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笔记重点.pdf
《中医内科笔记重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笔记重点.pdf(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外感病主要指 伤寒论及 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病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内伤病主要指 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膈、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更(-)萌芽阶段(殷周时期)(二)奠 基 阶 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三)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四)成 形 阶 段(明清时期)明代,薛 己 的 内科摘要是首 先 用
2、“内科”命名的著作,王 纶 在 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潸。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 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 天 土 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 慎柔五书 理虚元鉴 疟论疏 血证论 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 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生白的 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 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疾
3、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体 质 因 素(二)病 邪 因 素(三)情 志 因 素(四)行为因素(五)时 间 因 素 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力八 夜甚的变化规律。(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瘦候说:“诸 山 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瘦病”,指出糜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
4、痈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者,是上焦邪热循经上蒸所演;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脱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半身汗出:是指病人仅半侧身体有汗,或为左侧或为右侧或为下半身有汗,而
5、另一侧则经常无汗,无汗侧为患侧,多由经络阻闭,气血运行不周所致,可见于中风、痿病及微瘫等病人。手足心汗,是指手足心出汗较多,多为脾胃有病或肝经郁热累及于脾,脾不主津,津淫于四末。按神昏的浅深程度可分四个层次,依次为神识恍惚、神志迷蒙、昏迷、昏愦(-)治疗原则:治病宜早、标本缓急、扶正祛邪、脏腑补泻、异法方宜 更多资料请登录攻下法:可分为寒下、温下、洞下及逐水等法。习惯上将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理胃肠视为和法的应用范围。第一节感冒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早 在 内经 已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感冒之病名,则首见于北宋 仁斋直指方,诸风篇病机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辨证
6、要点:1.辨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3.辨常人感冒与虚人感冒2.辨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治疗原则1.解表达邪2.宣通肺气3.照顾兼证第二节外感发热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汉 伤寒论为我国第一部研究外感热病的专著,金代刘完素对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主火热论,认为外感热病的病因主要是火热病邪,清代叶香岩纱感温热篇对外感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规律、察舌脸齿等诊治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创立了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薛 生 白 湿热病篇对外感湿热发病的证治特点作了详细论述,吴 鞠 通 温病条辨对风温、湿温等各种外感热病作了条分
7、缕析的论述,不仅制定了一批治疗外感热病行之有效的方药,同时创立了外感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创立,标 着 逑 病 学 说 的 形成,从而使外感热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臻于完善。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则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阳气亢奋,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性改变外感发热的辨证要点是辨识热型。1.发热恶寒:提示病证在卫表。2.壮热:肺系邪热及暑热病邪所致发热。3.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寒时不热,热时不寒,一日数次发作。提示病位在少阳、肝胆,或由疟邪所致的病证。4.潮热:多见于阳明腑实证、湿温证以及热人营血证等5.不
8、规则发热见于时行感冒、风湿热所感等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卫表证。治法:解表退热方药:荆防败毒散、银翘散。肺热证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方药:麻杏石甘汤。,胃热证治法:清胃解热。方药:白虎汤。腑实证治法:清热利胆。方药:大承气汤。胆热证治法:通腑泻热。方药:大柴胡汤 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运脾和胃。方药:王氏连朴饮。,大肠湿热证治法:清利湿热。方药:葛根苓连汤。膀胱湿热证治法:清利膀胱湿热。方药:八正散。亦可选用清热解毒或通腑泻热的药物,如大黄、石膏、银花、连翘之类药物煎汤,灌 肠 清 热.或选用酒精、冷水、冰袋之类擦敷前额、腋窝、鼠蹊等部位,物理降温。第三节湿阻湿阻是指湿邪阻滞
9、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肮腹满闷,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外感病。古 代 又 称 为“湿证”、“湿病”、“伤湿”。宋 重订严氏济生方,诸湿门指 出 治 湿 病“唯当利其小便,明 景岳全书杂证谟,湿证对湿证的病因有出于天气者、有出于地气者、有由于饮食者进行了论述,提 出“辨治之法其要惟二,则一曰湿热,一曰寒湿”。【病因病机】1.感受湿邪:2.脾虚生湿:湿阻的病位在脾 因脾为湿土,不论外湿、内湿伤人,必同气相求,故湿必归脾而害脾。湿阻的基本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常,运化障碍。有湿邪从寒而化,亦有从热而化的病理变化趋向。形成湿邪寒化和热化的不同病理变化的主要条件:(1)感邪性质或环境。
10、2)体质差异。(3)脾胃状态。(4)治疗用药。湿阻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重、闷、呆、腻、濡.湿阻的辨证要点在于分清寒热治疗原则:一是祛湿,一是运脾。如芳香化湿、苦寒燥湿、淡渗利湿等使湿去脾健,慎用汗下之法,忌用滋腻之品。治疗湿阻,方药应以轻疏灵动为贵,分证论治1 湿困脾胃2 湿热中阻3 脾虚湿滞治法治法治法芳香化湿。清热化湿健脾化湿。第四节方药:覆香正气散方药:王氏连朴饮方药:香砂六君子汤痢疾痢疾是因外感时行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痢疾,古 代 亦 称“肠游”、“滞下”等,含 有 肠 腑“闭滞不利”的意
11、思。内经称 本 病 为“肠游汉 金 匮 要 略 呕吐啰下利病脉证并治将本病与泄泻合称“下利”,制定了寒热不同的白头翁汤和桃花汤治疗本病,开创了痢疾的辨证论治,唐 备急 千 色 转 称 本 病 为“滞下”,宋 严氏济生方正 式 启 用“痢疾”之病名:金元时期,丹溪心法明确指出本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疫毒的传播,与岁运、地区、季节有关。痢疾病位在肠,病机重点是肠中有滞,即湿热,寒湿、疫毒、饮食壅滞肠中,妨碍传导,凝滞气血,脂膜血络受损;而泄泻病位在脾,病机重点是脾失运化,湿浊内生,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券证要超1,辨实痢、虚痢2.识寒痢、热痢治疗原则1.祛邪导滞2.调气和血:3,顾护胃气:治疗痢疾之
12、禁忌:如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重伤阴津,戕害正气等,总之,痢疾的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赤多者重用血药,白多者重用气药。始终把握祛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顾护胃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第二章肺病证肺病证的基本病机是由于感受外邪或痰浊等导致邪气壅阻,肺失宣肃,或劳倦久病等导致肺气阴亏虚,肺不主气。肺病证的治疗要点。1.宣降肺气,2.扶正祛邪,3.重视调护第一节咳嗽明代,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咳嗽病变性质属实,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其病理因素为风、寒、暑、湿、燥、火,以风寒为多,病变过程中可
13、发生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等病理转化。内伤咳嗽病变性质为邪实与正虚并见,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注意调理脏腑,顾护正气。【鉴别诊断】咳嗽要与1.哮病、2.肺 胀3.肺 痔4.肺癌进行鉴别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J i 风寒袭肺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风热犯肺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风燥伤肺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药:
14、桑杏汤。内伤咳嗽J I 痰湿蕴肺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方药: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治法:清肝泻火,化痰止咳。方药:黛蛤散合黄苓泻白散。肺阴亏耗;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正所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病久则咳喘并作。要注意外感咳嗽慎用敛肺止咳之法,以免留邪为患;内伤咳嗽慎用宣散之法以防发散伤正。第二节哮病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 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明,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隋 诸病源候论称 本 病 为“呷嗽”哮病的发生,为
15、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偈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痰气搏击而发出痰鸣气喘声。每次发作的诱因,如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俱可诱发,其中尤以气候因素为主。证治汇补哮病说:“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哮病发作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邪气触动停积之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壅塞于气道,气道狭窄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而喘促,痰气相互搏击而致痰鸣有声哮因寒诱发,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为患则发为冷哮;若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属痰热为患则发为热哮。或由痰热内郁,风寒外
16、束,则为寒包火证。寒痰内郁化热,寒哮亦可转化为热哮。哮因寒诱发,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为患则发为冷哮;若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属痰热为患则发为热哮。或由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则为寒包火证。寒痰内郁化热,寒哮亦可转化为热哮。辨证要点1.辨虚实2.分寒热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是本病的治疗原则。分证论治 发作期 寒哮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药:射干麻黄汤。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可用小青龙汤解表化痰,温肺平喘。若哮喘甚剧,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苔白而水滑,脉弦紧有力,体无虚象,属典型寒实证者,可服紫金丹。本方由主药砒石配豆豉而成,有劫痰定喘之功,对部分患者奏效较快,每服米粒大51
17、0粒(1 50 mg),临睡前冷茶送下,连 服5-7日;有肝肾疾病、出血、孕妇忌用;服药期间忌酒,并须严密观察毒性反应,如见呕吐、腹泻、眩晕等症立即停药;再者本药不可久用,且以寒冬季节使用为宜。热哮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药:定喘汤。附:喘脱危证治法补肺纳肾,扶正固脱方药一一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加减一喘急面青,烦躁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沉细一另吞黑锡丹(镇纳虚阳,温肾平喘固脱,每次服用3-4.5克,温水送下 缓解期 肺虚治法:补肺固卫。方药:玉屏风散。脾 虚 治法:健脾化痰。方药:六君子汤。肾虚治法:补肾摄纳。;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第四节喘证历代中医文献也称“鼻息”、“肩息”、
18、“上气”、“逆气”、“喘促”等。.至金元以后充实了内伤致喘的论说,辨证则以虚实为纲 京岳全书喘促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 邪 侵 袭2.饮食不当3.情 志 所 伤4.劳欲久病2.基本病机一一外感、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主,肾失 摄纳二、病 机1.病位一一主要在肺和肾,与肝、脾有关2.基本病机一一外感、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主,肾失 摄纳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重证每多影响于心一、辨 证 票 点L辩 虚 实2.实 喘 辨 外 感 与 内 伤3.辨病位三、证治分类(一)实喘1.风寒壅肺证治法 宣肺散寒方药一一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证机概要一一
19、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治法一一解表清里,化痰平喘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减3.痰热郁肺证证机概要一一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方药-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证机概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宣降治法一一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代表方一一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闭证证机概要一一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治法一一开郁降气平喘代表方-五磨饮子附:水凌心肺治法温阳利水,泄壅平喘方药一一真武汤合享茄大枣泻肺汤(二)虚喘1.肺气虚耗证证机概要一一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也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治法-补肺益气养阴代表方 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肾虚不纳证证机概要
20、一一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治法-补肾纳气代表方一一金贵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常用药一一3.正虚喘脱证证机概要一一肺气欲绝,心肾阳衰治法一一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方药一一参附汤送服黑锡丹34.5g,蛉 蛇 粉 1.5g第五节肺痈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1.肺痈病名首 见 于 金贵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3.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以清肺排脓,活血消痈,为后世治疗本病的要方。8.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肺痈论将肺痈分为初起、已成、溃后三个阶段,在治疗上提出:初起一一解散风邪,或实表清肺;继则一一滋养肺阴,或降火益阴;脓成一一平肺排脓;溃后一一补肺健脾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
21、受 风 热 2.痰热素盛3.劳累过度、正气虚弱二、病机1.病位在肺,病理性质属实、属热2.基本病机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酝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络损伤,脓疡内溃外泄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 热壅血瘀。血瘀则生热,血败肉腐而成脓3.病理演变过程有四期初期(表证期)(2)成 痈 期 溃 脓 期(4)恢复期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1)顺证溃后声音清朗,脓血稀而渐少,腥臭味转淡,饮食知味,胸胁稍痛,身体不热,坐卧如常,脉象缓滑(2)逆证一一溃后音哑无力,脓血如败卤,腥臭异常,气喘,鼻煽,胸痛,坐卧不安,饮食少进,身热不退,歉红,爪甲青紫带弯,脉短涩或弦急一一肺叶腐
22、败之恶候3.影象学检查:X 线检查可见肺野大片浓密阴影,其中有脓腔及液平面,或见两肺多发性小脓肿。也可作胸部CT扫描。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因、明确病原体,并可据之进行细菌药敏试验。若为支气管肿瘤,可摘取作活检。二、治疗原则(一)祛邪为原则一一清热解毒,散结消痈、化瘀排脓(二)审病程,分阶段论治注意事项一一不可早用补敛,以免留邪本病不可滥用温肺保肺药,尤忌发汗损伤肺气;还应注意保持 大 便 通 畅 痈脓流入胸腔者重:如迁延转为慢性,病程在3 个月以上,经内科治疗,肺部脓腔仍然存在,有手术指征者,可转外科处理三、证治分类1 .初期证机概要一一风热外袭,卫表不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治法
23、一一疏风散热,清肺化痰代表方-银翘散加减2.成痈期证机概要热毒蕴肺,蒸液成痰,热壅血瘀,酝酿成痈治法一一清肺解毒,化瘀消痈代表方一一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3.溃脓期证机概要热壅血瘀,血败肉腐,痈肿内溃,脓液外泄治法-排脓解毒代表方一加味桔梗汤加减体位引流:极为重要,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可按照脓肿的不同部位采用相应体位,每 日3次,每 次15-30分钟。如患者中毒症状太重,或大咯血时,暂不宜作脓腔引流。4.恢复期毒渐净证机概要-邪毒渐去,肺体损伤,阴伤气耗,或为邪恋正虚治法一一清养补肺(益气养阴,兼清余邪)代表方一一沙参清肺汤 本方益气养阴,清肺化痰,为肺痈恢复期调治之良方邪恋正虚
24、治法一一益气养阴,排脓解毒代表方一一桔梗杏仁煎本方益气养阴,排脓解毒,正虚邪恋者较宜调护1.卧床休息,记录体温、脉象的变化、咳嗽的情况及痰的色、质、量、味。溃脓后注意体位引流;大咯血者,防止窒息,或气随血脱2.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忌油腻厚味、及其它刺激、海腥发物第六节肺癌肺滂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滂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肺 癌 有“三性”、“四大主症”:三性一一传染性(痔虫感染)慢 性(绝大多数由渐而起,呈急性发作者极少)虚弱性(见全身虚弱不足之症)四大主症 咳嗽(久延不已的慢性咳嗽)咯 血(轻者为痰中带血,重
25、者大口咯血)潮热(下午发热,傍晚为著,子时后减轻,上午凉爽)盗汗(寐中汗出,寤时汗戢染然而止)自宋代 始 以“痔瘵”统诸称,直 到 宋 代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始 以“癌瘵”定名,元 葛 可 久 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癌的专著。历代中医对肺癌的认识,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1)汉以前认为本病属于虚劳、虚损的范畴;(2)从汉至唐代,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3)宋代以后对病因病机认识及理法方药日趋系统完善。医学正传劳极确立了杀虫与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一、病因(一)感 染“癌虫”(二)正气虚弱1.禀 赋 不 足2.酒色劳倦3.病 后 失 调4.营养不良痛虫感染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虚是发病的基础;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内科 笔记 重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