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力讲义wpa.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竞争力讲义wpa.ppt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0.1 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10.2 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第10章产业竞争力10.1.1 竞争力的概念宏观层次竞争力的概念 国际竞争力是在自由、公正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的同时,又在提高国民的实际收入。美国关于国际竞争能力的总统委员会报告 国家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是建立在国内从事外贸企业的竞争能力之上的,但是又远非国内企业竞争能力的简单类加或平均的结果。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科技、技术与竞争能力报告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创造增加值从而积累国民财 富的能力。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中观层次竞争力的概念 一个产业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力量,这些力量汇集起来决定着该产业的最终利
2、润潜力。波特:竞争战略 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是该产业向对于外国竞争对手的生产力的高低。(是)以其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得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微观层次竞争力的概念 竞争力是指企业主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他们在国内和国外的竞争度更具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世界经济论坛 竞争力指的是在国际市场上所处的地位,最终可以理解为“成本”概念,即如何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同等质量的产品,或者反过来,以同样的成本提供质量更高的产品。樊纲 10.1.2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产业
3、竞争力是一国的产业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产业国际竞争力表现为一国生产特定产品的能力、占领国际市场和获取利润的能力。10.1.3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视角1、产业业绩分析视角2、产业价值链的视角3、产业对外支配程度的视角4、产业吸引力的视角5、国际竞争力的视角 该视角是从SCP理论框架出发来分析产业业绩。该理论认为市场绩效是衡量产业竞争力的可量化的表现形式,但形成竞争力的真正决定因素是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产业业绩分析视角产业价值链分析视角 1985年,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中提出“价值链”理论。波特认为,大部分企业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由设计、生产、销售
4、、交货等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所组成的集合体。企业所从事的每一项活动都会产生成本,同时也会带来价值增值。因此,企业的总价值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两大部分。产业价值链分析视角 基本活动直接反映了价值链中价值量的递增过程,是产品或服务的主要形成过程。企业的每项活动,均可以从是否创造价值的角度来判断和评价。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主要来源于企业与竞争对手在价值链上的差异。将企业价值链根据企业与其供应方和需求方的关系,向其前、后向延伸就形成了产业价值链。此时,处于产业链上的每个企业的价值链就是一个产业环节。产业价值链通过区分并界定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来反映企业活动所处的产业环节的实际经济效益。产业对外支
5、配程度分析视角 使用产业扩散效应模型来研究产业支配力。主要分析某产业对其前向、后向和侧向产业的作用效果来判断该产业所处的位置。前瞻效应:该产业对其他新产业和部门所具有的诱导作用。回顾效应:该产业对为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和部门的发展所具有的拉动能力。旁侧效应:该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产业扩散效应模型在测试产业影响力的基础上对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能进行评估。产业吸引力分析视角产业吸引力采用了迈克尔?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该模型主要通过对产业结构和支配力的研究来分析产业吸引力。五种竞争力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买主讨价还价能力、供方讨价还价能力和产业内现有竞争者的对抗力。
6、从水平方向看,五因素模型构成一条产业链,包括供方企业 产业内竞争性企业 买方企业,并通过前、后向的讨价还价决定每个环节在产业链中的控制力。从垂直方向看,五因素模型说明了产业的创新潜力,根本性的产业创新来自于新进入企业和替代品企业的竞争压力。整体看,该模型既有产业间分析,又包括产业内竞争强度分析,是一个以获利性为最终目的的分析模型。国际竞争力动态分析视角 采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总结出决定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实质是五力模型的拓展,更注重产业的整体业绩,并增添了政府和变化两大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 相关支持产业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 机会 政府行为国际竞争力动态分析视角 生产
7、要素 初级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非技术与半技术劳动力等在产业国际竞争力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地降低。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在人力和资本上进行大量而持续的投资,其在产业国际竞争力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企业要以独特的产品或生产技术创造高层次的竞争力,则必须借助高级生产要素。国际竞争力动态分析视角 需求条件,主要指本国市场需求的特征,包括:本国市场的性质,即本国主力需求在整个国际市场细分结构中的位置;本国需求的规模和成长模式;由本国市场向国际市场转换的能力 在任何一种产业中,本国市场对竞争力的形成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来自规模经济,就产业竞争力的形成而言,国内市场的素质比其规模更重要得
8、多。国际竞争力动态分析视角相关支持产业 好的上游企业都协助企业掌握新方法,新机会和新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的产品突出于其他所有产品。好的下游企业有助于企业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及时正确地提升或改变产品及质量,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产业链中高度发达的合作对于一个产业持续地创新和升级以维持其优势是必需的。国际竞争力动态分析视角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激烈的国内竞争和对抗会成为企业进步和创新的动力,此外,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还加重了企业以出口追求成长的压力,这种种压力使企业成为国际竞争中令人生畏的对手。机会 一些偶然的事件和机会也会对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例如纯粹的发明活动、重大的技术非连续性、
9、世界金融市场和汇率市场的重大变化等。波特在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又将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分为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并将前三个阶段界定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扩张时期,第四个阶段为产业国际竞争力 下降时期。10.2 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10.2.1评价体系的构成原理10.2.2评价体系介绍10.2.1评价体系的构成原理目前所见的评价体系,基本上是通过按层次,将指标分解,然后再给予一定的权数加总而成的。10.2.2评价体系介绍1、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体系2、世界经济论坛体系3、荷兰格林根大学体系4、联合国工发组织体系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体
10、系 由八大类竞争力要素、41个方面,224项 指标构成。竞争力要素包括: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技开发、国民素质等八大方面世界经济论坛体系 世界经济论坛体系由4个评价方面和5大分析指数构成。四个评价方面为:国际竞争力综合水平:GDP增长率、通胀率、实际出口增长率、利用外资占GDP的比率和失业率等。国际竞争力的实力水平:主要指生产总水平、经济运行稳定性和国际交换。潜在国际竞争实力。包括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和未来世界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荷兰格林根大学体系 该体系用于进行产业产出与生产率的国际比较,强调产业竞争力可以由价格水平、生产率水平及质量水平等三方面反
11、映。在进行评价时,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分类按同一分类体系标准化,得到可比数据,然后根据这些可比数据计算出反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参数。荷兰格林根大学体系三个评价因素。相对价格水平:包含产出相对价格水平、投入相对价格水平或相对单位劳动成本水平。生产率:包括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 质量水平:用于反映产品附加值水平的指标,及品牌竞争力。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体系 人均制造业增加值 人均制成品出口 高技术产品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 高技术产品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9.3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9.3.1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产业布局区位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产业区位理论的形成古典区位理论 1.杜能的农业区
12、位理论其中心思想是农业经营方式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料件,还必须把运输因素考虑进去。杜能分析“孤立国”内,如何分布农业才能从一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他认为,利润是农产品价格(P)、农业生产成本(C)和农产品运往市场(T)的函数,即P(C+T)。他用此公式计算出各种农作物组合的合理分界线,并将孤立国划分成6个围绕城市中心呈向心环带的农业圈层,每一圈都有特定的农作制度,这即是“杜能圈”解。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其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将生产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其中区位因子包括劳动力费用、运输费用、地租等等。该理论假定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对工业区位只探讨其
13、经济因素,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其理论核心是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是运费造成的。三个法则:运输区位法则、劳动力区位法则、集聚法则(二)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发展近代区位理论 近代产业区位理论已经从对工业区位进行探讨发展为对贸易区位、城市区位进行探讨,将研究对象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将研究目标从追求生产成本、运输费用最低转向追求市场最优。1.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 中心地等级序列:在某一区域内,城镇作为“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中心地的规模和级别与其服务半径呈正比,与其数量呈反
14、比。规模大、级别高的中心地还含有多个较其低级的中心地。中心地模式:理论模式是指在个平原地区,各处自然条件、资源都一样,人口均匀分布,人们在生产技能和经济收入上均无差别,购物以最近为原则,这个平原上的中心地最初应是均匀地分布,每个中心地的理想服务是圆形服务面.2市场区位理论廖什 该理论认为,由于产品价格随距离增大而增大(产地价格加运费),造成需求量的递减,因而单个企业的市场区最初是以产地为圆心,最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通过自由竞争,圆形市场被挤压,最后形成了六边形产业市场区,构成整个区域以六边形地域细胞为单位的市场网络。经济景观:上述网络在竞争中不断调整,会出现两种地域分异。第一种,在各种市场
15、区的集结点,随着总需求的滚动增大,逐步成长为一个大城市,而且所有市场网又都交织在大城市周围.第二种,大城市形成后,交通线将发挥重要作用。距离交通线近的扇面条件有利,距离交通线远的扇面不利,工商业配置大为减少,这就形成了近郊经济密度的稠密区和稀疏区,从而构成一个广阔的地域范围内经济景观。(三)产业区位理论的多样化发展现代区位理论 1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20 世纪50 年代提出,又经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和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进一步发展完善。其理论核心内容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某些特定的地区或城市集聚,使这一特定区域的经济比周边地区发展
16、更快,就形成了所谓的增长极。在区域经济运行中,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效应。2点轴布局理论 点轴布局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该理论将区域经济看成是由“点”和“轴”构成的网络体系。“点”是指具有增长潜力的中心地域或主导产业,“轴”指将各中心地域或产业联系起来的基础设施带。3梯度发展理论 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该地区支柱产业或战略产业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当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处于成熟期而战略产业处于成长期时,该地区的经济一般是较为发达的;而当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已经是衰退产业时,这一地区的经济一定比较落后。梯度发展理论的主要思想是通过梯度转移促进经济发展。4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7、这一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提出的。在后起家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由于要素报酬率较高,投资风险较低,吸引了大量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流入,使发达地区的经济得以更快的发展,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当发达地区的产业集中超过一定限度时,通常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减现象。这时发达地区的人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会向不发达地区转移,从而给不发达地区带来发展机遇。5、威廉姆斯的倒U型曲线 威廉姆斯的实证研究表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区域间增长差异呈倒U型变化,即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总体的经济增长,区域差异逐渐扩大,然后区域差异保持稳定,但当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区域差异随着总体经济增长而逐渐下降。.4产业布局影响因素(一)自然因素 1自然条件2自然资源(二)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2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 3资本的供给(三)社会因素 1经济区位 2人口 3社会历史因素(四)技术因素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2加工技术 3运输技术 4与技术相关的组织因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