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河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落实省委、 省政府安排部署,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切实做好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 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 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抢抓中 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历史机遇,锚定两个 确保,落实十大战略,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为引领,坚持系统观念, 统筹处理好工业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 关系,以深化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
2、重点行业达峰为突破,着力构 建绿色制造体系,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提高 工业领域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我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二)基本原则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坚持系统观念,抢抓发展机遇,优化路径措施, 统筹工业发展和低碳转型协调关系,稳妥有序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各项任务落实。效率优先,源头把控。坚持效率优先,优化用能和原料结构,提升能源 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加强产业间耦合链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 增效,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因地制宜创新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模式,创新协同利用机制,推动区域大宗固废协 同处置。(省
3、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 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加快应用绿色技术推进重大绿色低碳技术、工艺、装备创新研发和改造应用以技术工艺革新、 生产流程再造促进工业减碳去碳。1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落实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依托 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部署工业低 碳前沿技术研究,实施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工程,创新研发低碳零碳新工艺新 技术,突破推广一批高效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封存、温和条件二氧化碳资源 化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作、上下游协同的低 碳零碳负碳
4、技术创新体系。(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 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力度。发布工业绿色节能低碳工艺技术装备推广目 录,分行业组织绿色节能低碳工艺技术装备供需对接活动,促进先进适用的工业 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以水泥、钢铁、石化、电 解铝等行业为重点,聚焦低碳原料替代、短流程制造、低品位余热余压利用等关 键技术,推进生产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鼓励各地各行业开展绿色微电网、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节能低碳技术的典型应用场景试点示范,探索绿色低碳技术 推广新模式。(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等 按职责
5、分工负责)3 .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改造示范。围绕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装 备、轻工、纺织等行业,实施生产工艺深度脱碳、工业流程再造、电能替代改造、 二氧化碳回收循环利用等技术示范工程。鼓励国有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强化责任 意识,发挥引领作用,加大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上的投资力度,形成一批可 复制可推广的技术经验和行业方案。按照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 实施指南,加强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污染物减排、固体废弃物综合利 用和公辅设施改造,组织实施一批绿色低碳转型改造项目,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 装备绿色化水平。(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政府 国资委等按职
6、责分工负责)4 .打造绿色低碳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工业节能、绿色制造、资源利用、低碳 发展、数字赋能等方向,培育一批省级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绿色低碳技 术供给与服务能力。支持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力量建立 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面向企业、园区提供低碳规划和低碳方案设 计、低碳技术验证和碳排放核算等服务。积极培育绿色制造系统服务商、第三方 评价等专业化绿色服务机构,提供绿色诊断、研发设计、集成应用、运营管理、 评价认证、培训等服务,构建支撑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公共服务力量。(省发展 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加速推进数字转型推动数字赋能工业绿色
7、低碳转型,强化企业需求和信息服务供给对接,加快 数字化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应用推广。1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 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李生等对工艺流程和设备进行绿色化低碳升级改造,促进制造业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管理优化和生产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智能化管理。重点用能行业强化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开展绿色用能监测评价;装备、汽车、电 子等行业健全数字化协同的绿色供应链;食品、家居、纺织等行业利用信息技术 在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产品溯源等方面优势,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省发 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健全数字能碳管理体系。加强信息
8、技术在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等领域的开发 应用,支持企业加大能碳管控中心建设力度。推动重点用能设备上云上平台,形 成感知、监测、预警、应急等能力,提升碳排放的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 能化管控水平。促进企业构建碳排放数据计量、监测、分析体系。培育重点行业 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重点产品产能产量监测预警,提高产业链供 应链安全保障能力。(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 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推进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支持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统筹 低碳信息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为生产流程再造、跨行业耦合、跨区域协 同、跨领域配给等提供数据支撑。
9、聚焦能源管理、节能降碳、低碳能力等典型场 景,培育推广标准化的“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和工业APP ,支持在 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打造碳达峰碳中和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培育一批绿色低碳系统集成服务商,助推行业和区域绿色化转型。(省发展改革 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重大行动引导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重点高耗能行业对标国家发布的高耗能 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持续推动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重点行业达峰行动1 .钢铁行业。严格落实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环境影响评价、节能审查等相 关政策,切实控制粗钢产能,对标行业先进水平,提高新建项目能效水平。强化
10、 产业协同,构建清洁能源与钢铁产业共同体。大力推进钢铁行业能源结构优化与 技术升级,鼓励发展短流程电炉炼钢,推进低碳炼钢技术示范推广。持续优化钢 铁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风电用特种钢、高性能海工用钢、高端装备用特钢、轴承 钢、弹簧钢等先进钢铁材料,大幅提高高强高韧、耐蚀耐候、节材节能等低碳产 品应用比例。深挖节能减碳潜力,持续推动钢铁行业实施绿色化改造、超低排放 改造,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 一体化等试点示范,发挥节能减碳协同作用。到2025年,全省钢铁行业产业结 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广泛应用,能源利 用效率大幅提高,质量
11、效益明显提升,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达到15%左右。(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督管理 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建材行业。严格落实水泥、平板玻璃产能置换政策,加大过剩产能化解力 度,加速低效产能退出,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稳定控 制水泥熟料产能在1亿吨以内。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合理缩短水泥熟料装 置运行时间。实施水泥节能增效行动,推广水泥高效篦冷机、高效节能粉磨、陶 瓷干法制粉等节能降碳装备。鼓励建材企业加大工业废渣、尾矿渣、粉煤灰等固 废利用比例。提升水泥行业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鼓励企业建设分布式光伏、多 元储能等清洁供能项目。推
12、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与推广应用,加强新型胶凝材料、 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与应用。到2025年,建材行业产业 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煤炭消费增长得到良好控制,水泥熟料 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3%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 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有色金属行业。巩固化解电解铝产能成果,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加快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完善废弃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提高再 生有色金属产量,做强再生铝、再生铜、再生铅产业。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提高 绿色电力消费比重。推进全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应
13、用,加强碳减排与三废污 染物协同控制,全生命周期提高冶炼技术水平。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 技术,提升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余热回收水平,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到 2025年,有色行业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明显优化,再生金属比重显著提高,重 点金属品种单位能耗、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电解铝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达到 30%o(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 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石化化工行业。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 严格项目准入,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严控新增炼油、煤制甲醇、煤制合成氨等生 产能力。推动化工行业园区化、循环化、绿色
14、化发展,提升上下游产业关联度、 耦合度,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推动调整原 料结构,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拓展富氢原料进口来源,强化炼厂干气、液化气歧 化尾气等副产气体高效利用。优化产品结构,推动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和化工新 材料转型,延链发展煤基精细化工产品、煤基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培育新 型化肥、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清洁能源、煤焦化深加工等产业,重点发展煤 焦油碳基材料、石墨烯及石墨烯复合材料、超级电容活性炭、聚氨酯新材料等高 端炭材料,支持洛阳、平顶山、鹤壁、焦作等地碳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到2025 年,炼油、乙烯、电石、煤制甲醇等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
15、能比例超过30% , 合成氨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超过15% ,烧碱、纯碱等行业产品 能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燃料煤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全行业绿色制造协同发 展体系基本建立。(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 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发挥绿色低碳产品装备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完善设计开发推 广机制,为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提供高质量产品装备,健全绿 色低碳产品供给体系,助力全社会达峰。1 .构建绿色低碳产品推广机制。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按照全生命周期管 理要求,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鼓励企业采用自我
16、声明或自愿性认证方式,推行 绿色低碳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推广绿色设计应用案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加大能源生产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推动光伏、新型储能、重点终端应 用、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协同创新。实施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并开展试点示 范,加快基础材料、关键设备升级。推进先进太阳能电池及部件智能制造,提高 光伏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支持低成本、高效率光伏技术研发及产业 化应用,实施光伏、锂电等行业规范条件、综合标准体系。(省发展改革委、省 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加大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大力推广节能与新能源
17、汽车,强化 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度。提高城市公交、出租汽车、邮政快递、环卫、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提升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 比例。开展电动重卡、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及示范应用。加快充电桩建设及换电模 式创新,开展多能一体综合充(换)电示范站建设,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 电网络体系。对标国际领先标准,制修订汽车节能减排标准。大力发展绿色智能 船舶,加强船用混合动力、LNG动力、电池动力、氨燃料、氢燃料等低碳清洁能 源装备研发,推动内河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加快新一代绿色智能船舶示范应用。(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交通运输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市 场监督管理局、
18、省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加大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推动将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 陶瓷、石灰、墙体材料等产品碳排放指标纳入绿色建材标准体系,促进绿色建材 产品认证。推广节能玻璃、高性能门窗、新型保温材料、建筑用热轧型钢和耐候 钢、新型墙体材料,推动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产品,促进绿色建材 产业发展。推广高效节能空调、高效照明器具、节能电梯等终端用能设备,提高 太阳能热水器、分布式光伏、空气热泵等清洁能源设备在建筑领域应用比例。(省 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市场监 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政策保障(-)健全标准计量
19、体系。重点围绕碳排放核算、低碳工艺技术等领域建立 健全工业领域碳达峰标准体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等强 制性标准,结合我省实际适时依法制定更严格地方标准,鼓励行业协会、企业、 标准化机构等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行业协会要主动对标国 际先进标准制定先进团体标准行业骨干企业要制定高于国标行标的企业标准, 要强化标准实施,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开展工业领域关键计量测试和技术研 究,逐步建立健全碳计量体系。(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 境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落实完善财税政策。强化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资金扶持政策, 加大财政资金
20、统筹力度,支持碳达峰碳中和重大行动、重大示范、重大工程建设。 依法落实节能节水、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税收优惠政策,依法落实有关节能减排 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出台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的空间要素、财政金融等保障性措施。完善差别化电价、分时电价政策,探索建 立分时电价动态调整机制,严禁对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行业实施电价优惠。 推广节能环保服务政府采购,推行政府绿色采购,严格执行节能环保产品政府强 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政策, 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材料应用。(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 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税
21、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发展绿色金融发挥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河南省绿色发展基金等政 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节能环保、碳捕集封存利用等绿色产 业。实施绿色发展低碳领跑计划,大力发展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 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完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 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融资工具。建立碳排放投融资统计监测平台,研究 制定企业碳排放绩效评价标准,严控钢铁、电解铝、水泥、石化等高碳项目投资, 支持高碳项目节能改造和能效提升。鼓励重点用能单位通过碳排放权、用能权等 市场化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工业 领域 碳达峰 实施方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