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pdf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pdf(10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学进度表周次内容课时数1 桃花源记 短文两篇62 核舟记 大道之行也53 杜甫诗三首第五单元作文检测64 三峡 短文两篇65 观潮 湖心亭看雪56 诗四首第 六 单 兀 作 文 检 测67 新闻两则 芦花荡68 蜡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上尉的信 亲爱的爸爸39第 一 单 元 作 文 检 测510复 习 中 考311 阿长与 山海经 背影612 台阶 老王313 信客第 二 单 元 作 文 检 测614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615 苏州园林 故宫博物院516 说屏第 三 单 元 作 文 检 测617 大自然的语言 奇妙的克隆6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生物入侵者419 你一定会听见的 第 四
2、 单 元 作 文 检 测720复习检测21复习期考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目标:1.学习古代诗人“忧天下忧”、脱俗豁达的情怀,体会古代文化的魅力。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提高阅理解能力。3.识记、了解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段落和作者简况。4.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古今异义词。5.知识与能力要求综合归纳。文言文阅读阅读方法:反复诵读:文章意境、作者感情、读准字音、读清句子涵泳品味:文章语言、作品意境、诗情画意品味文眼:疏理关键词句,找出字眼、文眼角色朗读:体会人物语言,揣摩说话语气,理解语言逻辑基本技能:复述法:疏通文字、理解大意、口头表达读议结合法:熟读课文、揣摩精妙、解析重点迁移法:联想
3、想像、突出情趣、丰富感情比较法:比较作者、比较题材、比较语言风格及写景抒情基础知识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近义词比较、句 式(反问句、被动句、设问句)古文体裁议论文: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记叙文:传状、碑志、箴铭抒情文:颂赞、辞赋、杂记、哀祭课时安排:本单元教学拟用八课时完成,精读课文各用两课时,自读课文各用一课时。2 1桃花源记陶渊明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3.朗读、背诵课文。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
4、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延伸阅读。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Li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
5、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教学步骤: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豁 然(huo)严 然(yau)阡 陌(qian mo)诣(yi)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二、导入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其画像)2.导语: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 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三、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为、必 靠 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6、。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 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 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 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四、小结1.古今词义。2.一词多义3.判断句五、作业1.课后练习。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步讨论问题,整体掌握文章内容。教
7、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二、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第 一 部 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 二 部 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 三 部 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8、?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8.提问: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讨
9、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卜.文再寻桃源不得埋卜.伏笔。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喑示桃源是虚构的。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三
10、、小结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 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四、作业1.课后练习。2.练习册上的作业。五、板书设计(虚景实写,中有实)教学后记: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领略了桃花源的美景,但是对文言文中的虚词的掌握还不够好,这还需努力。2 2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
11、练,提高朗读能力。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1.学 习 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2.学 习 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教学难点:1.辨 析 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导 读 法(通 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
12、,当堂背诵全文)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 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一、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课题 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作者及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二、学习课文(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
13、的。学生试读课文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二 读 品析诗句)“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明确:鸿 儒,无 白 丁(雅)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作者用什么来
14、类比自己的陋室?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品 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鄢安宁的环境。“鸿儒”可 否 换 成“群儒”?不能。“群儒”则 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能否将“阅金经”改 为“阅五经”,为什么?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首尾句有何关系?首
15、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不矛盾、题中 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 句 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三、教学小结(略)四、全班竞背(学生自由背,小组中相互背,全班竞背)五、板书设计:一 山水比兴 引陋至一荷陋之有 A陋对偶拟人衬托对仗夸朋友虚 实 对 比话生活不陋类 比 喑
16、含立志向引经据典表态度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生自主:品评这篇课文美在何处,然后逐步品析文章,突出文章精辟的语言美、精妙的形象美、隽永的意蕴美。背诵课文,对照阅读 陋室铭与 爱莲说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行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 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二、整体感知课文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文章的题目是 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
17、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1.检查ri读 情 况(看屏幕,提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周 敦 颐()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
18、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2.向: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五、研读课文(-)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托物言志文章的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
19、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理解运用“菊“和”牡 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首饮酒诗,当中有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然而能洁身白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
20、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 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议论,文中哪一个
21、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
22、,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 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 读出“鄙视”的语气。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4.小 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六、指导学生背诵。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
23、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七、总结课文1.学生总结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占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2.教师总结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样正直的人。八、布置作业熟练背诵
24、并默写课文。九、板书设计精辟的语言美好的形象隽永的意蕴教学后记:教学中加强朗读背诵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学 习 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学 习 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2 3核舟记魏学潜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诘、句式。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术。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题部分的说明顺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术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
25、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方法:1.读想法。2.发现法、探究法。3.点评法。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上册 教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