松径、鬼火、明月等,营造了孤寂萧瑟的意境。C.此词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六朝形胜地”与“眼空无物。强化了感情。D.此词采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全部韵脚,因而堪称豪放派大作。15.简要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与萨都剌这首词所抒发的感情的异 同。【答案】14. D 15.相同点:怀古伤今,对世事变迁的伤感;对光阴虚掷的感伤。 不同点:萨词有对战争残酷的心痛;苏词抒发了自己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怀才 不遇)的感慨。【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此词采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全部韵脚,因而堪称豪放派大作”错。
23、此词堪称 豪放派大作的原因不是采用了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全部韵脚,而是因为他灵活 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对比、用典等),写世事变迁,抒发人生感 慨,思路开阔,境界宽广。故选Do15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写壮丽江山,下阕怀念少年英雄周瑜,最后用“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回到现实,“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表达对世事变迁的伤感, 对光阴虚掷的感伤。怀古伤今,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无成的忧 愤之情。本词是一首登临怀古词,主要描写石头城的荒凉残败,借助对“六朝形胜”及其历史遗迹 的吟咏,抒发了作者吊古伤
24、怀的情感。前五句复由昔而今,从王室衰落、宫廷荒芜方面 更进一步描写“六代繁华”的衰歇。以昔日的繁华激荡对比今时之萧条荒凉,突现出江山 依旧、人事沧桑的主题,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伤感,对光阴虚掷的感伤。不同点: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抒发 个人情感。苏轼如此向慕周瑜,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 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 廷的萎靡慵懦,他是非常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 现状。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精心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 的思想契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四川省 内江市 威远县 威远 学校 下学 第一次 阶段性 检测 语文试题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1215365.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