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上海市金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金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学年第一学期质量监控高三语文试卷2022年12月(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一部分积累应用(10分)1 .按要求填空。(1),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2)出师未捷身先死,o (杜甫蜀相)(3)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 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答案】.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骚 .长使英雄泪满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骚” “长” “襟” “茕” “孑”等。2 .按要求选择。(1)下列红楼梦中片段,不能印证乡土中国中相关概念
2、的一项是()A.这门子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今告打死人之薛,就 系丰年大雪之雪。也不单靠这三家,他的世交亲友在都在外者,本亦不少。老爷如今拿谁去? ”(红 楼梦第四回)一一差序格局B.刘姥姥道:“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 们还好;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亲近他,故疏远起来。”(红楼梦第六回)一一从欲望到 需要C.秦氏道:“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 趁今日富贵,将祖至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红楼
3、 梦第十三回)一一乡土本色D.贾母笑道:“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 么过的。”贾母笑道:“凤Y头,不许恼了,再恼我就恼了。(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一一无讼(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 O o ,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乐曲声中”等,首先“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交代了于漪老师授奖的地点,而现场雄壮激昂的向祖 国致敬则突出了颁奖仪式的隆重、气氛的热烈庄重。再看颁奖者,是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
4、这就写出了这个奖项的规格之高,更是以此凸显出于 漪老师所获荣誉的含金量高。“人民教育家”奖章表明了于漪老师被国家高度认可,让国人敬仰。作为一 名普通教师,于漪老师为何能获此殊荣,读者读到此处不仅会产生疑问,这就为下文交代于漪老师获此殊 荣的原因做了铺垫,引出下文对于漪老师的生平经历等的介绍。【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特点的分析能力。第(5)和第(18)段都独句成段,第(5)段是用一句话来总结于漪老师的品质。“高度自觉的使命与信 仰” 一句是对于于漪老师从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共和国的人民教育家最重要的动力何在的回答,简洁明了。 此句独立成段,起到强调的作用,引起读者注意,从而突出于漪老师的
5、品质。这一句又是一个总括句,下 文就围绕着使命与信仰而展开,详细具体的分析于漪老师使命与信仰的由来。第(18)段也是独句成段,“但这还不够”是承接上文对于于漪老师通过阅读世说新语四库全书简明 目录来走进中华文化之门而来,于漪老师通过阅读世说新语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来走进中华文化之 门只是开始,所以她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更进一步,所以,此处“但这还不够”,表明于漪老师对自己还有 更高的要求。而从下文可知,于漪老师要“让文化与自己的身心打成一片”,而且要“力行”。所以“但 这还不够”既承接了上文于漪老师对中华文化的学习,有引出下文于漪老师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内容。意 思上有所递进,更强调出于漪老师做法的难能
6、可贵。对知识的渴求永远不知足,才能让自己在为师为学的 道路上走得更远,才能取得更辉煌的成就。综上分析,两句独句成段的句子都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都突出了于漪老师的优秀品质,使得 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本文写作对象是于漪,但文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叙写于漪的“老师们”,是否削弱了人物通讯选材的 典型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具体分析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来做出判断。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是于漪老师,于漪老师献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受到了国家的肯 定,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奖章。但她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她身上的高度自觉的使命感与信仰的
7、形 成与她的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于漪的“老师们”,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深深地影响了 于漪,才促使其一步步拥有高度自觉的使命与信仰。文中列举了于漪老师的几位老师,“初中教国文的黄 老师,每堂课都全身心投入,走进教材与文中的人同悲同喜,身历其境,自己感动,然后再向学生放射文 字波、情感波。他的课堂深深感动了于漪” “高中数学毛老师,不但教给了于漪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且教 会了她严谨的做人道理” “一年级国文老师是方令孺教授,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等,文中所选择 的老师各有千秋,从各个方面对于漪产生影响。这些“老师们”通过他们的行为,为于漪树立了榜样,对 于漪以后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
8、响。所以,这些“老师们”给于漪成长为“人民教育家”起到了启蒙和影 响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就不会有于漪今天的成功。作者通过写这些“老 师们”,交代了于漪身上“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思想的来源,用“老师们”的精神衬托出了于 漪的精神。所以并没有削弱人物通讯选材的典型性。【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本题属于探究性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将本文归类。如果认为应将本文归类于“抱负与使命”单元,可以从于漪“高度自觉的使命与信仰是她人生的重要动力” 这一方面来进行论述,使命感和信仰正对应“抱负与使命”的主题,所以将
9、本文归类于“抱负与使命”是 正确的。此处要选取的理由:以“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和精神追求。自打 从教那天起,于漪就有明确的使命追求。母校江苏省镇江中学的校训一切为民族伴随她终身。还如第 七段“她念兹在兹的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过去,正是我们民族的奋斗精神与无数先贤的奉献牺牲, 才有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新中国;今天,祖国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依然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与付 出。作为中华儿女,我深感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如果认为应将本文归于“劳动光荣”单元,可以从本文主要记述了师者楷模于漪的人生故事,他以自己的 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
10、,在教育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获得人民教育家奖章。她是 一位普通的教师,是一位普通的劳动者,她的事迹体现了劳动的价值。所以将本文补充在“劳动光荣”单 元也是合适的。此处要选取的理由:于漪作为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获此殊荣。她的教育事迹和贡献必将 永远写在共和国史册上!于漪从教68年,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共和国的人民教育家。炮火连天中,于漪 辗转求学。这些都体现着她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的探索与追求。三、(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杜甫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红【】桃花嫩,青【】柳叶新。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12 .根据诗歌的题目判断,本诗可以
11、归类于()A.送别诗B.咏物诗C.酬和诗D.拜谒诗13 .请选择你认为最恰当、最精彩的一组词语填入诗歌的空白处,并说明理由。A.映、照 B.愁、怨C.走、过 D.入、归(1)我的选择是()o(2)我的理由是。【答案】12.C13.D“入”和“归”写出了桃花刚刚变得红艳,柳条才开始泛青的状态。与题目中的“早春”相照应,又和 后面的“嫩”“新”相吻合,“走”与“过”无法表现桃花柳条新生的特点。同时“归”“入”化静为动, 使画面充满生机,而“映”“照”没有这一效果。颈联以春天生机勃勃之景,反衬作者内心因年老、思乡、 战乱等原因而产生的愁与悲,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其悲。而“愁”“怨”二字则过于直白。【解
12、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题材的能力。题目是“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结合“酬”字分析可知,诗人的表丈李都督写了首诗给诗人,诗人便写 下本诗来酬答,本诗是酬和诗。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颈联写在大好的春天里,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诗句以乐景写哀情,这样美好的春 景,“入” “归”二字,是化腐为新之法,极生动传神地写出早春的特点,写出生命的复苏与萌动,岁序 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娱;“嫩” “新”引发诗人的伤春、伤老之感,诗人由眼前春景更触动思乡之情。“入” “归,,二字,和题目中“早春”二字呼应,表明写诗的时
13、候刚刚入春,所以“桃花”“柳叶”刚刚 长出来,“红”“青”两种颜色只是初露端倪,与这种状态最吻合的动词就是“入”“归”,从冬天刚转 到春天,所以“红色”和“青色”似乎和人一般,也刚从外面回到“桃花”和“柳叶”身上,运用拟人的 手法,赋予人格化,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 “桃花”的“初红”,柳叶的“初青”,照应了 “嫩”和“新 同时富有动态美。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用初春富有生机的画面,反衬诗人的年华老去,归期无日的感伤。 A. “映” “照”虽然表明了 “桃红柳青”,但缺少情趣,不够生动。B.“愁”“怨”虽然采用了拟人手法,但是与初春的气氛不符,更像写暮春,且“愁”“怨”二字过于直 白。C. “走”
14、 “过”虽然有动态感,但是与“初春”不符。故选Do四、(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与子俨等疏陶渊明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独能兔?子夏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 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天永无外请故耶?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电勉 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 莱妇,抱兹苦心,良独罔罔。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 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5、。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 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 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 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 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注】1四友:孔子的学生颜回、子贡、子路、子张,为孔子四友。2二仲:指汉代的两位隐士羊仲、 求仲
16、。3莱妇:老莱子的妻子。春秋时楚国的老莱子,在蒙山之南隐居躬耕。楚王用重礼来聘请他做官。 他的妻子竭力劝止他说:“今先生食人酒肉,受人官禄,为人所制也,能免于患乎? ”老莱子便与妻子一 起逃隐于江南。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与物多忤 ()(2)败絮自拥() 15.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1)机巧好疏() A彳艮生疏B.喜爱梳理C.很疏忽D.喜爱疏通(2)至于没齿() A.没有牙齿B.终生到老C.无法与之同列 D.没有羞愧之心1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与“每以家弊”中的“以”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臣以险衅B.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C.又何以蕃吾生而
17、安吾性耶D.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17.第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oA.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天/永无外请故耶?B.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天永无外请故耶?C.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天永无外请故耶?D.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天永无/外请故耶?18 .把第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19 .这篇文章虽是带有训诫、遗嘱的庄重性质,可读来大体絮絮如家常,叫人觉着亲切,但这种“亲切”又 不同于归去来兮辞那般“载欣载奔”。请结合上
18、文具体内容,赏析这种“亲切感”的表达艺术。【答案】14.违背 .穿15.A B16. A 17. B18 .(我)自从患病以来,身体逐渐衰弱,亲戚朋友们不嫌弃我,常常拿来药物救治我,我担心自己的寿命 将不会很长了(或将很快到头了)。19 .【答案示例1】本文的“亲切感”体现在一位父亲,深感大限将至之际,语重心长,以病重难久的心情 给儿子们交代后事。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提出生必有死,接着从子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名言中, 引出“穷达不可妄求,寿天永无外请”的道理,告诉儿子们没有什么可悲伤的,坦然面对“大限”。然后 用年过知天命的岁数,在小辈面前回首以往。他只谈了两件关乎儿子和自己的“人伦日用
19、”之类琐事。辞 官归田,可以说是他平生的大事业了,不过这次提起语气有别于归去来兮辞中那般“载欣载奔”,话 语中明显有一种歉疚感和怅惘的意绪。他面对的是孩子,面对的是目前的家计和将来孩子的生计,来不得 那么浪漫了。这里的“使汝等幼而饥寒” “抱兹苦心,良独罔罔”和下段的“汝辈稚小家贫”等语,都是 发自内心的至情至性的话语。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付出了多大的代价,面对儿子们的饥寒,虽有自责, 却也有非己的无奈和闲居躬耕的欢然自喜。这种对平生志趣的追述,实际上充满了 “穷达不可妄求”的生 活哲理。这也可以看作是他留给儿子们的财富。最后,陶渊明表明尽管没有足够的财产留给后代,但还是 真诚的希望他们能像鲍
20、叔、管仲那样对待家产,像归生、伍举那样念及情谊,像韩元长那样兄弟同居,像 汜稚春那样七世同财,这又是在“寿天永无外请”思想支配下的殷殷嘱托。全文体现了诗人的一生志趣及 满腔深厚的舔犊之情,是一位父亲临终前对儿子的袒露心迹,让人倍感亲切。【答案示例2】本文是陶渊明写给四个儿子的家书,信中回忆了自己年轻时的生活,叙述了自己的“性刚才 拙,与物多忤”的性格特点以及辞官归隐的原因,同时又为使孩子从小就过着饥寒的生活而感到惭愧自责, 对自己死后孩子的生活表示牵挂。既有对自己选择的坚定不移,但又流露出对孩子的歉疚。这种矛盾将陶 渊明的读书人与父亲的双重身份体现出来,感情真挚而深沉。作品还细腻地描绘了闲居生
21、活,如树木荫影 重叠,季节变化,鸟鸣声也发生了变化,炎热的季节凉风阵阵,这些细节使得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让读信 者心领神会。最后作者又对孩子提出兄弟和睦的殷切期望,以鲍叔管仲等贤者的典故,殷殷嘱托,情深意 切。整篇文章既表达了对生命走到尽头的坦然,也表达了对平生志向的坚持,还流露出对孩子的歉疚与牵 挂,读来亲切真挚。【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忤:违背。句意:与社会人事多不相合。拥:穿。句意:自己穿着破棉袄。【15题详解】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好疏:很生疏。句意:逢迎取巧那一套我仍十分生疏。故选Ao没齿:终生到老。句意:直到去
22、世。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连词,因为。句意:常常因为家中贫乏。A.连词,因为。句意:我因为命运不好。B.介词,表工具,乘。句意:土大夫们终究也不肯乘小船在夜晚停泊到绝壁之下C.介词,用。句意:又怎么能使我们人口增加、生活安定呢?D.连词,而,表目的。句意: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来上朝用的。故选AO【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孔子四友之辈的学生,亲身受到孔子的教诲。子夏之所以讲这样的话,岂不是因为人的穷困和显达不可非分地追求,长寿与短命永远不可能在命定之外求得的缘故吗?“音旨”是“亲受”的宾语,应在“音旨”后
23、断开,排除AD;“之”,结构助词,的,故“四友”是“人”的定语,“四友之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o【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渐就”,逐渐;“遗”,嫌弃;“见救”,救治我;“大分”,寿命。【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与子俨等疏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所作的一封家信。诗人在信中用平易浅显的语言 扼要地回顾了他五十余年的生活,述说自己的思想和人生态度,还告诫儿子们要互相友爱,期望儿子们也 能按照他的理想和做人的准则生活下去。全信款款而谈,语重心长,尤能体现诗人的一生志趣及满腔深厚 的舔犊之情。信一开始,“地赋命,生必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金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海市 金山区 2022 2023 学年 高三上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Word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