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光催化材料探索和研究进展-闫世成(完整版)实用资料.doc





《新型光催化材料探索和研究进展-闫世成(完整版)实用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光催化材料探索和研究进展-闫世成(完整版)实用资料.doc(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型光催化材料探索和研究进展_闫世成(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第29卷第1期2021年1月中国材料进展M A T E R I A L S C H I N AV o l .29N o .1J a n .2021特约专栏收稿日期:2021-10-19基金项目:科技部973计划项目(2007C B 613301,2007C B 613305通信作者:邹志刚,男,195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型光催化材料探索和研究进展闫世成,罗文俊,李朝升,邹志刚(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摘要:综述了光催化反应基本原理、新型光催化材料开发策略
2、及研究进展。分析了提高光催化材料量子效率的关键所在及开展新型光催化材料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关键词:光催化原理;光催化材料;再生能源;环境净化中图分类号:O 644.1;O 64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962(202101-0001-09P r o g r e s s i nR e s e a r c ho f N o v e l P h o t o c a t a l y t i c Ma t e r i a l sY A NS h i c h e n g ,L U OWe n j u n ,L I Z h a o s h e n g ,Z O U
3、Z h i g a n g(E c o m a t e r i a l a n dR e n e w a b l e E n e r g y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N a n j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1009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p r e s e n t r e s e a r c hs t a t eo f n o v e l p h o t o c a t a l y t i cm a t e r i a l s ,i n c l u d i
4、n gas u m m a r yo nb a s i cm e c h a n i s m f o rp h o t o c a t a l y s i s a n d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r a t e g yf o r v i s i b l e -l i g h t -d r i v e np h o t o c a t a l y s t s ,w a s r e v i e w e d .T h ek e yp r o b l e m sf o ri m p r o v i n g t h e q u a n t u m e f f i c
5、 i e n c y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n o v e l p h o t o c a t a l y t i cm a t e r i a l s w e r ed i s c u s s e d .F i n a l l y ,t h e p o t e n t i a l r e s e a r c hd i r e c t i o n s i np h o t o c a t a l y s i s f i e l d s w e r e p o i n t e do u t .K
6、e y w o r d s :p h o t o c a t a l y s i s m e c h a n i s m ;p h o t o c a t a l y t i c m a t e r i a l s ;r e n e w a b l e e n e r g y s o u r c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u r i f i c a t i o n前言光催化材料是指在光作用下可以诱发光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类半导体材料。早在1839年,B e c q u e r e l 1就发现了光电现象,然而未能对其进行理论解释。直到1955年,B r a t
7、 t a i n 和G a r e e t 2才对光电现象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标志着光电化学的诞生。1972年,日本东京大学F u j i s h i m a 和H o n d a 研究发现3,利用T i O 2单晶进行光催化反应可使水分解成氢和氧。这一开创性的工作标志着光电现象应用于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研究的全面启动。在过去30年里,人们在光催化材料开发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4-5。以T i O 2为例,揭示了其晶体结构、表面羟基自由基以及氧缺陷对量子效率的影响机制;采用元素掺杂、复合半导体以及光敏化等手段拓展其光催化活性至可见光响应范围;通过在其表面沉积贵金属纳米颗粒可以提高电子-空穴
8、对的分离效率,提高其光催化活性。以T i O 2为载体的光催化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废水处理、空气净化、自清洁表面、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以及抗菌等多个领域。尽管人们对光催化现象的认知与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受认知手段与认知水平的限制,目前对光催化作用机理的研究成果仍不足以指导光催化技术的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亟待大力开展光催化基本原理研究工作以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现有光催化材料的光响应范围窄,量子转换效率低,太阳能利用率低,依然是制约光催化材料应用的瓶颈。寻找和制备高量子效率光催化材料是实现光能转换的先决条件,也是光催化材料研究者所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之一。近年来,全球面临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严
9、峻挑战。光催化技术具有低成本、环境友好等特点,因而成为未来高新技术的新希望。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开发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材料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本文首先对目前新型光催化材料的开发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新型光催化材料的发展现状,进而分析了开发高性能光催化材料的发展方向。影响光催化反应的关键因素如图1所示,对于光催化原理,目前人们普遍采用半导体能带理论来解释:当入射光能量等于或高于半导体材料的禁带宽度时,半导体材料的价带电子受激发跃迁至导带,同时在价带上产生相应的空穴,形成电子空穴对;光生电子、空穴在内部电场作用下分离并迁移到中国材料进展第29卷材料表面,进而在表面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10、图2所示,无论是光催化分解水还是光催化环境净化,二者均需要半导体具有合适的导价带位置以保证光激发的电子-空穴具有匹配的还原-氧化能力发生光催化反应。通常,光催化反应较为复杂,受诸多因素制约,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光催化材料本身的光生载流子激发、分离、输运行为;另一类是制约光催化反应发生的多相界面作用行为。对于前者,光生载流子激发要求光催化材料具有合适的能隙,现有研究表明,掺杂、敏化、形成复合半导体以及能带设计等诸多手段均可使宽带隙半导体实现可见光激发。对于光生载流子分离,担载合适的助催化剂和形成异质结可以有效地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通常助催化剂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助催化剂与催
11、化本体材料之间形成欧姆接触使得光生载流子能够定向输运;助催化剂与催化本体材料具有匹配的费米能级保证光生电子的有效转移。载流子输运则要求足够的输运驱动力和良好的晶体结晶性。而对于光催化反应的多相界面作用行为来说,包含表面吸附行为、表面的微观结构、催化材料缺陷态、杂质态、表面态、界面态等诸多方面。无论是气相还是液相催化反应,反应物在催化材料表面的吸附是反应发生的先决 图1光催化反应基本过程F i g .1B a s i cp r o c e s s o f p h o t o c a t a l y t i cr e a c t i on 图2适合于诱发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反应(a 与光催化降解有机物
12、反应(b 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导价带位置F i g .2S u i t a b l e b a n ds t r u c t u r ef o r w a t e r s p l i t t i n g(a a n dc o n t a m i n a n t e l i m i n a t i o n (b 条件,目前多以表面改性改善吸附。表面改性的方法分为表面化学改性和物理包覆。表面微结构影响反应活性位点,已有研究表明,表面纳米台阶处有利于光催化反应发生。近年来,人们提出了高活性面的概念,初步认为高能晶面即是高活性面6,这一概念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光催化材料开发现状与研究方法为了与传统的T
13、 i O 2,S r T i O 3等仅具有紫外光响应的光催化材料相区别,人们称具有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材料为新型光催化材料。新型光催化材料开发方法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紫外光响应型宽带隙光催化材料的改性使其获得可见光响应;另一方面是通过材料设计的方法设计和开发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材料。如图3所示,拓展紫外光响应型半导体的光响应至可见光区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元素掺杂改性、半导体复合与光敏化等方面。另外,通过材料设计的方法,从晶体结构、能带结构设计出发,采用理论设计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也可以获得具有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材料。图3新型光催化材料开发方法F i g .3T h e s t r a t e
14、 g y f o r o b t a i n i n g n o v e l p h o t o c a t a l y s t s.传统光催化材料改造3.1.1掺杂改性元素掺杂可以通过轨道杂化有效地改变半导体的导价带位置。由表1可知,半导体光催化材料掺杂改性主要有3种方式:调控导带位的阴离子掺杂、调控价带位的阳离子掺杂以及共掺杂。阴离子掺杂主要采用B ,C ,N ,S 和P 等非金属元素的p 轨道和氧化物半导体中的O 2p轨道杂化提高其导带位置,从而使一些宽带隙半导体具有可见光响应;阳离子掺杂则多采用C r ,N i ,F e ,V 等具有3d 电子轨道的过渡族金属在宽带隙氧化物半导体的带隙
15、中插入一个能带使其获得可见光响应;上述两种掺杂方式一般遵循原子比例平衡原则。共掺杂则在遵循原子比例平衡条件下兼顾化合价态平衡,以阴、阳离子共掺同时调整半导体的导、价带位置,改变能带结2第1期闫世成等:新型光催化材料探索和研究进展构,改善光催化活性。对传统光催化材料的掺杂改性主要以T i O 2为代表。以B ,C ,N ,S 和P 掺杂T i O 2为例,A s a h i 等人7通过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表明,对非金属掺杂诱发T i O 2可见光响应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元素掺杂能够在T i O 2带隙间产生一个能吸收可见光的局域能级;掺杂改性后的导带底位置不能太低以保持催化材料光稳定性;形成的带隙能级
16、应该与T i O 2能级有足够的重叠,以保证光激发载流子在其寿命内转移到光催化材料表面的活性位置。阴离子掺杂一般拓展可见光响应范围有限,且在光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催化材料不稳定问题。K a t o 等8研究了S b 5+和C r 3+,N i 2+,C u 2+金属阳离子掺杂的T i O 2的光催化活性。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金属离子C r 3+掺杂T i O 2获得可见光响应原因归因于C r 3+T i 4+电荷迁移以及C r 3+的d d 带间跃迁。通常阳离子掺杂体系不稳定以及掺杂能级不连续,不利于光生电荷的迁移,且掺杂阳离子也常常是光生电荷俘获中心。S a k a t a n i 等人9研究了
17、金属阳离子(K +,C a 2+,S r 2+,B a 2+,N b 5+,F e 3+,Z n 2+和A l 3+与N 同时掺杂的T i O 2,分析表明N 是以间隙掺杂形式分布在T i O 2晶格间,并且晶格间N 的顺磁特性诱发其可见光响应。现有掺杂研究表明,实现有效的掺杂依赖于合适的掺杂元素和合适的制备方法。表1半导体光催化材料掺杂形式与作用机理T a b l e 1T h ed o p i n gf o r m a n dme c h a n i s m f o r i mp r o v i n g p h o t o c a t a l y t i ca c t i v i t yo
18、 f p h o t o c a t a l y t i cm a t e r i a l sD o p i n gf o r m T y p i c a le l e m e n t s M e c h a n i s m A n i o ni o n B ,C ,N ,S ,P T u n i n g C B C a t i o ni o n C r ,N i ,F e ,V T u n i n g V B C o d o p i n g(B ,C ,N ,S ,P +(C r ,N i ,F e ,V T u n i n g B G+B a l a n c i n g v a l e n
19、 c e3.1.2复合半导体复合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目前主要有两大类:固溶体和异质结。利用两种半导体形成固溶体,其性质随各个组元在固溶体中所占百分比而变化,可以实现对半导体带隙的连续可调,因而固溶体半导体光催化材料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发展。固溶体光催化材料按照能带调控可以归为三类:导带连续调控、价带连续调控以及双带同时调控。早期发展固溶体光催化材料较为典型的是Z n S 的固溶改性。Z n S 带隙为3.5e V ,K u d o 等人10引入C u 元素形成固溶体使其具有可见光光催化性能,实现Z n 1-x C u x S 在可见光照射下从N a 2S O 3水溶液中产生氢。后续,T s u j i
20、 等人11发展了(A g I n x Z n 2(1-x S 2固溶体也成功实现了可见光下分解水。其中成分为(A g I n 0.22Z n 1.56S 2(2.3e V 的光催化材料在担载3%P t 作为助催化剂时,在波长为420n m 的光照射下分解水产氢表观量子效率为20%。在以上两类化合物固溶体的基础上,T s u j i 等人12又发展到了三类化合Z n S -C u I n S 2-A g I n S 2固溶体体系,可以扩展可见光吸收范围到700n m 。它的可见光吸收来自于C u 3d ,A g 4d 和S 3p 轨道构成的价带与I n 5s 5p 和Z n 4s 4p 轨道构成
21、的导带。上述固溶体均为宽带隙材料与窄带隙材料固溶形成适中带隙实现可见光响应并具有合适的导价带位置。近期,D o m e n K 小组发展了由两类宽带隙半导体G a N (3.4e V 和Z n O (3.2e V 形成的G a N Z n O 固溶体光催化材料,其带隙仅为2.4e V 。R h 2-y C r y O 3担载的G a N Z n O 固溶体,在可见光辐照下,以H 2S O 4调整水的p H=4.5,可按化学计量比分解水n (H 2n (O 2=21,其量子效率可达5.9%(420n m 13。G a N Z n O 固溶体材料中价带是由Z n 3d 和N 2p 组成,其可见光响
22、应主要来自于p -d 轨道电子的相互排斥导致带隙变小。另外,在氧化物固溶体制备方面,Y a o 等人14利用两个氧化物B i V O 4(2.34e V 和C a M o O 3(3.64e V 制备了C a 1-x B i x V x M o 1-x O 4固溶体。与B i V O 4相比,其可见光分解水产生氧气的能力提高了4倍。值得一提的是,以往光电极制备多以单一半导体材料为主,近几年来,邹志刚小组将固溶体设计理念引入图4(S r T i O 31-x (L a T i O 2N x固液体能隙调控(a 与相应的光电极-曲线(b F i g .4T h e e n e r g y g a p
23、t u r n i n g o f (S r T i O 31-x (L a T i O 2N x So l i d S o l u t i o n(a a n dI -Vc u r v e s o f (S r T i O 31-x (L a T i O 2N x p h o t o e l e c t r o d e(b 3中国材料进展第29卷到光电极材料制备领域,成功地发展了(S r T i O 31-x (L a T i O 2N x (0x 0.4015(图4和I n x G a 1-x N 16光电极(图5。其中,I n 0.2G a 0.8N 光电极在400430n m 波长下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型 光催化 材料 探索 研究进展 闫世成 完整版 实用 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