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课件浙科版必修2.pptx
《春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课件浙科版必修2.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课件浙科版必修2.ppt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春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课件浙科版必修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滴血验亲”是影视剧的经典桥段,但现在的科学告诉我们,这实际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现在更加精确的鉴定一个人的身份,可对核酸进行检测。核酸决定一切生物物种的特性。思考:核酸为什么能决定生物的性状呢?DNA蛋白质那么这两类物质,究竟哪个是遗传物质呢?1.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重点)2.概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重点)3.简述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一、染色体的组成和功能染色体组成功能: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DNA蛋白质RNA组蛋白非组蛋白它的菌落光滑(Smooth),菌体有荚膜,是有毒性的球菌,能够使
2、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它的菌落粗糙(Rough),菌体无荚膜,是无毒性的球菌。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什么使活的R型菌转变成活的S型菌?由于体内有活的S型菌的作用。活的R型菌变成了活的S型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使活的R型菌发生了转化。d组小鼠为什么会死亡呢?d组中活的S型菌是如何出现的?活的S型菌使小鼠死亡。对比a、b两组的实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对上图实验的讨论 荚膜物质 蛋白质 DNA DNA+DNA酶 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 R R R S R S型菌R S 少多3.离体细菌转化
3、实验【问题探讨】(1)实验过程中步说明了什么?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设置步?蛋白质和荚膜物质不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DNA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转化来的S型菌中的遗传物质改变了;设置步为条件对照,进一步确定S型菌DNA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物质。设计思路是将DNA与蛋白质、荚膜物质分开,分别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直接地、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2)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3)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吗?能。通过上述实验证明了DNA在细菌转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R型菌R型菌只长R型菌只长R型菌R型菌S型菌R型菌S型菌的DNAS
4、型菌的蛋白质或荚膜物质S型菌的DNA+DNA酶 埃弗里的实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由于埃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有人对他的实验结论表示怀疑。【思维碰撞】埃弗里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噬菌体(DNA病毒)是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T2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含C、H、O、N、)(含C、H、O、N、)35S32P同位素示踪法1.T2噬菌体猜测:进入细胞的是DNA,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什么物质进入宿主细胞内?电子显微镜下的大肠杆菌和噬菌体用被35S标记蛋白质外壳的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上清液放射性很高,沉淀物放
5、射性很低。2.实验过程用被32P标记DNA的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上清液放射性很低,沉淀物放射性很高。说明:32P(噬菌体DNA)传递给子代科学家在沉淀物中得到大肠杆菌,大肠杆菌裂解后,又得到大量子代噬菌体。说明:35S(噬菌体蛋白质)不传递给子代结论:DNA是遗传物质。上清液沉淀物放射性高 保温搅拌离心1.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元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用14C和18O同位素标记可行吗?2.怎样让噬菌体蛋白质中的S和DNA中的P被标记?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讨论【例】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生物 第三 遗传 分子 基础 第一节 核酸 遗传物质 证据 课件 浙科版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