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1.按要求填空。,,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3)阿房宫赋中“,”两句,暗寓讽谏,含蓄告诫当朝统治者以史 为鉴。【答案】.浴乎沂 .风乎舞雪.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沂:“沂” “舞零”。还要注意不要丢掉虚词:“而” “之”“也”。2按要求选择。围绕“闵行区图书馆借阅情况”主题向图书馆借阅管理员展开调查,下列拟写的访谈问 题最适合的一项是()A.图书馆图书文献有哪些类
2、别,最有价值的馆藏是什么?B.哪一类图书的借阅比例最高,借阅人群有什么特点?C.某类图书为什么借阅比例高,有什么推荐的书吗?D.读者借阅周期一般多久,续借情况多吗?【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题干要求围绕“崇明区图书馆借阅情况”这一主题向图书馆借阅管理员调查。所以拟写的访谈的问题应 该以借阅管理人员比较熟悉的内容为宜。ACD所涉及的问题都比较有深度,更适宜于向图书馆的领导管理人员提问,比如A项“最有价值的馆 藏”这些问题,需要对图书馆所收藏的图书进行一些梳理研究方可合理的回答。C项“某类图书为什么 借阅比例高,有什么可推荐的”这样的问题,需要分析借阅的深层次
3、原因,对于一般的借阅管理员来说 也很难回答。D项关于“借阅周期”和“续借情况”等问题,没有做过专门统计的人也不好回答。 故选Bo3.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题目的能力。根据诗歌中的“长江”“落日”“前滩”可知,这里展现出的是江上的美丽风光,故标题应为“江 上”。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写秋日景色萧条冷落,富有画面感”错误。这两联描绘秋光烂漫,一片生机的景象。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首联中,“万里长江一叶舟,客心萧索已惊秋”,通过“一叶舟”传递出萧瑟的秋风,展现出寂寞
4、萧索 的人生感受。颔联和颈联中,“乱霞影照山根寺,落日光翻水面楼。浅浦耀金知跃鲤,前滩点雪见栖鸥”描绘 是秋 光,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之感,突出作者内心的无奈之感。尾联中,“少年壮气悲寥廓,未忍沧江下钓钩”突出辽阔江天的美景和垂钓沧江,归隐江湖的志向。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虚于 因极言 得失。而于禁延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 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 ”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 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
5、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 殿。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丹使辙熟议2辙尽言其弊。会 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 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 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 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 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
6、惟经义兼取注 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注】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三等为最高。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辙自谓必见黜()(2)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 17 .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范镇难之()D.担心D.连缀A.责问B,感到为难C.怨恨18 .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命辙之属
7、()A.写文章B.嘱托C.属下19 .第段画线部分句读正确的一项是()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B.辙性沉静简洁/ 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C.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D.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20 .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21 .第段画波浪线的两句刻画人物鲜明生动,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妙处。22 .结合第段苏辙谏言内容,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光皆不能从”的原因。【答案】16.免职,罢免 .仔细 17.B18.C19. D20 .朝廷内外知道
8、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 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21 .两处画线句,一处面对皇帝,一处面对执政的王安石,苏辙都敢于直言,直言其弊,不以对方位高权 重而畏缩不言,表现他正直耿介的品性。两处语言形式、刻画角度相似,形成回应,强化了人物形象。22 .苏辙以来年秋试时间将近、诗赋韵律功夫、治经诵读讲解皆不易为据,认为不能实行改变,一切照旧, 让天下举子定心向学,建议来年考试再稍作变动。司马光提出“欲改科举,别为新格”针对的是王安石“私 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改科举只是形式,革除王安石的影响是实质。苏辙的劝谏没有针对司 马光的
9、真实意图,从说理角度看没有针对性,所以司马光没有听从。【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黜:罢免,免职。句意: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免职。熟:仔细。句意: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难:感到为难。范镇感到为难。故选Bo【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属:属下。句意:让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性沉静简洁”和“为文汪洋澹泊”是两
10、个并列的句子,应在中间断开,排除AC;根据上边分析,“汪洋澹泊”是两个并列的词语,和前文“沉静简洁”相呼应,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Bo故选Do【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中外”,朝廷内外;“抵”,给,送给;“力陈”,竭力陈说。【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延之事,尤为切至”,意思是宋仁宗年岁已高,苏 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 切。“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意思是王安石拿
11、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 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这两处画线句,第一处是在皇帝面前的行为,第二处是在执政的王安石面前的行为,对于这两个位高权 重的人,苏辙都敢于直言,直言其中的弊端,不因为对方位高权重而阿谀奉承,表现了苏辙正直耿介的 性格特点。另外,“因极言得失”“辙尽言其弊”,这两处语言形式、刻画角度非常相似,前后形成呼应,起到了 强调的作用,突出了苏轼正直、不阿谀奉承的人物形象。【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看司马光为什么会提出“欲改科举,别为新格”的主张。文章说“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 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由此可知,司马光是因为王安石私自设
12、诗经、尚书新义来 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制度,另立新的条例。再看苏辙是如何回答的。苏辙说“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 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 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 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苏轼认为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 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 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
13、兼取注疏及各家议 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 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总体来讲苏辙的建议没有切中肯繁。司马光提出“欲改科举,别为新格”针对的是王安石“私设诗、 书新义考试天下土”,改科举只是形式,革除王安石的影响是实质。但是苏辙的劝谏没有针对司马光的真实意图,从说理角度看没有针对性,所以司马光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参考译文: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土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宋仁宗年岁 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
14、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 尤为激切。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免职。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范镇感到为 难。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落他。仁宗说:“本来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却因直言而抛弃 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 “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过了三年,为大名推官。 过一年,遭父丧。服丧后,神宗已即位二年,苏辙上书论政事,被召见于延和殿。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让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王安石拿青苗 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上奏请求发给几千 份度僧牒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
15、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 法实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 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 名给他。陈升之劝阻,任为河南推官。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 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 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 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
16、的释义兼 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 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 算晚。“司马光都不听。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 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 集都流传于世。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代王昭君谢汉帝疏【北宋】柳开臣妾奉诏出妻单于,众谓臣妾有怨愤之心,是不知臣妾之意也。臣妾今因行,敢谢陛下以言,用 明臣妾之心无怨愤也。臣妾少奉明选,得列嫔御;虽年华代谢,芳时易失
17、,未尝敢尤怨于天人;纵绝幸于明主,虚老于 深宫,臣妾知命之如是也。不期国家以戎虏未庭,干戈尚炽,胡马南牧,圣君北忧, 虑烦师征,用竭民 力;征前帝之事,兴和亲之策,出臣妾于掖坦,妻匈奴于沙漠,斯乃国家深思远谋,简劳省费之大计 也。臣妾安敢不行矣。况臣妾一妇人,不能违陛下之命也。(甲)今所以谢陛下者,以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戈,静边戍,是大臣之事也。(乙)今用臣妾以 和于戎,朝廷息轸顾之忧,疆场无侵渔之患,尽系于臣妾也。是大臣之事,一旦之功,移于臣妾之身 矣。(丙)臣妾始以幽闭为心,宠幸是望,今反有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戎,静边戍之名,垂于万代,是 臣妾何有于怨愤也。(丁)愿陛下宫闱中复有如妾者,臣
18、妾身死之后,用妻于单于,则国安危之事,复何 足虑于陛下之心乎!陛下以此安危系于臣妾一妇人,臣妾敢无辞以谢陛下也!【注】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和亲。掖垣:指皇宫。轸顾:深切怀念;侵渔:即侵夺。23 . “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我们在本学期学过与本文文体相同的课文是 。24 .下面的句子插入文中甲、乙、丙、丁中的 处最恰当。食陛下之重禄,居陛下之崇位者,日相,宜为陛下谋之;日将,宜为陛下伐之。25 .对第段画线句的写作用意理解最恰当一项()A.交代国家正处危难之际,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背景。26 突出当时汉朝战事正酣,君王迫不得己派昭君出塞。C.陈述长年战争耗尽民力,显示出塞和亲的
19、重大意义。D.描写匈奴南侵势不可挡,表明昭君出塞是为君分忧。26 .全文代拟王昭君口吻上疏汉帝,其写作用意是27 .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讽刺手法的表达效果。【答案】23.谏太宗十思疏24.乙 25.A26 .借古(王昭君和亲)讽今(北宋统治者一味妥协求和),或借题发挥。27 .汉统治者将本该由大臣承担的责任加于一个弱女子身上,讽刺了汉元帝做法的荒唐。通篇正话反说,表面上反复强调自己心存感谢,实则内心怨愤悲苦,讽刺效果更强。【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疏”是一种文体,是臣子分条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如“奏疏”。教材中学过谏太宗十思疏,就是魏
20、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提出十条建议,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 奢以俭,积其德义。【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联系文本内容,“日相,宜为陛下谋之;日将,宜为陛下伐之”,紧承乙处”是大臣之事 也”,“谋之”“伐之”都是大臣的事情。后面紧接“今用臣妾以和于戎”,与上文形成转折,联系紧 密。【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国家以戎虏未庭,干戈尚炽,胡马南牧,圣君北忧,虑烦师征,用竭民力”,是写当时汉朝正处于危 难之际,联系后文“兴和亲之策,出臣妾于掖垣,妻匈奴于沙漠,斯乃国家深思远谋,简劳省费之大计 也”,可知画线句的写作用意是交代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是王
21、昭君出塞和亲的背景。故选Ao【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北宋开国之初,宋太祖君臣以“先南后北”的政治方针,逐个拨掉南方各地的割 据小国,然心腹之患,夙夜之叹,仍然是雄踞北方而且占据幽云十六州的辽朝”,柳开“替”古代和亲 美女王昭君撰写临行前向皇帝的“告别信”,正是委婉提醒宋朝君臣不要仿效汉朝皇帝类似“和亲”的 怯懦政策,一味妥协求和,以免招致后世的讥笑,所以从写作手法上应是借古讽今。【2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要联系文本内容,“陛下以此安危系于臣妾一妇人,臣妾敢无辞以谢陛下也!” “是臣妾何有 于怨愤也”,汉统治者将本该由
22、大臣承担的责任加于一个弱女子身上,而王昭君没有任何怨言;实际上 王昭君不是没有怨言,而是有满心的怨恨悲苦,王昭君不仅不怨,反而反复强调自己心存感谢,讽刺效 果更强;也讽刺了汉元帝做法的荒唐。参考译文:臣妾接受皇上的命令出使嫁给单于,大家都说我怀有怨恨愤怒的心思,这是不了解我的心意啊。我 现在就要出发了,请允许我用文字来与陛下告辞,以表明我内心没有怨愤。我年少时接受皇家的选拔,得以列入嫔御(侍妾与宫女的总称);虽然岁月更替,美好的时节容易流 逝,不曾敢抱怨命运怪罪别人;即使得不到圣明的君主的宠幸,在深宫中等闲的老去,我知道(这是)我 的命数如此。想不到国家因为少数民族(作乱)不曾停止,战火依然热
23、烈,胡人的马匹到南方来放牧(入侵 南方的意思),圣明的君主担忧北方(的侵略),忧虑、烦恼、出师、征战,耗尽了民众的人力财力。追思 先帝的事,发起和亲的政策,从皇宫中派出我,到沙漠中去嫁给匈奴,这是国家深刻的思考和长远的谋 略,减少劳力和耗费的大计啊。我怎么敢不出行呢?何况我是一个妇人,是不能违背陛下的命令的。现在用来与陛下作别的,用来安定国家,稳定社稷,结束战乱,平定边关的,这是大臣的任务。现 在用我来和少数民族和亲,朝廷没有深切的忧虑,疆场没有侵略的忧虑,全拴在我身上了。这大臣的任 务,有朝一日的功绩,全都转移到我的身上了啊。我最初以安静的呆在宫中为想法,收到宠爱为期望, 现在反而有安定国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海市 高级中学 2021 2022 学年 一下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Word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