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实验(原卷版)-备战2020年高考物理高频考点解密.pdf
《力学实验(原卷版)-备战2020年高考物理高频考点解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学实验(原卷版)-备战2020年高考物理高频考点解密.pdf(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解 密1 4力学实龄等 导航需 考 学核心考点考纲要求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1.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器主要有:刻度尺、游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器、弹簧秤等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2.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的重要探究性实验力学实验验证性实验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探究动能定理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行定则验证牛顿运动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步骤 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注意事项J解密考 点 凄考克1研究勺
2、变速直度运劭/小名和钢一、实验目的I .练习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2 .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以=。7 2)。3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二、实验原理1 .打点计时器(1)作用。计时仪器,每隔0.0 2 s 打一次点。(2)两种打点计时器的比较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所用电源4 6 V 低压交流2 2 0 V 交流打点方式振针打点电火花打点时间间隔每隔0.0 2 s 打一次点每隔0.0 2 s 打一次点实验误差振针和纸带之间有摩擦,误差较大火花放电不会影响纸带运动,误差较小(3)纸带上点的意义表示和纸带相连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通过
3、研究纸带上各点之间的距离,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可以利用纸带上打出的点来确定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断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恒量,即以=一 4=七一工2=匕 一天=恒 量(不为零),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加3 .由纸带求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二 I。4.由纸带求加速度(1)用“逐差法”求加速度根据=每 一%2 =/一%3 =,求出加速度q =;丁、a2=、%=%;丁),再计算出0、2、”3 的平均值,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即a=Z+.+M-j W。9T-(2)利 用 图 象 的 斜 率 求 加
4、速 度先根据匕,=当|讨求出多个时刻随对应点的瞬时速度,然后画出PT 图象,图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三、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固定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四、实验步骤1 .仪器安装(1)把固定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定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如图所示,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细睡狗码2 .测量和记录(1)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
5、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至少重复三次。(2)从几条纸带中选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从便于测量的点开始确定计数点,为了计算方便和减少误差,通常用连续打点五次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即 7=0/s.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每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并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3)利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4)增减所挂钩码数量,重复实验两次。3.处理数据并得出试验结论(1)由 试 验 数 据 画 出 图 象.(2)由广,图象得出小车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五、数据
6、处理1.目的通过纸带求解运动的加速度和瞬时速度,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等。2 .处理的方法(1)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测量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相邻计数点间距离之差,看其是否为常数,从而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2)利用逐差法求解平均加速度。(3)利用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4)利用W图象求加速度。六、误差分析1.电流频率不稳引起的实验系统误差。2 .测量数据不准及描点、连线作图不准等引起的偶然误差。七、注意事项1.平行:纸带、细绳要和木板平行。2 .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3 .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
7、。4 .减小误差:小车的加速度宜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测量误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约5 0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6 7个计数点为宜。(1)作出速度-时间图象,通过图象的斜率求解物体的加速度;(2)剪下相邻计数点的纸带紧排在一起求解加速度。任/幡源求钠(2019江西南昌期末)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系统机械能守恒,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甲乙 该小组成员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条的宽度d(如图乙所示),则=cm,用天平测得滑块 与 遮 光 条 的 总 质 量 为 钩 码 的 质 量 为,(2)实验前调节气垫导轨使之水平,实验时将滑块从图示位置由静止释放,由数字计时器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
8、时间0=1.0X 10-2$,则滑块经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m/s.(3)本实验中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参考答案】(1)0.435(0.430也给分)(2)0.435(0.430也给分)(3)滑块释放时遮光条到光电门的距离x【试题解析】(1)由图示游标卡尺可知,遮光条的宽度:d=4 mm+7X0.05 mm=4.35 mm=0.435 cm;(2)滑块经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为:d 0.435X10 2U=A?=1.0X10 2=0-435 M s;(3)钩码做功:W=?gx,实验需要测量:滑块静止时遮光条到光电门的距离X。1.若实验中,算出各点的时刻所对应的瞬时速度,计算加速度最合理的方法
9、是A.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图出丫 一,图,量出倾斜角a,由。=1211,求出加速度AvB.根据任意两点的速度用公式求 a=算出加速度tAv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丫 一 图,由图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a=算出加速度Ar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考点2粽究弹力和弹簧伸机的关系名於 备 加钢一、实验目的i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2 .学会利用列表法、图象法、函数法处理实验数据。二、实验原理1 .如图所示,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时弹簧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所挂钩码的重力大小相等。2 .弹簧的长度可用刻度尺直接测出,伸长量可以由拉长后的长
10、度进行计算。三、实验器材铁架台、弹簧、钩码、刻度尺、坐标纸。四、实验步骤(1)安装实验仪器(见实验原理图)。(2)测量弹簧的伸长量(或总长)及所受的拉力(或所挂钩码的质量),列表作出记录,要尽可能多测儿组数据。(3)根据所测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以力为纵坐标,以弹簧的伸长量为横坐标。(4)按照在图中所绘点的分布与走向,尝试作出一条平滑的曲线(包括直线),所画的点不一定正好在这条曲线上,但要注意使曲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5)以弹簧的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再考虑二次函数。五、数据处理1 .列表法:将测得的F、x 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之中,可以发现弹力F与弹簧伸
11、长量x 的比值在误差范围内是相等的。2.图象法:以弹簧伸长量x 为横坐标,弹力尸为纵坐标,描出尸、x 各组数据相应的点,作出的拟合曲线,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3.函数法: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 满足尸=日的关系。六、误差分析1 .弹簧的拉力大小不稳定。2.钩码标值不准确,弹簧长度测量不准确带来误差。3 .画图时描点及连线不准确也会带来误差。七、注意事项1 .不要超过弹性限度:实验中弹簧下端挂的钩码不要太多,以免弹簧被过分拉伸,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2.尽量多测几组数据:要使用轻质弹簧,且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3 .观察所描点的走向:本实验是探究性实验,实验前并不知道其规律,所以描点以后所作的曲线是
12、试探性的,只是在分析了点的分布和走向以后才决定用直线来连接这些点。4.统一单位: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幡境求钠(20 1 9 安徽安庆联考)在 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行定则”的实验时,先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第一次是通过两根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第二次是通过一根细绳用一个弹簧重拉橡皮条.某次实验用一个弹簧秤把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O 点时,弹簧秤的示数如图所示,其读数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N.(2)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等效替
13、代法B.第一次实验时,两细线的夹角应越大越好C.第二次实验时,只须记下弹簧秤的示数就行D.两次实验都要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3)请提一条对减小本实验误差有益的建议【参考答案】(1)4.0 0(或 4.0)(2)AD (3)拉细线时,细线要平行于桌面;两细线的夹角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试题解析】(1)弹簧秤的读数为:尸=4.00 N.(2)本实验用一个弹簧秤把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点和两个弹簧秤把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点的效果相同,即为等效替代,故A正确;第一次实验时,两细线的夹角应当适当,不要太大,故B错误;实验时要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故C错误;要两次实验达到相同的效果,则要橡皮条和
14、绳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故D正确.(3)拉细线时,细线要平行于桌面,两细线的夹角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1.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中,得到某弹簧的伸长量x与弹力f之间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弹簧的劲度系数为30.0 N/mB.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C.由图象可知弹簧原长为5.0 cmD.当弹簧伸长2.5 cm时,弹簧弹力为0.75 N考点3险证力的奉行8边形定则名/於 名 和钢一、实验目的1.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学会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实验结论。二、实验原理互成角度的两个力B、&与另外一个力尸产生相同的效
15、果,看 Q、尸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产与 尸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相等。三、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弹簧测力计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四、实验步骤1 .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木板上。2 .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两个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0。如实验原理图所示。3 .用铅笔描下结点。的位置和两个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凡4 .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位置0,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尸和细绳的方向。5.比 较广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
16、尸,看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五、数据处理1 .用铅笔和刻度尺从0点沿两细绳套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B和尸2的图示,并以B和尸2为临边用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过。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理F的图示。2 .用刻度尺从。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只有一个弹簧测力计时的拉力F的图示。3 .比较尸和F 是否完全重合或几乎完全重合,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六、误差分析1.误差来源:除弹簧测力计本身的误差外,还有读数误差、作图误差等。2.减小误差的办法:(1)实验过程中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弹簧测力计的刻度,要按有效数字和弹簧测力计的精度正确读数和记录
17、。(2)作图时用刻度尺借助于三角板,使表示两力的对边一定要平行。七、注意事项1 .位置不变: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的位置一定要相同。2 .角度合适: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其夹角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以6 0。10 0。之间为宜。3 .在合力不超出量程及在橡皮条弹性限度内形变量应尽量大一些。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4 .统一标度: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定标度,使力的图示稍大一些。名/幡源求钠(2 0 18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4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为橡皮
18、筋与细绳的结点,和 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示。(1)某次实验中,拉 OC细绳的弹簧秤指针位置如甲图所示,其读数为 N;乙图中的尸与尸两力中,方向一定沿40方 向 的 是。(2)关 于 此 实 验 下 列 说 法 正 确 的 是。A.与橡皮筋连接的细绳必须等长B.用两只弹簧秤拉橡皮筋时,应使两弹簧秤的拉力相等,以便算出合力的大小C.用两只弹簧秤拉橡皮筋时,结点位置必须与用一只弹簧秤拉时结点的位置重合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短一些【参考答案】(1)2.8 0 F(2)C【试题解析】(1)弹簧秤最小刻度为0.1 N,估读到0.0 1 N,则读数为2.
19、8 0 N:尸是通过作图的方法得到合力的理论值,而尸是通过一个弹簧称沿AO方向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点,使得一个弹簧称的拉力与两个弹簧称的拉力效果相同,测量出的合力。故方向一定沿A。方向的是F,由于误差的存在尸和尸方向并不在重合。(2)与橡皮筋连接的细绳要稍微长些,并非要求等长,故 A 错误。实验要方便、准确,两分力适当大点,读数时相对误差小,但没有要求两力必须相等,故 B 错误;为了保证效果相同,两次拉橡皮筋时,需将橡皮筋结点拉至同一位置,故 C 正确。为了更加准确的记录力的方向,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故 D 错误。/限踪在可1.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0、实验时,其中的三个步骤是: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线,通过细线同时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到达某一位置0 点,在白纸上记下。点和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 i和Fz在纸上根据Fi和 尸 2的大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出合力F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一起拉时相同,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和细绳的方向(1)以上三个步骤中均有疏漏,请找出并更正在中;在中;在中。(2)如图所示为四位同学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所作的图示,Q 和 危 是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拉橡皮条时的力的图
21、示,F 是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Q 和尸2的合力的图示,?是一个弹簧测力计单独拉橡皮条时的力的图示,其中错误的图是。考堂4除证牛顿运劭定律名於备知锲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2.学会灵活运用图象法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3.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并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二、实验原理(见实验原理图)1 .保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跟合外力的关系。2.保持合外力不变,确定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3.作 出“一尸图象和“图象,确定其关系。m洋 纸 带 打 点 计 时 器小盘三、实验器材小车、祛码、小盘、细绳、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天平、米尺
22、。四、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盛有祛码的小盘的质量,”和加,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2.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平衡摩擦力。3.在小盘里放入适量的祛码,把祛码和小盘的质量加记录在表格中。4.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袪码的质量,按上面步骤再做5 次实验。5.算出每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的值并记录在表格中。6.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合外力,即祛码和小盘的总重力虫,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平面上描出相应的点,作图线。7.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横坐标表示小车质量的倒数,在坐标系中根据实验数据描出相应的点并作图线。五、数据处理1.利用x=ar-及逐差法求a。2.以a 为纵坐标,尸为横坐标,根据各组数据描点,如
23、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与F成正比。3.以。为纵坐标,,为 横 坐 标,描点、连线,如果该线过原点,就能判定“与加成反比。m六、误差分析1.因实验原理不完善引起的误差:本实验用小盘和祛码的总重力机g代替小车的拉力,而实际上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和祛码的总重力。2.摩擦力平衡不准确、质量测量不准确、计数点间距测量不准确、纸带和细绳不严格与木板平行都会引起误差。七、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适当垫高木板的右端,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平衡小车受到的阻力。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让小车拉着打点的纸带匀速运动。2.不重复平衡摩擦力。3.实验条件:m m 4.一
24、先一后一按: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探 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小车后面固定一条纸带,穿过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细线一端连着小车,另一端通过光滑的定滑轮和动滑轮与挂在竖直面内的拉力传感器相连,拉力传感器用于测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1)关于平衡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平衡摩擦力时,需要在动滑轮上挂上钩码B.改变小车质量时,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C.改变小车拉力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2)实验中(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满足所挂钩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某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加速度
25、。与力尸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A.钩码质量没有远小于小车质量B.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角过大C.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角过小或未平衡摩擦力【参考答案】(1)C(2)不 需 要(3)B【试题解析】(1)平衡摩擦力时,小车不受外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不能在动滑轮上挂上钩码,故A错误;平衡摩擦时有:,gsina=w gcosa,即有gsin a=gcos a,所以以质量无关,故B错误,C正确.(2)由于本实验中的力传感器可以读出绳的拉力,所以不需要满足所挂钩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3)由图象可知,当没有挂钩码时小车具有加速度,说明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角过大,故B正确。1.某实验小组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力学 实验 原卷版 备战 2020 年高 物理 高频 考点 解密
限制150内