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各区2023年高三(上)期末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北京市各区2023年高三(上)期末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各区2023年高三(上)期末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京市各区2023年高三(上)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东城期末】二、本大婕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秦始皇十八年,取韩;二十二年,取魏;二十五年,取赵、取楚;二十六年,取燕、取齐,初 并天下。苏子日:秦并天下,非有道也,特巧耳,非幸也。然吾以为巧于取齐,而拙于取楚, 其不败于楚者,幸也。呜呼!秦之巧,亦创智伯1而已。魏、韩肘足接而智伯死。秦知创智伯,而诸侯终不知师 魏、韩。秦并天下,不亦宜乎! 齐滑王死,法章立,君王后【2】佐之,秦犹伐齐也。法章死,王 建立六年而秦攻赵,齐、楚救之。赵乏食,请粟于齐,而齐不予。秦遂围邯郸,几亡赵。 赵虽未亡,而齐之亡形成矣。秦人知之,故不加兵
2、于齐者四十余年夫以法章之才而秦伐之,建之 不才而秦不伐,何也?太史公日:“君王后事秦谨,故不被兵。“夫秦欲并天下耳,岂以谨故置齐也哉?资攵日“巧 于取齐”者,所以慰齐之心,而解三晋之交也。齐、秦不两立,秦未尝须臾忘齐也,而四十余年不加兵者, 岂其情乎?齐人不悟而与秦合,故秦得以其间取三晋。三晋亡,齐盖岌岌矣。方是时,犹有楚与燕也,三国合, 犹是叫巨秦o秦大出兵伐楚、伐慈 而齐不就 故二国亡,而齐亦虏不阅岁,如聊虞虢也 可不谓巧乎?二国既灭, 齐乃发兵守西界,不通秦使。呜呼!亦晚矣。秦初遣李信以二十万人取楚,不克,乃使王翦以六十万攻之,盖空国而战也。使齐有中主具 臣,知亡之无日,而扫境以伐秦,以
3、久安之齐,而入厌兵空虚之秦,覆秦如反掌也。吾故日“拙于取 楚”。然则奈何?日:古之取国者必有数。如取韶齿也,必以渐,故齿脱而儿不知。今秦易楚,以为 韶齿也可拔,遂抉其口,一拔而取之,儿必伤,吾指为啮。故秦之不亡者,幸也,非数也。(取材于东坡志林) 注释:智白:晋国四卿(智伯、韩康子、魏桓子、摩子)中最为强大的噱,后来被韩、魏、赵三家联 手攻灭瓜分。三家史称“三晋”。2君王后:齐襄王田法章的王后,齐王田建的 生母。3晋取 虞、虢:春秋时期,晋国向虞国借路,出兵攻打虎国。晋国灭虢后,回师途中灭了虞国。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非有道也,特巧耳特:特B.秦遂围邯郸,几亡赵
4、几脏C.而齐之亡形成矣形:局势D.岂以谨故置齐也哉置:放过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请粟于齐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B.赵虽未亡他植者虽窥伺效慕(种树郭橐驼传)C.齐人不悟而与秦合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颜子路)子日:“为命,裨遥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论语.宪问) 注释:【1】说:通“悦”。2器:使用。【3】命:指外交辞令。4裨讴、世叔、子羽均为郑国大 夫。行人,官名,古代外交官。子产,郑国的卿。(1)解释第则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2)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在使用人才方面有着怎样的见解?请任选两则简要说明。(4分)
5、【石景山期末】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供18分)学者出于心,心为身之主,耳目候于心。苦心不在学,则听诵不闻,视简不见。如欲炼业,必先正心,而后理义入焉。夫两叶掩目,则冥默无睹;双珠填耳,必寂寞无闻。叶作目蔽,珠为耳皱,二关外拥,视听内隔,固其宜也。而离 娄察秋毫之末,不闻雷霆之声;季子听清角之韵,不见嵩岱之形。视不关 耳而耳不闻,听不关目而目不见者,何也? 心溺秋毫,意入清角故也。是以心驻于目,必忘其耳,则听不闻;心驻于耳,必遗其目,则视不见也。使左手画方, 右手画圆,令一时俱成,虽执规矩之心,回副剧,之手,而不能者,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弈秋,通国之
6、善弈也,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闻未闻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非弈道深微 ,情有暂暗,笙滑之也。隶首,天下之善算也,当算之际,有鸣鸿过者,弯弧拟之,将发未发之间,问以三五,则 不知也。非三五难算,意有暴昧,鸿乱之也。弈秋之弈,隶首之算,穷微尽数,非有差也。然而心在笙鸿而弈败算 挠者,是心不专一游情外务也。瞽无目而耳不可以察,专于听也;聋无耳而目不可以闻,专于视也 以瞽聋之微 而听察聪. 视明审者,用心一也夫蝉难取,而黏之如卷耳易采,而不盈倾筐,专与不专也。是故学者必精勤专心,以入于神。若心不在学而强讽诵, 虽入于耳而不谛于心。譬若聋者之歌,效人为之,无以自乐,虽出于口,贝懒散矣。(
7、取材于奴用)注释:【1】奇恻:龈唬的刀具。A.二关外拥B.心弱秋毫C.非有差也D.视明审者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拥:通“壅”,阻塞溺:沉浸,沂潜差:差别,差异审:清楚,明白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力口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4H帧心b r1专于听也有吹筌过者 一同以三iin r然而心在笙薄而力致算饶者Q -.一以人J神I卷耳易果,四不盈照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听诵不闻,视简不见刃陷听诵之声就会听而不闻,读简牍文字就会视而不见B.视不关耳而耳不闻看东西时没有堵上耳朵,耳朵却听不见C.三瞭道深微,情有暂暗 笙滑之也不
8、是下棋t道精采是情绪一时低冗 笙声施L了他D.聋无耳而目彳可以闻,专于视也聋人失聪,目即青不可用来听声音,因而利主于看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不育胴时完成是因为匕不能同时专注于两件事。B.离娄、季f等人的事例,说明如果肘IL芭一,掘的须抗各种外界钺。C. 他隰学习,做田懈掰樽就可能(。D.文章与荀子 劭学都指主“学一 两文中“用心T1”的含义坪相同。10 .选文论点鲜明,论证逻辑严密。请以第三段为例,谈谈该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6分)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共10分)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公冶
9、长)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遽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 之。”(卫灵公)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1)孔子对“直”的阐释丰富。请结合上述语句中有关微生高、史鱼的内容,解释“直”的含义。(4 分)上述叶公和孔子的对话与下面材料中的法律条文,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请说说你的看法。(6分) 经人民法便通知证人/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除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 偶、父母、子女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三条)【昌平期末】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
10、2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赵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日:“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之迹,计胡、狄之 利乎?”王曰:“嗣立不忘先德, 君之道也。今吾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狄之乡,而卒世不见也。今 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日:“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既定负 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 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维告公子成日:“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今寡人作教易 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故寡人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细谒之叔,请服焉。”公 子成再拜
11、日:“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 愚忠。臣闻之: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远方之所观 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大 王图之。”使者报王。王日:“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日:“乡异而用变,事异 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 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 非寡
12、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日:“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闻。今欲继简、襄之意, 以顺先主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赵造谏日:“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 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臣愿王之图之。” 王日:“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及至三王2,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 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循法之功,不 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取材于战国策赵策) 注释:1简、襄:指赵简子、赵襄子,是父子关系,赵国前代君
13、主。2夏、商、周三代的圣王。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嗣立不忘先德嗣:继承B.故寡人愿慕公叔之义慕:仰仗C.臣愿大王图之图:谋取D.臣愚不达于王之议达:通晓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成大功者不谋于众B.臣固闻王之胡服也非寡人所望于子臣固闻叔之病也C.臣固敢竭其愚忠D.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子其勿反也观时而制法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而卒世不见也(担心)一辈子都不被人理解啊9 .愚者暗于成事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也看不明白C.圣人不易民而教圣贤的人不轻易放弃对百姓的教诲D.虑径而易见也考虑问题简捷
14、方便,(做起来)容易见到效果10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武灵王听从了肥义的建议,决定背弃世俗偏见,教导百姓改穿胡服、练习骑马射箭。B.赵武灵王让王孙维去拜访叔父公子成,想借叔父的威望来促进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C.赵造反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认为治国应遵循古法旧俗,遭到旗帜鲜明 地反驳。D.胡服骑射顺应了时代,符合人民抗拒强敌侵扰的愿望,因此自下而上逐步推广到全国。10 .请结合第三段相关语句,概括公子成能听从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的理由。(6分)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10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15、且格【1】。(为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 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注释:【1】格:归服。(1)请解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与“草上之风,必偃”。(4分)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阐释孔子的治国思想及其意义。(6分)【通州期末】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 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
16、干时君,纷纷藉藉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 在。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1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 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 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读命)儒讥墨以上同、兼爱、上贤、明鬼,而孔子畏大人3、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不“上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孔子贤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孔子祭如 在,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
17、则受福,不“明鬼”哉?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 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阚扫W凝?)注释:【1】醇:通“纯”。【2】上同等:“上”同“尚”。“尚同” “兼爱” “尚贤” “明鬼”为墨 子书中篇名。【3】大人:指在高位的人。【4】四科:指德行 言语 政事、文学。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藉藉:杂乱黜:罢免籍:典籍售:推行A.纷纷藉藉相乱B.离于道者黜去之C.附于圣人之籍D.各务售其师之说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好事者各以
18、其说千时看 以四科选i弟子I合乎道者蓍之i余G为辩生于未学B. ” &坤大次儿金二卯之道本然也D. 0雄书中工氏益算【大除而)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晚些时候读到扬雄的著作,更加尊崇相信孟子B.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概括荀子著作的主旨,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少C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儒家和粽都是尧、舜的后代,而不是桀、纣的后人D.奚不相悦如是哉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不相认同呢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开始认为推崇儒家思想的人是孟子和扬雄,读了荀子后,才知道荀子对儒学思想的推崇在 孟、扬之间。B.韩愈删削荀子的做法与
19、孔子删削春秋的做法相提并论,这说明他在文章编撰方面的才能并不 逊于孔子。C.读荀读墨子两篇短文表现出韩愈不拘于儒家思想,以及他对诸子百家兼收并容的思想倾向和 学术态度。D.读读荀读墨子可以体会到荀子“学不可以已”的重要性。阅读学习对文化传承、论辩是非是有益 的。10 .读墨子是一篇论辩色彩鲜明的读书札记。请具体说明韩愈是如何对讥墨之儒的观点进行批 驳的。(6分)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共9分)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0、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日:“女奚不日,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下列对语段中的词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朋自远方来这里的“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B.回也不改其乐这里的“其乐”是指颜回的“安贫乐道”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做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好像浮云D.小人常戚戚小人常常表现出可怜的样子结合以上语段,简要分析孔子追求“道”的态度。(6分)【大兴期末】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文辞之兴非
21、偶然也,发天地之精华,而根之性命。易之道阴阳,诗之道志,书之道事,礼之道行,春秋之道名分,要而论之,皆性命之文也。周、秦以后,文士代兴,顾其流之艺苑,载之典籍者,是非纯驳不能以无辨。昔人之论古文也,其类有四,日辞命,日议论,日论事,日论理。究 之辞命、议论、论事,莫不贯于理。唯贯于理,则内有以关乎身心意知之微,而外有以备乎天下国家之用。 故夫性命之文,约而达,赡而精,奥博而有体要。他若俶诡幻怪,卮词蔓衍,与夫月露风云,连篇累牍, 大雅弗尚也。予自通籍后,备员秘省,敬诵圣仁祖皇帝周易折衷性理精义古文渊鉴诸书,阐发微言, 搜罗正学,丹黄甲乙,炳如日星。虽片义单词,悉归理要。其为世道人心计至深远矣。
22、皇上即位,作述 *相承,潜心道奥,以崇实学、敦名教为先务。凡以期海内文学之士,不鹫声华而衷诸性命也。 漳浦蔡闻之先生学博而品粹,尝讲习鳌军书院,被召入京师,俾授皇子经。予亦叨厕讲席,接其言谈丰采,益以知先生之为人。暇时出所选古文若干卷示予。予综观其目,上下二千年中,仅收文二百有奇, 醇正典则,悉合六经之旨,而俶诡幻怪、风云月露之词不与焉。所谓合辞命、议论、论事,而一贯于理者 也。夫后进之上前事为师,而操选家往往漫无主见,是非纯驳鲜所决择,徒取词句之赡美,为学者讽诵之 资,不几判文章之学与性命之学为两途。使习其事者,何所取以为束身检行之归欤?故日文所以载道也。 又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盖非载道,
23、不足以为文。虽欲行远,乌可得哉!先生遭逢盛时,味道含经,博 综子史。是文之选也,其帙简,其义精,而崇实学以黜浮华,明理义以袪放诞,信足以赞襄文治,津梁后 岂直供文人学士之估毕而已哉!是为序。(选自张廷玉古文雅正原序,有删改)注释:丹黄甲乙:点校书籍,评定次第。估毕:谓经师不解经义,但视简上文字诵读以教人。后亦泛 称诵读。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微:精妙,精深鹫:追求,谋求俾:使奇:不同寻常A.则内有以关乎身心意知之微B.不鹫声华而衷诸性命也C.俾授皇子经D.仅收文二百有奇*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昔人之论古文也 *益以知先生之
![北京市各区2023年高三(上)期末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docx_第1页](https://file5.taowenge.com/FileRoot5/2023-5/21/f9127df4-8ad7-4563-a851-6472b7b8ea7f/f9127df4-8ad7-4563-a851-6472b7b8ea7f1.gif)
![北京市各区2023年高三(上)期末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docx_第2页](https://file5.taowenge.com/FileRoot5/2023-5/21/f9127df4-8ad7-4563-a851-6472b7b8ea7f/f9127df4-8ad7-4563-a851-6472b7b8ea7f2.gi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各区 2023 年高 期末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汇编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