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23498.pptx





《[精选]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23498.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23498.pptx(1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CleanerProduc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清洁生产是在较长的工业污染防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世界各国20多年来工业污染防治基本经验的结晶,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具有清洁生产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学习清洁生产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步骤等,认识到清洁生产是二十一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工业生产方式。(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了解和掌握清洁生产概念的基础上,全面学习清洁生产的相关理论和指导思想,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和步骤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2、应能够按照不同行业及不同企业的自身特点和自身实际制定出清洁生产的实施方案,为今后从事清洁生产工艺的设计、环境管理及环境保护工作打好基础。计划学时数:16(自学)学分数:1 考核方式:考查(三)参考书目 1.清洁生产汪应洛、刘旭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企业清洁生产实施指南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史悍民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3.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杨永杰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4.环境管理学叶文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5.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基础知识通用教程(之一、之二)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编著,中国计量出版社 6、清洁生产席德立编重庆大学出版社 7、绿色设计刘志峰、刘光复编著,机械工业出
3、版社 8、绿色环保与清洁生产概论熊文强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9、清洁生产工艺郭斌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一章 清洁生产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讲授要点: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清洁生产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推行清洁生产的意义及评价方法等。重点:清洁生产概念、现状及评价方法 难点:清洁生产的评价方法第一节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的概念 清洁生产概念的詮释:清洁生产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顺应经济、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倡导污染治理由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污染控制转向生产全过程的污染预防,改变传统的污染治理方式,通过原材料替代、工艺改进、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优化控制和科
4、学管理以及废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等途径,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最终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实践证明,清洁生产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清洁生产的不同提法-如废物最少量化、无废少废工艺、清洁工艺、污染预防等等。清洁生产的定义:联合国环境规署(UNEP,1996)的定义-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新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于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于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
5、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在清洁生产概念中包含了四层涵义:一是清洁生产的目标是节省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二是清洁生产的基本手段是改进工艺技术、强化企业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和改变产品体系,更新设计观念,争取废物最少排放及将环境因素纳入服务中去;三是清洁生产的方法是排污审计,即通过审计发现排污部位、排污原因,并筛选消除或减少污染物的措施及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四是清洁生产的终极目标是保护人类与环境,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01-01实施)中的定义:-“本法所指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
6、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其它定义:-清洁生产是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通过对生产全过程的排污审核筛选并实施污染防治的措施,以消除和减少工业生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达到防治工业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的双重目的。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
7、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概念简介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比较 传统经济循环经济“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
8、的线性经济“资源生产消费资源(再生)”的反馈式流程经济增长-靠高强度的开采和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的破坏生态环境资源重复利用的比例很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三高一低”(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低一高”(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模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自从上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的起源及发展“循环经济”一词,首
9、先由美国经济学家鲍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因此,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一种新的发展观:第一,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第二,要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第三,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只着重于生产量的经济;第四,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
10、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3R”原则循环经济要求以“3R原则
11、”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1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减量化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此外,减量化原则要求产品的包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2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再使用原则要求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像餐具和背包一样可以被再三使用。再使用原则还要求制造商应该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
12、更新换代。3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再循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级再循环,即废品被循环用来产生同种类型的新产品,例如报纸再生报纸、易拉罐再生易拉罐等等;另一种是次级再循环,即将废物资源转化成其它产品的原料。原级再循环在减少原材料消耗上面达到的效率要比次级再循环高得多,是循环经济追求的理想境界。“3R”原则有助于改变企业的环境形象,使他们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典型的事例就是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创造性地把“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实际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
13、。他们通过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在过去5年中使生产造成的固体废弃物减少了15%,有毒气体排放量减少了70%。同时,他们在废塑料如废弃的牛奶盒和一次性塑料容器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维克等新产品。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五新一 是 新 的 系 统 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等生态系统建设
14、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二 是 新 的 经 济 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三 是 新 的 价 值 观。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
15、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 是 新 的 生 产 观。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
16、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五 是 新 的 消 费 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同时,循环经济观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如宾馆的一次性用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和豪华包装等。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理论的形成经过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20世纪50到6
17、0年代,人们在经济飞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等所造成的人口、资源的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了怀疑。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与会者的认同,此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着这一词语迅速传遍各国,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简介中国根据具体国情,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强调以下四个方面:(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8、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出发,中国把发展经济放在了在首位。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依赖经济发展和物质基础。(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中国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基本国策。(3)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中国现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体制 由 计 划 经 济 向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济 体 制 转 变 和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由 粗 放 型 向 集 约 型 转 变,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
19、上良性循环的道路。(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改变人们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从整体上转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规范。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石,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的扩展。在理念上,它们有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它们有相通的实施途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在实施的层次上。在企业层次实施清洁生产就是小循环的循环经济,一个产品,一台装置,一条生产线都可采用清洁生产的方案,在园区、行业或城市的层次上,同样可以实施清
20、洁生产。而广义的循环经济是需要相当大的范围和区域的,如日本称为建设“循环型社会”。推行循环经济由于覆盖的范围较大,链接的部门较广,涉及的因素较多,见效的周期较长,不论是哪个单独的部门恐怕都难以担当这项筹划和组织的工作。就实际运作而言,在推行循环经济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清洁生产为此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推行循环经济技术上的前提是产品的生态设计,没有产品的生态设计,循环经济只能是一个口号,而无法变成现实。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同属于工业生态学大框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工业生态学为经济-生态的一体化提供了思路和工具,工业生态学又可译为产业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理论观点研究工业活动
21、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考察人类社会从取自环境到返回环境的物质转化全过程,探索实现工业生态化的途径。清 洁 生 产 又 是 实 现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技 术 手 段 和 工 具,是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一 项 基 本 途 径,是 可 持 续 发 展 战 略 引 导下 的 一 场 新 的 工 业 革 命,是 21世 纪 工 业 生 产 发 展 的 主 要方 向,是 现 代 工 业 发 展 的 基 本 模 式 和 现 代 工 业 文 明 的 重要 标 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清洁生产从四个层次上形象地概括为 技 术 改 造 的 推 动 者、改 善 企 业 管 理 的 催 化 剂、工 业 运
22、行 模 式 的 革 新 者、连 接 工 业 化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桥梁。清洁生产与传统的污染治理方式有什么不同?国内外的实践表明,清洁生产作为污染预防的环境战略,是对传统的末端治理手段的根本变革,是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传统的末端治理与生产过程相脱节,即“先污染,后治理”,侧重点是“治”;清洁生产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不断地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侧重点是“防”。传统的末端治理不仅投入多、治理难度大、运行成本高,而且往往只有环境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企业没有积极性;清洁生产从源头抓起,实行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物最大限度地消除在生产
23、过程之中,不仅环境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而且能源、原材料和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力增强,能够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清洁生产与传统的末端治理的最大不同是找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结合点,能够调动企业防治工业污染的积极性。中国和其它工业国家一样,环境保护工作都经历过点源治理综合防治、末端治理全过程控制这样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付出了高昂而沉重的代价,而且治理效果并不理想。中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重点是在生产、生活与环境的交互界面上,把保护环境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多放在了生产过程的末端污染处置上。中 国 污 染 控 制 政 策 的 主 体,是 以 排
24、放 标 准 为 依 据 的 排 污 收 费 制 度,尽管实践证明这一政策体系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在我国工业环境管理的实践中却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清洁生产是要引起全社会对于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注。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处置量达到最小,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关于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思维,它是指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性的预防战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两者并非互不相容,也就是说推行清洁生产还需要末端治理。这是由于:工业生产无法完全避免污染的产生,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也不能避免产生污染物;用过的产品还必须进行最终处理、处置
25、。因此,完全否定末端治理是不现实的,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是并存的。只有不断努力,实施生产全过程和治理污染过程的双控制才能保证最终环境目标的实现。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关系:第二节清洁生产理念产生的必然性清 洁 生 产 的 由 来:清洁生产的理论和方法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的。一、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时代,天人合一-工业化和科技时代,主宰自然,人定胜天。二、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问题的成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lifeboat-从古代到18世纪以前,人类一直在贫穷、疾病、死亡的困扰中生存(环境容量、地球的承载能力)-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Industrial Revolut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选 清洁 生产 可持续发展 2349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