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pdf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pdf(1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电子备课教案二年级数学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小学二年级数学培优辅后计划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教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课本第1、2 页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测量和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感度价观情态与值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亲自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教法与学 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币、别针、小
2、刀、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若干个、粉笔、铅笔、三角形。1 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学前准备1.说一说,下面物体哪个长,哪个短。教师出示几段长度不同的绳子让学生比较长短。2.比一比,下列物体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别针比,粉笔长,别针短.粉笔和铅笔比,粉笔短,铅笔长。提问:粉笔,一会儿说它长,一会儿说它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一一统一长度单位。二、探究新知1.情景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长短短的物体,这些物体是长还是短都需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比较。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如何统一测量标准。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讨论怎样用实物测
3、量数学书的宽。以用别针测量为例说明测量方法:先找到数学书的宽边,用别针的左端与数学书宽边的左端对齐。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摆,要放平、摆直。最后数一数摆了几个别针,数学书的宽大约就是几个别针那么长。小组合作:用1角硬币、别针、三角形、木块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汇报测量结果。提问:通过测量,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用不同的物品去量数学书的宽,量得的结果不相同。3.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小组合作:让学生任选一种物品去量桌子的长、宽,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汇报测量结果。提问: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结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4.用同一物品作标准去量不同
4、的物体长度。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去量数学书的长、宽,粉笔的长,桌子的长、宽等。三、课堂小结同学们亲自通过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不同的物体;用同一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物体等不同测量方法得知,要知道物体的长短必须用同一物品作标准去量。作业设计1.用木块量一量手指的长和宽,量完后说说大约是几个木块的长。2.课本第2页“做一做”的第1、2题。3.课本第2页“做一做”的第3题。板书设计统一测量单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测量的结果各不相同。用同一种物品作标准去量: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教学反思第2课时教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2、3
5、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过程与方法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感度价观情态与值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直观形象。教法与学 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刻度尺、棱长1厘米和正方体木块若干个、纸条、图钉。1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学前准备1.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6、小刀、铅笔、纸条等约5厘米的物体)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要比较物体的长短必须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总是用X X 物体的长度作标准来量物体的长度,的确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并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二、探究新知1.认识厘米认识刻度尺。观察刻度尺,看看它上面有什么?(数字、小格、字母c m,字母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在刻度尺上找到“0”,它在什么位置,表示什么意思?(“0”在尺子的左端,说明刻度从这里开始。)刻
7、度尺上还有哪些数字,是什么意思?(1、2、3)认识刻度尺上的1厘米。“0 1”是几厘米?“1 2”是几厘米?(板书:1厘米)“2 3”是几厘米?“5 6”呢?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0 2”是几厘米?“0 3”呢?“0 6”呢?“010”呢?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到1是1厘米,从。到2至1 2厘米,从4至!5是1厘米,从1到4是3厘米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我们知道刻度尺从。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量一量,图钉的长大约是几厘米?(大约
8、1厘米)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订书机,透明胶带的宽,瓜子的长,橡皮筋的厚)2.用厘米量每人发一张5厘米的彩色纸条,先让学生用手指比一比,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厘米,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测量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是几厘米。(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5,说明它的长度是5厘米。)量一量下面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橡皮的长、宽。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了 1厘米大约有多长,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并共同总结了测量的方法。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的物体时,我们先估测一下
9、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得准。作业设计1.量一量手掌的宽度、一拄的长度。2.完成课本第6页练习一第2题。3.完成课本第6页练习一第3题。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L _,一 /1 1 -1 T T I 1 耳片,、/-D3图 5 6-手掌宽_厘米 1 n 贴)长_厘米教学反思第3课时教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4、5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4、5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过程与方法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感度价观情态与值引导学生探索知识
10、间的内在联系,感知数学来源地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教法与学 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米尺、卷尺、绳子。1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学前准备1.用刻度尺量出文具盒的长、宽、桌子的长、宽约是几厘米。2.量一量黑板的长是多少。(找两名学生测量)3.导入新课。刚才,这两名同学测量了黑板的长度,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这样量太麻烦了)对!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来作单位,如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桌子的高等。今天,我们就共
11、同来研究有关米的知识。二、探究新知1.认识米。(1)1米有多长?让同学们猜一猜。出示米尺或米尺图。同桌互相测量。测量身高看1米到哪儿,两臂伸平,看1米到哪儿。闭上双眼,用两臂表示1米的长度,睁开眼看一看,手势是否准确。做一做小组同学或同桌互相测量1米、2米、3米互相检测。一位同学说出长度,其他同学量出长度。2.学习1米=100厘米。探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这是1根1米长的绳子,请同学们量一量它是多少厘米。小组活动。学生的刻度尺有10厘米、20厘米、30厘米,通过自己亲自量体会1米=100厘米。(2)练习。2米=()厘米 300厘米=()米5米=()厘米 800厘米=()米3.用米量。认识卷尺、
12、皮尺。用卷尺或皮尺实际测量。分组活动:测量教室的长、宽,黑板的长,也可以到室外测量。分组活动:测量每个学生的身高,课桌的长、宽、高。分组活动:测量每个学生立定跳远的长度。三、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亲自测量,知道了 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并且学会了用米测量较长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估测较长的物体的长度也很多。如这栋楼房我多高,这棵大树有多高等。同学们要多练习估测。作业设计1.课本第6页练习一的第4、5题。2.用尺子量一量你家桌子的高,看看比1米高还是比1米低。3.先看一看1米有多长,然后估计一下你的卧室长有几米,宽有几米。板书设计1认识米用米量II F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第4课时
13、教学课题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并能分辨线段。感度价观情态与值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能用刻度尺画出、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教学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与法法教学教法:讲解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带刻度的直尺。1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学前准备1.教师出示橡皮、小刀、别针、钥匙等实物,让学生量出实际长度。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都喜欢在纸上画一些自己喜爱的图画,像大树、花、小草、房子、小鸟等。这些画有的是
14、弯弯曲曲的线,有的是直直的线。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线,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种线一一线段。二、探究新知1.认识线段。教师出示几条不同的线段,并介绍:这些都是线段。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说出它的名称。注意观察老师先干什么?(两个点)再干什么?(用直尺把两个点连接起来)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线段,两边的点叫线段的端点。学生模仿画线段。(先在纸上点两个点,然后用直尺把两个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你还能画出不同方向的线段吗?讨论:仔细观察这些线段,它们有什么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量一量课本第5页“做一做”下面的线段,它们的长度各是几厘米。说一说
15、,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并指出它的端点。2.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画。老师演示画线段的方法:先用铅笔对准尺子上的“0”刻度点上一个点,再结准刻度“3”点一个点,然后把两个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三、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都是直直的,可以测量出长度;并学会了量线段的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同时还能分辨哪些是线段。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作业设计1 .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6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2 .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一第6题。3 .完成课本第7
16、页练习一第8题。4.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一第9题。板书设计认识线段都是直直的。线段的特点 都有两个端点。1都可以测量出长度。教学反思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两位数加两位数第 1课时教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内容课本第8 1 0 例 1、例 2 及练习二的第1、2 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感度价观情态与值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教学难点笔算的计算顺序。教法与学 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
17、法。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课本第8页的情景图、小棒。1 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学前准备1 .口算下列各题。2 6 +3 =7 +2 2 =4 2 +3 =6 4 +4 =1 8 +2 =5 +3 4 =5 5 +2 =3 +7 4 =1 5 +3 0 =6 5 +2 0 =5 0 +2 8 =6 6 +3 0 =2 0 +3 4 =1 7 +4 0 =7 3 +1 0 =5 0 +2 4 =2 .填表。加数2 31 63 04 12 45 36 03 57加数58764 06426 2和二、探究新知1.出示课本第8页“参观博物馆”的情景图.让学生自己读题,
18、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先在小组里说一说你设计的乘车方案,再全班交流。老师按不进位和进位的先后顺序板书6 种不同的乘车方案。学习例L“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同学们设计了以上6种乘车方案。下面我们用“两位数加两位数”来检验同学们设计的方案能不能通过。二班的3 6人和二班的3 0人合起来是多少人?3 6 +3 0 =6 6 (人)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方法。聪聪又给我们提出一个要求: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怎样写竖式呢?让同学们用小棒竖着摆出3 6 +3 0,然后写出竖式。整捆的小棒上下对齐,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对齐。单根的和单根的对齐,也就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写成
19、竖式是:3 6+3 0相同数位对齐,便于我们把计数单位相同的数相加。个位:6 +0 =6对着个位在横线下写6。3 6十位:3 +3 =6对着十位在横线下写6。+3 06 6十位上的“6 和个位上的“6”,同样是“6”,表示的相同吗?(不同,个位上的“6”表 示“6个一”,十位上的“6”表 示“6个十”。十位上的“6”和个位上的“6”合起来是“6 6”。比一比。让学生比较口算和笔算的结果。(结果相同,在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二班和二班一共是6 6人,比一辆汽车“准乘7 0人”少,二班和二班的同学可以合乘一辆车。方案一通过。3.请同学们分成小组,用笔算的方法来检
20、验同学们设计的第二、三个方案行不行。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教师板书。4.做一做。用竖式计算。(同桌互查反馈)3 2 +6 =5 9 +4 0 =2 0 +6 7 =8 +3 1 =5.学习例2.请同学们检验第四个乘车方案。二班和二班合乘一辆车。自己用小棒摆出3 5 +3 4。写出竖式,应该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说说你是怎样算的。提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从个位算起会更方便,建议同学们从个位算起。6.做一做。2 4 +6 3 =5 2 +3 6 =3 7 +4 2 =3 3 +2 5 =三、思维训练:教师写竖式,让学生判断对错,并将错题改正过来。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
21、数的笔算,在列竖式时一定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更方便。作业设计完成练习2的 第1、2题。板书设计笔算不进位加法36+30=66 30+35=65 35+34=69363035+30+35+3466 65 69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教学反思第2课时教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内容课本第1 1 1 2页 例3、“做一做”及练习二第3 7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利用情景图和动手摆小棒,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算理,掌握方法。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书写的好习惯。感度价观情态与值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教学重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以及进位加的竖式写法。教学难点个位
22、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以及进位加的竖式写法。教法与学 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课本第8页的情景图,第11页例3图,小棒。1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学前准备1.口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26+6=18+7=39+5=47+6=55+5=64+9=52+8=33+9=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口算时可以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把一位数相加,也就是先算个位上的数.2.用竖式计算。22+45=51+36=43+15=21+56=54+23=18+40=62+17=26+13=二、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出示第8页情景图)这
23、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检验后面两个乘车方案是否可行。2.学习例3。(出示第11页例3图)方案五:二班和二班合乘一辆车。36+35=先用小棒摆一摆,想:先加什么?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小结:先加单根的或先加整捆的都可以。相同之处是把单根的相加,满十后捆成一捆,然后整捆的相加,再把单根的和整捆的加起来。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怎样写?怎样算?汇报交流:写竖式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3.比一比。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以前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比一比,想一想哪儿相同,哪儿不同。经过计算36+35=71(人),71人
24、 比“准乘70人”多,所以二班和二班的同学不能合乘一辆车,第五个方案不可行。4.检验第六个方案:二班和二班合乘一辆车。36+34=用竖式计算,想:个位上的6+4得(),该怎样写?7 0人 和“准乘7 0人”同样多,二班和二班同学可以合乘一辆车。方案六通过。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以上六种方案其实是三种情况:两个班的总人数比7 0少的,两个班的总人数和7 0同样多的,两个班的总人数比7 0多的。5.新课小结。(看情景图,出示六种乘车方案的算式和竖式)像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写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提示:千万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1,计算要认真,不要算错数,也不要抄
25、错数。三、思维训练:看课本第8页情景图,如果二班又转来6人,算一算二班能与哪个班合乘一辆车。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在列竖式时一定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作业设计1.完成课本第1 2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二第3 7题。板书设计笔算进位加法36+30=66 30+35=65 30+34=6436 30 30+30+35+3466 65 6435+34=69 36+35=71 36+34=7035 36 36+34+35+3469 71 70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教学反思第3课时教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教学内容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小学 数学 年级 上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